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刚度折减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框架-核心筒结构,连梁,预设屈服模式,抗弯刚度折减系数
刚度折减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肖从真,邓飞[1](2018)在《框架-核心筒结构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取值的大小会影响结构的抗侧刚度与地震响应,从而影响到地震作用在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分配比例,最终将影响连梁的设计内力和配筋。首先改进了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在一次设计后,通过设防烈度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计算各连梁的实际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并利用该系数对结构进行二次设计。通过对比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性能,发现二次设计后,结构的最大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有所减小,且剪力墙的损伤程度得到改善,而二次设计对结构的配筋量无显着影响。其次,探究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初始值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当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初始值分别为0. 7、0. 6和0. 5时,经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各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的计算值相差较小,二次设计后的配筋量亦较为接近,说明该设计方法受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初始值的影响较小。最后,研究了改进的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的迭代收敛性,结果表明,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的计算值随着迭代设计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收敛于一系列稳定的值,并且该值与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的初始值无关。通过计算发现,迭代设计的收敛性较快,一般进行两次迭代即可使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的取值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侯晓武,王莹,杨志勇[2](2018)在《弹塑性分析确定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方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震或大震作用下,通过连梁的损伤耗能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目前结构设计时一般对全楼采用统一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这与实际结构中连梁损伤情况不符,也将影响结构中剪力墙受力。通过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连梁的损伤状态,进而计算得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不同部位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同;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受初始配筋影响很小;但受地震波的影响较大,不同的地震波会得到不同的刚度折减系数。(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9期)
陶则梯[3](2018)在《基于OpenSees的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构件刚度折减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阶效应是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力学现象,在进行结构分析时,二阶效应对内力和变形的影响不容忽视。二阶效应泛指荷载在变形后的结构或轴力在挠曲后的构件中引起的除一阶作用效应之外的附加作用。从有关二阶效应的研究成果和各国设计规范来看,目前较为推崇的方法是考虑构件折减刚度的弹性二阶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构件刚度进行折减来考虑其在实际受力状态下的材料非线性;通过对结构进行考虑P-(35)效应的弹性二阶分析来考虑其几何非线性。该方法也被我国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采纳。分析表明,当选用了合理的构件综合刚度折减系数,该方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足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1997年至2004年,白绍良教授带领的团队(本文作者的导师是参加人之一)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后来被我国混凝土规范所采纳沿用至今的框架结构构件刚度折减系数方案,但当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低矮框架结构,在基于变形能等效原则基础上确定的框架梁柱的折算刚度,虽然与美国和新西兰规范也做过对比,但是毕竟研究对象有局限,分析的手段与方法也较为陈旧,当时所提出的刚度折减系数需要重新审视。本文首先选用经过试验验证的面向对象的开源有限元程序OpenSees来模拟实际工程的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并和考虑构件折减刚度的弹性二阶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此来验证校核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不同结构构件刚度折减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具体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对4根悬臂柱和2个单层单跨框架试验的模拟分析,验证了OpenSees对模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的有效性。并通过在梁、柱端部添加零长度单元来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效应,实现了模拟对象的极限承载力及其对应的柱顶水平位移的更精确模拟。2、完成了3榀源于实际工程的RC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并和现行美国规范和中国规范所提构件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低矮框架结构,不管是采用美国规范构件刚度折减方案还是中国规范构件刚度折减方案,其弹性二阶的分析结果不论位移还是内力都吻合良好;对高柔框架,非线性的位移和内力结果比折减刚度弹性二阶分析的较大,内力的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底层柱端控制弯矩,表现为非线性比折减刚度弹性二阶分析的结果大了20%左右。因此对高柔框架而言现行规范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整体偏大,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结构几何非线性的不利影响。3、由于02版混凝土规范在引进考虑刚度折减的弹性二阶分析方法时,没有对剪力墙以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展开相应的背景研究。本文采用综合框架和综合剪力墙的概念设计了2榀RC框-剪结构,通过这2榀框剪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并和现行美国规范和中国规范所提构件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案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对框剪结构而言,不同的框架占比(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例)其非线性分析与采用统一刚度折减系数的弹性二阶分析所表现的规律不尽相同,当框架占比较大时,框架部分非线性分析的结果在内力上较弹性二阶分析结果大,当框架占比较少时,框架部分非线性分析的结果在内力上较弹性二阶的小,因此框架部分应按不同的框架占比考虑不同的刚度折减方案。对剪力墙部分,不同框架占比的对比结果差距都较小,可以统一采用同一个刚度折减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昌兴,付学宝,王东方,陈春材[4](2018)在《典型框筒结构加强层楼板刚度折减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框筒结构中,加强层楼板对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显着。以结构高度为248.2m典型框筒结构为例,采用ABAQUS软件对加强层楼板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了楼板裂缝扩展情况,并分析了楼板配筋率、框架受力状况及楼板厚度对加强层刚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弹塑性楼板模型与不同弹性楼板等效刚度折减系数的弹性楼板模型进行对比,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结构整体分析时弹性楼板等效刚度折减系数的合理取值。(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1期)
罗永峰,毋凯冬,相阳[5](2017)在《基于整体刚度折减系数的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针对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的参数指标及设计限值,实现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的快速评估与校核,采用基于结构整体刚度参数的模态推覆分析法,将网壳结构简化为相应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分析网壳结构地震反应.基于此结构整体刚度参数及等效单自由度体系,提出新的抗震性能参数——整体刚度折减系数,并验证其准确性.将整体刚度折减系数值0.10,0.75和1.00作为矢跨比大于等于1/4的K6型网壳结构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倒塌的界限值,并将整体刚度折减系数值0.10和0.80分别作为结构线弹性、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设计限值.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整体刚度折减系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的快速评估与校核以及结构设计优化.(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刘广[6](2017)在《基于Opensees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构件刚度折减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阶效应是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力学现象,它属于结构分析问题。在进行结构分析时,二阶效应对内力和变形的影响不容忽视。二阶效应泛指荷载在变形后的结构或轴力在挠曲后的构件中引起的除一阶作用效应之外的附加作用。从有关二阶效应的研究成果和各国设计规范来看,目前较为推崇的方法是考虑构件折减刚度的弹性二阶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构件进行刚度折减来考虑其在实际受力状态下的材料非线性特征;通过对结构进行弹性二阶分析来考虑其几何非线性特征。我国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也采纳了此方法。分析表明,当选择了合理的构件综合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案,该方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足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1997年至2004年,白绍良教授带领的团队(本文作者的导师是参加人之一)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后来被我国混凝土规范所采纳沿用至今的框架结构构件刚度折减系数方案。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手段,所提出的刚度折减系数有待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基于实际工程的RC框架结构非线性模拟和刚度折减系数取值分析,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在构件端部附加考虑钢筋粘结滑移的零长度截面单元,对悬臂柱和单层单跨框架试验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非线性程序OpenSees对模拟混凝土结构试验的有效性。2、完成了6榀源于实际工程的RC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指出了现行美国规范和中国规范所提构件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案的不足。3、采用“分段近似法”求解了构件的等代刚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构件刚度折减系数取值的建议方案,所提方案能够较好的反映结构的真实变形和内力。相关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并为规范相关条文修订及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及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范重,刘云博,邢超,刘家名[7](2015)在《剪力墙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了连梁精细弹塑性模型,通过滞回性能分析与能量等效方法得到用于连梁弹塑性分析的弯矩-转角骨架曲线。对剪力墙结构分别进行小震和中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连梁刚度退化与结构耗能情况。根据连梁的弹塑性响应,确定连梁的等效刚度折减系数。考察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耗散情况以及连梁与墙肢塑性的发展特点,将结构的塑性耗能转化为附加阻尼能。采用前述所得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与等效阻尼比对剪力墙结构进行反应谱法计算,并与弹塑性时程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5年23期)
赵瑞英,夏洋洋[8](2015)在《刚度折减系数对管片内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为例,推导了结构-荷载模型的均质圆环模型的理论公式;借助ANSYS软件,就刚度折减系数η对管片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η取0.8时,管片内力趋于稳定,变形值为1.7mm,满足规范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5年06期)
刘云博,范重[9](2015)在《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是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对其取值仅做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迄今对其影响范围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改变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考察其对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构件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角、连梁以及墙肢内力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程度方面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5-10-31)
袁媛[10](2013)在《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值的影响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层建筑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剪力墙结构的建筑形式越来越成为主流,剪力墙结构的应用带了许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连梁就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由于我国现有规范对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的规定不够详细,导致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对该系数的取值较随意没有依据性,但连梁作为剪力墙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构件之一,该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深圳地区两个不同类型的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模型,主要研究楼板对连梁刚度的影响,在弹性状态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对结构各指标的影响以及分析在弹塑性状态下连梁刚度合理取值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研究了楼板对连梁刚度的影响。利用深圳地区某实际框筒结构案例作为工程背景,结合规范对梁刚度放大系数的规定,对影响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梁刚度放大系数与梁的截面尺寸成反比关系,与梁跨度成正比关系,连梁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跨度较小,楼板对连梁弯曲刚度影响较小,可不考虑楼板对其刚度的影响,当连梁截面尺寸较小,跨度较大时,不能忽略楼板对连梁刚度的影响。其次采用SATWE计算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小震弹性下的计算,计算分析两个结构在取用不同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时对结构各性能指标及对连梁自身内力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连梁刚度折减后,结构的层剪力变化较小,连梁内力变大较大,连梁刚度折减后,连梁内力变小,折减系数越小,连梁内力减小的越多。最后采用Midas Building对一剪力墙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用弹塑性中震和大震的结果与弹性中震,大震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连梁在弹性阶段折减0.5之后的内力与弹塑性中震阶段一致,在弹性阶段折减0.2之后的内力与弹塑性大震阶段一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刚度折减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震或大震作用下,通过连梁的损伤耗能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目前结构设计时一般对全楼采用统一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这与实际结构中连梁损伤情况不符,也将影响结构中剪力墙受力。通过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连梁的损伤状态,进而计算得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不同部位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同;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受初始配筋影响很小;但受地震波的影响较大,不同的地震波会得到不同的刚度折减系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度折减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肖从真,邓飞.框架-核心筒结构连梁抗弯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
[2].侯晓武,王莹,杨志勇.弹塑性分析确定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方法的应用[J].建筑结构.2018
[3].陶则梯.基于OpenSees的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构件刚度折减系数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王昌兴,付学宝,王东方,陈春材.典型框筒结构加强层楼板刚度折减系数研究[J].建筑结构.2018
[5].罗永峰,毋凯冬,相阳.基于整体刚度折减系数的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参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刘广.基于Opensees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构件刚度折减系数研究[D].重庆大学.2017
[7].范重,刘云博,邢超,刘家名.剪力墙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5
[8].赵瑞英,夏洋洋.刚度折减系数对管片内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5
[9].刘云博,范重.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影响分析[C].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5
[10].袁媛.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值的影响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