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衰变论文-郭鹏飞,王迪,于福升

介子衰变论文-郭鹏飞,王迪,于福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子衰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奇异轴矢介子,等式关系,D介子

介子衰变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飞,王迪,于福升[1](2019)在《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奇异轴矢介子的性质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而这类介子是可以在D介子衰变中得到更多的研究。将窄宽近似下的等式关系和强衰变中CP守恒应用到四体衰变D~0→K~+K~-π~+π~-中的D~0→K~±K_1~■(1270)(→ρK or K~*π)的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实验数据与理论存在矛盾,然而,当考虑更多K_1(1270)的衰变过程后,可以发现,B(D~0→K~-K_1~+(1270)(→K~(*0)π~+))的实验数据很可能被高估了一个量级。考虑共振态K_1(1400)的贡献,利用因子化方法计算相应的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可以发现,B(D~0→K~-K_1~+(1400)(→K~(*0)π~+))的分支比与使用等式关系得到的B(D~0→K~-K_1~+(1270)(→K~(*0)π~+))的分支比在量级上是相同的。另外,对于含有奇异轴矢介子的D介子衰变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实验可以通过测量K_1(1270)→ρK和K~*π分支比的比值来检验,或者通过验证D介子衰变中的等式关系来检验。(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姜丽娟[2](2019)在《双粲重子到单粲重子和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唯象的方法计算了自旋1/2的双粲重子(Bcc)到自旋1/2的单粲重子(Bc)和一个矢量介子(V)的弱衰变。首先,我们根据拓扑图分析了各个衰变道中的贡献,其中短程贡献利用因子化假设计算,长程贡献利用末态相互作用在单粒子交换模型下计算。我们计算了Ξcc++→BcV的衰变分支比和Ξcc+/Ωc+→BcV的微分宽度,并挑选出可能用于寻找新粒子的衰变道。我们给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在Ξcc++→BcV的所有衰变道中,我们发现过程Ξcc++→Ξc+ρ+和Ξcc++→Ξ'c+ρ+的分支比大约在16%左右,Ξcc++→∑c+++L*0大约是5.4%。在Ξcc+/Ωcc+→BcV的所有衰变道中,过程Ξcc+→Ξc0ρ+、Ξcc+→Ξ'c0ρ+、Ξcc+→Ξc+ρ0、Ωcc+→Ωc0ρ0、Ωcc+→Ξc+K*0、Ωcc+→Ξ'c+K*0的微分宽度是相对较大的,大约在10-13 GeV的数量级上,我们利用ιΞcc+ =45fs和τΩcc+= 75fs对其分支比进行了估算。(2)在Ξcc++、Ξcc+和Ωcc+衰变的所有过程中,按照CKM的贡献来看,CKM favor的过程微分宽度最大,其次单CKM压低的过程较小,而双CKM压低的过程的微分宽度是最小的。而且同一种CKM模式下,按照拓扑图的贡献来看,T图的贡献最大,C图的贡献相对较小,而其他的图则被高度压低。从误差上来看,我们发现主要贡献为T图的过程的结果对η并不敏感,而主要贡献为其他类型拓扑图过程的结果则对η的变化比较敏感。(3)在Ξcc+→BcV的衰变中,我们发现一些衰变主要是以长程贡献为主,短程贡献被高度压低。今后的实验中对这些衰变的观测有助于理解末态相互作用在粲重子衰变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0)

张清雅[3](2018)在《标量介子衰变硬散射振幅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量介子的衰变提供了关于夸克胶子动力学的有用信息,多年来一直是吸引人们兴趣的课题,夸克模型与QCD理论虽然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在轻标量介子的内部组成成分中,一直还没有准确的定论。文章便在假定标量介子的主要成分为夸克-反夸克束缚态的情况下,根据微扰QCD的因子化方案,计算标量介子衰变硬散射振幅。(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34期)

郭鹏飞[4](2018)在《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奇异轴矢介子的性质并不十分清楚,仍然需要对其做大量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D介子衰变中对轴矢奇异介子进行研究,并从实验中发现的一个问题着手,利用窄宽近似和强衰变中的CP守恒,我们发现四体衰变D~0→K~+K~-π~+π~-的四个级联衰变过程D~0→K~±K_1~?(1270)(→ρK or K~*π)的分支比在理论上应该满足一个等式关系,即弱衰变D~0→K~+K_1~-(1270)对应的两个级联衰变的分支比的比值等于另一组级联衰变分支比的比值,但CLEO实验组给出的实验数据却不能满足这个等式关系,与理论分析存在矛盾。通过与BESIII、LHCb、Belle II和ACCOMOR实验组给出的有关K_1(1270)的分支比数据做对比,我们发现B(D~0→K~-K_1~+(1270)(→K~(*0)π~+))的实验数据很可能比实际数值大了一个量级,而且利用我们提出的等式关系给出了这个过程的预言值。然后,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与K_1(1270)同为J~P=1~+的K_1(1400)在实验中被忽略掉导致的。为了从理论上分析K_1(1400)贡献的大小,我们使用简单因子化方法,并结合K_1(1400)的宽度效应,直接计算与K_1(1270)相对应的共振态为K_1(1400)的四个级联衰变的分支比,并且发现衰变过程B(D~0→K~-K_1~+(1400)(→K~(*0)π~+))的分支比与我们预言的那个过程的分支比在量级上是相当的,因此,我们认为实验上不应该忽略K_1(1400)的贡献,相关实验需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另外,我们建议测量K_1(1270)→ρK和K_1(1270)→K~*π的分支比比值,或着测量其它D介子衰变过程中的等式关系,列出了更多对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有帮助的D介子四体衰变过程,并建议实验去测量其中数据量较大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杜博纶[5](2018)在《基于最大共形原理的η_c介子衰变到轻强子的QCD修正效应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的一个关键点,我们需要处理跑动耦合常数的重整化能标设定问题。传统的重整化能标设定方法通常是直接选择高能物理过程所涉及到的典型动量流动作为重整化能标;然后通过变化倍数所得到的结果作为固定阶下的重整化能标误差。这种简单的处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破坏了重整化群(RG)不变性,也人为引入了重整化能标以及重整化方案的不确定性。最大共形原理(PMC)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一种跟RG不变性自洽的重整化能标设定方法。PMC基于重整化群方案来系统设定高能物理过程中的重整化能标。利用PMC,可系统消除重整化方案以及重整化能标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大提高理论预言的准确性。作为应用,在本文中我们利用PMC详细分析了η_c衰变到轻强子的次领头阶修正效应。为提高理论预言精度,我们在分析中还包括了(?)阶的相对论修正效应。在具体处理中,为了更好的处理n_f-项,我们将通常的(?)方案下的微扰表达式转化到了最小动量空间减除方案。我们的结果表明传统重整化能标设定下的结果与实验值有较大偏差;使用PMC之后,理论预言可在误差范围内与最新的粒子表上的数据相吻合。这表明设定正确的重整化能标对于获得精确的理论预言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刘静[6](2017)在《B_s介子到奇异标量和赝标介子衰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上发现的标量介子可分为质量在1.5 GeV附近和1 GeV附近的两个九重态。目前对标量介子结构的理解存在两种方案:第一种认为1GeV附近的九重态为qq基态,1.5 GeV附近的为激发态;第二种认为1.5 GeV附近的九重态为qq基态,1GeV附近的为四夸克束缚态。本文对Bs介子到一个奇异标量介子和一个奇异赝标介子的两体非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该类过程包含8个衰变道:Bs0 →K0*0、K0K0*0、K00K-、K+K0*-、κK0、κK0、κ+K-、κ-K+。我们的研究考虑了以上两种方案中所有qq结构的态,在pQCD因子化方法下得到了所有衰变道的费曼图,计算出了各个费曼图对应振幅的解析表达式,并利用数值积分的算法编写FORTRAN程序计算出了各个振幅的数值。利用计算出的振幅值,我们首次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我们计算了所有的衰变分支比,发现分支比的数量级分布在10-6~104之间。这个数量级的衰变在目前的高能实验中能被观测到的可能性很大。Bx0→K0*0K0和Bs0→K0*+K-的分支比在两种方案下比较接近,因此利用这两个道的衰变分支比并不能有效区分两种方案;Bx0→K0K0*0和Bs0→K+K0*-在方案二下的分支比大约是方案一下分支比的2倍,用来区分两种方案比较理想。(2)通过对所有过程CP破坏的计算发现,存在树图和企鹅图贡献的大部分衰变道存在着大约在4%左右的CP破坏,只有Bs0→κ-K+的直接CP破坏达到了 20%左右,这个道的企鹅图与树图贡献的比值与其他道类似,这个较大的CP破坏是由其特殊的强相角取值带来的。其余的衰变道由于只有企鹅图的贡献,不存在干涉,因此CP破坏为零。(3)在同时存在树图和企鹅图贡献的过程中,我们分析了两种贡献的大小。与树图相比,企鹅图的贡献应该受到圈图效应的压低,预期较小。但是,在我们研究的衰变过程中,树图的贡献受到双CKM压低,CKM矩阵元的大小只有企鹅图的1/50左右,这整体上大大压低了树图的贡献。(4)我们考虑了叁类理论上主要的误差来源,对分支比和CP破坏的误差进行了估算。另外,我们还研究了分支比与直接CP破坏对弱相角α的依赖关系,等将来实验精度到了一定程度后,可据此来精确确定αα角的取值。该课题的研究为深入理解QCD和因子化理论、理解CP破坏机制、研究标量介子结构和确定CKM矩阵元的相关参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26)

李升涛[7](2017)在《B_c介子衰变过程中ρ-ω混合对CP破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味物理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随着美国和日本两个B介子实验的顺利进行,B介子物理成为粒子物理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B_c介子是B介子中由重味b及c夸克组成的双重介子,它具有十分丰富的衰变模式,这对精确检验标准模型(SM)、研究CP破缺和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等问题提供了理想场所。强子矩阵元的计算是理论上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基于色透明机制和QCD修正。人们提出了简单因子化方法、QCD因子化方法、pQCD方法、软共线有效理论(SCET)等。本文,从低能有效哈密顿量出发,简单回顾了算符乘积展开和四夸克算符,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因子化方法,详述了pQCD方法和ρ-ω混合机制。在pQCD框架下,研究了B_c介子在B_c~+→D~+0ρ~0(ω)→D~+Π~+Π~-和B_c~+→D_s~+ρ~0(ω)→D_s~+Π~+Π~-衰变过程ρ-ω混合机制对直接CP破缺的影响。我们发现,当Π~+Π~-的不变质量在ω质量附近区域时,ρ-ω混合机制增强了CP破缺。在b→d的跃迁过程,B_c~+→D_s~+Π~+Π~-衰变过程的CP破缺值达7.33%;b→s跃迁过程中,B_c~+→D_s~+Π~+Π~-的CP破缺值达7.05%。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张梦然[8](2015)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5月14日电(张梦然)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篇粒子物理学报告称,科学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检测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极为罕见的衰变。自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测到这种衰变,物理学家寻找该衰变过(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5-14)

龚丽[9](2015)在《赝标量介子衰变到双光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赝标量介子到双光子衰变,是检验量子色动力学(QCD)的理想过程。π0,η和η’属于SU(3)赝标量介子九重态,都可以衰变到双光子。通常,η和η’被认为是SU(3)单态和八重态的混合,即:η=η8COSθP - η1 sinθp, η' = η8COSθp +η1 sinθp,其中,θP是赝标量介子的混合角。通过测量Br(J/ψ→γη')/Br(J/ψ→γη),可以计算η-η’的混合角。而在手征微扰理论中,赝标量介子单态是作为一个附加自由度出现的。在已观测到的π0→γγ中,其寿命远低于预期值(lifetime = 8.4×10-17s)。但是传统的PCAC等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其寿命要远高于实验值。人们发展了一个叫做”叁角反常”的机制,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π0,η和η’的双光子衰变的研究可为验证、发展三角反常机制提供更加精确的实验依据。《粒子数据手册》(2014)中认为η(1440)包含两个共振结构,即η(1405)和η(1475),然而夸克模型预言的赝标量介子谱在该位置只有一个态。通常,它们当中一个被认为是介子,而另一个被认为是胶球的有力候选者之一。双光子衰变是验证一个粒子是否是胶球的一个重要判据。X(1835)被认为是胶球的候选者或者是重子偶素的多夸克态,该共振态的双光子衰变同样是判断其结构的重要判据之一。另外,η(1405)、η(1475)、η(1760)和X(1835)的双光子衰变分宽度是Vector Meson Dominance(VMD)的重要的输入参数,对VMD模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BES-Ⅲ于2009年和2012年期间取得的共约4.52×108ψ’事例样本,通过ψ’→π+π-J/ψ衰变,详细研究了J/ψ → γP, P → γγ [P= π0,η,η', η (1405), η (1475), η(1760),X(1835)]的双光子衰变过程。精确测量了J/ψ → γ π0(η,η')的分支比,分别为Br(J/ψ → γπ0)=(3.47±0.12(stat.)±0.21(syst.))×10-5,Br (J/ψ→ γη)=(1.08±0.01(stat.)±0.06(syst.))×10-3,Br(J/ψ→ γη')=(5.51±O.10(stat.)± 0.39(syst.))×10-3,并计算得到η-η’的混合角θP=(-21.77±0.44(stat.)±1.96(syst.))°。由于在双光子不变质量谱上我们没有观测到明显的η(1405),η(1475),η(1760)和X(1835)信号,因此我们给出了J/ψ → γη(1405)(η(1475),η(1760),X(1835)) →γγγ在90%的置信度下的分支比上限,分别为Br(J/ψ → γη(1405) → 3γ) <2.86 ×10-6, Br(J/ψ → γη(1475) → 3γ) < 2.40 ×10-66,Br(J/ψ → γη(1760) → 3γ) < 7.88 ×10-6, Br(J/ψ → γX(1835) → 3γ)<3.81 × 10-6。本文给出的J/ψ → γπ0 (η,η')分支比测量值与CLEO实验组的测量值是一致的,并且得益于大统计量样本,本工作提高了上述分支比测量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付海冰[10](2015)在《光锥求和规则在B介子衰变到赝标或矢量介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处理B介子衰变到轻介子的半轻子衰变过程中,QCD光锥求和规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与对于传统的SVZ求和规则不同,光锥求和规则在光锥附近x2→0展开,同时相应的非微扰力学量参数化为光锥分布振幅的形式,而分布振幅是按照扭曲度(twist),即自旋和量纲之间的差进行展开。从而取代SVZ求和规则中按照真空凝聚的维度展开。由于处理到矢量介子或者张量介子等高激发态时,需要考虑到介子的极化,其相应的分布振幅也将增多,这里我们打破传统的按照twist将分布振幅的分类模式,采用δ~mV/mb将分布振幅在求和规则中不同的贡献进行重新分类。如果采用传统的光锥求和规则,就需要考虑每一个分布振幅的贡献,而高阶分布振幅并未完全确定下来,这样就会带来很大的误差。在本文中,我们采取手征流作为内插场,从而取代传统光锥求和规则中的轴矢流,详细讨论了实验上所关注的B介子半轻子衰变的一系列过程如B®Dn、B®nrll、B K*mm+-®,得到精确到twist-4分布振幅的树图阶解析表达式。对于重赝标量介子B®Dn过程,我们采用右手手征流关联函数,最后得到只包含twist-2,4分布振幅的跃迁形状因子(TFFs)的求和规则表达式,消除了来自与twist-3分布振幅的贡献。对于轻矢量介子B®nr过程,我们分别采取右手手征流和左手手征流关联函数,最后得到只包含δ0,δ2阶以及δ1,δ3阶分布振幅的轴矢和矢量跃迁形状因子A0,1,2和V的光锥求和规则。对于B K*mm+-®过程,我们采取右手手征流,除了相应的轴矢和矢量形状因子,我们还计算并得到包含δ0,δ2阶分布振幅的张量形状因子T1,2,3的光锥求和规则。在处理改进光锥求和规则中的阈值和Borel参数的限定条件时,我们也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连续态的贡献可以精确到25%~30%,高twist分布振幅的贡献小于10%,同时通过求偏导得到B介子质量的求和规则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相差不超过1%。对于光锥求和规则中反映强子态内部动力学特征的非微扰力学量光锥分布振幅,是硬遍举过程乃至整个光锥求和规则体系中重要的物理量,而领头twist分布振幅占据主导贡献。因此本文给出了Wu-Huang(吴-黄)方案下的重赝标介子D介子、矢量ρ介子、K*介子领头twist完整的分布振幅。我们首先考虑了分布振幅中的自旋效应,以及由于质量所带来的破缺效应,同时加入了因子化能标的依赖行为,给出了完整的分布振幅/波函数的表达式。在考虑ρ介子手征偶数分布振幅的时候我们采用WW动力学近似给出相应的twsit-3分布振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适当的改变WH分布振幅中的自由参数DB,2;Br^,2;BrP和*2;KB^,我们给出的WH分布振幅同时包含Braun和Ball(BB)、Chernyak和Zhinitsky(CZ)以及Ad S/QCD分布振幅,同时WH方案下得到的分布振幅的矩与其他理论得到分布振幅的矩相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于赝标和矢量介子的预言具有普适性。为了更进一步的确定我们改进的光锥求和规则理论的合理性和自洽性,同时为了更精确的确定WH的自由参数,从而得到更确切的领头twist分布振幅的行为,我们将光锥求和规则所得到的跃迁形状因子进行解析延拓到全空间,用拟合的精确度Δ≤1%作为判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与格点的结果进行对比,在误差范围内符合的很好。与此同时,我们根据理论上常用的微分宽度公式,我们给出光锥求和规则框架下的微分宽度,总宽度,CKM矩阵元。例如对于B®D过程,在BD=0.0、0.1、0.2时有|Vcb|分别为3(40.84 3.11)10-±′、3(39.08 3.03)10-±′、3(37.59 2.89)10-±′;对于B®r过程,在取右手手征流2;B0.2r^=-时,|Vub|的值为3(2.91 0.19)10-±′;同时对于左手手征流2;B0.1r=P时,|Vub|的值为3(2.91 0.35)10-±′;对于B®K*过程采用右手手征流,当*2;0.1KB^=时总的衰变分支比( )* 0.0710.036(B K m m) 1.113+ - +-B® =610-′。通过与格点、LHCb、BABAR、Belle、CDF等实验组给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误差范围内符合的很好,这样一来不仅限定了自由参数的取值空间,同时也能够给出了合理的预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3-01)

介子衰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唯象的方法计算了自旋1/2的双粲重子(Bcc)到自旋1/2的单粲重子(Bc)和一个矢量介子(V)的弱衰变。首先,我们根据拓扑图分析了各个衰变道中的贡献,其中短程贡献利用因子化假设计算,长程贡献利用末态相互作用在单粒子交换模型下计算。我们计算了Ξcc++→BcV的衰变分支比和Ξcc+/Ωc+→BcV的微分宽度,并挑选出可能用于寻找新粒子的衰变道。我们给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在Ξcc++→BcV的所有衰变道中,我们发现过程Ξcc++→Ξc+ρ+和Ξcc++→Ξ'c+ρ+的分支比大约在16%左右,Ξcc++→∑c+++L*0大约是5.4%。在Ξcc+/Ωcc+→BcV的所有衰变道中,过程Ξcc+→Ξc0ρ+、Ξcc+→Ξ'c0ρ+、Ξcc+→Ξc+ρ0、Ωcc+→Ωc0ρ0、Ωcc+→Ξc+K*0、Ωcc+→Ξ'c+K*0的微分宽度是相对较大的,大约在10-13 GeV的数量级上,我们利用ιΞcc+ =45fs和τΩcc+= 75fs对其分支比进行了估算。(2)在Ξcc++、Ξcc+和Ωcc+衰变的所有过程中,按照CKM的贡献来看,CKM favor的过程微分宽度最大,其次单CKM压低的过程较小,而双CKM压低的过程的微分宽度是最小的。而且同一种CKM模式下,按照拓扑图的贡献来看,T图的贡献最大,C图的贡献相对较小,而其他的图则被高度压低。从误差上来看,我们发现主要贡献为T图的过程的结果对η并不敏感,而主要贡献为其他类型拓扑图过程的结果则对η的变化比较敏感。(3)在Ξcc+→BcV的衰变中,我们发现一些衰变主要是以长程贡献为主,短程贡献被高度压低。今后的实验中对这些衰变的观测有助于理解末态相互作用在粲重子衰变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子衰变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飞,王迪,于福升.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9

[2].姜丽娟.双粲重子到单粲重子和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张清雅.标量介子衰变硬散射振幅的计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4].郭鹏飞.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D].兰州大学.2018

[5].杜博纶.基于最大共形原理的η_c介子衰变到轻强子的QCD修正效应探讨[D].重庆大学.2018

[6].刘静.B_s介子到奇异标量和赝标介子衰变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7].李升涛.B_c介子衰变过程中ρ-ω混合对CP破缺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7

[8].张梦然.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N].科技日报.2015

[9].龚丽.赝标量介子衰变到双光子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10].付海冰.光锥求和规则在B介子衰变到赝标或矢量介子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5

标签:;  ;  ;  

介子衰变论文-郭鹏飞,王迪,于福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