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念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的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寄生而无症状。70%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白色假丝酵母是主要病原体(80%~90%),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VVC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纯性VVC,另一类为难治VVC。复发性VVC和严重的VVC均属后者,见表1。本文主要讨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vulvovanalcandidiasis,简称RVVC)。
表1临床VVC分类
单纯性VVC难治性VVC
严重程度轻到中中到重
发生频率<4次/年≥4次/年
镜下检查假菌丝或菌丝仅有发芽酵母菌
宿主健康、非孕妇有不良因(妊娠、糖尿病、免疫抑制等)
真菌种类多数为白色念珠菌可为非白色念珠菌
处理任何抗真菌治疗有强化方案(避免短期治疗)
1RVVC的定义
RVVC是指妇女患VVC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症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症状,经真菌检查又阳性,为VVC复发。如一年内发作4次以上,则称RVVC。美国健康妇女中RVVC发生率约在5%左右。我国尚未有相关资料。RVVC虽远VVC少见,但因经常发作,又久治不愈,对妇女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
2RVVC的诱发因素
2.1宿主因素RVVC与宿主免疫功能有关。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在11.2~16.6mmol/L之间最容易有真菌感染。有自身免疫病需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的妇女。亦极易患RVVC。但大多数患者并没有糖尿病或长期使用类固醇史。那么,她们为什么会患RVVC。
我们知道,所有的妇女都有可能有酵母菌移生现象,许多人移生现象可达数月以至数年,但在机体的免疫保护下,在共生关系中只保持少量酵母菌。免疫球蛋白IgE和IgA对维持这种共生关系作用较小。细胞介导免疫起较大作用。即Th1分泌IL-1、IL-2及TNF等促炎症因子,而Th2分泌IL-4等抑制细胞免疫。Th1与Th2之间相互抑制、相互拮抗以维持平衡。阴道粘膜鳞状细胞有抑制酵母菌作用。
RVVC的妇女中,细胞因子有了变化,分泌的是IL-4、IL-5和IL-10。IL-4有潜在吸引嗜酸细胞的能力,所以在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很容易找到嗜酸细胞,也能发现肥大细胞所产生的IgE。以上表明RVVC宿主,在免疫方面有一种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对她自身的酵母菌过敏,也即宿主从TH-1细胞介导的正常预防性反应转变为TH-2反应。Rigg等报道18例RVVC中,用白色念
珠菌浸液作皮试液,15例有即时皮试反应,3例即时阴性者在6至8h出现阳性延缓反应,也说明宿主免疫异常。
研究RVVC的妇女,发现其感染的酵母菌总是同一种属,同一株和同样的DNA型。酵母菌通常为白色念珠菌,而白色念珠菌一般对咪唑类药敏感的事实支持如下观点,即可能是宿主的因素而非对抗真菌药耐药导致患者的复发感染。
2.2微生物因素国内外一致认为引起VVC的主要真菌是白色念珠菌,占80%以上。在非白色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光滑念珠菌感染时没有菌丝而只有发芽酵母菌。这种芽生孢子在显微镜下很难识别,易混淆诊断。此外,光滑念珠菌对酸性的环境耐受力高于白色念珠菌,对咪唑类药不敏感,难彻底治疗而易反复发作。
2.3抗真菌药使用问题一些妇女没有经过医院明确诊断,仅依据主观症状而用非处方(OTC)抗真菌药治疗,故很多情况下OTC药使用不当。由于局部抗真菌药的浓度远高于抑制真菌所需浓度,使宿主阴道菌群变异,尤其长期使用同一种药,易促使真菌耐药。此外,滥用局部抗真菌药不但浪费金钱,还可使外阴过敏和发生慢性外阴炎。
2.4性传播或消化道传播
2.4.1性传播性交与念珠菌感染已为人们熟知。如每周性交频率高VVC的发病高于无性交者。王玉如(1998)报道在对236例念珠菌性龟头炎与VVC关系的调查中,有婚外性生活者占30.5%,夫妻间性生活感染占38.6%。
另VVC患者中约20%男性酵母菌亦呈阳性,并都有相同的DNA型。但大多数报道在治疗RVVC中虽其性伴同时治疗仍不奏效。上海医科大学钱来娣等(1997)对21例RVVC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其中10例夫妇同治,11例妇女单独治疗。经1月与3月后随访,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病例虽少但结果与国外报道相符。以上表明VVC是与性相关的疾病,但是否是RVVC的诱因,从对患者性伴同治疗效看尚不能肯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2.4.2消化道传播据全国调查29113例健康人群,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白色念珠菌在口咽部、肠道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08%与6.6%,而阴道占4.63%。故常认为消化道是病原藏身之处。实际上RVVC患者口服抗真菌药后全身达到极高浓度,并未降低RVVC的发病率。
2.5其他不足量的短期治疗、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以及穿化纤紧身裤也是造成RVVC的危险因素。
3RVVC的诊断
3.1注意与外阴其他皮肤病鉴别VVC经常在皮肤病的前后或同时并存,有相似处。白色念珠菌的生物特性——其外表有甘露糖,易粘附在阴道鳞状上皮而致病,但它很难粘附在外阴的角化组织。故健康的外阴皮肤具有抗感染屏障作用。当接触性皮
炎、过敏性皮炎、硬化性苔藓、或上皮内瘤样病变时,念珠菌粘附于异常上皮表面而导致VVC。对外阴瘙痒、灼痛、局部充血、有皮损时,或治疗无效时要想到VVC同时是否有其他皮肤病,是皮肤病或是RVVC。
3.2作真菌培养RVVC患者在行长期抗真菌治疗前一定要作真菌学检查,包括涂片及培养,如有条件同时作药敏试验。这样可了解引起RVVC的菌种,避免误诊误治,又节约费用。作阴道分泌物涂片,查出孢子或假菌丝,可确诊大部分VVC,但对无假菌丝的非白色念珠菌,则需做培养。一般而言,白色念珠菌对咪唑类药药敏感性高。但作者已碰到白色念珠菌对某种咪唑类药耐药的病例。虽说酵母菌对咪唑类药可能有交叉耐药现象。但作药敏试验对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作酵母菌培养的指征如下:⑴可疑Rvvc,ph正常,显微镜检查阴性;⑵显微镜检查可疑,只见发芽酵母,非白色念珠菌可能性大;⑶抗真菌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无改善;⑷在开始对RVVC行长期抗真菌治疗前。
4RVVC的治疗
首先尽量消除或控制所有的诱因。但大多数复发患者并无糖尿病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固醇类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局部皮肤病损。对RVVC的患者要作强化治疗,即选择对酵母菌最敏感的抗真菌药行低剂量,长期治疗。短治疗是最容易导致再次复发的危
险因素之一。长期治疗至少要半年,以便给宿主阴道有足够时间重建防御性免疫反应机制。
一般选用口服咪唑类药治疗,口服的优点是方便,同时避免了外用药偶然发生的化学刺激性反应或过敏反应。其次可治疗全身真菌感染。
1998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对RVVC的治疗方案推荐的口服药有:⑴氟康唑150mg/每周,共6月;⑵酮康唑100mg/每日,共6月;⑶伊曲康唑100mg/mg每日2次,共1周,每月一次,共6月或50-100mg/每日,共6月。口服抗真菌药需要通过消化道吸收,经肝脏到全身,故长期用要注意肝功能。它缓解症状效果较局部用药慢些。孕妇忌用口服抗真菌药。也有报道阴道用克霉唑每晚200mg,每月用一周,共6月。对少数顽固、久治不愈的非白色念珠菌RVVC,Sobel曾提到用含600mMg的硼酸胶囊,每日2次放于阴道内,持续14日。但大剂量局部用药会严重灼伤阴道前庭,必须严密观察,只能作最后的方法,使用前要征得患者同意。因大多数资料未证实双方同时用药能解决RVVC的复发,因此不推荐性伴侣常规同时治疗。其他作者有提及服用大量乳酪,其中含乳酸杆菌,是否对RVVC有效,尚未证实。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RVVC较成熟的治疗方案较少,疗效仍不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