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卫宁

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卫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电磁兼容,方法,可行性

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卫宁[1](2019)在《基于复杂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电磁兼容(EMC)设计已成为复杂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磁兼容设计方法主要有测试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和建模仿真法叁种。从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的要求出发,结合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的实际困难以及电磁兼容设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析测试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和建模仿真法这叁种电磁兼容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指出叁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面临的问题,从实用角度提出建立电磁兼容数据库,将电磁兼容测试数据、电磁兼容设计经验和电磁兼容模型全部入库的建议,对提高复杂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日威,张冠文,倪树标,黎国标[2](2019)在《油液光谱分析仪控制系统中的电磁兼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液光谱分析仪利用2个电极之间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激发油液样品中的金属元素从而产生发射光谱,对各谱线光强信号检测,得到多个元素的含量。火花光源电路本身是一个严重的电磁干扰源,因此控制系统中电磁兼容设计非常重要。该文讲述控制系统中提高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思路,并对其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13期)

刘泽彬[3](2019)在《毫米波频段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分析与一体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在军事及民用中不断向毫米波频段发展,为做好毫米波频段的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的用频协调,有必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电磁兼容情况,合理规划其频谱。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本文对毫米波频段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的相互干扰进行确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典型雷达和通信系统的物理层链路级仿真模型。分析同频段内的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从而得到各系统设备分布隔离距离门限参考值,其结果可以为我国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针对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共存兼容条件较高,以及目前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存在的通信速率较低,灵活性较差等问题,本文基于波形共享的思想,将游程编码、混沌编码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相结合,研究了OFDM游程混沌相位编码(OFDM-RLC-LCC)雷达通信一体化的设计方案。将通信数据通过游程编码提高通信效率,然后利用混沌码携带游程编码数据,最后将生成的混沌码调制到OFDM雷达中从而实现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随后分析了雷达回波信号的处理过程,完成通信数据的解调和雷达数据的提取。最后分析了一体化信号中雷达与通信系统各自的相关性能,分析结果表明OFDM-RLC-LCC雷达通信一体化方案具有较高的通信速率,与此同时,保留了较好的雷达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31)

李娟[4](2019)在《电磁兼容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通常在工作运行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或运行受到障碍,因此需要运用技术来保障设备能够正常工作。电磁波干扰是最为常见的影响设备运转过程的因素,目前可以通过电磁兼容技术来有效提升设备的抗干扰性。这种技术是目前市场上效果最好的技术之一,能够保障设备即便在较为强烈的电磁干扰之下仍能够正常运转,因此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于设备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电磁兼容技术,以此发挥该技术的作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为保障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06期)

张宜涛[5](2019)在《EV驱动系统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动汽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EV驱动系统(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在运行期间产生的电磁兼容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驱动系统中大功率DC/AC逆变器在高速通断瞬间会伴随有峰值电压和尖峰电流,作用于元器件的高频寄生参数时会形成较强的电磁干扰,危及汽车自身的行车安全并对外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案,并进行了电磁抗扰度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在电驱动系统基本原理及电磁兼容理论基础上,分析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主要干扰源,得到EMI干扰源主要为IGBT高速通断产生的高频干扰。并对差模传导干扰和共模传导干扰的传播耦合路径进行了研究。(2)通过DDM(区域分解法)将系统传导干扰对系统线路的耦合干扰问题进行等效,利用ANSYS多物理场建立PCB微带线电磁干扰耦合模型加以验证,掌握传导干扰耦合机理。基于此,通过ANSOFT MAXWELL软件对高频传导电磁干扰耦合情况下的EV驱动系统PCB微带线、驱动系统圆导线及母排分别进行瞬态场及涡流场仿真分析,得到干扰频率f越大,趋肤深度?越小、电流通过有效面积越小、阻性损耗越大的具体关系;并得到受趋肤效应影响母排载流量下降的规律性结论。通过仿真能够直观的理解高频电磁干扰耦合情况下趋肤效应对EV驱动系统性能的影响。(3)综合(1)(2)因系统传导EMI及趋肤效应影响,车载敏感零部件甚至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干扰。以EV驱动系统敏感零部件PCB为例,提出一种射频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通过测试其干扰下的输出信号情况,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及通用性,也适用于EV驱动系统中其他敏感零部件的抗扰度测试中。并基于谐振效应理论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方法,根据EMS(电磁抗扰度)测试结果,PCB输出信号波动减小,表明优化设计方法能增强敏感零部件PCB的抗扰度能力,提高EV驱动系统抗干扰能力。(4)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匹配网络的优化EMI滤波器,用以提高对系统传导EMI的抑制能力。分析阻抗失配给插入损耗带来的影响,提出添加匹配网络的EMI滤波器,对原始EMI噪声信号进行提取,明确EMI滤波器所需要的插入损耗,针对150kHz-30MHz的传导EMI设计了带P、S阻抗匹配网络的EMI滤波器。实验结果表明,传导电磁干扰平均衰减量在25dB-30dB之间,滤波效果明显优于未带阻抗匹配网络的EMI滤波器,证明带阻抗匹配网络的EMI滤波器,解决了源阻抗与负载阻抗不匹配的问题,对系统传导电磁干扰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寇晓斐[6](2019)在《汽车散热系统的电磁兼容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按照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2030年我国将由汽车消费大国发展为汽车产业强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品牌计划”共同推进的今天,正是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随着汽车电子设备在车辆各系统应用的急剧增长,汽车电磁兼容问题必将日益严重。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往往通过多次实验的方法来逐步改进产品的电磁兼容性,由于产品已具备雏形,发现问题再采取方法解决,措施有限且代价高昂。要解决车辆中的电磁兼容问题应当从后验转变到前验,在车辆设计初期就对产品进行有效的电磁兼容分析才是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阐述了电磁兼容的基本定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电磁兼容分析中用到的基本知识,包括麦克斯韦方程、时变电场的边界条件、动态位、达朗贝尔方程、电磁功率流、坡印廷矢量、近场区、远场区、反射和串扰,其次对主电路分叁种连接情况单独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运用四面体单元对模型进行了剖分,计算得到了主电路表面电场强度,分析了电场分布趋势,并对模型进行了倒角处理,分析了不同倒角情况对主电路表面电场分布的影响;然后介绍了电子风扇控制器中电感、电容、MOS管、采样电阻的选取,分别对故障反馈电路、电机驱动电路、芯片内部电流采样电路和防反接电路进行了研究,采用EMSAN电磁干扰扫描系统搭建了电子风扇控制器的辐射实验平台,测量了控制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磁噪声,结合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了大功率、低频率电路辐射发射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最后在介绍了辐射方向图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风扇控制器主电路的远场辐射能力,研究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倒角处理对其远场辐射的影响;建立了车辆和电子风扇控制器主电路的整合模型,分析了有无倒角的模型对车体表面电场的辐射能力;还建立了电子风扇控制器控制电路的传输线模型,对线路进行了有效的阻抗匹配,并通过眼图完成了控制电路的信号完整性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倒角可以降低电子风扇控制器主电路的表面电场强度,结合实验测量的电磁场分布,证明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研究了电子风扇控制器主电路的远场辐射和控制电路的信号完整性,给出了主电路的辐射特性,验证了主电路表面电场强度与远场辐射强度为正相关,相比传统定性分析方法,给出了更加准确的电子电路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28)

欧丽梅[7](2018)在《分析电磁兼容与电力系统自动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设备,在简述电磁干扰主要来源和微机系统电磁兼容具有的特殊性基础上,对自动化设备对电磁兼容技术的具体应用和电磁兼容性未来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51期)

陈学锋[8](2018)在《基于电磁兼容的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电子系统综合了电子工艺、器械、物理等多门学科,可以实现系统的高效性、精确性和低成本。在此对电力电子系统的开关部分和器件部分、标准模板以及系统进行建模,并对建立模型之间相互作用和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焦映[9](2018)在《西计电磁兼容与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兼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具有产品种类繁多、测试与评估的工序和流程复杂、技术指标要求高、检测周期长等特点。目前,西南计算有限公司电子兼容与环境检测实验室的业务管理还停留在电子文件管理阶段,从合同签署、派工测试,到出具测试报告,都依赖于工作人员利用电子模板进行撰写和汇总,大量繁琐的文档撰写工作往往让人情绪低落,不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易导致出错,这有悖于电磁兼容检测的高规格、高标准(特别是军方产品检测任务)要求。因此,如何从管理理念、体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从工作流程方面不断优化,构建满足实验室日常管理业务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对提升实验室军民产品的电子兼容与环境测试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本论文以西计电磁兼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以提升该部门的电磁兼容与环境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目的,从管理理念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工作流程不断优化方面进行突破,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使用Argo U ML建模工具,通过用例图描述每个子系统可能涉及到的参与者(角色),以及各角色之间存在的泛化、包含或扩展关系,并界定了各子系统的边界;通过活动图描述系统各类对象的活动顺序关系及应遵循的规则,逐一完成了各项管理功能的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和系统整体的功能模块设计,并采用类图和时序图的建模方法,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采用Powerd esigner建模工具完成了系统数据库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MyEclipse2013开发环境,web前端开发使用Bootstrap框架,并结合HTML、CSS、JavaScript技术。后台服务端开发使用Java语言并结合主流的SSH框架、MySQL数据库,开发了B/S模式的西计电磁兼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系统权限管理、测试标准管理、检测流程管理、设备仪器管理、检测产品管理、任务分配管理、技术人员管理、厂商客户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检测报告管理、文档资料管理、涉密排查管理等功能模块。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完整,具有良好的用户友好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8-10-09)

邵绪晨[10](2018)在《实际机箱系统的电磁兼容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和电气设备,这些设备工作时会产生电磁能量,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会受到影响。因此,进行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对实际机箱系统的叁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线缆和机箱,进行了电磁特性的分析和优化,并对叁者组成的系统进行了电磁兼容的仿真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PCB进行后仿真分析,得出减小PCB对外辐射的两种优化方法:增加去耦电容和改善端接;2.分析了不同线缆的辐射发射特性和抗干扰能力,为线缆线型的选取提供了依据,通过仿真分析了线缆和金属板之间的距离对辐射的影响,以及线缆之间的距离对辐射的影响,从而对线缆的布局提出了意见;3.以实际机箱的模型为原型进行建模和仿真计算,得出了加机箱后电场和磁场强度的变化,以及机箱的散热孔形状、散热孔孔径、材料、箱体金属板搭接方式等因素对屏蔽效能的影响,为机箱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并且对实际的机箱模型进行的屏蔽效能定级;4.进行了机箱和线缆的联合仿真,对线缆布局提出综合建议,并将PCB、线缆和机箱叁者整合组成机箱系统,对机箱系统进行了电磁兼容仿真分析,并且结合本文的仿真内容和传统的EMC设计流程,整合出了一个机箱系统的新型EMC设计流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11)

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液光谱分析仪利用2个电极之间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激发油液样品中的金属元素从而产生发射光谱,对各谱线光强信号检测,得到多个元素的含量。火花光源电路本身是一个严重的电磁干扰源,因此控制系统中电磁兼容设计非常重要。该文讲述控制系统中提高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思路,并对其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卫宁.基于复杂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可行性分析[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9

[2].刘日威,张冠文,倪树标,黎国标.油液光谱分析仪控制系统中的电磁兼容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3].刘泽彬.毫米波频段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分析与一体化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9

[4].李娟.电磁兼容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9

[5].张宜涛.EV驱动系统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6].寇晓斐.汽车散热系统的电磁兼容分析与优化[D].天津工业大学.2019

[7].欧丽梅.分析电磁兼容与电力系统自动化[J].建材与装饰.2018

[8].陈学锋.基于电磁兼容的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分析[J].饮食科学.2018

[9].焦映.西计电磁兼容与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重庆理工大学.2018

[10].邵绪晨.实际机箱系统的电磁兼容仿真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8

标签:;  ;  ;  ;  

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论文-卫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