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们在描绘教育改革的画卷——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论文文献综述)
田文靖[1](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塑青年成长成才的养料,更是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支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在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崇高使命。实现这个设想与期盼,既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要求,更是学术研究者需要不断深究的场域热点。本研究发端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聚焦于新时代学界凝注的研究热点,生成于自身兴趣使然的擅长领域,将文化视角补充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深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由此形成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厚重的文化融合,为之后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研究法,以连贯的逻辑链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精华部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以展开为时代维度、中国维度、中职维度及文化维度进行全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共生、价值耦合、内容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是认清基本国情和放眼宏阔世界的“望远镜”,打牢思想道德和筑垒核心价值的“夯实机”,建设校园文化和崇仰精神文明的“助推器”,滋培文化自信和凝铸文化强国的“培养皿”。其次,运用实证调研,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柳州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选取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129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周密的调查方案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基本认知和接受意愿、教师个人能力及教学表现、学校管理方式及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调研,同时选取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12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结合调研数据和信息的分析结果,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继而剖释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学校管理顶层设计缺位,融合缺乏体系保障;第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足,融合渠道单一;第三,思政课堂缺乏活力,融合程度粗浅;第四,学生文化鉴别能力弱,学习主动性不强。深究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中职学校深受社会转型的偏误和袭扰,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学校、教师没有精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入点和渠道;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协同育人的合力未形成;网络的发展及中职学生自身特点使中职思政教育更需要新手段新方法。接着,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综合调查的结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良好融入的策略,试图构建一个宽向度的融合性践行体系,并对一些中职学校的典型做法和案例进行分析作为支撑。第一,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融入的目标定位,提供促进融合的物质保障,制定促进融合的激励措施。第二,找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部分、文化修养部分、工匠精神核心价值部分和中国精神部分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第三,优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包括构建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设置科学多元的考评机制。第四,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融入各科教学课堂,构建学科协同教育的课程思政。第五,以经典教育为抓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校外实践为平台,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参与式学习第二课堂。第六,营造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环境,包括装扮校园文化育人的温馨小环境和布置“三全育人”改革的立体大环境。最后,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郎洁[2](2020)在《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敦化某职教中心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初中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其中学前教育尤为受欢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国家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培养对象,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推向了前列。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必然。美术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它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少,并且这些论文大多是中职的一线美术教师写的,这些论文大多缺少理论依据的支撑,也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将以对敦化某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该校基于岗位适应的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解,找出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管理对策,以此来提高学生美术课的学习效果,减少其上岗后的不适感。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岗位适应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总体水平不佳: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施,忽略对学生幼儿美术教学方面的设计;对幼儿美术教学设计、语言教态和教材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重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缺少多元的评价方式,侧重对绘画水平方面的评价;美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能担任幼儿美术教学工作。(2)学生的美术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使得教学更加困难,会影响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效果。(3)教师对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认识不足和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4)学校对幼儿美术教学方面内容的不重视会影响教师的态度,从而间接对基于岗位适应的美术教学造成影响;学校的教学资源单一,使得学生接收的学习途径少,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教师角度:(1)重视学生自信的培养,以及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2)明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开发合适的教材。(3)采用针对岗位适应的教学方法,并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4)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教学评价主体。学校角度:(5)培训教师美术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认识。(6)成立研究小组,培养教师专研精神。(7)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丰富的教学资源。
葛孝亿[3](2014)在《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探究 ——以一个地方家族为中心(1905-2010)》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出发,以江西吉安新圩毛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05-2010年毛氏家族五代人教育生活与社会流动状况的历史考察,探讨了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问题。具体而言,本研究历经一年半(2012年3月-2013年9月)的实地田野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文献法、口述史与生活史等研究方法,共收集到了包括地方历史文献、教育史料、家族史料、口述史料等在内的大量研究材料。在历史文献与口述史料交叉互证的基础上,本文集中讨论了教育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它是如何对毛氏家族五代人的社会流动与家族结构产生影响的。通过对毛氏家族的历史考察,本研究发现:在科举制度下,毛氏家族的精英分子期望利用义学、族学、书院教育(传统时期被认可的文化方式)与科举考试等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文化动力;废科举后,家族精英则凭借新式教育与新式文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并迅速地完成了新旧身份之间的转换;民国时期,现代教育被新学精英纳入到宗族实践中来,家族的整体教育水平显着提高,家族成员的职业结构开始发生分化,家族女性角色开始崛起;在政治运动年代,家族社会裂变为阶级社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弱化;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三十年,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促成了毛氏家族青年一代在职业结构和阶层构成上的巨大分化。在这一过程中,家族作为一类血缘性抑或拟血缘性的初级社会组织已日渐式微。个案是可以延伸的,本文认为,毛氏的家族史与教育史应当置放于更加广阔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毛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表明:以学校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兴起、普及与社会化,它所具有的社会流动功能与历史变迁是息息相关的,教育不仅仅是纯粹的教育行为,而是具有广泛历史功能的文化机制:宏观地看,科举制废除以后,现代教育不仅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催生了新兴的职业群体与社会阶层,而且旧有的社会结构也在这一流动过程中实现了分化与重组;微观地看,现代教育体系把个体聚集于学校场域之内,通过一定年限的教育生活,个体被赋予了国家所承认的文化资本和职业资格。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实现了自我的“社会流动":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居住空间、身份、职业、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特征与心态等,而这些改变又进一步的塑造着他们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从而使“流动"与“变迁”成为了可能。
周秀燕[4](2008)在《对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审视和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中职语文教学是相对个性化的教学,这种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对中职语文课程的特殊要求,使它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专业没有用处而轻视它,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身发展又离不开语文;一方面是语文老师捧着书本像普通中学老师一样在艰难的教学,另一方面又不知所教的东西对中职学生真正能起到多大作用。因而中职语文教材的选用就尤其关键,因为教材是教学意图的体现,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媒介。好的中职语文教材应该是“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完美结合。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之后,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终于于2005年6月与大家见面。本教材从发行至今还没有人进行过研究,更不用说系统的研究了。一线教师对此教材的使用基本上还处于摸索之中,对此教材的长处和不足还缺乏整体的了解,而只有了解了此教材的优势和不足,教师才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这也正是本论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希望通过本论文能为职高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哪怕是一点点的借鉴之用。作为职高的语文老师,较为了解职高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求,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结合自身的这点优势,我在本论文中采用教材分析法、教学分析法、学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尽量做到客观、实在地评价此教材。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研究:1.新教材的编排体例。从人文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四个角度来分析编排体例上的优点;从课程目标、编排序列、实效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阐释其不足。2.新教材的选文。从选文的典范性、时代性、开放性、适宜性四方面分析了其优点;从选文的典范性,开阔性,所体现的尊重、民主特点三方面阐明其不足。3.新教材的课后练习。从练习难度、主体意识、体现的新理念、说写能力训练四方面阐述练习新特点;从练习简单化、缺乏系统性、缺乏合理性、缺乏综合性和没有更新五方面说明其不足。4.编写的改进建议。从课程目标、实际需求、职业联系、学生阅读爱好和阅读心理四方面提出建议。总之,本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教材优势体现在哪里,还存在哪些不足,该如何从职高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实际水平和实际需求),和专业相结合,真正做到语文为专业服务,真正体现职高语文的特色。
江西省教育委员会职教处[5](1994)在《风雨不动职教情——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女教师漆冰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竞争,市场竞争,商品竞争,人才竞争。为生存,为发展,一些渴求人才的企业、公司、大学,源源不断打出盛情"长话",发出"加急电报",寄出"烫金邀请书",许诺以高工资、新套房,聘她前去工作。然而,她并未动心,依然深深眷恋着自己所选择的为之献身的光辉事业。她,就是远近闻名的女强人——赣州市
申荣彬[6](1985)在《他们在描绘教育改革的画卷——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文中研究说明 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是1982年由赣州五中改办的。学校现有幼师、缝纫、园林三个专业,七个班。两年来,这个学校的师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了缺专业教师、无专业课教材、没有实习场地和器材等困难,迈开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步。他们正在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描绘着教育改革的绚丽画卷。学校初办时,没有专业课教师,他们采取“一改、二聘、三调、四培训”的办法,基本解决了急需专业课教师的问题。如把一名生物教师,改为园林专业教师。从市服装厂聘请三名退休工人当专职缝纫班教师。聘请地区文工团、市园林局文化专业水平较高
二、他们在描绘教育改革的画卷——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们在描绘教育改革的画卷——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1.研究现状 |
2.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创新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2.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1.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 |
2.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能动性理论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共生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耦合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交融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认清基本国情和放眼宏阔世界的“望远镜”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打牢思想道德和筑垒核心价值的“夯实机”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崇仰精神文明的“助推器”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滋培文化自信和凝铸文化强国的“培养皿”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 |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2.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访谈调查 |
1.访谈对象及实施 |
2.访谈提纲与访谈结果的处理 |
(三)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释析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
(一)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
2.明确融入的目标定位 |
3.提供促进融合的物质保障 |
4.制定促进融合的激励措施 |
(二)找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切入点 |
1.选取传统文化中理想信念部分丰满中职学生信念教育 |
2.选取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部分滋养中职学生文化修养 |
3.将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
4.以传统文化的中国精神提升中职学生爱国情怀 |
(三)优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主阵地 |
1.构建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 |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
3.设置科学多元的思政教育考评机制 |
4.案例分析:获奖课例——《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四)构建学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
1.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 |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科教学课堂 |
3.案例分析:《零部件技术测绘与出图》课程思政示范课 |
(五)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参与式学习第二课堂 |
1.以经典教育为抓手,内化于心 |
2.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寓教于乐 |
3.以校外实践为平台,外化于行 |
4.案例分析:校园开放体验日——蜡染、扎染传统工艺走进思想政治教育 |
(六)营造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环境 |
1.装扮校园文化育人的温馨小环境 |
2.布置“三全育人”改革的立体大环境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敦化某职教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
2.1 理论基础 |
2.2 政策依据 |
第三章 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3.3 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影响因素调查 |
第四章 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
4.2 基于岗位适应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管理对策 |
5.1 结论 |
5.2 管理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基于“岗位适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査 |
附录C 访谈大纲(教师篇) |
附录D 访谈大纲(学生篇) |
(3)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探究 ——以一个地方家族为中心(1905-2010)(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 |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 |
三、家族与家族教育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四节 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基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毛氏的家族形态与传统社会流动形式 |
第一节 吉安的历史与教育传统 |
一、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
二、吉安的宗族与村落 |
三、吉安的传统教育形态 |
第二节 毛氏的家族史 |
一、南迁的北族:共祖毛氏 |
二、浙江迁江西:龙城毛氏 |
三、龙城毛氏分支:毛家村毛氏 |
四、毛家村毛氏一支:裕元巷毛氏 |
第三节 毛氏家族的聚落形态与社会流动 |
一、毛氏家族的聚落形态 |
二、“耕读传家”的教育文化 |
三、毛氏家族的传统社会流动形式 |
小结 |
第三章 科举制废除后的家族社会流动(1905-1911) |
第一节 废科举与社会流动机制的更替 |
一、废科举的社会流动后果 |
二、吉安士绅阶层的转型 |
三、新式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 |
第二节 吉安的新式教育与宗族 |
一、吉安新式教育的发展 |
二、宗族新学精英的产生 |
第三节 新式教育与家族早期社会流动:三个个案 |
一、低级士绅:毛仁炬 |
二、在传统士绅与新式精英之间的第一代人:毛仪与毛伦 |
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教育革新与家族社会流动(1912-1948) |
第一节 第一代人的办学实践 |
一、吉安新教育体系的建立 |
二、吉安高小与吉安小学的创办 |
第二节 第二代人的教育生活史 |
一、小学教育 |
二、中学教育 |
三、高等教育 |
第三节 教育与第二代人的社会流动 |
一、教育与第二代人的职业分化 |
二、教育与家族女性角色的崛起 |
三、新学精英的宗族建设 |
小结 |
第五章 “运动”时代的教育生活与社会流动(1949-1976) |
第一节 新体制下第三代人的教育生活史 |
一、第三代人的教育生活史(1949-1966) |
二、第三代人的教育生活史(1967-1976) |
第二节 第二代人与第三代人的社会流动 |
一、家族政治精英的命运 |
二、家族知识分子群体的沉浮 |
三、毛家村内的阶级与阶层分化 |
第三节 “家国对立”下的毛氏家族社会 |
一、家族的仪式、祠堂与族谱 |
二、家族结构的“非血缘化” |
小结 |
第六章 恢复高考后两代人的教育与社会流动(1977-2010) |
第一节 1977年以来两代人的教育生活史 |
一、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四代人(1977-1998) |
二、高等教育扩招后的第五代人(1999-2010) |
第二节 教育与两代人的社会流动分析 |
一、两代人社会流动的基本状况 |
二、教育与两代人职业结构的流动 |
三、教育与两代人阶层构成的流动 |
第三节 教育伴随性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家族社会 |
一、教育与毛氏家族结构的嬗变 |
二、毛氏的宗族重建与历史延续 |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 |
二、思考:普通家族教育研究的意义 |
附录 |
附录一:龙城毛氏司封派部分村庄分徙世系图 |
附录二:一九九四年甲戍版《龙城毛氏三派宗谱》谱约 |
附录三:裕元巷部分知识人才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对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审视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编排体例 |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编排体例简析 |
(二) 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编排的优点 |
1. 人文性 |
2. 实用性 |
3. 实践性 |
4. 灵活性 |
(三) 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编排上存在的问题 |
1. 课程目标不明确 |
2. 编排缺乏序列性 |
3. 助读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
4. 语文应用、语文实践部分的编排要加强实效性 |
5. 教材编排要更具层次性 |
二、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选文 |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选文概况 |
(二) 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选文的优点 |
1. 典范性 |
2. 时代性 |
3. 多元性 |
4. 适宜性 |
(三) 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选文存在的不足 |
1. 选文的典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
2. 选文视野有待进一步开阔 |
3. 选文有待进一步体现尊重、民主的特点 |
三、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课后练习 |
(一) 新教材课后练习的“新特点” |
1. 职高新教材练习难度降低 |
2. 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后练习中得以加强 |
3.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统一”的理念在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中得以体现 |
4. 说写能力的训练得到强化 |
(二) 新教材课后练习有待完善之处 |
1. 课后练习设置存在简单化的倾向 |
2. 课后练习设置缺乏系统性 |
3. 课后练习设置还缺乏综合性 |
4. 有的练习设计不合常理 |
5. 练习没有随着编写意图的更新而更新 |
四、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改进建议 |
(一) 新教材要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
(二) 新教材的编排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 |
1. 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
2. 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3. 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
(三) 新教材要进一步加强和职业的联系 |
1.“语文实践”部分 |
2. 口语训练部分 |
3. 课后练习“拓展”部分 |
(四) 教材编者要了解中职生阅读爱好和阅读心理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他们在描绘教育改革的画卷——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柳州市六所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D]. 田文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基于岗位适应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敦化某职教中心为例[D]. 郎洁. 延边大学, 2020(05)
- [3]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探究 ——以一个地方家族为中心(1905-2010)[D]. 葛孝亿.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4]对人教版中职语文新教材的审视和思考[D]. 周秀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6)
- [5]风雨不动职教情——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女教师漆冰松[J]. 江西省教育委员会职教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4(04)
- [6]他们在描绘教育改革的画卷——记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J]. 申荣彬. 江西教育,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