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光弹技术论文-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

动态光弹技术论文-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光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聚合物,凝集素,动态光散射,多价作用

动态光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1](2019)在《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含乳糖组装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共价键合胶束(NCCM)的组装策略,制备了表面为糖聚合物的纳米粒子,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实时跟踪了在溶液中糖与蛋白相结合的动力学数据,并以聚集体形成的速度来体现不同的蛋白对相同组装体的结合能力强弱.实验结果表明,对表面覆盖100%乳糖的组装体,各蛋白的结合能力表现为SBA Lec A≈Galectin 3>ECA≈Galectin 1,表明蛋白的糖结合位点个数及其空间分布对多价作用的动力学有较大影响.基于此模型,对人半乳凝素-3与糖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究.(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金豪,王雷磊,崔海航,张鸿雁,陈力[2](2018)在《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群体自驱动Janus颗粒的增强型布朗运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驱动Janus颗粒是两侧具有不同性质并可进行自驱运动的非均质颗粒的统称.本文以标称直径为1μm的Pt-SiO_2型自驱动Janus颗粒(以下简称Janus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研究了其在纯水及不同浓度H2O2溶液中的运动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群体Janus颗粒在H2O2溶液中的运动行为表现为增强型布朗运动.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加,DLS测得群体Janus颗粒的有效扩散系数增大且都大于其在纯水中布朗运动时的扩散系数,且其弛豫时间逐渐减小.此外,根据DLS测得的自相关函数反演算推导得到了群体Janus颗粒在极短时间间隔内的均方位移.其结果表明:在相同观测时间间隔下,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大,均方位移增加;在相同浓度的H_2O_2溶液中,随着观测时间间隔的增加,均方位移增加.最后,分析了单粒子追踪技术(single particle tracking,SPT)与DLS两种方法用于研究Janus颗粒运动行为的特点与区别,并指出观测时间间隔是影响DLS和SPT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Z2期)

郝娟,崔玉珍[3](2018)在《ROADM技术走向动态光层组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IP、IPTV等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些新型的业务与传统的业务相比,具有更高的动态特性,因此需要传输网提供更高的灵活性、网络保护和恢复能力。而ROADM光网络就能够提供更多种速率的带宽,满足IP、IPTV等业务的高速发展的需要。ROADM技术与传统的密集波分系统有着明显的优势,适应IP业务的发展需要。目前,ROADM子系统常见的有叁种技术:波长阻断器:WB;平面光波电路:PLC;波长选择开关:WSS。(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8年12期)

刘金豪[4](2018)在《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群体Janus颗粒的增强型布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Janus颗粒是两侧具有不同性质的非均质颗粒的统称。由于其自身的非对称特性,功能化Janus颗粒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燃料”进行非对称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在颗粒两侧形成浓度、光强或电场等物理量的梯度场,利用该梯度形成的非对称动量分布进行自主运动。由于Janus颗粒的自驱动特性与反应条件(如反应物浓度)具有高度灵敏的依赖关系,以及其自驱动带来的外加动力使其在水环境监测和修复、生命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准确、高效地表征单一及群体Janus颗粒的自驱动行为,如有效扩散系数、自驱动速度、运动轨迹等,成为其应用的基础。Janus颗粒间的自驱动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的,从宏观上看,群体性Janus颗粒的自驱动不同于单个Janus颗粒的自驱动,大多数学者仅对单个Janus颗粒的自驱动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对群体Janus颗粒的自驱动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1μm Pt-SiO_2型Janus颗粒(通过旋涂技术结合电子束蒸发制得)。由于微纳颗粒易发生团聚,本文首先进行了基于DLS的Janus颗粒解团聚实验研究。实验中探究了不同方法对Janus颗粒解团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可以对Janus颗粒进行解团聚,使团聚的颗粒分散,超声3分钟的解团聚效果优于超声5分钟的解团聚效果;分别加入反絮凝剂NaOH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叁甲基铵(CTAB))并超声3分钟同样可以对Janus颗粒进行解团聚,经CTAB处理后,Janus颗粒达到单分散状态,但是CTAB分子会吸附在Janus颗粒的固-液界面上,在Janus颗粒表面形成一层CTAB分子膜,将可能影响Pt的催化效果,从而使Janus颗粒的自驱动速度减小。最后本文利用DLS研究了群体Janus颗粒在纯水及不同浓度H_2O_2溶液中的自驱动行为,并将实验结果与本课题组前期利用单粒子追踪法(Single Particle Tracking,SPT)研究单个Janus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群体Janus颗粒的自驱动表现为增强型布朗运动行为。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加,DLS测得的群体Janus颗粒的有效扩散系数增大且都大于其在纯水中布朗运动时的扩散系数,但小于利用SPT法测得的单个Janus颗粒的有效扩散系数。此外,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加,DLS测得群体Janus颗粒的驰豫时间减小。本文还利用DLS直接测得的自相关函数经反演算得到了群体Janus颗粒在极短时间间隔内的均方位移。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观测时间间隔下,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大,Janus颗粒的均方位移增加;在相同浓度的H_2O_2溶液中,随着观测时间间隔的增加,Janus颗粒的均方位移增加。最后,本文对比分析了DLS与SPT研究Janus颗粒运动行为的区别,并指出观测时间间隔是影响DLS和SPT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SPT法的观测时间间隔可以调整,可得到Janus颗粒各阶段的运动特征。DLS的实验结果受到其最长观测时间的限制(自相关系数从1减小到0的时间),当最长有效观测时间小于特征时间τ_R时,可得到群体Janus颗粒处于“定向推动扩散”阶段的运动特征,当最长有效观测时间大于特征时间τ_R时,可得到群体Janus颗粒处于“类布朗运动”阶段的运动特征,此外,受限于最长有效观测时间,DLS只能得到Janus颗粒在上述两阶段中某一阶段的运动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宝青[5](2018)在《基于金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技术快速检测沙门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及食品安全检测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菌(Salmonella)和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E.coli O157:H7)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建立其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技术作为一种常规纳米颗粒分析方法,具有检测灵敏、成本低、免分离、易操作、数据易处理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上述两种目标菌DNA合成了对应的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探针实现了对目标DNA的高效捕获,结合DLS技术实现了牛奶中两种目标菌快速、灵敏的检测。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实际样本的检测,本研究在传统的食品快速检测车基础上进行多方面改造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车方案,以期为食品安全提供即时、现场的检测平台。各章节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综述了AuNPs-DLS在目标物快速灵敏检测的研究进展及食品安全检测车在基层食品安全保障的应用进展。第二章建立了常规碱基互补配对介导的AuNPs-DLS技术用于快速检测牛奶中Salmonella的方法。该方法所用的探针和引物根据Salmonella的invA设计而来的。通过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aPCR)合成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当存在目标ssDNA时,AuNPs探针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捕获目标ssDNA使自身发生聚集,其水化粒径明显变大;相反,若反应体系中不存在目标物时,其AuNPs探针处于相对分散状态,其水化粒径基本保持不变。根据检测体系AuNPs水化粒径变化即可实现对Salmonella的检测。在最佳反应参数下,该方法对牛奶中Salmonella的检测限为2.6×10~1CFU/mL。对牛奶中10~1~10~6 CFU/mL目标菌进行检测时,回收率在92.9%~102.6%之间,其检测方法特异性也较好。第叁章建立了基于“叁链体”DNA特殊结构介导的AuNPs-DLS技术用于快速检测牛奶中E.coli O157:H7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称PCR制备大量E.coli O157:H7双链DNA(Double-stranded,ds DNA),相比aPCR制备ss DNA,其制备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胡斯坦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NPs探针与目标dsDNA形成“叁链体”DNA结构发生聚集;而不存在目标dsDNA情况下,其AuNPs探针保持分散状态,利用DLS技术测定反应体系中AuNPs水化粒径变化即可实现对E.coli O157:H7的检测。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该方法用于E.coli O157:H7的检测,其最低检测限为10~1 CFU/mL,通过验证,其特异性也较好。第四章初步完成了一种新型食品安全检测车设备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为:在现有车辆基本性能上进行改造,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化要求,最终实现对各类基层食品采样、检测、数据处理等过程,充分体现该设备的高机动性、高适用性。本设计重点对食品安全检测车主要功能单元如车辆基础设施、实验操作区、样品及废弃物储藏、水电气设施、数据处理设施等进行论述,使其符合快速精确、经济适用的检测要求,为保障基层食品安全提供一种有利的检测平台。(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26)

张帆[6](2018)在《基于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技术的离子与小分子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且拥有普通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质。当金属离子检测和生物小分子检测领域引进纳米技术后,提高了检测的高效性和灵敏性。基于纳米材料所呈现的高胶态稳定性,优良的耐光性,微小粒径和低毒性等优异性能,以及优异的荧光发光效应的优势,结合动态光散射的超灵敏检测技术,建立了良好性能的生物小分子以及金属离子检测新途径和荧光淬灭方面的新意材料应用。本论文致力于纳米材料的生物小分子和金属离子检测的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巯基修饰的银纳米粒子,利用所合成的银纳米粒子与铅离子之间形成T-Pb~(2+)-T结合原理,导致银纳米粒子的团聚及其水力学直径的变化,利用DLS动态光散射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的铅离子添加后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变化数据,实现了对铅离子的定量检测。通过比色法检测和荧光法检测手段对比研究在不同酸碱度溶液的条件下,动态光散射检测体系可以敏感的检测到更低浓度的铅离子的存在。此技术手段极具简便性,灵敏性以及高效性。(2)基于动态光散射法和银纳米颗粒的结合手段,利用银纳米粒子与多巴胺的强交互作用引起的银纳米颗粒的团聚,并导致银纳米粒子的水力学直径产生变化的原理,通过动态光散射法分析检测不同浓度的多巴胺所导致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变化情况,从而实现了对多巴胺的定量检测。更进一步的与比色法检测手段对比研究了在溶液体系为强碱的情况下,动态光散射检测体系依旧可以追踪检测到不同浓度多巴胺存在的优势。此外,银纳米粒子与多巴胺的交互作用约在20分钟内完成,这一过程可以直接被动态光散射方法实时监测粒子的变化而追踪到,这也使得动态光散射的检测手段成为一个可以对多巴胺检测提供实时检测的潜在工具。(3)基于苏氨酸和11-巯基萘酸修饰的功能化荧光纳米金材料,在室温下,利用苏氨酸作为还原剂以及11-巯基萘酸作为封闭剂,成功合成一种简易的橙红色双配体的功能化纳米金簇,该方法合成的金纳米簇具有优异的近红外性,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相同条件下,利用金纳米簇的荧光是否淬灭对几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发现当汞离子在37.5到3750 nM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检测结果可视化的优点,用于对水溶液中汞离子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周宝青,占忠旭,黄楠,李凡,许恒毅[7](2017)在《金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作为颗粒粒径分析方法,具有免分离、易操作、检测成本低、数据易处理等优点;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除具有本身粒子属性外,还能特异性识别待检物,明显放大检测物光散射信号,可通过DLS技术快速、特异、灵敏检测目标物。该文综述了金纳米粒子DLS技术在目标物分析与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动态光散射技术在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周丽萍[8](2017)在《动态光视觉的水面目标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建设海洋强国,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既要走向海洋也要尊重海洋、保护海洋、再利用海洋,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下无人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作为水下作战平台之一,它的航速、航程、续航力逐步提高,且能够携带武器、隐蔽地远程检测目标,在军事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动态光视觉的水面目标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当摄像机安装在UUV上并探出海面时,或者安装在晃动的海事浮标上,获取水面可见光图像,本文主要实现了水面可见光图像的相关处理和水面舰船目标的检测分类。主要内容如下:(1)对水面可见光图像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到其背景复杂、易受海雾等复杂天气的影响、目标多出现在水界线区域等特点。然后,从平滑去噪和降质图像增强两方面,进行算法研究和实验,实现水面可见光图像的预处理。(2)水面可见光图像背景复杂,本文研究了多种水界线检测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直线分割检测改进的水界线检测方法。该方法既适应于海空背景,也适应于水岸背景,是一种实时性高且自适应性强的算法。(3)研究了雾天成像物理模型和经典的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然而,水面图像含有大面积的天空和水面白色浪花等明亮区域,暗通道先验不总是成立。本文借助水界线将雾天图像分为天空和非天空区域,提出一种自适应表面模糊方法,分别求取透射率,进而求取大气散射函数;同时,采用四叉树细分法的改进方法估计大气光。通过实验与多种去雾算法做了比较和定量、定性分析。(4)实现了水面目标检测,并进一步实现舰船目标分类。借助二值化梯度幅值特征和支持向量机训练检测模板,获取目标感兴趣区域及其位置坐标;提取目标感兴趣区域图像的SURF特征点并进行特征描述,作为输入信息,输入训练好的视觉词袋模型分类器,实现舰船目标分类。(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12-01)

王雪敏[9](2017)在《动态光散射技术的角度依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光散射技术具有角度依赖性,增加测量角度可以提供更多的颗粒粒度信息。但是,粒度测量信息的增加不仅与散射角的数量有关,也与散射角的不同组合有关。此外,随着散射角的增加,角度误差也随之增大,导致测量准确性并非随着散射角的增加而提高。研究角度误差对颗粒测量准确性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减小角度误差影响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光强自相关函数基线和角度权重系数求取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角度误差的影响机理和作用途径,并通过对Mie散射理论的分析,研究了角度组合对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1.角度误差对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结果的影响机理分析。在多角度动态光散射测量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光强自相关函数基线和角度权重系数求取过程中角度误差的影响途径。其中,基线值对于提取衰减信息获得准确的粒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可通过光强相关函数均值求得,角度权重系数则是多角度动态光散射测量中各个散射角对测量的粒度分布信息贡献的度量,其估计方法可依赖于光强均值或实验基线的测量。角度误差对颗粒粒度分布反演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基线计算和权重系数估计的双重作用途径产生的。2.角度误差通过基线计算对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模拟的单峰宽分布(82nm、350nm、865nm)颗粒、单峰窄分布(104nm、431nm、816nm)颗粒和双峰分布(137/601nm、242/750nm、470/895nm)颗粒体系以及306/974nm的聚苯乙烯标准实测颗粒研究了角度误差通过基线计算对测量结果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测量结果表明,角度误差通过基线计算对颗粒粒度分布反演结果的影响,是通过直接和间接双重作用途径产生的。间接因素对性能误差的影响明显大于直接因素。仅在小颗粒窄峰分布颗粒体系测量时,直接因素对峰值误差的影响略超间接因素,其它情况下,间接因素对峰值误差的影响均大于直接因素。3.角度误差通过角度权重系数估计对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结果的影响。角度权重系数可通过基线值和Mie散射光强均值两种方法估计。通过模拟的单峰宽分布(86nm、415nm、649nm)颗粒、单峰窄分布(110nm、460nm、697nm)颗粒和双峰分布(137/425nm、202/673nm、441/892nm)颗粒体系以及306/974nm的聚苯乙烯标准实测颗粒研究了角度误差通过两种角度权重系数估计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角度误差时,两种加权方法得到的粒度分布结果无显着差别;存在角度误差时,光强均值法对颗粒粒度分布结果的影响大于基线值法,并且对大颗粒的影响比小、中颗粒更为显着。4.角度组合对多角度动态光散射测量的影响。通过五组模拟的双峰分布颗粒体系(114/457nm,202/800nm,307/541nm,433/721nm和600/900nm)分别选取3、4、5和6个散射角,采用不同角度组合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与测量角度的个数有关,而且与所选散射角组合有关。在选取同样数量测量角的条件下,选取的各散射角对应的Mie散射光强差异显着,特别是取值包括了Mie散射光强曲线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点时,会得到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采用306/974nm聚苯乙烯标准颗粒的实测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角度误差的作用机制以及角度组合对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是动态光散射测量中角度依赖问题的重点,本文所做的工作,旨在通过探索多角度动态光散射测量技术的角度误差来源,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从机理上提高动态光散射测量仪器的性能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0)

郭霞,傅强,田锐,高晓丹,朱华玲[10](2016)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土壤/粘土胶体的Hamaker常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DLVO理论,带电胶体颗粒相互作用是范德华引力和静电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Hamaker常数是表征范德华引力的一个关键参数,因此获得胶体的Hamaker常数是定量表征颗粒相互作用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土壤胶体Hamaker常数的新方法.并以蒙脱石、紫色土和黄壤胶体为实验材料,成功实现了其Hamaker常数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蒙脱石胶体的Hamaker常数A_(eff)=6.5×10~(-20)J,紫色土胶体的Hamaker常数A_(eff)=7.5×10~(-20) J,黄壤胶体的Hamaker常数A_(eff)=5.3×10~(-19) J.虽然理论上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胶体的Hamaker常数应该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测定Hamaker常数的标准方法,本法的精读验证难以实现.所以,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物质Hamaker常数,其可靠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确认.(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动态光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驱动Janus颗粒是两侧具有不同性质并可进行自驱运动的非均质颗粒的统称.本文以标称直径为1μm的Pt-SiO_2型自驱动Janus颗粒(以下简称Janus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研究了其在纯水及不同浓度H2O2溶液中的运动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群体Janus颗粒在H2O2溶液中的运动行为表现为增强型布朗运动.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加,DLS测得群体Janus颗粒的有效扩散系数增大且都大于其在纯水中布朗运动时的扩散系数,且其弛豫时间逐渐减小.此外,根据DLS测得的自相关函数反演算推导得到了群体Janus颗粒在极短时间间隔内的均方位移.其结果表明:在相同观测时间间隔下,随着H_2O_2溶液浓度的增大,均方位移增加;在相同浓度的H_2O_2溶液中,随着观测时间间隔的增加,均方位移增加.最后,分析了单粒子追踪技术(single particle tracking,SPT)与DLS两种方法用于研究Janus颗粒运动行为的特点与区别,并指出观测时间间隔是影响DLS和SPT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光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含乳糖组装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刘金豪,王雷磊,崔海航,张鸿雁,陈力.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群体自驱动Janus颗粒的增强型布朗运动行为[J].科学通报.2018

[3].郝娟,崔玉珍.ROADM技术走向动态光层组网[J].中国新通信.2018

[4].刘金豪.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群体Janus颗粒的增强型布朗运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周宝青.基于金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技术快速检测沙门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及食品安全检测车设计[D].南昌大学.2018

[6].张帆.基于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技术的离子与小分子的检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周宝青,占忠旭,黄楠,李凡,许恒毅.金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17

[8].周丽萍.动态光视觉的水面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9].王雪敏.动态光散射技术的角度依赖性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

[10].郭霞,傅强,田锐,高晓丹,朱华玲.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土壤/粘土胶体的Hamaker常数[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标签:;  ;  ;  ;  

动态光弹技术论文-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