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机理论文-宋亚林,张龙,赵忠民,潘传增

防弹机理论文-宋亚林,张龙,赵忠民,潘传增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弹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兵器科学与技术,Ti,B2,Ti-6Al-4V梯度装甲复合材料,熔化连接,界面结构

防弹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林,张龙,赵忠民,潘传增[1](2015)在《TiB_2/Ti-6Al-4V梯度装甲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防弹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不断提升装甲车辆的防护效能,采用超高重力场反应加工技术,实现Ti B2基陶瓷与Ti-6Al-4V的熔化连接,制备出Ti B2/Ti-6Al-4V梯度装甲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残余穿深(DOP)实验及数值理论分析,研究其界面结构对防弹性能的影响。XRD和FESEM结果表明,在Ti B2/Ti-6Al-4V的连接界面上,Ti B2、Ti B陶瓷相自陶瓷侧逐渐过渡至钛合金侧,呈现梯度复合特征。经对Ti B2基陶瓷与Ti B2/Ti-6Al-4V梯度装甲复合材料进行DOP试验,二者防护系数分别为3.05和7.30.相比于Ti B2基陶瓷,Ti B2/Ti-6Al-4V梯度装甲复合材料的防弹性能大幅提高。陶瓷与钛合金连接区的梯度复合结构缓解了Ti B2/Ti-6Al-4V之间声阻抗失配状况,提高其剪切强度,在表观上使防弹性能得以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柴晓明,肖露,程建芳,张华鹏[2](2015)在《混杂防弹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及弹道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芳纶纤维、高强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和靶板破坏特征,制备单一组分织物及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同时以靶板对弹体的动能吸收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复合材料中树脂质量分数和织物铺层顺序进行试验研究及优化,以提高其防弹性能.研究表明:在复合材料靶板面密度接近的情况下,树脂质量分数为20%左右,复合材料的弹道性能最佳;结构优化后,抗压和抗剪切性能好的无机纤维织物放置在着弹面,抗拉性能好的有机纤维织物放置在背弹面,这种混杂复合材料的防弹性能高于单一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当混杂复合材料从着弹面到背弹面按照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织物的顺序铺层时,得到的靶板具有更佳的防弹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柴晓明[3](2013)在《树脂基厚向混杂防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侵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弹复合材料是一种能够有效吸收高速弹体冲击能量的功能性复合材料,其设计和制备目标是达到最大的面密度吸能。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重量轻、防弹性能优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个体防护、装甲设计和防护工程等领域,其能量吸收能力与纤维的种类、铺层顺序、铺层角度以及树脂的种类、含量等因素有关。不同种类的高性能纤维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而防弹复合材料在受到弹体冲击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厚度效应,如何结合弹体冲击过程的特点和不同高性能纤维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防弹能力是当前研究和制备防弹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叁种高性能纤维织物(芳纶、玻璃、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热塑性聚酰胺6树脂为基体,制备单一织物增强和厚度方向混杂复合材料,以弹道极限速度为评价标准,研究成型工艺、树脂含量、铺层顺序和混杂比例等因素对复合材料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合材料的防弹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开展了叁种高性能织物(芳纶、玻璃、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层压成型条件优化,包括成型温度、压力、时间,主要通过弹道冲击实验,以弹道极限速度、冲击吸能和弹道性能指数作为评价标准,得到使材料防弹性能达到最好时的工艺参数:成型温度115℃,成型压力7.5MPa,成型时间20min。同时得到叁种复合材料的防弹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芳纶、玻璃、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制作单一高性能织物增强、不同树脂含量的复合材料,并进行弹道冲击实验,对复合材料的树脂含量进行优化,最终结果显示:树脂含量在20%左右时,叁种复合材料的防弹性能同时达到最佳。其次,在最佳工艺条件及树脂含量下,将叁种高性能织物分成有机纤维织物(芳纶纤维)和无机纤维织物(玻璃、碳纤维),然后按照不同的铺层顺序制作叁种高性能织物的厚向混杂防弹复合材料,并通过弹道冲击测试,对混杂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优化。其结果显示:与芳纶增强复合材料相比,S4K5的V50提高了10.4%,达到254.71m/s;C2K5提高了3.9%,达到239.21m/s;C2S2K3达到257.30m/s,提高了11.7%。这说明无机纤维织物在前作为着弹面、有机纤维织物在后作为背弹面制作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防弹性能;同时,混杂复合材料因在不同位置放置不同吸能特征的高性能纤维织物,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织物的力学性能、吸收更多的弹体冲击动能。最后,以材料力学作为指导,测试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参数,构建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数值分析模型,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弹道冲击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复合材料各部分破坏吸能机理,将其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证明厚向混杂方式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防弹性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3-12-20)

吴哲,杨春梅,张杨,马岩,刘千军[4](2013)在《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构造木基防弹板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防弹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首次提出将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与微米木纤维压制的板材通过胶接的方式进行复合制成装饰防弹板的理论。对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对制备的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和微米木纤维板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发现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良好,微米木纤维板中的纤维在胶接的作用下呈现有利于防弹的网状排布结构。随后对防弹板中的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进行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压缩试验,结果显示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敏感性,在1 600 s-1压缩时材料的流动应力达到2 350 MPa,同时发现在动态压缩的过程中复合材料还出现了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动态力学性能,利用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构造木基装饰防弹板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8期)

肖露[5](2013)在《混杂热固性树脂基防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侵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弹复合材料是一类结构和性能特殊的复合材料,其设计目标是在最小的面密度下实现材料最大的能量吸收和抗弹道冲击侵彻能力。本文结合材料性质、材料失效机制和弹体对材料的侵彻机理,对如何实现这一设计目标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研究了Kevlar129芳纶纤维、T300-6K碳纤维和S2玻璃纤维复丝及其平纹织物的单层复合材料轴向拉伸力学性能,并利用叁段分离式Split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装置对上述叁种织物复合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性能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轴向拉伸断裂强度芳纶纤维复丝强度高于玻璃纤维,碳纤维最差,而由于织物组织结构关系单层芳纶纤维平纹织物复合材料强度高于玻璃纤维,碳纤维最强;横向动态压缩性能方面,叁者均为应变率相关材料,碳纤维与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压缩应力相当,且前者大于后者,而玻璃纤维最大。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制备叁种纤维低树脂含量单一纤维复合材料,结合Swancor980环氧树脂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叁种纤维表面形貌特征,采用叁点弯曲试验对叁种单一纤维复合材料层间界面粘合性能进行研究。同时,采用±45°拉伸试验对复合材料纵横剪切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最大层间剪切强度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强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差;面内纵横剪切性能方面,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纵横剪切强度最大,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次之,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差;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模量最大,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次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最差。在充分考虑材料轴向拉伸性能以及横向压缩性能上的优势互补以及树脂界面的粘合性能的基础上,对厚向层间混杂复合材料进行组合设计及制备并对其进行弹道冲击性能测试,对弹道极限速度V50和弹道极限指数BPI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单一纤维复合材料抗弹道侵彻性能芳纶纤维复合材料优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差;厚向层间混杂复合材料能有效的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弹道侵彻性能且具有明显的厚度效应。此外,本文从弹道侵彻响应,材料破坏失效模式和能量吸收叁个方面对复合材料抗弹道侵彻机理进行的初步探讨,进一步说明了复合材料在弹道冲击中侵彻响应具有厚度效应,迎弹面以压缩、剪切等非弹性破坏为主,背面以纤维的拉伸变形和破坏、分层和鼓包为主;层间混杂复合材料充分发挥了对位芳纶纤维高抗拉和高韧性,碳纤维与S2玻璃纤维的抗压抗剪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混杂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复合材料抗弹道侵彻进程进行模拟计算与分析,结合弹道试验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各个侵彻吸能机制对弹道侵彻吸能的贡献、冲击侵彻过程中弹体和靶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侵彻破坏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与试验吻合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3-03-10)

张波[6](2012)在《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背景防弹衣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们制作的人体装甲。现代防弹衣的发展开始于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出现了以蚕丝和其它天然纤维为衬里并配以钢板制成的防弹衣。防弹衣可以避免投射物(如子弹或爆炸物形成的弹片)对人体胸腹部形成的穿透伤,并降低伤员的死亡率。据统计在一次世界大战因为防弹衣的使用使英国士兵的伤亡率降低了58%。但防弹衣并不能完全消除投射物对机体的伤害,防弹衣后钝性损伤(Behindarmor blunt trauma, BABT)就是其损伤特点之一。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是指投射物击中防弹衣后导致机体内脏器的非穿透性损伤。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既可发生软式防弹衣也可发生在硬式防弹衣防护下的机体。投射物,尤其是高速投射物,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能量可通过防弹衣向机体内传导并导致体内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可以致死。近年来随着防弹衣和高能量武器的广泛使用,人们对防弹衣后钝性损也越来越重视,并对胸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胸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从轻微的皮损到严重的内脏损伤,如肺挫伤、心肌挫伤和肝破裂等均有相关报道。在战斗中背部也是防护的重点,对于防弹衣防护下背部中弹后各脏器钝性损伤特点尚未见相关报道。背部的脊柱脊髓与颅骨和脑组织紧密相连,对于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是否也会导致脊髓以及脑组织的伤害,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关于这种损伤形式对中枢神经(脑)功能的影响,以及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神经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也不明确。阐明这些问题不仅对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为背部防弹衣钝性损伤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同时还可为致伤后作战人员的作战能力的评估提供依据。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生物力学机制是什么呢?通过生物力学和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得出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与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与剪切力有关。但既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与胸部中弹后力学传导,对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产生的压力波在生物体内的传导规律尚无报告。关于压力波的大小与子弹动能以及损伤的关系目前也不明确。阐明这些问题可以为防弹衣的改进以及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二、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目的是明确步枪弹致背部防弹衣钝性损伤后:①脊柱脊髓以及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特点;②胸腔重要脏器的损伤特点;③实验动物的运动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④步枪弹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在生物体内的传导规律以及产生加速度大小。在了解以上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为防弹衣的改进以及防弹衣后脊柱脊髓和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叁、研究内容用复合式防弹衣(软31层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4.2mm Al2O3陶瓷防弹板)对实验动物的背部进行防护,以背部T8椎体部位为致伤点,在25m处用叁种不同速度(590m/s,740m/s,910m/s)的某型步枪弹致伤并研究以下内容:1、致伤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及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与相关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以及与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NSE,MBP,S-100β)表达水平的关系。2、致伤后胸腹腔重要脏器(肺、心、肝、肾)的病理损伤特点以及对相关生理功能的影响;3、不同速度枪弹致伤后对实验动物双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高速步枪弹(910m/s)致伤后对实验动物认知的影响。4、叁种不同速度的步枪弹致伤后产生的压力波在椎旁软组织内的传导规律,致伤点附近加速度的大小;探讨压力、加速度与脊髓和脑组织损伤的关系。四、结果(一)防弹衣损伤情况:叁种弹速的某型步枪弹均未击穿防弹衣,并在硬式防弹衣后形成半球形的凸起,当弹速为910m/s时,所形成凸起的高度和面积与740m/s和590m/s有显着差异(p <0.01),740m/s组与590m/s组无显着差异。(二)实验动物损伤情况1局部皮损特点:致伤后早期,致伤区的皮肤会形成苍白区和红晕区,910m/s所形成的苍白区与590m/s有明显差异(p=0.026),所形成的红晕区与740m/s和590m/s有明显差异(p=0.008,740m/s;p=0.000,590m/s)。740m/s和590m/s所形成的苍白区无明显差异,但红晕区面积有显着性差异(P=0.009)。皮损中心(着弹点)与T8椎体的距离分别是2.86±0.90cm (910m/s),3.33±0.58cm(740m/s),3.20±0.44cm(590m/s)2胸腹脏器损伤特点(1)大体损伤特点:叁种速度的步枪弹均未导致椎体骨折。不同速度的步枪弹可致胸腹腔脏器不同程度的钝性损伤,其中910m/s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肺表面点片状出血(100%),心脏瓣膜缘出血(33%),肝包膜下出血(33%),肾脊柱缘出血(50%)。740m/s致伤后表现为肺表面点片状出血(100%),肾脊柱缘出血(33%)。590m/s致伤后表现为肺点状出血(40%)。(注:括号内百分数为损伤比率)(2)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损伤特点:叁种速度致伤后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在测定的时间范围内伤前伤后均无明显改变。(3)心电图损伤特点:各致伤组伤前伤后心电图无显着变化。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点(1)大体及显微病理损伤特点:910m/s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脊髓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2%);显微病理显示:脊髓神经元变性,轴突脱髓鞘改变,海马无髓神经元变性。当弹速为740m/s和590m/s时,肉眼和光镜下脊髓和脑组织未见明显损伤。(2)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MBP、NSE和S-100β)变化特点:当弹速为910m/s时,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在脑脊液和血清中均高表达,致伤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1)。弹速为590m/s和740m/s时,致伤组与对照组的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没有明显差异。(3)脑电图损伤特点:当致伤速度为910m/s时,脑电波在伤后1min出现了抑制并在伤后3-6min内恢复。740m/s和590m/s致伤组脑电图伤前伤后无显着差异。(4)右下肢股神经诱发电位损伤特点:与致伤前相比,致伤后各组潜伏期变化无明显差异,但波幅均出现明显降低,且随着速度的增加,波幅降低越明显。各实验组波幅降低值与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910m/s;p=0.002,740m/s;p=0.023,590m/s);910m/s与590m/s有显着性差差异(p=0.004)。(5)实验动物运动和认知功能损伤特点:速度为910m/s的步枪弹致伤后可出现双后肢肌力和感觉减退,严重时表现为双侧后肢的拖行(33%),运动功能在48h内恢复;所有实验动物(100%)均出现记忆力障碍并在24h内恢复;740m/s的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感觉和肌力减退但对实验动物的行动无明显影响;590m/s的步枪弹致伤后未见运动功能的改变。(注:括号内百分数为损伤比率)4MAIS (Maximum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评分:910m/s组MAIS评分平均值为2.22±0.67;740m/s组MAIS评分平均值为2.00±0.00;590m/s组MAIS评分为平均值1.17±0.41。(叁)生物力学损伤特点:随着弹速的增加各物理指标(压力和加速度)均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脊柱旁软组织内测定的压力大小与致伤点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在颅内测得压力高于颈动脉内测定值(p <0.05)。通过对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肌力)与相关物理参数(弹速、压力、加速度、着弹点距T8距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所致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障碍(y)主要与致伤点的加速度(x)有线性关系(F=137.052,p=0.00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3.282-0.002x,其中y值越小,损伤越重。五、结论在复合式防弹衣(软31层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4.2mm Al2O3陶瓷防弹板)防护下,以某型步枪弹在25m远处致伤背部(T8椎体部位)后会导致多脏器的钝性损伤,具体损伤特点如下:1、胸腹腔脏器(肺、心、肝、肾)钝性损伤且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其损伤程度同枪弹的速度(动能)呈正比;2、高速步枪弹(910m/s)可引起致伤点下脊髓表面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神经元的变性和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实验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8h),严重时表现为双侧后肢拖行;3、高速步枪弹(910m/s)致伤后可导致脑组织的远达损伤,表现为脑实质的损害(海马无髓神经纤维的变性)和伤后一段时间内(<24h)认知功能(记忆力)的障碍;4、、枪弹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和加速度是导致脏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椎体的加速度是评估脊髓损伤程度的主要物理参数,压力波主要通过椎体传导并导致脑组织的远达损伤。(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黄艺峰[7](2012)在《手枪弹击中防弹头盔致颅脑损伤特点及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背景头盔可以说和武器一样,都是战争的产物,随着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头盔也不断更新换代,由古代的预防冷兵器击穿的青铜头盔演变到现代的阻止枪弹击穿的防弹头盔。当前,现代军用防弹头盔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战争中颅脑穿通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爆炸装置和高能量武器的普遍使用,爆炸引起的高速破片和高速子弹非贯穿性撞击防弹头盔而致钝性颅脑损伤的问题愈来愈显着。由于钝性颅脑损伤导致战场上的伤亡增加及后期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军队的重视。近十余年来,国外已经逐渐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通过尸体头颅模型及数学仿真方法对弹道撞击防弹头盔致钝性颅脑损伤进行了研究,认为损伤特点与传统的颅脑撞击伤类似,但致伤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尸体头颅实验模型虽然结构逼真,但是无法观察生理、病理、生化等反应,而数学仿真方法虽然解决了很多生物力学测试难题,却无法直接观察颅脑损伤情况,且生物力学测试也需通过生物体内测试进行验证。为此,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对弹道撞击防弹头盔致钝性颅脑损伤特点及机理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二、目的本实验研究目的是首先明确弹道撞击防弹头盔致颅脑损伤的特点,包括:①伤后早期全身生理性反应特征;②伤后早期脑电生理变化特征;③伤后早期颅脑损伤的大体、显微、超微病理观察改变特征;④伤后早期体液中脑损伤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其次,通过测试防弹头盔板动态变形及致伤时应力波造成的颅内压力变化特征,对弹道撞击防弹头盔致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再次,旨在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弹道撞击防弹头盔致钝性颅脑损伤的预防、诊治、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叁、方法本实验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成年长白猪作为研究对象,芳纶防弹头盔板作为防护材料,防弹头盔专用泡沫衬垫作为猪头与防弹头盔板之间的缓冲材料,模拟了头-头盔系统;致伤组采用280m/s(低速组,n=3)、360m/s(常速组,n=9)、420m/s(高速组,n=3)叁种不同射速9mm铅芯手枪弹作为杀伤元,而对照组(n=5)采用9mm无弹头手枪弹作为杀伤元,于射距10m处,垂直瞄准猪头额顶部交界中点致伤,建立了动物致伤模型。观察伤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全身性生理改变,脑电图频率、波幅、频谱功率幅度均值改变,皮肤、颅骨、脑组织大体改变及AIS评分,脑皮质、海马显微病理及海马超微病理改变,以及脑损伤标志物(NSE、MBP、S-100β、αII-spectrin)表达水平的变化。本实验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对猪进行主动回避危险择食实验模型训练,建立具有主动回避反应能力的模型猪,并采用丙泊酚进行短效麻醉后,以自制专用固定笼具进行固定,待动物自然安静后,致伤方法除了杀伤元仅为360m/s射速9mm铅芯手枪弹(常速组,n=5)及9mm无弹头手枪弹(对照组,n=5)之外,其余同第一部分。观察伤后动物一般状况、肌颤、运动功能、主动回避反应能力变化等功能行为学障碍特征。本实验研究第叁部分采用已安装颅内压力传感器的猪作为研究对象,致伤组采用280m/s(低速组,n=6)、360m/s(常速组,n=6)、420m/s(高速组,n=6)叁种不同射速9mm铅芯手枪弹作为杀伤元,以第一部分相同致伤方法进行致伤,致伤时采集颅内压力波数据,并对压力波形及峰值进行分析。此外,通过高速摄影机测试280m/s(低速组,n=3)、360m/s(常速组,n=3)、420m/s(高速组,n=3)叁种不同射速9mm铅芯手枪弹致防弹头盔板动态变形情况,结合第一、叁部分防弹头盔板残余变形情况,以及颅内压力变化情况,对造成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机制进行探讨。四、结果1.全身性生理反应叁种不同射速致伤组伤后早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呼吸频率加快,特别是伤后即刻收缩压显着下降,其下降幅度随子弹射速递增;而对照组致伤前后变化不明显。2.脑电生理改变常速组伤后3min脑电图出现频率轻度下降,波幅有所增加,δ、θ、α、β四个频段频谱功率幅度均值较伤前不同程度升高,以θ频段最为显著(P<0.05),其次为α、β频段;约至伤后15-30min脑电图频率轻度下降,波幅逐渐恢复伤前水平,各个频段频谱功率幅度均值恢复至伤前水平。3.大体形态学改变致伤组头部着弹点皮肤伤后30min内表面观均可见损伤,以中央圆形苍白区、外周环形红晕区为特征,随着子弹射速增加,皮肤损伤程度加重,并且苍白区、红晕区面积递增;致伤组伤后3h解剖观察头部皮肤损伤区域,可见皮下软组织挫裂出血,随着子弹射速增加,皮下软组织损伤程度加重。低速组(0/3)、常速组(3/9)、高速组(1/3)出现颅骨骨折,骨折类型主要为线性骨折,个别为粉碎性骨折。低速组(2/3)、常速组(9/9)和高速组(3/3)脑表面出现脑损伤,脑损伤类型主要包括局部脑撞击伤和对冲伤,表现为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皮质出血、垂体充血或出血等,且撞击伤总体上重于对冲伤。叁种不同射速致伤组颅脑损伤AIS评分分别为低速组(1.67±0.58)分、常速组(2.44±0.73)分、高速组(3.67±0.58)分,且高速组较常速组、低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头部皮肤、颅骨、脑组织解剖大体观察均未见损伤,AIS评分为0分。4.组织病理学改变脑皮质显微病理观察显示,致伤组撞击部位及对冲部位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常速组及高速组尚可见脑出血;致伤组撞击部位及对冲部位脑皮质神经元可见固缩变性、坏死性改变,且撞击伤总体上重于对冲伤;随着子弹射速增加,脑皮质显微病理损伤程度逐渐加重。海马皮质显微病理观察显示,致伤组少数神经元呈轻度固缩变性改变;海马皮质超微病理观察显示,致伤组个别神经元细胞核、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存在变性改变;并且,随着子弹射速增加,海马皮质神经元显微和超微病理损伤程度逐渐加重。5.脑损伤标志物变化致伤组伤后3h脑脊液NSE、MBP、S-100B、αII-spectrin浓度均较伤前显着升高,且随着子弹射速增加而递增;常速组除S-100B外伤后3h脑脊液浓度与伤前、及对照组伤后3h比较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组伤后早期血浆NSE、MBP浓度均较伤前明显升高,而S-100B较伤前轻度升高,且随着时间推移而递增,随着子弹射速增加而递增,常速组伤后3h血浆NSE浓度较伤前及对照组伤后3h显着升高(P<0.05)。6.功能行为学障碍特征常速组伤后早期均未出现昏迷,但较为惊恐、反应略迟钝,且食欲减退,部分猪出现呕吐(1/5)、肌颤(3/5);伤后均出现四肢肌力减退,关节活动受限,行走不稳,呈蹒跚步态,重者站立不稳,于伤后30min~2h基本恢复;伤后3h内均出现主动回避反应能力不同程度减弱,提示出现记忆障碍。而对照组伤后3h内均未出现明显上述功能行为学障碍情况。7.生物力学测试颅内压力波多为峰值逐渐下降、持续时间短的多个压力波组成,并且,颅内压力波峰值随着撞击能量增加而增大,随着与撞击部位相对距离增加而减小。8.防弹头盔板侵彻变形情况在动物致伤实验中,防弹头盔板受侵彻变形程度随子弹射速增加而加重,不同射速致伤组在残留的弹孔面积、后凸面积、后凸高度上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速摄影显示,防弹头盔板动态最大变形后凸高度显着大于最终变形后凸高度(P<0.05),并且最终变形后凸高度也显着大于动物致伤实验中防弹头盔板残余变形后凸高度(P<0.05)。防弹头盔板动态最大变形是导致颅脑损伤的直接原因,通过数学函数模型分析,颅脑损伤AIS评分与最大变形后凸高度呈对数关系。五、结论1.9mm铅芯手枪弹撞击防弹头盔致钝性颅脑损伤特点如下:(1)颅脑损伤主要类型为撞击伤及对冲伤,损伤均相对局限,撞击伤总体上重于对冲伤,并且颅脑损伤程度随着撞击能量增加呈梯度加重。(2)脑深部组织海马也存在着急性损伤,显微及超微结构显示其神经元存在轻度固缩变性,且随着撞击能量增加而加重。(3)颅脑损伤早期可导致功能行为学障碍,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肌颤、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记忆)障碍。2.9mm铅芯手枪弹撞击防弹头盔致钝性颅脑损伤机理如下:手枪弹击中防弹头盔致瞬间最大后凸变形,对颅脑施加短时间、高速率、低质量的撞击载荷,撞击载荷导致颅骨撞击点产生应力,并传递给脑组织,形成贯穿脑组织的不均匀应力分布,导致脑组织产生应变,可能是造成颅脑损伤的主要损伤机理。(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陈磊,徐志伟,李嘉禄,张刘飞,陈利[8](2010)在《防弹复合材料结构及其防弹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弹块与防弹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分析弹块在侵彻过程中复合材料吸能方式和破坏模式的变化,提出了防弹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概念。分别研究了单根纤维性能、织物结构、树脂性能、基体含量和复合材料界面粘接强度等因素对防弹性能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防弹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0年11期)

何孜鸿,郭新宇,孔建国,张志朝[9](2007)在《自行火炮复合材料防弹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纺织复合材料和陶瓷的低速冲击性能,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剖析陶瓷/复合材料装甲板受弹头冲击时的防弹机理,并建立此过程的动态分析模型,讨论和预测复合装甲的损伤和破坏,为复合材料在复合装甲上的应用和防弹能力预测提供理论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期刊2007-11-01)

顾冰芳,龚烈航,徐国跃[10](2007)在《Kevlar纤维迭层织物防弹机理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多种形状的冲击体对Kevlar纤维迭层织物进行了弹道冲击实验。研究了Kevlar纤维受冲击时的表观破坏形态和微观损伤机理。结果表明:纤维的变形破坏随冲击物的形状和速度变化呈现出多形态、多阶段模式;纤维的微观变形形态为:除拉伸破坏外,断口处产生大量的侧向劈裂,并且呈现明显的塑性流动。同时研究了试样面密度、冲击速度等因素对材料防弹性能的影响规律。构建了材料防弹性能的一般方程。(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防弹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芳纶纤维、高强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和靶板破坏特征,制备单一组分织物及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同时以靶板对弹体的动能吸收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复合材料中树脂质量分数和织物铺层顺序进行试验研究及优化,以提高其防弹性能.研究表明:在复合材料靶板面密度接近的情况下,树脂质量分数为20%左右,复合材料的弹道性能最佳;结构优化后,抗压和抗剪切性能好的无机纤维织物放置在着弹面,抗拉性能好的有机纤维织物放置在背弹面,这种混杂复合材料的防弹性能高于单一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当混杂复合材料从着弹面到背弹面按照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织物的顺序铺层时,得到的靶板具有更佳的防弹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弹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宋亚林,张龙,赵忠民,潘传增.TiB_2/Ti-6Al-4V梯度装甲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防弹机理[J].兵工学报.2015

[2].柴晓明,肖露,程建芳,张华鹏.混杂防弹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及弹道机理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柴晓明.树脂基厚向混杂防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侵彻机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4].吴哲,杨春梅,张杨,马岩,刘千军.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构造木基防弹板的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5].肖露.混杂热固性树脂基防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侵彻机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6].张波.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2

[7].黄艺峰.手枪弹击中防弹头盔致颅脑损伤特点及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2

[8].陈磊,徐志伟,李嘉禄,张刘飞,陈利.防弹复合材料结构及其防弹机理[J].材料工程.2010

[9].何孜鸿,郭新宇,孔建国,张志朝.自行火炮复合材料防弹机理分析[C].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2007

[10].顾冰芳,龚烈航,徐国跃.Kevlar纤维迭层织物防弹机理和性能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标签:;  ;  ;  ;  ;  ;  

防弹机理论文-宋亚林,张龙,赵忠民,潘传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