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

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

一、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张燕[2](2013)在《乳腺癌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关键因子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乳腺癌转移是致死的首要原因,转移一旦发生就预后不佳,极难治愈。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乳腺癌转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人们能够系统地研究转移过程中蛋白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进而筛选能够用于靶向药物设计的候选蛋白质。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紧紧围绕乳腺癌转移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寻找转移关键因子的研究。我们在实验室已有的微升级质谱分析平台基础上,升级硬件系统,完善软件系统,搭建适用于复杂蛋白质样品鉴定的纳升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标准样品检验表明,该平台能够实现复杂蛋白质组样品的纳升水平稳定分离,并且蛋白质检测灵敏度达到飞摩尔水平。该平台的建立,为我们实验室有效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本论文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前提。首先,本论文应用2D‐LC‐MS/MS的技术线路进行乳腺癌血清样品的蛋白组学研究,筛选乳腺癌早期转移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三组血清样品(健康对照组、淋巴结未转移DCIS、淋巴结转移DCIS)的样品处理、质谱鉴定和数据分析,筛选得到了一系列在不同血清样品组间存在显着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大规模血清样品的ELISA验证表明,TNXB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人血清中含量显着降低,是有潜力的乳腺癌早期转移生物标志物。接着,本论文应用GeLC‐MS/MS的技术线路通过比较不同转移潜能细胞的分泌组学,筛选介导乳腺癌骨定向转移的关键因子,并对某些因子进行了功能验证。我们选用在人源乳腺癌细胞株MDA231基础上经过单细胞筛选得到的具有不同骨转移能力的单细胞克隆株SCP2、SCP4、SCP6和SCP46,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每种细胞的分泌蛋白。经过基于非标记定量分析,我们筛选得到了128个与乳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的分泌蛋白,其中有118个蛋白质在转录组学研究中没有被鉴定到。通过生物学功能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些差异表达分泌蛋白中,酶活性调节功能被显着富集,其中包括多个cystatin家族成员。我们进一步验证其中的CST6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功能。利用CST6过表达或沉默细胞株,在动物水平研究表明,CST6过表达/沉默能显着抑制/促进乳腺癌的骨转移,减弱/增强溶骨性损毁,提高/降低小鼠的生存率。我们的工作揭示CST6是一个在乳腺癌骨转移中发挥抑制作用的重要蛋白质。最后,本论文通过比较4T1系列细胞株的分泌组学筛选肿瘤诱导机体免疫抑制的关键因子,并进行功能验证。肿瘤介导的机体免疫抑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是继Tregs、TAMs、TADCs后发现的另一类肿瘤介导的免疫抑制细胞。我们选用来源于同一小鼠自发乳腺癌的具有相同遗传背景、不同转移能力的4T1系列细胞株(67NR,168FARN,4TO7,4T1)开展研究。四种细胞株的荷瘤小鼠实验表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与其体内诱导MDSCs的能力成正比,而且诱导因子来源于具有转移能力肿瘤细胞的分泌蛋白。通过对四种细胞株的分泌组学研究,我们得到了26个与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多种细胞因子、免疫调节蛋白质及酶活性调节相关蛋白质。我们挑选其中的G‐CSF、uPA和LIF,进一步验证这几个因子在小鼠中诱导MDSCs的能力。结果表明在转移性乳腺癌细胞株中高表达的G‐CSF能够在体内强烈诱导MDSCs的增殖、动员和募集,并且其诱导的MDSCs具有免疫抑制活性。我们的工作表明G‐CSF是诱导MDSCs介导机体免疫抑制、促进肿瘤转移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我们搭建了适用于微量复杂蛋白质样品鉴定的纳升级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并将其应用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问题研究。我们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筛选得到可用于乳腺癌早期转移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通过鉴定比较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的分泌蛋白质组,并结合免疫调节或器官定向转移的特征,我们获得了一系列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的关键因子,并对其中的某些关键因子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此外,本论文的研究将促进我们对乳腺癌转移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为针对乳腺癌转移的靶向药物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范歌红,于韬,于波,邱岩,赵丹[3](2010)在《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肺单发转移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单发肺转移瘤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Revolution UNIS XM/d全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对115例标准DR胸片发现肺内单发结节的患者进行DR双能量减影,获得单纯的软组织图像、单纯的骨组织图像以及标准的DR图像。以在骨组织图像中肺内单发结节内出现钙化成分作为诊断肺良性病变的依据,统计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肺单发转移瘤的准确度;统计依据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与常规DR诊断肺单发转移瘤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应用常规DR诊断肺单发转移瘤的准确度约66%,应用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肺单发转移瘤的准确度约90%,二者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肺单发转移瘤诊断上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谢惠彬[4](2009)在《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全数字钼靶X线诊断与病对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诊断与病理的对照分析;并探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癌多发原发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对3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对乳腺癌根治术新鲜标本做全乳腺大切片检查,取肉眼观察或触摸法观察下病变组织做常规HE染色,取得病理结果与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4%、81%,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92%。(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Ⅰ、Ⅱ、Ⅲ期乳腺癌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75%、89%、100%,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对Ⅰ、Ⅱ、Ⅲ期乳腺癌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75%、83%、100%,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的检出率为89%、94%、100%。(3)对乳腺癌术后获取标本进行HE染色,标本均为直径<1cm的癌旁多发原发灶,所得病理结果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的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符合率。2.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尚不能有效检出乳腺癌多发原发灶。

康柳青[5](2008)在《肺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规律与原发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转移瘤多层螺旋CT表现规律与原发病灶部位与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与临床及影像随诊证实且有明确原发灶的肺转移瘤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1~79岁,平均62.2岁。所有病例均行两次以上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和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层厚2.0mm~5.0mm,以常规肺窗及纵隔窗观察转移瘤病灶的数目与分布,评价病灶的边缘、形态及内部结构等。根据病灶的数目与分布规律将100例转移瘤病例分为弥漫转移型(指两肺弥漫性病灶不可计数或每侧肺野病灶数目>10个,或两肺各叶、段均可见到病灶者)、多发转移型与单发转移型三种类型;病灶边缘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晕征、钙化、小泡、空洞、细支气管气像。本组转移瘤原发灶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乳腺及其他少见部位,其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鳞癌、浸润性导管癌、肉瘤及其他少见类型。分别比较观察不同类型肺转移灶及其CT表现规律与原发灶部位及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对于少见部位及组织学类型不做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均经两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结果使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包χ2检验行显着性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的标准。结果:(1)弥漫转移型34例(34%),不同原发灶部位与组织学类型来源的转移瘤之间在此种分布形式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多发转移型55例(55%),不同原发灶部位与组织学类型来源的转移瘤之间在此种分布形式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单发转移型11例(11%),不同组织学类型来源的转移瘤之间在此种分布形式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不同原发灶部位来源的转移瘤之间在此种分布形式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4)转移灶边缘出现分叶征者40例(40%),出现毛刺征者21例(21%),不同组织学类型来源的转移瘤之间在两种征象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不同原发灶部位来源的转移瘤之间在两种征象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转移灶边缘出现晕征者3例(3%),其中结肠腺癌、直肠腺癌及肺腺癌的各1例;(6)转移灶内出现钙化者7例(7%),其中骨肉瘤3例,消化系统腺癌2例,肺腺癌及颊面部鳞癌各1例;(7)转移灶内出现细支气管气像者9例(9%),其中肺腺癌及结直肠腺癌各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例,食道鳞癌1例;(8)转移灶内出现小泡征4例(4%),其中肺腺癌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9)转移灶内出现空洞7例(7%),其中消化系统腺癌5例,肺腺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1例。(10)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者2例(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胃腺癌各1例。(11)肺转移伴淋巴结肿大或转移者52例(52%),伴胸膜增厚或胸膜肿块者53例(53%),伴骨转移者16例(16%)。结论:肺转移瘤多层螺旋CT表现规律与原发病灶部位及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相关性。(1)弥漫转移型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多见,其次为肺腺癌;(2)多发转移型在诸原发灶及组织学类型来源的转移瘤之间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3)单发转移以肉瘤最为多见,其次为腺癌及鳞癌;(4)转移灶边缘出现分叶征及毛刺征者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其次为腺癌; (5)转移灶边缘出现晕征者可见于结直肠腺癌及肺腺癌;(6)转移灶内出现钙化可见于骨肉瘤、消化系统腺癌、肺腺癌及颊面部鳞癌;(7)转移灶内出现小泡征可见于肺腺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转移灶内出现空洞可见于消化系统腺癌、肺腺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9)转移灶内出现细支气管气像可见于肺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总结和掌握肺转移瘤的CT表现规律有助于判断原发病灶的来源与组织学类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6](2007)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文中指出

杨建梅,王庆全[7](2000)在《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文中提出

左文述,于金明,方晋平,李敏[8](1997)在《我国乳腺癌研究的现状——第二届国际暨第五届全国乳腺癌学术会议资料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乳腺癌研究的现状——第二届国际暨第五届全国乳腺癌学术会议资料综述左文述*于金明*方晋平李敏*第二届国际暨第五届全国乳腺癌学术会议于1996年10月14日至16日在济南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来自英国、日本、科威特、新加坡、美国、香港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

岳中麟,王如森,胡永立,马长青,崔克焱[9](1992)在《肺转移瘤的X线诊断(附206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206例确诊的肺转移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消化系统及乳腺癌占原发癌的半数以上。胸片可分6型,其发生率为:多发结节型62.6%、肺门纵隔型12.1%、单发结节型10.2%、淋巴管炎型5.8%、胸膜胸水型4.9%、浸润型4.4%。对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进行了讨论。

罗超健,梁永康[10](1990)在《肺转移性癌9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90例肺转移性癌进行分析,常见症状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等,但无临床症状者亦占33%,故对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胸部X线检查或CT等在本病早期诊断极为重要。近来采用外科手术,并配合化疗和放疗本病,能使预后大为改善。本病预后与原发肿瘤的性质关系甚大。

二、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乳腺癌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关键因子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癌症转移的过程及机制
        1.1.1 癌症转移是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1.1.2 癌症转移的机制假说
    1.2 乳腺癌转移
        1.2.1 乳腺癌转移的器官定向性
        1.2.2 乳腺癌转移的研究材料
    1.3 乳腺癌转移的基因组学研究
        1.3.1 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3.2 乳腺癌转移的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1.4 乳腺癌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4.1 蛋白质组学概念
        1.4.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1.4.3 乳腺癌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的建立
    2.1 仪器平台的升级——LC‐MS/MS
        2.1.1 主机 LTQ
        2.1.2 离子源更换
        2.1.3 液相分离系统更换
        2.1.4 自动进样系统更换
    2.2 LC‐MS/MS 的性能鉴定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溶液配制
        2.2.3 液相管路连接
        2.2.4 实验步骤
        2.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蛋白质组学软件平台建立
        2.3.1 数据库搜索软件
        2.3.2 数据筛选软件
        2.3.3 数据整合和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乳腺癌早期转移的生物标志物
    3.1 引言
        3.1.1 乳腺癌早期转移
        3.1.2 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3.1.3 2D‐LC‐MS/MS
        3.1.4 本章研究目标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本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优势
        3.3.2 白蛋白去除效果分析
        3.3.3 质谱数据总览
        3.3.4 分析组间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质
        3.3.5 ELISA 结果证明 TNXB 是乳腺癌早期转移生物标志物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细胞分泌组学的乳腺癌骨转移关键因子筛选及其功能研究
    4.1 前言
        4.1.1 乳腺癌骨转移
        4.1.2 分泌蛋白质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重要性
        4.1.3 乳腺癌骨定向转移细胞株
        4.1.4 基于细胞系的分泌组学研究
        4.1.5 本章研究目的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4.2.2 试剂配制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质组学分析乳腺癌 MDA231 系列细胞株的分泌蛋白质组
        4.3.2 数据分析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相关蛋白质
        4.3.3 动物水平验证 CST6 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功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细胞分泌组学筛选乳腺癌转移中介导机体免疫抑制的关键因子
    5.1 前言
        5.1.1 肿瘤转移与机体免疫抑制
        5.1.2 乳腺癌 4T1 系列细胞株模型
        5.1.3 本章研究目标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5.2.2 试剂配制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免疫抑制细胞 MDSCs 与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
        5.3.2 分泌组学筛选转移过程中介导体内免疫抑制的关键因子
        5.3.3 验证 G‐CSF 在机体介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一 缩写与全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摘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3)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肺单发转移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应用DR及DES诊断肺内单发转移瘤的准确度
    2.2 DR及DES在肺单发转移瘤诊断上的差异
3 讨论
    3.1 DES的应用原理
    3.2 DES在诊断肺单发转移瘤上的临床价值

(4)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全数字钼靶X线诊断与病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病理诊断
    2.2 CDU及全数字钼靶X线与病理结果对照的各型乳腺癌阳性符合率
    2.3 CDU及钼靶X线诊断各期乳腺癌的阳性符合率
    2.4 CDU及全数字钼靶X线检查与病理检查乳腺癌癌旁病灶的检出率
    2.5 乳腺癌多发病灶在各期乳腺癌中所占比例
    2.6 乳腺癌多发病灶的象限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CDU的优缺点
    3.2 全数字钼靶X线的优缺点
    3.3 CDU与钼靶X线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的价值
    3.4 乳腺癌多发病灶检查
    3.5 总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5)肺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规律与原发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和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6)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2 保乳治疗的适宜人群
    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4 保乳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6 保乳手术
        6.1 术前准备
        6.2 手术过程
        6.3 术后病理检查
    7 全乳放疗
        7.1 适应证:
        7.2 与综合治疗的时间配合:
        7.3 放射治疗技术:
        7.4 照射剂量:
    8 全身辅助治疗
    9 保乳治疗后患侧乳房复发的监测和处理
二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指南
        2.1 禁忌证
        2.2 治疗前谈话
        2.3治疗前准备
        2.4 辅助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 (化疗详细方案参见附录Ⅰ)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3.1 适应证
        3.2 治疗前谈话
        3.3 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3.4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 (绝经标准详见附录Ⅱ)
        3.5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4 乳腺癌术后辅助Herceptin治疗临床指南
        4.1 适应证 Her-2/neu基因过表达的各期可手术乳腺癌。
        4.2 相对禁忌证
        4.3 治疗前谈话
        4.4 治疗前准备
        4.5 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三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指南
    1 新辅助化疗的适宜人群
        1.1 一般适合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
        1.2 对隐匿性乳腺癌*行新辅助化疗是可行的。
    2 新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3 新辅助化疗前的谈话
    4 新辅助化疗的实施
        4.1 治疗前准备
        4.2 宜选择含蒽环类的联合化疗方案**, 常用的有:
        4.3 疗效评估以及化疗的疗程
    5 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降期后的处理
        5.1 手术
        5.2 术后病理检查
        5.3 术后辅助治疗
        ① 术后辅助化疗:
        ② 术后辅助放疗:
        ③ 辅助内分泌治疗、辅助分子靶向治疗:
四 乳腺X线检查报告规范
    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1.2 常规投照体位:
        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 诊断报告规范 [1]
        2.1 常见乳腺X线征象描述
        ① 肿块:
        ② 致密影:
        ③ 钙化:
        ④ 结构扭曲:
        ⑤ 非对称性管状结构/单个扩张的导管:
        ⑥ 乳腺内淋巴结:
        ⑦ 大团状不对称:
        ⑧ 局灶性不对称:
        ⑨ 其他合并征象的描述:
        2.2 乳腺X线印象 (BI-RADS分级)
五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
    1 标题:
        1.1 一般项目
        1.2 手术标本名称
    2 病理形态学诊断内容
        2.1乳腺原发灶
        2.2 区域淋巴结
    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4 其他病理检测内容
    5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六 乳腺癌筛查指南
    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和目的
    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3.1 乳腺X线检查
        3.2 乳腺临床体检
        3.3 乳腺自我检查
        3.4 乳腺超声检查
        3.5 乳腺核磁共振 (MRI) 检查
        3.6 其他检查
    4 推荐中国妇女的乳腺癌筛查方法
        4.1 一般妇女
        4.2 高危妇女

(7)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病理类型与X线分型的关系
    1.3随访结果
2结果
3讨论

四、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乳腺癌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关键因子的功能研究[D]. 张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8)
  • [3]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肺单发转移瘤[J]. 范歌红,于韬,于波,邱岩,赵丹. 当代医学, 2010(01)
  • [4]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全数字钼靶X线诊断与病对照分析[D]. 谢惠彬. 延边大学, 2009(S1)
  • [5]肺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规律与原发灶的相关性研究[D]. 康柳青.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2)
  • [6]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07(05)
  • [7]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J]. 杨建梅,王庆全.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 [8]我国乳腺癌研究的现状——第二届国际暨第五届全国乳腺癌学术会议资料综述[J]. 左文述,于金明,方晋平,李敏. 齐鲁肿瘤杂志, 1997(01)
  • [9]肺转移瘤的X线诊断(附206例分析)[J]. 岳中麟,王如森,胡永立,马长青,崔克焱.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2(12)
  • [10]肺转移性癌90例临床分析[J]. 罗超健,梁永康. 新医学, 1990(08)

标签:;  ;  ;  ;  ;  

乳腺癌肺转移的X线诊断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