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柱融合术,钩椎关节切除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丁州,皇静文,胡峰,黄德山[1](2019)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我科收治并进行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76例,平均年龄为47.2岁;其中男43例,女33例。行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者49例,纳入联合组;行单纯ACDF手术者27例,纳入单纯ACDF组。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C2~C7Cobb角、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植骨融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联合组1例病人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余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伤口内血肿,予以再次手术清除血肿。联合组手术时间为(123.74±10.19)min,术中出血量为(343.93±72.29)ml;单纯ACDF组手术时间为(108.00±10.50)min,术中出血量为(299.40±49.31)ml。所有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大,末次随访时Cobb角未见明显丢失;所有病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组术后的VAS评分优于单纯ACDF组;而联合组术后NDI较单纯ACDF组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时均植骨融合。结论 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术治疗伴有钩椎关节增生、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单纯ACDF相比,可以更快地缓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9年06期)
徐进,程建华,郑璟,严力军[2](2019)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前路组43例与后路组43例。前路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5.23±7.37)岁,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9~67岁,平均(45.31±7.40)岁,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76.02±10.74)min、伤口长度(32.15±7.05)mm、住院时间(34.87±4.52)d相比后路组[(122.75±27.34)min、(36.82±7.80)mm、(46.19±4.98)d]较短,术中失血量相比后路组较少[(171.85±16.83)mL vs.(342.72±107.53)mL](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后Cobb角、水平移位均小于治疗前,而前路组治疗后水平移位小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应用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颈椎解剖结构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桂德建,潘宏[3](2019)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例行单节段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使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B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1年、3年、5年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HAB、HPB)、颈椎曲度改变(D值、Cobb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6(5. 4±0. 7)年。A、B两组患者术后3 d、1年、3年、5年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两组各相同时间点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安静[4](2019)在《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究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1.5 mg/(kg.h)]麻醉,研究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0.75μg/(kg.h)]麻醉,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氧饱和度、脉搏及血压情况,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视觉模拟(VAS)评分和Rasmsay镇静评分情况。结果:麻醉后,研究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Rasmsay镇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呼吸抑制、肌肉僵硬及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血流动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期刊2019年08期)
朱捷[5](2019)在《浅谈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术中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患者,两组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配合,观察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的阿生显着少于对照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结合全面护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的疗效比较显着,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9期)
关海山,史洁,李承罡,田江华,韩来春[6](2019)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DF)是目前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颈椎创伤等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术后并发症。鉴于此,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32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采用ADF者;②手术均采用Vectra颈椎前路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材料(厚度2.5 mm,AO Synthes公司,美国);③(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3期)
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7](2019)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2例)和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脊椎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均显着提高,手术组患者提高程度更显着(P<0.05)。治疗12个月,手术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对保守治疗对患者颈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改善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章戈,张亚中,郑培炎,王根林,朱璇琛[8](2019)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_(2~7)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_(2~7)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洪伟,高飞,段洪凯,赵湘军,孙连星[9](2019)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神经根和(或)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1~4]),经典前路椎间植骨或Cage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螺钉松动、断裂、钢板移位以及钢板刺激食管导致术后吞(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严妹,胡学昱,王倩[10](2019)在《前路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比较及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前路减压融合术(ADF)与后路减压融合术(PD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效果并分析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OPLL患者77例,根据手术治疗路径的不同分为ADF组(42例)及PDF组(3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_(2~7)角和C_(2~7)矢状面垂直距离和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OPLL患者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PDF组椎管狭窄率、术前磁共振成像T_2高密度影率及骨化融合范围均高于ADF组[(61±22)%比(41±15)%、54.3%(19/35)比28.6%(12/42)、(3.9±0.4)节段比(1.9±0.6)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F组的手术时间长于PDF组、术中出血量大于PDF组[(5.6±1.6)h比(4.7±1.4)h、(782±45)ml比(308±6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ADF组JOA评分改善率高于PDF组[(71±24)%比(4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F组与PDF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症状持续时间≥24个月、术前JOA评分<9分、截骨平面数≥3比例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JOA评分≥9分是OPLL患者术后1年预后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473,95%置信区间:0.302~0.741,P=0.001),截骨平面数≥3为危险因素(比值比=3.816,95%置信区间:1.727~8.432,P=0.002)。结论 ADF适用于骨化范围较小的OPLL,其疗效显着,但术中伤害较大;PDF适用于骨化范围较大的OPLL,操作相对简单;术前低JOA评分与多截骨平面(≥3)是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前路组43例与后路组43例。前路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5.23±7.37)岁,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9~67岁,平均(45.31±7.40)岁,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76.02±10.74)min、伤口长度(32.15±7.05)mm、住院时间(34.87±4.52)d相比后路组[(122.75±27.34)min、(36.82±7.80)mm、(46.19±4.98)d]较短,术中失血量相比后路组较少[(171.85±16.83)mL vs.(342.72±107.53)mL](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后Cobb角、水平移位均小于治疗前,而前路组治疗后水平移位小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应用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颈椎解剖结构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郭伟,丁州,皇静文,胡峰,黄德山.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骨科.2019
[2].徐进,程建华,郑璟,严力军.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
[3].桂德建,潘宏.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9
[4].安静.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
[5].朱捷.浅谈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术中护理配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关海山,史洁,李承罡,田江华,韩来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7].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8].章戈,张亚中,郑培炎,王根林,朱璇琛.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9
[9].王洪伟,高飞,段洪凯,赵湘军,孙连星.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20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10].严妹,胡学昱,王倩.前路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比较及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