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种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发明,痰液旋转研磨均质液化装置,接种前预处理,应用研究
接种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梁昌欢[1](2018)在《痰液旋转研磨均质液化装置在临床痰液培养接种前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痰液标本培养检验接种前的预处理和预处理时间,对痰液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合理地对痰液标本进行预处理可提高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致病菌的检出率。现有的痰液培养接种前预处理方法中存在着操作繁琐、费时费事和成本支出高的不足。依据痰液可研磨均质化的原理,研究一种痰液旋转研磨均质液化处理装置,使该处理装置实际操作简便,能使痰液快速均质液化,而且不需添加化学性质的液化试剂,同时能运用于临床痰液标本的采集及洗涤,成本低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63期)
侯延进,田寒梅,滕竟争,张新力,许敏[2](2018)在《基于STM32的接种分离装置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高效、精确、自动化的接种分离,设计了一种以ARM系列STM32F407型单片机为核心,配备相应传感器、执行器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控制接种分离装置中的各个执行部分的动作,并与外部扫码器、RFID射频读卡器、触摸屏以及PC机进行数据交换处理,以实现样本采集、细菌培养、实验数据存储以及授权扣费等功能。本仪器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真正实现无菌操作,减少了医务人员感染病毒的几率,填补了目前国内技术空白。(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徐名汉,景全荣,司伟伟,王晓燕,董世平[3](2015)在《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机接种效率低,单瓶接种误差大、不均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高速精确液体菌种接种装置。阐述了接种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喷射流量和组合式喷头参数,并进行了接种装置性能参数优化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接种精度、瓶间误差和重复差异量为指标,对喷射压力、喷嘴直径、喷射时间3个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喷射压力、喷嘴直径和喷射时间对接种效果影响显着,各参数的最优组合为喷射压力0.17 MPa,喷嘴直径0.4 mm,喷射时间0.52 s。试验验证证明,该机连续工作时,接种精确度>99%,瓶间误差<3%,重复差异量<0.4 g,各项指标满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需求。(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罗珍,朱敏,王晓锋,刘先良,郭涛[4](2013)在《分根装置中接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两室分根装置种植玉米,利用网袋法研究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两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试验分别在玉米移栽后第20 d、30 d、40 d、50 d和60 d时取样,通过测定接种AM真菌后玉米秸秆中碳、氮释放,土壤中3种常见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探讨AM真菌降解玉米秸秆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60 d的培养后,与未接种根室相比,接种G.mosseae和G.etunicatum真菌的菌根室玉米秸秆降解量提高了20.75%和20.97%;另外,接种G.mosseae和G.etunicatum加快了玉米秸秆碳素释放,降低了氮素释放,致使碳氮比降低25.45%和26.17%,有利于秸秆进一步降解。在本试验条件下,接种AF真菌的菌根室中土壤酸性磷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显着提高,并增加了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作用,形成了明显有别于根际的微生物区系。这一系列影响都反映出AM真菌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玉米秸秆的降解过程,是导致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维蛟,殷富有,郭怡卿,李定琴,张敦宇[5](2012)在《水稻白叶枯病专用接种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自行研制的水稻白叶枯病菌专用接种装置,其优点是携带轻便,操作简便,提高实验效率,可为科研人员节约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该装置菌液能自动流到进行剪叶操作的剪刀刀片上,流量可控制,而且可避免菌液在接种过程中被污染。本装置已获国家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20111850.3,专利授权号:CN201450921U。(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刘晶,蔡磊,朱学军,樊静波[6](2010)在《杏鲍菇接种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接种效率低下是制约杏鲍菇生产规模的瓶颈,实验室式的手工接种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为此,以宁夏南部山区现行的生产工艺及现有的生产设备为基础,以半机械化半自动化为技术手段,以大幅提高接种效率为主要目标,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接种装置,为实现杏鲍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装备保障。(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0年12期)
彭思利,申鸿,袁俊吉,郭涛[7](2010)在《分根装置中接种AMF对1~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根装置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白叁叶草(Trifolium repens)后对中性紫色土1~2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1-2mm)含量的影响,并运用通径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比较。结果表明,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G.mosseae和G.etunicatum的菌根室土壤有机质、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接种3种菌种都显着增加了菌根室土壤WSA1-2mm含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菌丝密度对WSA1-2mm含量有较大的直接效应(直接通径系数0.678),而GRSP对WSA1-2mm的影响系数较小,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但以直接效应为主。菌丝和GRSP对1~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作用大小的差异可能源于二者作用机制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段乃彬,王建成,戴双,陈利容,宋国安[8](2007)在《无菌接种器具快速消毒装置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用新型专利CN200620080704.5"无菌操作接种器具快速消毒装置"的实验型样品与酒精灯进行了升温速度、最高温度值及灭菌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该装置在500瓦下升温速度快,加热8s时镊子温度可达330℃,可以有效灭菌。而酒精灯升温速度慢,效率低,直到16s时才能有效灭菌。该研究为进一步改进专利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07年11期)
陈娟[9](2006)在《食用菌液体培养参数优化及接种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针对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企业大都使用固体菌种生产,产业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以将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企业为目标,选择食用菌珍稀品种鸡腿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鸡腿蘑液体菌种培养的营养需求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并在发酵罐中进行扩大培养,建立鸡腿蘑菌丝的生长模型,为工厂化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使液体菌种能顺利应用于工厂化生产中,针对目前接种技术及设备不过关的现状,研制了液体菌种培养接种一体化技术及装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从五种不同的鸡腿蘑菌株(白鸡、北鸡、兴野、防鸡、RJ)中,筛选出菌球小而多、生物量高的菌株RJ作为液体培养的菌株。测定鸡腿蘑RJ生长过程中菌丝干重及还原糖的含量,根据菌丝干重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鸡腿蘑液体培养的最佳时间为5天。 (2)以鸡腿蘑RJ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玉米粉2.5%,酵母浸出汁0.5%,麸皮4%,KH_2PO_4 0.25%,MgSO_4 0.1%,添加0.05mg/L的VB_1和0.5%的豆油。 (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鸡腿蘑RJ液体培养的最适温度、pH值和溶解氧。最适温度为24℃、最适初始pH值为6.5、叁角瓶装液量为400ml/500ml。用10L发酵罐进行扩大培养,与叁角瓶培养相比,鸡腿蘑RJ菌丝生长的延迟期缩短了12小时,最佳培养时间缩短了36小时,菌丝干重的最大值也提高了41.28%。 (4)针对不同液体菌种菌丝大小不同,接种量不同,需要采用插入接种或者表面布种方式等特点,利用液体容积式定量原理,采用电磁阀控制,研制出一套自动化程度高、接种量可以调节、接种嘴可以更换、适应不同液体菌种要求的、染菌率低的制种与接种一体化装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06-04-01)
魏礼文[10](2001)在《食用菌菌种液体培养及自动接种的简易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此装置利用磁力原理设计 ,一改过去振荡摇瓶方式 ;用泵自动吸液接种 ,解决了传统接种的低效难题(本文来源于《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接种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高效、精确、自动化的接种分离,设计了一种以ARM系列STM32F407型单片机为核心,配备相应传感器、执行器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控制接种分离装置中的各个执行部分的动作,并与外部扫码器、RFID射频读卡器、触摸屏以及PC机进行数据交换处理,以实现样本采集、细菌培养、实验数据存储以及授权扣费等功能。本仪器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真正实现无菌操作,减少了医务人员感染病毒的几率,填补了目前国内技术空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种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梁昌欢.痰液旋转研磨均质液化装置在临床痰液培养接种前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侯延进,田寒梅,滕竟争,张新力,许敏.基于STM32的接种分离装置控制系统[J].山东科学.2018
[3].徐名汉,景全荣,司伟伟,王晓燕,董世平.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试验[J].农业工程.2015
[4].罗珍,朱敏,王晓锋,刘先良,郭涛.分根装置中接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
[5].李维蛟,殷富有,郭怡卿,李定琴,张敦宇.水稻白叶枯病专用接种装置研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6].刘晶,蔡磊,朱学军,樊静波.杏鲍菇接种装置的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0
[7].彭思利,申鸿,袁俊吉,郭涛.分根装置中接种AMF对1~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8].段乃彬,王建成,戴双,陈利容,宋国安.无菌接种器具快速消毒装置的研究初报[J].生命科学仪器.2007
[9].陈娟.食用菌液体培养参数优化及接种装置研究[D].江苏大学.2006
[10].魏礼文.食用菌菌种液体培养及自动接种的简易装置[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标签:发明; 痰液旋转研磨均质液化装置; 接种前预处理; 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