父母婚姻质量论文-卢富荣,张彩,刘丹丹

父母婚姻质量论文-卢富荣,张彩,刘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父母婚姻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问题行为,协同教养,婚姻质量

父母婚姻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卢富荣,张彩,刘丹丹[1](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或者滞后溢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和SDQ问卷,对416名初中生进行6个月的追踪测试,考察父母婚姻质量与协同教养之间的溢出效应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协同教养之间不仅存在同时溢出效应,而且存在滞后溢出效应;(2)在同一时间段内,父亲婚姻质量通过父亲团结性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母亲婚姻质量不仅在同一时间段内,而且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母亲的冲突性、贬低性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父母婚姻质量通过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起着长期的、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王斯麒,赵彬璇,吴红[2](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其好坏会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婚姻关系中的"外溢假说"理论,父母不良的婚姻质量会诱发他们表露出更多消极情绪,从而破坏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教养效能感理论认为,父母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对自身教养效能感的判断,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效能感,促进儿童发展积极的、适应性的社会行为,而消极沮丧的情绪会削弱效能感,导致儿童可能产生较高的问题行为。既有研究主要关注情绪表达与问题行为、教养效能感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同时考察情绪表达、教养效能感与问题行为间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本研究以443名学龄儿童父母为被试,通过横断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揭示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和消极情绪表达显着负相关,与教养效能感显着正相关,消极情绪表达与教养效能感显着负相关,与儿童问题行为显着正相关,这表明父母婚姻质量、儿童问题行为、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之间相互影响,父母婚姻质量越差,其消极情绪表达越多,教养效能感越低,儿童问题行为越多;(2)父母婚姻质量既可以通过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作用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且链式中介的效应量为-0.35,总效应为-0.38,间接效应占总效应为0.93;(3)多群组分析表明父母的性别和孩子的性别在该链式中介中具有跨群组稳定性,意味着在该模型中具有相同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子女的问题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父母对婚姻质量的消极感知与评价,会增加父母的消极情绪表达,降低其教养效能感,最终影响到孩子不良的社会行为。因此,可能通过改善父母婚姻质量,降低消极的情绪表达和提高教养效能感,从而减少孩子问题行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乌斯日格,张珊珊,梁熙,王争艳[3](2019)在《婴儿期父母婚姻质量与共同养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家庭系统中,父母共同养育关注的是父母共同抚养儿童的方式,这不同于父亲、母亲个人的养育行为或养育方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西方国家关于父母共同养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关注中国背景下的父母共同养育的研究还很少。虽然近年来对此领域的关注呈上升趋势,然而关注对象更多是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生,对婴儿期父母共同养育方面知之甚少。同时,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溢出假设和补偿假设两个两个相互竞争的模型来描述婚姻与养育之间的联系。溢出假设指的是,婚姻和养育呈正相关,婚姻中的积极和消极体验会溢出到养育中,使因此养育更加积极或消极;补偿假设指的是,婚姻和养育呈负相关,婚姻中的消极体验反而会促进父母更多的参与养育,从而补偿婚姻中的冲突和痛苦。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试图探究婴儿6个月到24个月期间父母婚姻质量和共同养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纵向追踪研究,研究包括240名儿童及其父母。在儿童6个月、14个月、24个月时,通过问卷收集父亲、母亲各自报告的父母共同养育、婚姻质量数据及人口统计学信息,并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对父母婚姻质量和共同养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婚姻质量对母亲共同养育有显着预测作用。具体来说,婴儿6个月时父母报告的婚姻质量可以正向预测母亲14个月时的积极共同养育;婴儿14个月时父母报告的婚姻质量可以正向预测母亲24个月时的积极共同养育。同时,婴儿6个月时父母报告的婚姻质量可以负向预测婴儿14个月时母亲的消极共同养育,而婴儿14个月时父母报告的婚姻质量对婴儿24个月时母亲的消极共同养育预测作用不显着。结果符合溢出假设。此外,婚姻质量对父亲的积极共同养育和消极共同养育都没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婚姻质量和共同养育呈正相关;同时婚姻质量的好坏对母亲共同养育质量影响更大,而对父亲的影响较小。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婴儿期父母婚姻质量与共同养育之间的因果联系,并提供了理论解释。此外,研究结果也为我们重视父母婚姻质量以及关注父亲参与育儿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唐勤[4](2019)在《父母应对方式、婚姻质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父母应对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和父母婚姻质量的关系一直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和婚姻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那么,父母应对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因为父母婚姻质量不同而变化?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探讨。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市486名初中生和他们父母双方为研究对象,初中生采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初中生的父母双方独立作答,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婚姻适应问卷,对他们的应对方式和婚姻质量进行考察,探讨父母应对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父母婚姻质量在父母应对方式和婚姻质量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中生父母积极应对方式和生活幸福存在显着年级差异,七年级和八年级水平显着高于九年级;父母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和情感表达得分,父亲和母亲存在显着性别差异,父亲显着高于母亲。(2)父母的积极应对水平对父母的婚姻质量和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母亲婚姻质量在母亲积极应对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倡导母亲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提升初中生父母双方的婚姻质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洋丽[5](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急速转型的发展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焦虑感,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不可避免的会受其影响,而幼儿作为家庭中较弱的人员,其焦虑情绪也会随之上升,影响幼儿焦虑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父母婚姻关系作为家庭微系统里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其严重影响着幼儿焦虑情绪的产生。为了考察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的基础上,引入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变量,来深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以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河南省W县中的五所幼儿园的488名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父母婚姻质量在幼儿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年龄、母亲婚龄及母亲月薪上均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但其在幼儿年龄和母亲学历上的差异不显着。2.幼儿焦虑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幼儿焦虑在幼儿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年龄、母亲婚龄、母亲学历及母亲月薪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幼儿焦虑在幼儿年龄上的差异不显着。3.父母教养方式的民主性得分最高,溺爱性得分最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但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幼儿年龄和幼儿性别上的差异不显着。民主性和专制性在母亲婚龄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在母亲月薪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4.父母婚姻质量各维度及总体均与幼儿焦虑及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中的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对其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但父母婚姻质量与民主性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对其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另外,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中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与幼儿焦虑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其对幼儿焦虑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中的民主性与幼儿焦虑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对其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5.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的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婷婷,杨子珺,陈思媛[6](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头胎儿童手足接纳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小学头胎儿童为调查对象,对父母的婚姻质量与头胎儿童手足接纳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父母的婚姻满意度与手足接纳呈显着正相关,父母对婚姻越满意,儿童的手足接纳情况越好。(2)头胎儿童手足接纳存在显着性别差异,女孩的手足接纳程度显着高于男孩。(3)低年级组的儿童(1-4年级)手足接纳程度明显高于高年级组儿童(5-6年级)。(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01期)

宋占美,王美芳,王芳[7](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的关系: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父母严厉管教与学前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婚姻调适量表(Marital Adjust-ment Test, MAT)、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 CTSPC)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646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659名学前儿童的母亲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和母亲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均呈显着负相关;(2)父亲和母亲婚姻质量与其实施的心理攻击和体罚均呈显着负相关;(3)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均与学前儿童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父亲体罚与学前儿童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母亲体罚与学前儿童焦虑不存在显着正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焦虑的直接效应显着,母亲的心理攻击在母亲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是父亲体罚、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的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焦虑只存在直接影响;母亲婚姻质量不仅对学前儿童焦虑存在直接影响,还通过母亲的心理攻击对学前儿童焦虑起到间接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侯娟,潘学飞,马美静,兰菁,琚晓燕[8](2019)在《新生婴儿父母养育压力对婚姻质量的影响:配偶支持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考察养育压力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配偶支持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招募90对北京市新生婴儿父母,采用婚姻质量量表、养育压力量表以及亲密关系支持量表进行施测,并采取主-客体互倚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研究发现:(1)丈夫与妻子的养育压力、婚姻质量、自身所感知到的配偶支持都呈显着正相关;(2)只有丈夫的养育压力不仅能够显着负向预测自身的婚姻质量,还能够负向预测妻子的婚姻质量;(3)丈夫自身感知到的配偶支持水平在其养育压力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苏钰涵[9](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择偶是进化心理学中着重关注的议题,个体通过择偶来选择配偶、传递基因,完成繁衍。择偶偏好,是择偶行为顺利完成的基础,每个个体都有其择偶的要求与偏好。父母婚姻质量,在家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父母婚姻质量高低会影响个体的成人依恋,而不同的依恋类型的个体,在择偶偏好方面具有差异;父母婚姻质量高低亦会影响童年压力的大小,进一步影响个体的生命史策略,并对个体的择偶产生影响。目前国内择偶偏好测量少有公认标准的测量工具,且国内外对择偶偏好的研究,多集中在择偶要求的具体内容、机制与理论解释、男女/代际的差异上,少有关于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影响的研究,更少有将父母婚姻质量与童年环境压力、成人依恋联系起来,在生命史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以及童年环境压力和成人依恋在影响机制中所起作用。研究一:为了编制适合大学生的择偶偏好测量工具,本研究进行了择偶偏好问卷的编制,并形成了《择偶偏好问卷》,得到适用于个体择偶偏好测量的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研究二: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机制,采用《Olsen婚姻质量量表》、《成人依恋量表》、《童年环境压力量表》《择偶偏好问卷》对8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Mplu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考察了父母婚姻质量、择偶偏好、成人依恋、童年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择偶偏好呈显着正相关;父母婚姻质量与成人依恋存在负相关;父母婚姻质量及各维度与童年压力呈显着负相关;成人依恋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童年压力呈显着正相关;成人依恋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择偶偏好呈显着负相关;大学生童年压力与择偶偏好及各维度呈现出显着负相关;(2)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机制及模型中,童年压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成人依恋调节了童年环境压力与择偶偏好之间的中介路径,即在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机制及模型中,成人依恋起到了调节作用。结论:(1)自编择偶偏好量表信效度良好,(2)各变量间相关显着,(3)童年压力在父母婚姻质量与择偶偏好之间有中介作用,成人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择偶偏好之间有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8)

周子涵,刘学兰,赖晓璐,金雯雯,黄友强[10](2018)在《共同教养在父母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基于主客体互倚中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家庭系统理论溢出假说,夫妻子系统会迁移影响亲子子系统,较高的婚姻满意度引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回应,并对亲子关系起到增强的作用。Holland and Mcelwain (2013)在一项基于幼儿时期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中的研究发现,夫妻双方报告较高的婚姻质量时,他们更容易在共同教养的过程中表现出支持性共同教养行为,并对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同时考察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质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以共同教养作为中介机制的研究较少。根据家庭系统理论,个体的行为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伴侣,而主客体互倚模型(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是目前对成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同时将丈夫和妻子纳入考察范围,探究他们自身婚姻质量对自身(主体效应)和对伴侣(客体效应)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共同教养在以上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了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四省共四所小学567对父母(父亲M_(age)=38.00,SD=4.79;母亲M_(age)=35.47,SD=4.90;孩子M_(age)=8.88,SD=1.70)作为被试,让他们报告婚姻质量,共同教养和亲子关系。结果发现:(1)丈夫和妻子皆存在主体效应,具体表现为,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质量均能显着的正向预测自身的亲子关系,验证了家庭系统理论的溢出假说。(2)仅母亲的婚姻质量对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起到客体作用,即母亲支持性的共同教养行为在母亲婚姻质量影响父子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3)共同教养在上述的主体效应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即各自的婚姻满意度均通过支持性共同教养影响自身的亲子关系。总之,本研究揭示了成对关系中婚姻质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中介机制,验证了家庭系统理论中的溢出假设,同时对家庭中改善亲子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父母婚姻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其好坏会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婚姻关系中的"外溢假说"理论,父母不良的婚姻质量会诱发他们表露出更多消极情绪,从而破坏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教养效能感理论认为,父母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对自身教养效能感的判断,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效能感,促进儿童发展积极的、适应性的社会行为,而消极沮丧的情绪会削弱效能感,导致儿童可能产生较高的问题行为。既有研究主要关注情绪表达与问题行为、教养效能感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同时考察情绪表达、教养效能感与问题行为间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本研究以443名学龄儿童父母为被试,通过横断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揭示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和消极情绪表达显着负相关,与教养效能感显着正相关,消极情绪表达与教养效能感显着负相关,与儿童问题行为显着正相关,这表明父母婚姻质量、儿童问题行为、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之间相互影响,父母婚姻质量越差,其消极情绪表达越多,教养效能感越低,儿童问题行为越多;(2)父母婚姻质量既可以通过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作用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且链式中介的效应量为-0.35,总效应为-0.38,间接效应占总效应为0.93;(3)多群组分析表明父母的性别和孩子的性别在该链式中介中具有跨群组稳定性,意味着在该模型中具有相同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子女的问题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父母对婚姻质量的消极感知与评价,会增加父母的消极情绪表达,降低其教养效能感,最终影响到孩子不良的社会行为。因此,可能通过改善父母婚姻质量,降低消极的情绪表达和提高教养效能感,从而减少孩子问题行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父母婚姻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1].卢富荣,张彩,刘丹丹.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或者滞后溢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2].王斯麒,赵彬璇,吴红.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乌斯日格,张珊珊,梁熙,王争艳.婴儿期父母婚姻质量与共同养育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唐勤.父母应对方式、婚姻质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9

[5].刘洋丽.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6].张婷婷,杨子珺,陈思媛.父母婚姻质量与头胎儿童手足接纳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

[7].宋占美,王美芳,王芳.父母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的关系: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8].侯娟,潘学飞,马美静,兰菁,琚晓燕.新生婴儿父母养育压力对婚姻质量的影响:配偶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9].苏钰涵.父母婚姻质量与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四川师范大学.2019

[10].周子涵,刘学兰,赖晓璐,金雯雯,黄友强.共同教养在父母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基于主客体互倚中介模型的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标签:;  ;  ;  ;  

父母婚姻质量论文-卢富荣,张彩,刘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