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藤类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风病,藤类药物,用药规律
藤类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郭闫葵,郭松霞,许希迎,张晓燕[1](2019)在《浦家祚教授运用藤类药物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藤类药物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浦家祚教授经治的200例中风病病人临床资料,对其用药情况进行频数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有4味藤类药物用于中风病的治疗,络石藤占用药频次的首位,其后依次为钩藤、夜交藤和鸡血藤,占总用药频数的10.4%。结论藤类药物善走经络,具有疏经通络之功效,藤类药物应用于中风病临床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余婧[2](2018)在《藤类药物在中医风湿免疫疾病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中医中,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中,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藤类药物中使用较多的分别为青风藤、雷公藤以及鸡血藤等,在对中医风湿免疫疾病治疗中具有较为优异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78期)
闫岩[3](2018)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藤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藤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从《中华本草》、《中华医典》中查找藤类药物,并且对于其功效进行整理归纳,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在慢性肾脏病中应用的藤类药物。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手工检索、电子图书检索和网络检索等手段,对文献进行规范化整理,运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资料中藤类药物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疾病种类、症状以及药物的使用方式等,进一步分析获取了治疗药物出现的频数、用药规律、药组等情况,总结藤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结果:本研究初步检索文献728篇,经逐层筛选及交叉核对后,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90篇,藤类药物共150个,在慢性肾脏病中应用的藤类药物有13个,其中使用概率最多的为雷公藤,其次为钩藤、木通、红藤、青风藤、丁公藤等,功效出现概率依次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祛风通络、解毒消肿、行气化湿、清热利尿、清热平肝、清热凉血;在肾性蛋白尿方面应用较多,其次为肾性水肿、肾性高血压、肾性血尿、高尿酸性肾病;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过敏反应。结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藤类药物的功效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目前藤类药物在中医及西医治疗疾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在肾性蛋白尿、肾性血尿、肾性高血压治疗方面效果尤着。藤类药物目前应用范围广、副作用较低,随着现代对于藤类药物的深入研究,发现藤类药物的价值所在。藤类药物的潜能很大,现代医学的不断创新,通过更多的临床实验研究,使藤类药物发挥出更好、更广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01)
俸一然,许东云,郭小冰,张莉梅[4](2016)在《雷公藤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IL-17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公藤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重点,其在临床上疗效显着。且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IL-17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通过从细胞水平探讨雷公藤类药物在抗骨破坏方面的优势及最新的对类风湿关节炎细胞水平研究的论证,可进一步探索雷公藤类药物配方的增效减毒机制,为植物药开发、推广与运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6年19期)
郑海涛,丁樱,尚东方,韩姗姗,都修波[5](2015)在《丁樱教授应用藤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紫癜撷菁》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丁樱教授应用藤类药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经验。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药理论及以病位在络脉为依据,善用藤类药物辨证施治。(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5年03期)
黄文龙,姜淼,郭婷,丁樱[6](2015)在《丁樱教授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近年来呈相对增多趋势。丁樱教授从事小儿肾脏病研究30余年,认为本病实为络病,善用藤类药物;概括本病病机为热、瘀、虚叁个方面,辨证加用祛风清热、活血化瘀、养血补虚等藤类药物,每获良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5年01期)
曹佩华,张晓杰[7](2014)在《张晓杰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病的发病因素较多,中医治疗皮肤病常以脏腑辨证为主。五脏六腑之中,肝与皮肤病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论治皮肤病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常用藤类药多主入肝经,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完全契合皮肤病的主要病机。张晓杰善于将藤类药物的属性功效与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辨证组方配伍,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刘宏艳[8](2014)在《藤类药物在痹证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藤类药物在治疗痹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用藤类药物处方药味对患有痹证的患者进行诊治,并通过追踪诊治来观察治疗结果。结果通过对痹证患者采用藤类药物进行诊治,并通过进行诊断追踪及处方中药味加减,使患者的浮肿现象消退,手胀感觉减轻,关节疼痛减轻,大便正常,痹证现象有所好转。结论在对风湿痹痛、筋脉受损和骨折筋伤病症时均离不开藤类药物,通过对某患者采用藤类组方治疗痹症,病情有所好转,若痹证进一步好转还需继服此方,其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用以确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4年04期)
徐强,戈海青,王晓军,张红姗,任文肖[9](2013)在《藤类药物在风湿病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风湿病中,藤类药物多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关节炎类疾病,关节炎在中医学中属"风湿痹证"范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脏(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3年10期)
王楠楠[10](2013)在《雷公藤类药物质量对比分析及对大鼠毒性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雷公藤饮片、不同厂家雷公藤配方颗粒及常用雷公藤制剂间有效单体成分、有效组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成分特征图谱,从3个水平综合比较雷公藤类药物的质量差异。观察叁种临床常用雷公藤制剂大剂量给药后对大鼠的毒性损伤程度,分析毒性差异。质量分析与毒性实验相结合,为建立一种可以全面的反映雷公藤类药物质量及临床合理用药的体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类药物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甲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总内酯的含量;采用紫外谱线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绘制特征图谱对几种雷公藤类药物成分进行整体比较分析;观察大剂量给药后大鼠毒性反应一般症状,计算脏器指数,检测血生化学指标,HE染色后观察大鼠肝脏、肾脏的病理变化。结果:雷公藤饮片与雷公藤配方颗粒间、不同厂家雷公藤配方颗粒间、不同雷公藤制剂间质量均存在一定差异。雷公藤片和雷公藤多苷片对大鼠的毒性损伤大于昆明山海棠片,且毒性损伤程度与成分含量之间具有某种正相关性。结论:通过单体成分、有效组分、组分群特征图谱3个水平综合分析与评价,并与毒性实验相结合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雷公藤类药物间存在差异。以上研究成果提示:雷公藤配方颗粒取代饮片尚需时日,几种常用雷公藤制剂间不能混用,为临床安全合理选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20)
藤类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中医中,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中,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藤类药物中使用较多的分别为青风藤、雷公藤以及鸡血藤等,在对中医风湿免疫疾病治疗中具有较为优异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藤类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郭闫葵,郭松霞,许希迎,张晓燕.浦家祚教授运用藤类药物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2].余婧.藤类药物在中医风湿免疫疾病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3].闫岩.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藤类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4].俸一然,许东云,郭小冰,张莉梅.雷公藤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IL-17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
[5].郑海涛,丁樱,尚东方,韩姗姗,都修波.丁樱教授应用藤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紫癜撷菁[J].光明中医.2015
[6].黄文龙,姜淼,郭婷,丁樱.丁樱教授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
[7].曹佩华,张晓杰.张晓杰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4
[8].刘宏艳.藤类药物在痹证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
[9].徐强,戈海青,王晓军,张红姗,任文肖.藤类药物在风湿病中的应用现状[J].新中医.2013
[10].王楠楠.雷公藤类药物质量对比分析及对大鼠毒性损伤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