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里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里分,精神赡养,适老化改造,策略
近代里分论文文献综述
吴诗瑶[1](2017)在《基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近代里分适老化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精神赡养同物质赡养一样,都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物质赡养已有了较大改善,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则显得更加强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的一代为了竞争事业上的成功,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大大增多,对父母照顾不足,再者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减弱,子女们无法满足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供给,使得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日益严峻。而作为武汉最具地域特色的居住建筑形式——里分建筑,其独特的区域位置及亲切的建筑尺度,给老年人提供了生活医疗、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优秀资源,使老年人精神赡养得到保障,为里分建筑适老化改造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本文以老年精神赡养为切入点,从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需求着手,探讨老年精神赡养社区所必须具备的叁个空间特征,并将精神赡养社区模式与里分改造设计结合起来,总结出能够充分利用里分自身优势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更新策略,提出里分建筑适老化改造模式,为解决老年精神赡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对于武汉其他片区里分住宅的更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1)第一章: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目的以及意义等内容,从宏观方面对本论文的基本情况做简要的阐述。(2)第二章:分析了老年人的特征及老年精神赡养需求,总结出老年精神赡养社区的叁个空间特征:医疗照顾空间、交往娱乐空间和文化教育空间。(3)第叁章:简要介绍了近代里分的发展历程,里分的区位特征、空间特征与建筑特征,并对里分周边的设施资源进行了调研分析。(4)第四章:首先对里分社区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里分社区的改造在缓解城市压力、保护城市肌理、满足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上拥有极大的优势。最后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研分析里分的现状问题及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改造的实际需求。(5)第五章:基于老年精神赡养需求确定里分社区改造模式,并结合不同的改造模式提出里分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策略,在保护里分社区的同时塑造一种新常态下的社区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武汉老城区其他里分社区的保护与改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子文[2](2013)在《近代武汉里分街区的环境设计分析与景观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经济、城市之间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具有重要建筑、艺术、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或被改做他用或被拆除重建,城市历史街区肌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消失殆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既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整体景观环境发展所不可缺少。在发展过程中,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是一部蕴含着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积淀史。因此,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环境保护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保护承载着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质和讯息。此次,将会运用城市景观设计贯穿到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全过程。借助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其整个街区,对历史街巷进行整体设计和景观营造,展现我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和风貌特色;对单栋里分建筑和周边环境、重要节点分别进行详细设计、艺术小品制作和景观塑造,形成若干景观精品和艺术节点;同时会将交互设计运用于展现其景观的表现过程,丰富其在交互平台上的呈现。本文主要以现存不多的武汉里分街区——一元路岳飞街里分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及历史街区景观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历史街区景观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景观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交互式景观再现与分析对一元路里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环境保护设计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和再造策略的研究,以求街区获得重生,延续历史文脉。(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罗睿,彭雷[3](2012)在《武汉近代里分住宅更新保护研究——以坤厚里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成果来源于"德中同行"子项目——中德联合设计之武汉近代欧式建筑研究与保护。通过对武汉老里分住宅片区——坤厚里的大量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了这一片区的成因、整体特征和类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针对坤厚里片区一元路沿街路段的更新、保护及利用的思路与原则,提出"赋予里分新的内涵、提取里分标志元素、整合空间尺度、丰富空间层次、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五个更新保护策略,从而为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更新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2年06期)
朱佳[4](2011)在《浅析近代武汉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里分住宅是武汉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对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简析,重点对里分住宅的基本保护内容和基本更新方法做了探讨,力求找到一种适合于当下的里分住宅保护与更新的基本途径,更好地延续和传承传统历史文脉,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它更大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1年05期)
傅欣,王云龙[5](2009)在《论武汉近代里分建筑的渐进式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对近代武汉里分建筑保护与更新改造意义进行阐述,在课题论证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近代武汉里分建筑内外环境的风貌特色,结合具体的改造工程设计项目实践提出了对其进行渐进式重构的基本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9年12期)
罗涛[6](2008)在《汉正街近代里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正街是汉口的发源地,也是武汉市文化的摇篮之一。当前对于武汉近代里分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汉口租界区,而忽略了汉正街这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老城区,对于汉正街近代里分的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既对汉正街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也对武汉近代里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除去必要的理论铺垫和背景介绍,本文重点叙述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汉正街近代里分演变历史简述;第二部分,汉正街近代里分总体结构研究;第叁部分,汉正街近代里分居住空间研究;第四部分,汉正街与汉口租界区近代里分比较研究。前一、二、叁部分是对近代里分进行历史的、外部总体结构、内部居住空间的多层次的研究。深入室内进行调查访谈,尽力发掘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生活场景。这样近距离的观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准确的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第四部分将汉正街与汉口租界区近代里分进行比较研究,发掘汉正街近代里分的特殊性,并分析这些特殊性是如何受到汉正街的影响而产生的。经调查发现,汉正街仅存的四处近代里分都正在或即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可能再过几年,汉正街所有近代里分将彻底消失。在武汉近代里分保护呼声愈来愈烈的今天,汉正街中的近代里分却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面临被彻底拆除的命运。笔者希望通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由于之前对汉正街近代里分并无任何研究,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仍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课题成果能为研究的继续深入展开做好铺垫,能为汉正街城市空间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6-10)
房俊辉,王晶[7](2008)在《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和谐更新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武汉里分住宅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剖析其在新时期现状堪忧的主要原因,指出当前对其更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新时期里分住宅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05期)
李百浩,徐宇苏,吴凌[8](2002)在《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研究,仅有部分零散文章,且多沿用上海的“里弄”之名称。该文以近代武汉的主要住宅建筑类型——里分住宅为研究对象,历史地分析了近代里分住宅的发展过程、里分和里分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从平面布局、结构、装饰与细部、居住形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特征,对于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以及发展具有武汉地方性的现代住宅设计,都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期刊2002-06-30)
陈玲[9](2002)在《武汉近代里分住宅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近代武汉里分住宅为研究对象,将其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放在近代武汉向现代武汉发展的大背景中,运用专业理论和设计方法,融合相关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首先通过对武汉市江岸区的里分住宅的进行调研,从保护与更新的角度,确定其现存状况、分布特征和类型,并从历史风貌形态、功能使用情况和社区结构叁个方面建立保护与更新的评价体系,以确定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内容和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式。确定各种模式的具体改造思路、技术手段和改造途径。最后通过对同兴里、上海村等案例研究,研究现实条件下近代武汉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的各种模式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2-05-01)
李百浩,徐宇苏,吴凌[10](2000)在《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2.4按里分住宅的单体平面形式来分类 由于里分住宅的主要功能为住宅,部分为沿街底层商店型住宅,所以决定平面布局的主要因素为:住宅人口、起居空间、卧室空间、辅助用房(厨房、厕所、贮藏等)、天井或院子,当然还有基地大小、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西方的生活方式等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0年04期)
近代里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经济、城市之间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具有重要建筑、艺术、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或被改做他用或被拆除重建,城市历史街区肌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消失殆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既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整体景观环境发展所不可缺少。在发展过程中,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是一部蕴含着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积淀史。因此,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环境保护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保护承载着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质和讯息。此次,将会运用城市景观设计贯穿到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全过程。借助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其整个街区,对历史街巷进行整体设计和景观营造,展现我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和风貌特色;对单栋里分建筑和周边环境、重要节点分别进行详细设计、艺术小品制作和景观塑造,形成若干景观精品和艺术节点;同时会将交互设计运用于展现其景观的表现过程,丰富其在交互平台上的呈现。本文主要以现存不多的武汉里分街区——一元路岳飞街里分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及历史街区景观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历史街区景观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景观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交互式景观再现与分析对一元路里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环境保护设计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和再造策略的研究,以求街区获得重生,延续历史文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里分论文参考文献
[1].吴诗瑶.基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近代里分适老化改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2].李子文.近代武汉里分街区的环境设计分析与景观再造[D].湖北工业大学.2013
[3].罗睿,彭雷.武汉近代里分住宅更新保护研究——以坤厚里片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2
[4].朱佳.浅析近代武汉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11
[5].傅欣,王云龙.论武汉近代里分建筑的渐进式重构[J].华中建筑.2009
[6].罗涛.汉正街近代里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7].房俊辉,王晶.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和谐更新探析[J].山西建筑.2008
[8].李百浩,徐宇苏,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C].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2002
[9].陈玲.武汉近代里分住宅保护与更新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10].李百浩,徐宇苏,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续)[J].华中建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