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苯芳香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芳香性,单环,单纯环,π电子
非苯芳香性论文文献综述
施小宁[1](2008)在《非苯系环状化合物芳香性的简单判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Hückel规则的基础上,阐述推广的Hückel规则及修正的Hückel规则和共轭回路规则,为判断各种环系化合物的芳香性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08年03期)
邵红霞[2](2007)在《非苯芳香性共轭体系的荧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本组已有对非苯芳香性体系荧光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荧光构效关系,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合成了一系列以不同的端基和不同的核及烷氧侧链组成的非苯芳香性化合物。并从结构和荧光特性之间的关系着手展开了基础性的研究。我们用PM3基组对它们的基态和激发态电子分布进行了优化,其结果和实验现象取得了一致。同时也研究了化合物在溶液和在固态状态下化合物的构象与荧光效率的关系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纳米尺寸大小与荧光强度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光谱性质研究,我们认为聚集态荧光增强是由于在固体状态下分子的取代基团的自由旋转受阻,与“溶剂”间作用力减少使非辐射途径减少、固体状态下分子平面化和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叁者的协同作用引起的。我们发现纳米悬浮液中的荧光强度具有尺寸依赖性,即纳米尺寸越小,荧光强度越大。合成了以咔唑为给体、以芴为受体的D-π-A型化合物。我们通过改变π链的长短调控了发光波长及发光效率;并研究了不同极性溶剂中这些化合物的分子内的光诱导电荷转移现象。我们通过Lippert公式来分析Stokes位移值并获得了这类D-π-A化合物激发态的偶极矩值。由于激发态偶极矩的固定性,我们可以用这类化合物来检测未知溶剂的极性大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7-01)
王子兴[3](2006)在《非苯芳香性共轭体系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分子材料具有尺寸小、设计合成可控、存储量大、反应速度快、人工智能等诸多优点,是当今化学、物理和材料等领域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交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从化学角度以非苯芳香性体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它们特殊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非苯芳香性化合物,并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它们潜在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非苯芳香性体系—二苯并环庚叁烯基作为端基的化合物方面,我们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以二苯并环庚叁烯基为端基以及结构类似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了它们在溶液(常温和低温)和固体状态(掺杂于聚合物中、纯粹薄膜、粉末和纳米颗粒)下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性能。我们发现,扩大分子的π共轭、分子构型平面化及分子构型的刚性化,都可以提高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的荧光量子效率;将它们的溶液冻成固体状的玻璃态,或者将它们掺杂在聚合物薄膜中,或将它们制成纳米颗粒,它们的荧光发射都有所增强,即它们有聚集态荧光增强的特性。通过一系列的光谱研究,我们认为聚集态荧光增强是由于在固体状态下分子的取代基团的自由旋转受阻,和溶剂间作用力减少使非辐射途径减少、固体状态下分子平面化和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叁者协同作用引起。就其荧光效率增强的程度而言,和化合物在溶液状态和固体状态时的紫外吸收能级差值有关,吸收能级差值和荧光量子效率的增大倍数呈线性关系。无论从中心基团,还是末端取代基,或是从侧链取代基的影响来考虑,它们都很好地符合这一线性关系。这为进一步设计合成在固体状态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的有机发光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如何进一步提高OLED材料的发光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在聚芴老化出现“绿色拖尾”荧光发射的机理方面,由于聚芴分子与分子之间形成的聚集体或激基复合物引起“绿色”荧光发射这一论点,目前还没有有力的直接证据。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合成了一系列以最小的二烷基—螺环丙烷基取代的芴为中心,2,7-位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不同芳基取代对它们单晶晶体堆积形态的影响。无论是二芳基和芴中间存在多大的扭角,还是理论上几乎没有扭角存在时,在晶体结构中,分子与分子之间都形成了交叉型的晶体堆积,没有发现想象中芴单元面与面之间的π-π堆积(H-聚集)。从以上单晶结构的研究,给出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证明芴之间不可能形成H-聚集。另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4-01)
黄锦敏[4](1996)在《浅析非苯系芳烃的芳香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分子轨道法探讨非苯系芳烃的芳香性,揭示造成芳香体系获得一切特性的原因,给出了休克尔(E.Huckel)规则在理论上的证明。(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2期)
非苯芳香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在本组已有对非苯芳香性体系荧光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荧光构效关系,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合成了一系列以不同的端基和不同的核及烷氧侧链组成的非苯芳香性化合物。并从结构和荧光特性之间的关系着手展开了基础性的研究。我们用PM3基组对它们的基态和激发态电子分布进行了优化,其结果和实验现象取得了一致。同时也研究了化合物在溶液和在固态状态下化合物的构象与荧光效率的关系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纳米尺寸大小与荧光强度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光谱性质研究,我们认为聚集态荧光增强是由于在固体状态下分子的取代基团的自由旋转受阻,与“溶剂”间作用力减少使非辐射途径减少、固体状态下分子平面化和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叁者的协同作用引起的。我们发现纳米悬浮液中的荧光强度具有尺寸依赖性,即纳米尺寸越小,荧光强度越大。合成了以咔唑为给体、以芴为受体的D-π-A型化合物。我们通过改变π链的长短调控了发光波长及发光效率;并研究了不同极性溶剂中这些化合物的分子内的光诱导电荷转移现象。我们通过Lippert公式来分析Stokes位移值并获得了这类D-π-A化合物激发态的偶极矩值。由于激发态偶极矩的固定性,我们可以用这类化合物来检测未知溶剂的极性大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苯芳香性论文参考文献
[1].施小宁.非苯系环状化合物芳香性的简单判定方法[J].大学化学.2008
[2].邵红霞.非苯芳香性共轭体系的荧光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
[3].王子兴.非苯芳香性共轭体系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6
[4].黄锦敏.浅析非苯系芳烃的芳香性[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