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东省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端气温,城市化,对比分析法,山东省
山东省城市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凤硕,廉丽姝,李宝富,初翠翠[1](2019)在《城市化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山东省气温观测资料,综合利用人口格网、土地利用和夜晚灯光数据划分了城市站和乡村站,采用基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①除暖夜日数,暖(冷)事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会增加(减少);其中,暖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是40.66%(高温)、19.32%(暖昼)、1.02%(暖夜),冷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是2.31%(低温)、5.72%(冷昼)、5.55%(冷夜),可见暖事件(除暖夜日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与冷事件相比更显着,且由最高气温计算得出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更大。②城市化会促使极端气温暖事件平均场的强度变大,同等强度暖事件的发生范围较之前更广,而冷事件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在强度和范围的表现却与暖事件的表现刚好相反;相同的是城市化促使极端气温冷暖事件平均场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较之前均变大。③极端气温冷暖事件的突变时间会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使其突变时间提前1~3年。④冷暖事件的持续时间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其中由最高气温计算得出的指数受影响更大。⑤极端气温冷暖指数之间的城市化非对称性影响具有复杂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曹现强,姜楠[2](2018)在《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山东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山东省17地市为实证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间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从时序发展看,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化系统先后跨越了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类型由轻度失调衰退逐步转向优质协调发展。从空间格局看,山东半岛及鲁中、鲁西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子系统耦合态势良好,而鲁南与鲁西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或滞后或超前于同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需要,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因此,提升城市化水平应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基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的同步协调优质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朱一荣,于佳,高增林,刘亚[3](2018)在《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有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的优劣,衡量并调整最适宜于山东省地级市的评价指标,结合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特色,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和城乡协调七个方面衡量城市化质量。运用内插法补充个别缺失指标,采取mi n-max标准化处理方式消除指标量纲。运用德尔菲法与变异系数法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化质量子系统与城市指标赋权,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城市化质量得分。评价分析主要利用横向与纵向比较法,对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最后,对比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化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由此验证城市化质量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8-11-24)
周景红,王筱明[4](2018)在《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也大幅度扩张,普遍出现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无序扩张现象.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之间是否相适应协调,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01-201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并分别计算城市用地规模扩张速率与城市化发展速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1-2015年,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间耦合协调程度并不高,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为促进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保障城市用地高效、集约利用,仅以扩大规模的城市增长方式并不可取.(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郭健,郭笃发,王明康[5](2018)在《山东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6—2015年的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其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约有一半地市高等教育规模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趋势,超过一半地市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倒"U"型波动态势;(2)呈现中高度耦合状态的地市占大多数,超过一半地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大部分地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动态演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地市间的高等教育规模、城市化发展水平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差异格局明显且持续稳定,其高值地市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与济南都市圈东翼;(4)高等教育规模对耦合协调度的优化作用远高于城市化,其中高校教师规模对于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大,而城市化的诸多指标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付冬莹[6](2018)在《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产生影响,反过来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又会促进或制约城市化进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对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进行耦合协调性研究,有利于二者的有序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求出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找出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借助GM(1,1)模型对山东省2006-2015年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进行预测,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综合指数模型得出山东省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从整体上看,山东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和城市化指数均呈上升趋势。相对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6-2013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城市化,2014-2015年城市化指数超过了土地利用效益指数。从土地利用各子系统来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值处于上升状态,而环境效益的评价值呈下降趋势;城市化各子系统的评价值整体上都处于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后期发展较快。(2)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在2006-2015年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大体呈平稳状态,耦合度值大体介于0.4-0.5之间,耦合程度均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在0.1220-0.6539之间变化,协调程度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严重失调型(2006),轻度失调型(2007),濒临失调型(2008-2010),勉强协调型(2011-2014),初级协调型(2015)。从各地市的情况来看,在济南和青岛的带动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是在逐步提升的。(3)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山东省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各指标与城市化的关联度介于0.4-0.8之间,关联性较强,其中人均建成区面积、园林绿地面积和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最大;城市化系统各指标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度介于0.4-0.7之间,其中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度较大。(4)预测结果显示,整体上山东省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都在提升,协调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于土地利用效益,导致二者的差值越来越大,致使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度逐渐降低。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在2006-2015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还未达到良好状态,今后还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注重二者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于佳[7](2017)在《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等相关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迅速提升,并快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山东省自“十五”以来,城市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也迅速增长,全市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截止到2011年,山东省全省城镇化率达已高达50.9%。但是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也为山东省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山东省地级市相关城市市政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等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城乡差距难于缩小等相关问题。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重“量”不重“质”,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虽然得到重视,但是城市化质量却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本文通过对统计学方法的优劣衡量,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最适宜于本套评价体系的方法,建立起一套实用且科学的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收集山东省地级市的指标数据,对山东省地级市实施城市化质量评价,力图深化对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的认识,科学衡量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准确挖掘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提升建议。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选题背景,对城市化质量概念进行界定,表达论文篇章结构等;第二部分,从理论切入,综合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解等;第叁部分,擅述山东省概况,以此将山东省特点加入城市化指标之中。第四部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最合适的城市化评价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第五部分,对山东省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城市化质量各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通过城市化质量评价结果,提出相关意见。通过对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对于城市化质量的影响最大,经济质量会间接影响社会发展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发展。但是并非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城市,城市化质量均高,生态环境与城乡协调质量也同样会对城市化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全面发展,避免独重经济质量的现象发生。(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李继红,马洪云[8](2016)在《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关系,且由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发展,由极度失调状态向优质协调状态发展,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逐年改善,这与山东省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关系密切。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为其城市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其城市化的推进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土地供应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有利于山东省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6年05期)
李大秋,范国兰,刘建军,刘光辉,唐厚全[9](2016)在《山东省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能源过度消耗和经济快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持久的压力,能源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大气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加大。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大气环境容量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6-10-14)
李孝永,张杰[10](2016)在《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山东省城市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扩张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夜间灯光指数,并对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山东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形成了"两横两纵"的发展轴线以及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14期)
山东省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山东省17地市为实证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间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从时序发展看,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化系统先后跨越了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类型由轻度失调衰退逐步转向优质协调发展。从空间格局看,山东半岛及鲁中、鲁西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子系统耦合态势良好,而鲁南与鲁西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或滞后或超前于同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需要,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因此,提升城市化水平应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基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的同步协调优质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东省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
[1].于凤硕,廉丽姝,李宝富,初翠翠.城市化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J].气象科技.2019
[2].曹现强,姜楠.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
[3].朱一荣,于佳,高增林,刘亚.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评价[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2018
[4].周景红,王筱明.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郭健,郭笃发,王明康.山东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付冬莹.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7].于佳.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质量评价[D].青岛理工大学.2017
[8].李继红,马洪云.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6
[9].李大秋,范国兰,刘建军,刘光辉,唐厚全.山东省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6
[10].李孝永,张杰.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山东省城市化研究[J].城市地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