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弥散加权核磁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性脑梗死,ABCD2评分,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核磁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何兴林,刘君,官念,徐远久[1](2019)在《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2月-2018年3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37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于TIA发作后24 h后接受ABCD2评分,并联合进行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随访至TIA首次发作后90 d,分别记录7 d、30 d、90 d各时间点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ABCD2评分与DWI结果与TIA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患者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在随访期内7 d、30 d、90 d等时间点内,ABCD2评分均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而PWI、DWI结果中均是PWI(+)DWI(+)组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I(+)DWI(+)、ABCD评分4~7分以及既往合并颅内动脉病变史是TIA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以ABCD2评分≥4联合PWI、DWI结果阳性预测TIA进展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和69.8%。结论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联合应用ABCD2评分与PWI、DWI检查能够有效预测7 d、30 d、90 d内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临床可操作性强,临床价值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崔捷[2](2019)在《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头部恶性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5例头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对其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头部肿瘤ADC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种类的肿瘤坏死区实质之间存有一定差异,且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种肿瘤实质和对侧正常脑实质对比有一定差异,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弥散加权成像显着优于核磁共振(P<0.05)。结论头部恶性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可通过颅脑肿瘤ADC值区分肿瘤类型,同时还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2期)
李智林,南杰,崔雨田,杜笑松,郝慧超[3](2019)在《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确定不同b值下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2017-01-2018-06期间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经超声诊断为甲状腺结节的64例患者,共80处结节,均采用飞利浦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T1加权、T2加权、DWI横轴位扫描成像,b值分别取300、500、800和1 000 s/mm~2。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对所有受试者的甲状腺结节ADC值进行计算和比较,并绘制所有b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得到区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阈值。结果:共80处结节,排除1例弥漫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甲状旁腺囊肿、1例纯囊性患者,共纳入76处(33处为恶性、43处为良性)结节。在b值为300、500、800和1 000 s/mm~2时,恶性结节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498±0.210)×10~(-3)mm~2/s、(1.311±0.190)×10~(-3)mm~2/s、(1.134±0.170)×10~(-3)mm~2/s、(0.972±0.150)×10~(-3)mm~2/s;良性结节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207±0.390)×10~(-3)mm~2/s、(1.928±0.430)×10~(-3)mm~2/s、(1.702±0.410)×10~(-3)mm~2/s、(1.557±0.420)×10~(-3)mm~2/s。同一b值下,恶性结节的平均ADC值低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9、7.641、7.301、7.569,P=0.000、0.000、0.000、0.000)。良、恶性结节的平均ADC值,均随着b值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的F=210.091、353.822;P=0.000、0.000)。不同b值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0.884、0.878、0.901,95%CI分别为0.862~0.993、0.804~0.956、0.794~0.962、0.829~0.972。在b值为300 s/mm~2时,曲线下面积最大,说明其是区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最佳指标,区分良恶性结节的诊断阈值为1.802×10~(-3)mm~2/s,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86.11%、90.79%、93.94%及88.37%。结论:DWI是一种无创诊断工具,可用于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可以在术前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减少不必要的手术负担。(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付剑峰[4](2019)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肺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44例肺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有8例良性病变、8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2例高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均予以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其诊断效能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病理类型在b值为0与600时的ADC值均显着高于b值为0与800、0与1000时的ADC值(P <0.05);各病理类型在b值为0与800时的ADC值均显着高于0与1000时的ADC值(P <0.05)。结论:对肺部肿瘤采取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可准确鉴别肺部肿瘤类型,其灵敏度、特异度均高,值得大范围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赵年贵,罗文斌,杨永贵,唐丽华,王凌云[5](2019)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肺癌病理类型及预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90例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增强检查,测量病变的ADC值,并检测血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 fragments,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组织中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分析统计不同病理类型及预后指标(血中CEA、CYFRA21-1、NSE,组织中Ki67、VEGF)ADC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ADC值与不同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肿瘤ADC值小细胞肺癌低于非小细胞肺癌,肺鳞癌的ADC高于小细胞肺癌而低于肺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吸烟史、性别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中CEA、CYFRA21-1、NSE、Ki67、VEGF对应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上述肿瘤标志物存在负相关(r_(CEA)=-0.81,P_(CEA)<0.001,r_(NSE)=-0.61,P_(NSE)<0.001,r_(CYFRA21-1)=-0.45,P_(CYFRA21-1)=0.007 2,r_(Ki67)=-0.77,P_(Ki67)<0.001,r_(VEGF)=-0.65,P_(VEGF)<0.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ADC值存在差异。ADC值与CEA、CYFRA21-1、NSE、Ki67、VEGF存在负相关,ADC值可协助判断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宋晖,葛均江,代瑞清[6](2019)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PSE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患者均符合PSE诊断标准),选择同期92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导型MR成像仪进行T1WI、T2WI、FLAIR扫描,研究组患者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扫描,图像处理结束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左右额叶、海马、丘脑以及胼胝体膝部、压部。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脑内均有ADC变化区域,包括左右海马、胼胝体压部,研究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胼胝体膝部ADC值对比P> 0.05。结论:PSE患者脑内有异常改变区域存在,MRI-DWI能反映其脑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利于测定癫痫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6期)
王允江[7](2018)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4例存在陈旧病灶,ADC图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7例患者初诊未发现异常信号,复查ADC图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MRA显示,观察组血管异常率75.68%(56/75)高于对照组24.32%(9/37),轻度狭窄占比37.50%(36/96)低于对照组71.43%(10/14),重度-闭塞占比29.17%(28/96)高于对照组0.0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诊断TIA简单有效,而MRA检查可确定脑血管狭窄程度,二者联合诊断TIA,对判断TIA病因、评估继发脑梗死风险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8年07期)
刘献知,李建超,刘丙川[8](2018)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资料,同期选择5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出生后3 d内给予新生儿常规T1WI、T2WI序列和DWI序列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100例HIE新生儿中,T1WI、T2WI序列图像显示异常36例,显示正常64例。DWI序列图像显示,双侧基底节高信号26例,内囊后肢高信号13例,丘脑区对称高信号17例,半卵圆中心高信号10例,侧脑室旁高信号10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高信号10例。对照组T1WI、T2WI序列图像及DWI序列图像均显示正常,HIE新生儿在DWI序列上检出率86.0%,高于T1WI、T2WI序列上的检出率(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HIE患儿,DWI检查较常规T1WI、T2WI序列检查更早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所导致的脑细胞毒性水肿,应用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韩冰[9](2017)在《3.0T核磁小视野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非肿块乳腺癌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与常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S-EPI DWI)的比较,探讨rFOV DWI在非肿块型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26例(年龄57.2±12.1),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8例(69.2%),导管原位癌3例(11.5%),黏液腺癌2例(7.6%),混合型癌3例(11.5%),和健康成年志愿者15例(年龄48.8±11.1),进行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与常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S-EPI DWI)的比较。内容包括:(1)对乳腺癌病例和健康者行常规核磁同时,行rFOV DWI和SS-EPI DWI(b值为0和800)扫描,比较rFOV DWI及SS-EPI DWI的DWI图像质量得分及ADC值差异,探究两种DWI方法中ADC值在诊断非肿块乳腺癌中的价值。(2)在8个b值(b值设置为0、200、400、600、800、1000、1500、和2000s/mm~2)下,行rFOV DWI和SS-EPI DWI扫描的检查,并获取其定量参数。利用GE Advantage Windows工作站Functool 4.6软件对rFOV DWI和SS-EPI DWI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单指数模型ADCtotal的参数值。IVIM模型的各项参数使用MADC软件计算生成,即包括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 slow)、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 fast)、灌注分数(f)值等。通过多b值下rFOV IVIM-DWI组与SS-EPI IVIM-DWI组的定量参数比较和ROC曲线分析,探讨rFOV DWI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全部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乳腺rFOV DWI与SS-EPI DWI比较1.1rFOV DWI组与SS-EPI DWI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对26例乳腺癌病例和15例健康者rFOV DWI与SS-EPI DWI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FOV DWI组的解剖结构可视性、病灶对比度、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SS-EPI DWI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提示rFOV DWI组图象质量优于SS-EPI DWI组1.2rFOV DWI组与SS-EPI DWI组ADC值比较b值为800 s/mm~2条件下对26例非肿块型乳腺癌病例和15例健康者SS-EPI DWI与rFOV DWI的ADC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6例乳腺癌SS-EPI DWI ADC的平均值为1.231±0.21×10~(-3) mm ~2/s,rFOV DWI ADC平均值为1.184±0.15×10~(-3)mm ~2/s,rFOV DWI获得的乳腺癌ADC值低于SS-EPI DWI方法获得的ADC值,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72,P=0.003);15例的正常腺体SS-EPI DWI ADC的平均值为1.958±0.35×10~(-3 )mm ~2/s,rFOV DWI的平均值1.866±0.26×10~(-3) mm ~2/s,二者无统计学差异。(t=0.845,P=0.106)。1.3rFOV DWI组与SS-EPI DWI组ADC值ROC曲线分析为了比较rFOV DWI与SS-EPI DWI的ADC值在非肿块型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对ADC值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rFOV DWI和SS-EPI DW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1(95%CI,0.967~0.997)和0.877(95%CI,0.833~0.941),且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2,P=0.0006)。因此可以认为rFOV DWI和SS-EPI 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的鉴别诊断准确性高,且rFOV DWI较SS-EPI DWI诊断效能更高。2.rFOV IVIM-DWI与SS-EPI IVIM-DWI定量参数对诊断非肿块乳腺癌的价值研究2.1多b值下rFOV IVIM-DWI组与SS-EPI IVIM-DWI组定量参数比较b值取值为0、200、400、600、800、1000、1500、2000 mm ~2/s下rFOV IVIM-DWI组与SS-EPI IVIM-DWI组定量扩散参数(ADCtotal、ADCslow、ADCfast及f值)分析,结果显示SS-EPI多b值DWI中,ADCtotal和f在非肿块乳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8.626,P=0.000);(t=7.684,P=0.000)。而rFOV多b值DWI序列中,非肿块乳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两组间f值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7.255,P=0.000)。2.2多b值下非肿块乳腺癌组与正常乳腺组定量参数ROC曲线分析(1)SS-EPI IVIM-DWI组ADCtotal和f值ROC曲线分析根据多b值下SS-EPI IVIM-DWI组定量参数分析结果,取具有统计学差异的ADCtotal和f做非肿块型乳腺癌组与正常乳腺组鉴别诊断的ROC分析。结果显示,ADCtotal参数界值取D为1.58×10~(-3)mm~2/s时,诊断的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59.56%,曲线下面积0.677(95%CI 0.585~0.765);f参数的界值取0.23%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62.55%,特异度为65.86%f值曲线下面积0.656(95%CI0.532~0.767),提示,SS-EPI IVIM-DWI组ADCtotal和f值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低。(2)rFOV IVIM-DWI组f值ROC曲线分析根据多b值下rFOV IVIM-DWI组定量参数分析结果,取具有统计学差异的f值做非肿块型乳腺癌组与正常乳腺组鉴别诊断的ROC分析。结果显示,f参数临界值0.31%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43.65%,特异度为97.54%,f值曲线下面积0.728(95%CI 0.665~0.786),诊断准确性中等。(3)rFOV IVIM-DWI组与SS-EPI IVIM-DWI组f值ROC曲线分析根据多b值下rFOV IVIM-DWI组与SS-EPI IVIM-DWI组定量参数分析结果,取f值做非肿块型乳腺癌组与正常乳腺组鉴别诊断的ROC分析。结果显示,通过ROC分析可得到rFOV IVIM-DWI与SS-EPI IVIM-DWI两种方法的f值图形面积分布为0.735和0.552,且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8.676,P=0.0003)。说明f值的诊断效能在rFOV IVIM DWI序列中更高。结论:1.乳腺的rFOV DWI成像对解剖结构的显示、病灶对比度明显优于全视野SS-EPI DWI;通过图像ROC曲线的分析,rFOV DWI对于鉴别非肿块乳腺癌的效果更好。2.鉴别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与正常乳腺中r FOV IVIM-DWI f值的诊断效能高于SS-EPI IVIM-DWI。(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0-01)
邓巧林[10](2017)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疗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不同于大多数妇科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宫颈癌主要采取临床分期,依据仍主要依赖临床医师的体格检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核磁共振因其对软组织具有高度辨识性,其直观、无创、无辐射等优点使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开发,近年来功能性核磁共振即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列为磁共振常规检查序列。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在宫颈癌分期、评估宫颈癌治疗效果方面的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弥散加权核磁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头部恶性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5例头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对其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头部肿瘤ADC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种类的肿瘤坏死区实质之间存有一定差异,且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种肿瘤实质和对侧正常脑实质对比有一定差异,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弥散加权成像显着优于核磁共振(P<0.05)。结论头部恶性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可通过颅脑肿瘤ADC值区分肿瘤类型,同时还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弥散加权核磁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兴林,刘君,官念,徐远久.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价值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崔捷.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李智林,南杰,崔雨田,杜笑松,郝慧超.核磁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4].付剑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赵年贵,罗文斌,杨永贵,唐丽华,王凌云.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
[6].宋晖,葛均江,代瑞清.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7].王允江.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
[8].刘献知,李建超,刘丙川.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8
[9].韩冰.3.0T核磁小视野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非肿块乳腺癌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
[10].邓巧林.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疗的临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7
标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继发性脑梗死; ABCD2评分;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