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量弥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脏,磁共振成像,弥散梯度模式,弥散加权
质量弥散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飞,丁建荣,潘璟璃,朱华勇,王官良[1](2018)在《磁共振不同弥散梯度模式对肝脏DWI成像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in1、ALL和Tetra叁种不同弥散梯度模式在正常肝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最佳选择。方法使用3.0T MR扫描仪对30例健康志愿者的肝脏进行3in1、ALL、Tetra叁种不同弥散梯度模式DWI扫描,并对叁种不同弥散梯度模式下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测量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in1、ALL、Tetra叁种梯度模式DWI图像质量的评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etra图像评分高于3in1和A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in1、ALL、Tetra叁种梯度模式DWI成像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in1、ALL和Tetra叁种不同弥散梯度模式中Tetra模式图像质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温毅博,上官宝,张永振,宋晨飞,杨正海[2](2018)在《碳纤维质量分数对Al_2O_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内氧化法制作出一种Al_2O_3弥散强化铜–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碳纤维质量分数对材料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的加入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弥散强化铜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提升材料的载流稳定性和载流效率。随着碳纤维质量分数的升高,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粘着磨损、熔融堆积变为粘着磨损;随着碳纤维质量分数的进一步增加,材料的磨损形式变为轻微的磨粒磨损,说明碳纤维能够在载流摩擦中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戴艳芳,陈楠,贾秀琴,齐志刚,段祥攻[3](2018)在《相位编码方向对桥脑区弥散加权成像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编码极相对桥脑区弥散加权成像(DWI)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1例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就诊行常规颅脑磁共振检查患者,同时行前后、后前两相位编码方向DWI扫描,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相位编码对桥脑区图像对诊断主观评分的影响,并分析伪影类型对该评分影响。结果对于桥脑区DWI,采用前后相位编码方向的诊断评分优于后前相位编码方向(Z=-6.959,P<0.001),拉伸伪影的评分优于压缩伪影(Z=-6.223,P<0.001),后前相位编码方向图像中伴有伪高信号者的诊断评分趋于更低(Z=-9.567,P<0.001)。结论桥脑区前后相位编码方向DWI磁敏感伪影对诊断的干扰小于后前相位编码方向。(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李虹逸[4](2018)在《3T MRI iShim,RESOLVE及ss-EPI叁弥散序列对膀胱癌病灶发现、图像质量及T分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癌在叁种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single-shot echo-planar-imaging,ss-EPI)为基础的层面选择动态补偿(integrated slice-specific dynamic shimming,iShim)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分段读出弥散加权成像(readout segmentation of long variable echo trains,RESOLVE)以及传统ss-EPI弥散序列,对于膀胱癌病灶的发现以及对叁不同弥散序列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同时对上述弥散序列对膀胱癌T分期进行比较。方法:本实验将63名患者(共77个膀胱病灶)纳入组内。在3.0T MRI下扫描常规的T1WI、T2WI以及叁种弥散序列。计算不同序列对于膀胱癌病灶发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记录并比较每个序列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和对于区分T2期以上膀胱癌的诊断信心分数。比较叁种不同弥散序列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信号比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un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technique)、Friedman秩和检验以及Bland-Altman图对上述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不同序列对于T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z)。结果:IShim弥散序列对于膀胱癌病灶发现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92.75%;61.54%;93.51%)高于RESOLVE弥散序列(84.06%;42.11%;85.71%)以及ss-EPI弥散序列(86.96%;47.06%;88.31%)。IShim序列各主观评分均高于RESOLVE(各p<0.05)及ss-EPI序列(各p<0.05)。CNR以及部分信号比(膀胱病灶/膀胱内尿液、膀胱病灶/膀胱病灶下蒂或邻近膀胱壁、远隔病灶正常膀胱壁/膀胱内尿液)在iShim序列中(39.84±12.11,2.40±0.60,1.98±0.43,1.28±0.16)高于RESOLVE(16.97±7.08,1.62±0.41,1.52±0.42,1.15±0.29,各p<0.05)及ss-EPI(27.89±9.65,1.66±0.46,1.57±0.50,0.99±0.22,各p<0.05)。叁种弥散序列ADC值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iShim与RESOLVE,p=0.46;i Shim与ss-EPI,p=0.97;RESOLVE与ss-EPI,p=0.48)。IShim序列诊断膀胱癌T2期及以上的ROC Az值(0.89)大于RESOLVE(0.87,p=0.72)及ss-EPI(0.85,p=0.38)。结论:IShim DWI序列在不改变DWI序列ADC值情况下,较其他两弥DWI序列能够更好地发现膀胱癌病灶,同时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及较准确的T分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刘莹,石喻,于兵,史凯宁,尚靳[5](2016)在《LIPO技术对肝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运用LIPO技术前后图像质量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健康志愿者34名,对其在3.0 T MR成像系统上行b=800 s/mm2的DWI-LIPO序列和常规DWI序列扫描。由两名测量者测量不同DWI序列肝脏不同部位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并由两名观察者同时评价不同DWI序列肝脏不同部位的脂肪伪影评分(scores of fat artifact,SFA)。通过比较DWI-LIPO和常规DWI序列的SNR、SFA,评价两个序列的图像质量。结果两名测量者测得同一序列、肝脏相同部位的SNR、ADC值无统计学差异(Z≥-0.453,P≥0.651;t≥-1.366,P≥0.191)。DWI-LIPO序列肝脏不同部位的SNR明显高于常规DWI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590≤Z≤-3.291,P≤0.001);DWI-LIPO序列肝顶水平、肝右下角水平的SFA低于常规DWI序列(P=0.001、0.039)。不同序列、肝脏不同部位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WI运用LIPO技术后可以增加肝脏脂肪抑制效果,提高图像质量,但不影响其ADC值。(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6年06期)
郭丽君[6](2012)在《腹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单、双射频源图像质量及ADC值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3.0T高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下,前瞻性、个体内对比研究腹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时,图像质量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测量值在传统单射频(radiofrequency, RF)源与并行双射频源两组图像上有无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共纳入18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7.3岁;年龄范围,24-3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既往腹部相关疾病病史。2011年7月至8月期间,18名志愿者先后在飞利浦公司3.0T并行双射频源临床MR扫描仪(Achieva3.0TTX; Philips Healthcare)进行腹部DWI扫描。该MR仪可进行单、双射频源切换,因此检查者无需重新定位即可进行前后两次扫描,这一优势使得个体内对比研究得以实现。由Philips Healthcare两名工程师协助设计扫描序列各个参数。DWI序列扫描之前,分别在单、双射频源下进行B1mapping成像,所得B1map用于定量评价射频场(B1)的均匀性。扫描参数如下:重复时间/回波时间(repetition time/echo time, TR/TE)=517/3.3ms,视野(field of view, FOV)=326mm×278mm,矩阵(matrix size)=64×58,体素(voxel size)=5mm×5mm×6mm,双翻转角度(dual flip angle)=60°和120°,带宽(bandwidth)=4293.7Hz,单层扫描层厚为6mm.单次屏气10s内可完成扫描。腹部DWI扫描包括一系列不同的b值组:0/100,0/500,0/800和0/100/800s/mm2。每一b值组均重复两次:一次于双射频源下扫描,一次于单射频源下扫描。扫描均采用呼吸触发技术,其他参数如下:TR/TE=2400/40ms, FOV=326mmx278mm, matrix size=108×89, voxel size=3mm×3mm×6mm, bandwidth=9.9pixel/43.8Hz,半采集因子(halfscan)=0.698,回波链长(EPI factor)=39,信号采集数(NSA)=4,加速因子(sense factor)=2.5,射频激励角度(RF excitation degrees)=90°,层厚/层间距(section thickness/intersection spacing)=6mm/1mm,层数(number of sections)=24,压脂方式为频谱空间预置饱和翻转回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with inversion recovery, SPIR)。采集每一组b值的DWI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应用标准软件(Diffusion Calculation, Philips Medical Systems)计算ADC图。此外,筛选0/100/800b值组内高b值组100/800图像计算ADC图。因此,每一志愿者共计算10组ADC图(5组不同b值,单、双射频源2种扫描模式)。数据分析分两部分进行:(1)图像分析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两名放射学医师(分别具有10年和4年腹部放射学研究经验)独立、随机评价每一b值(0,100,500,800s/mm2)的单射频源和双射频源两组DWI图像。两组评价时间间隔为1周。两名医师对图像采集所使用的b值、单或双射频源均未知晓。图像评分采用4分制:1代表较差图像质量,明显驻波伪影;2代表中等图像质量,中度驻波伪影;3代表较好图像质量,轻度驻波伪影;4代表很好图像质量,无驻波伪影。信号噪声比测量:DWI图像上,分别于肝右后叶、肝左外叶、胰腺尾部、脾4个解剖部位设置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 ROI),测量各解剖部位在每一b值(0,100,500,800s/mm2)下,单射频源和双射频源两组DWI图像的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因并行采集成像技术的使用,无法用传统的方法于空气中测量噪声,故参照文献将每一器官测得信号的标准差作为噪声。为避免不同组织差异、各种伪影对噪声测量的干扰,ROI应尽量避开血管、胆管等其他组织结构,设置于信号均匀度较好的区域。使用工作站上的复制黏贴功能确保单射频源与双射频源图像上ROI位置的一致性。B1场的均匀性测量:B1map上,分别于肝右后叶、肝左外叶、胰腺尾部、脾4个解剖部位设置ROI,测量射频脉冲激励后各解剖部位分别在单射频源和双射频源B1map上的实际翻转角度,并计算实际翻转角度的变异度(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即标准差/均数)。比较各解剖部位实际翻转角度分布的一致性(即信号分布的均匀度)在单、双射频源间有无差异,从而评价射频场的均匀性有无改善。(2)腹部器官ADC值测量分别于肝右后叶、肝左外叶、胰腺尾部、脾4个解剖部位设置ROI(3个椭圆形、无重迭ROI/解剖部位),测量每一组b值(0/100,0/500,0/800,0/100/800,100/800s/mm2)的单射频源和双射频源两组图像中各解剖部位的ADC值。每一志愿者共测得120个数据:3个ROI/解剖部位,4个解剖部位,5组不同b值,单、双射频源2种扫描模式。所有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17.0软件(SPSS, Chicago, Ill)。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各解剖部位SNR、各解剖部位B1map实际翻转角度及其变异度在单射频源和双射频源两组图像上的比较,均采用一系列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图像质量评分者间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评价:Kappa值≤0.4时提示有一致性但较差,0.41-0.75和>0.75时分别提示一致性良好、很好。每一解剖部位,不同b值组时单、双射频源两组图像ADC测量值比较,采用对象内因子(within-subject factor)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1)图像分析每一b值下,并行双射频源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单射频源图像质量评分(每一组比较,P值均<0.0001)。两位评分者的结果间存在较好或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范围,0.75~1.00)。与同b值单射频源图像比较,双射频源b值为0图像组完全消除了驻波伪影(两位评分者的记分均为4.00),b值为100图像组与高b值图像组(b-500,b-800)驻波伪影显着减轻。每一b值下,并行双射频源图像各解剖部位的SNR均高于单射频源图像SNR。其中,仅肝左外叶两者SNR测量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01)。所有解剖部位中,脾并行双射频源扫描时SNR最高,肝左外叶单射频源扫描SNR最低。B1场的均匀性测量显示,并行双射频源各解剖部位实际翻转角度均显着高于单射频源图像(P<0.0001),且前者各解剖部位实际翻转角度的变异度均显着低于后者(P<0.01),即较单射频源比,并行双射频源各解剖部位实际翻转角度分布更为一致、信号分布更为均匀。较单射频源比,并行双射频源不同解剖部位间的信号分布及不同研究对象间的信号分布也更趋于一致。(2)腹部器官ADC测量值比较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对象内因子射频源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74),即双射频源下,所有解剖部位在所有b值组时测得的ADC值合并后,与单射频源图像测得的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象内因子b值组与解剖部位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1),即不同b值组间ADC值、不同解剖部位间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二次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源与b值组二次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b值组为0/100时双射频源测得ADC值显着低于单射频源(P<0.0001),b值组为0/100/800、100/800时,双射频源测得ADC值显着高于单射频源(P值分别为0.007,0.031),b值组为0/500、0/800时,单、双射频源测得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37,0.236)。射频源与解剖部位二次交互效应也有统计学意义,各个解剖部位中,仅脾双射频源测得ADC值显着低于单射频源(P<0.0001),余解剖部位单、双射频源测得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叁次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源与解剖部位、b值组的叁次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于是行简单效应分析:b值组为0/800(P<0.001)、100/800(P=0.001)、0/100/800(P=0.001)时,肝左外叶并行双射频源图像测得ADC值显着高于传统单射频源测值,而b值组为0/100时,肝左外叶并行双射频源图像测得ADC值显着低于传统单射频源测值(P<0.001);b值组为0/100(P<0.001)、0/500(P=0.047)、0/800(P=0.012)时,脾并行双射频源图像测得ADC值显着低于传统单射频源测值;任意一组b值下,肝右后叶、胰腺尾部并行双射频源图像测得ADC值与传统单射频源测值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射频源与b值二次交互效应分析并结合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b值组为0/500时,除脾有略微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外,余各解剖部位ADC测量值在单、双射频源上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与传统单射频源比,并行双射频源技术显着提高了腹部不同b值DWI图像质量与射频场的均匀性;2、与传统单射频源比,并行双射频源技术提高不同b值DWI图像上腹部器官的SNR,其中,肝左外叶的SNR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3、高b值组或低b值组时,肝左外叶和脾单、双射频源两组图像测得ADC值均有显着差异;4、b值组为0/500时,腹部各器官单、双射频源两组图像测得ADC值差异最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16)
张翼,宋少娟,张晓晶[7](2009)在《PM滤波方法对提高不同b值弥散张量成像图像质量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不同b值条件下,研究PM滤波方法对提高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在b值为800~2800s/mm2的条件下分别对模体及志愿者实施DTI。利用改进的PM滤波方法对获得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进行处理后求解张量参数,得到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扩散程度的FA图。通过比较标准FA图与处理后FA图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PM滤波的效果。结果随着b值的升高,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FA误差逐渐增大。当b值小于2000s/mm2时,经过PM滤波后,可得到RMSE较低的后处理图像。结论b值在1000~2000s/mm2范围内,应用PM滤波方法是提高人脑DTI图像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09年06期)
赵立[8](2009)在《高质量弥散成像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中的弥散加权成像对特定的病灶具有很好的早期诊断价值,但是由于弥散成像原理对运动敏感,目前较低的图像质量限制了其应用。文章通过对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和磁共振成像中抑制运动伪影方法的调查研究,主要从序列设计的角度讨论提高图像的质量的方法。为了确定弥散加权序列的基本参数并为矫正T2提供准备,文章首先进行磁共振成像基本参数的测量,在0.3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了包括水模和人体在内的实验测量,其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从信号的采集阶段减少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变形和提高信噪比,首先将单次激发的EPI序列需改为多次激发的interleave EPI序列。新序列在1.5T和3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了水模实验,图像质量改善结果明显。但是多次激发使得序列受运动影响严重,为了提高序列对运动的抑制能力,进一步设计了含有导航回波的interleave EPI序列,新序列在1.5T和3T磁共振扫描仪上生成波形并完成运行。额外采集的导航回波将为后处理阶段的运动矫正提供信息。为了更合理设计导航回波,文章讨论了多次激发interleave EPI序列中可能的运动伪影来源,并依此修正了原有的运动模型。进而对非刚性膨胀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给出了初步矫正的结果和不同导航回波运动模型训练情况的讨论。(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5-01)
东明[9](2009)在《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和质量弥散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愈加突出。基于气体或液体燃料在大孔隙率多孔介质中燃烧的过滤燃烧技术在高效、节能和净化诸方面都显示出诱人的前景,加之多孔介质材料和技术的进展,而日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并已在工程实际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以多孔介质燃烧器和多孔介质发动机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与组分输运过程,主要目的是更系统深入地理解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和混合气的形成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并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其实际应用。本文主要在下列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1、在众多的多孔介质湍流模型中,对具有代表性的叁种模型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并针对内部置入多孔介质的长方形管道内的湍流流场,利用主要的两种宏观湍流模型进行了数值研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后发现,A-L湍流模型对湍流的抑制作用略大一些。2、为了深入研究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的湍流特性对多孔介质内输运和燃烧过程的重要影响,建立了多孔介质的一种二维孔隙网络模型。此模型由一系列的圆形孔隙体和长方形喉道互相连接而成。使用标准k-ε模型模拟孔隙网络内的微观流场,利用体积平均方法将微观流场计算结果转换为宏观流场的信息,从而确定了宏观湍流模型中修正项系数的值。与相关文献比较和分析显示吻合良好。3、为考察气缸内加入多孔介质蓄热体后对燃烧室内湍流流场及混合气形成的影响,对模拟内燃机气缸的一个圆柱状多孔介质燃烧室进行了数值研究。建立了四种多孔介质简化结构模型,详细研究了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和喷雾油束与多孔介质的相互作用,对能量方程和油滴碰壁模型进行了修正。着重分析了多孔介质结构、多孔介质孔隙率、喷射压力和喷雾锥角对燃烧室内湍流流场、混合气形成和均匀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多孔介质结构和孔隙率对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湍流流场。喷雾锥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自由流体区域湍动能水平和喷雾油束与多孔介质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多孔介质内湍动能水平和流场。而喷射压力对喷雾油束与多孔介质相互作用和湍流流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油滴运动速度而得以实现。喷射压力增大,油滴运动速度得以增加,湍能水平也相应增加。油蒸汽的分布更加均匀、更加广阔。4、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流动和燃烧问题的一大难点是同时存在时间上的湍流脉动和空间上的扰动即弥散。弥散是由于介质中数量巨大而形状又极不规则的微孔对流体流动产生强烈扰动而引起的一种输运现象。利用由圆柱形单元的周期性阵列作为多孔介质结构简化模型,对甲烷和空气在多孔介质中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利用微观流场的计算结果和体积平均方法求出了甲烷在多孔介质内的纵向质量和横向质量弥散系数,并与相关实验数据和理论公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总的质量扩散率的各分量,即分子扩散、湍流扩散、时均流弥散和湍流弥散的相对重要性做了评价,为深入研究多孔介质中的弥散效应和湍流扩散效应,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拟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郑劲平[10](2007)在《一口气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测试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发表了郑劲平医师关于肺弥散功能测试质量控制问题的专题笔谈,值得从事肺功能测定者及临床医生重视。肺功能检测是呼吸科医生诊断疾病、观察病情、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有些症候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气道疾病等]就是基于肺功能障碍而命名的。近年来临床肺功能测定的质量控制问题的确十分令人担忧。笔者曾亲见同一患者连续3次测定简单的用力肺活量,其误差竞达25%以上,远远超过药物治疗能起到的作用。也曾看到有个别单位,依据一口气呼吸法肺弥散测定得到的肺泡气代替气体稀释法来报告功能残气量与肺总量。如此报告即使正常人也会有较大的误差,更何况 COPD 患者?其原因是测试所用氦气等指示气体,在十几秒内不可能在肺内均匀分布。弥散功能测定对肺纤维化(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及肺气肿(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通气量)的诊断都很重要。郑劲平医师已作了很完整的介绍。还应注意的是除最大屏气时间低于7 s 外,用力肺活量过小者(<1.5L)也不适用于一口气呼吸法。另外,孕妇因肺血量增多的代偿作用,其一氧化碳弥散量值会比怀孕前与分娩后有明显的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质量弥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内氧化法制作出一种Al_2O_3弥散强化铜–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碳纤维质量分数对材料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的加入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弥散强化铜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提升材料的载流稳定性和载流效率。随着碳纤维质量分数的升高,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粘着磨损、熔融堆积变为粘着磨损;随着碳纤维质量分数的进一步增加,材料的磨损形式变为轻微的磨粒磨损,说明碳纤维能够在载流摩擦中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量弥散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杨飞,丁建荣,潘璟璃,朱华勇,王官良.磁共振不同弥散梯度模式对肝脏DWI成像质量的影响[J].浙江实用医学.2018
[2].温毅博,上官宝,张永振,宋晨飞,杨正海.碳纤维质量分数对Al_2O_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影响[J].粉末冶金技术.2018
[3].戴艳芳,陈楠,贾秀琴,齐志刚,段祥攻.相位编码方向对桥脑区弥散加权成像质量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4].李虹逸.3TMRIiShim,RESOLVE及ss-EPI叁弥散序列对膀胱癌病灶发现、图像质量及T分期比较[D].吉林大学.2018
[5].刘莹,石喻,于兵,史凯宁,尚靳.LIPO技术对肝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J].磁共振成像.2016
[6].郭丽君.腹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单、双射频源图像质量及ADC值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张翼,宋少娟,张晓晶.PM滤波方法对提高不同b值弥散张量成像图像质量的应用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
[8].赵立.高质量弥散成像序列研究[D].清华大学.2009
[9].东明.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和质量弥散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郑劲平.一口气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测试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