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五经论文-董小英

摩西五经论文-董小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摩西五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性叙述方式,法律行文,信仰胁迫,占卜性推理

摩西五经论文文献综述

董小英[1](2019)在《《摩西五经》的启示(二)——10个故事的理论细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摩西五经》是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写的,是《圣经》的前五篇,人们引用最多的是创世纪中的文字。笔者以其中最着名的10个故事为出发点,做文本理论细读,以此分析早期文献中的思维方式。以书中对故事的记录的叁种叙事方式——文学性的叙事方式、法律条文、哲学或宗教信仰的叙述方式——为分析的提纲,分析故事所反映的风俗、文化、法律、制度,甚至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意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摩西五经》这个古代文献,把故事情节与自然现象和历史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被神话掩盖着的历史事实,也会看到被这个经典所歪曲了的人类的认知。(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董小英[2](2018)在《《摩西五经》的启示(一)——10个故事的理论细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摩西五经》是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写的,是《圣经》的前五篇,人们引用最多的是《创世纪》中的文字。笔者以其中最着名的10个故事为出发点,做文本理论细读,以此探讨早期文献中的思维方式。以书中对故事的记录的叁种叙事方式——文学性的叙事方式、法律条文、哲学或宗教信仰的叙述方式——为分析的提纲,分析故事所反映的风俗、文化、法律、制度,甚至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意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摩西五经》这个古代文献,把故事情节与自然现象和历史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被神话掩盖着的历史事实,也会看到被这个经典所歪曲了的人类的认知。(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燕[3](2018)在《《摩西五经》与《礼记·内则》的性别建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礼记》和《旧约》是今世界有两大历史悠久的文明系统(中国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中的经典文本。《礼记》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集中系统地描写了中国古代的各种传统礼仪规范,其中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圣经·旧约》不仅是一部宗教神学典籍,而且一部重要的史学、文学着作,它的文本中有很多关于代表西方传统性别文化和性别观念的描写。《内则》(《礼记》的第12篇)和摩西五经(《旧约》的前五卷)分别是这两部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都较多地涉及到了中西传统的性别文化。通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和比较摩西五经与《礼记·内则》这两个经典文本中性别建构的文化背景、思想依据以及具体的性别规范等叁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两性之间的关系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被社会性别文化和观念所建构的。成书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摩西五经和《内则》在如何构建两性关系的具体认知和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同时它们在其所构建的性别关系模式及其目的上有着共通之处;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性别历史文化,进一步反思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当时人们以及后代的性别观念或行为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杜宇[4](2017)在《《摩西五经》契约思想的经济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西五经》中记载了一系列签约故事。这些签约故事反映了犹太人以契约为手段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在犹太人看来,签约意味着缔约双方对契约不可变更、不可废除和不可背叛,这种划定双方义务关系的行为所产生的观念,成为犹太思想的核心。契约思想的产生,脱离不开犹太人所处的历史和宗教文化背景。犹太人拥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客民”文化、复归思想文化和民族同胞协同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犹太教的一神信仰、选民信仰、律法信仰和末世论及弥赛亚信仰的宗教文化背景。基于这两种文化背景形成的契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犹太人的日常行为生活。犹太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头脑的商业化民族,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其长期形成的独特契约型思维和行为模式密不可分。在此影响下,逐步产生、形成了犹太人契约思想的经济伦理观,即平等观、自由观和正义观。在经济伦理观指导下,建立起以交换为前提、契约为手段以及律法为保障的经济活动体系。以此为借鉴,反思出现代经济伦理中存在的叁项缺失:公平意识淡薄、签约意识淡漠和守约意识匮乏。针对现代经济伦理的叁项缺失,得出叁项启示,即建立契约型经济模式、培养理性经济观和构建遵守“律法”的经济活动秩序。(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5-01)

秦江丽,胡笑瑛[5](2017)在《《摩西,山之人》与《摩西五经》的互文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重要作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赫斯顿的第叁部小说《摩西,山之人》是赫斯顿改写策略应用最为突出的一部小说。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认为蓝本与承文本之间应包含以下叁种关系:互现、改造和模仿。本文通过分析承文本《摩西,山之人》对蓝本《摩西五经》之间的共存关系和改造关系以进一步探讨"黑人女性文学之母"赫斯顿的文学创作策略及其所关注的种族解放主题。(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 (ICCE 2017)》期刊2017-03-03)

吴华[6](2016)在《难译的经——从冯象的《摩西五经》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着名文学家及东方学家德·加布纳提斯(Angelo de Gubernatis)曾这样描述:"在意大利,《圣经》的状况不过如此:对教士而言,它是一部圣书;对异教徒而言,它是一部充满晦涩和矛盾的书;对有学识的人而言,它是一部必须被非常谨慎使用的历史(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成祖明[7](2016)在《威尔豪森的《以色列史导论》与现代圣经批评——历史记忆、断裂与重构中的《摩西五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圣经批评始于启蒙运动与唯理主义时期对《摩西五经》的质疑。之后,各种底本假说迭兴。威尔豪森的《以色列史导论》出版则标志着现代圣经批评学的确立。通过对圣经中崇拜地点、祭献、节期和祭司利未人做翔实的历史考察,威尔豪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摩西五经》最后成书于流放后这一事实。威尔豪森之后,对威尔豪森的批评和质疑构成了现代圣经批评重要内容,但关于《摩西五经》何以成典,何以为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争论不休的热点。从历史记忆、断裂与重构的角度重新对之考察,一些旷日持久的争论或将得到合理的解决。(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吴茂[8](2016)在《上帝形象的演变及其所承载的信仰文化——对《摩西五经》的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圣经学者研究,五经中可能包含了不同时期与团体的汇编资料,其中体现出多种破碎的上帝形象。但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宗教进化假说可在五经文本中得到体现,五经中的上帝形象与其所承载的信仰文化也并非是单一平面的静态成型与迭加,其具有复杂动态的演变图式,即由早期自然宗教崇拜,到较抽象的择一神教理念,最后演变为成熟的一神教上帝信仰。本文并进一步探究得出以色列先民对一神教认知程度的提升是致使上帝形象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07期)

何欣[9](2015)在《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下的圣经重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西方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着,更是西方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圣经》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进入中国,所以其最初翻译目的也以宗教传播为主,圣经在中国近现代的翻译和传播经历了从宗教首要价值到文学首要价值转变的过程。自1919年“和合本”面世以来,该版本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时隔百年,“和合本”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要;更有诸多学者看到该版本的瑕疵,并着手重译《圣经》。进入21世纪初期,冯象作为非基督徒译者对《圣经》系列书卷进行了重译,自面世就引起普通读者及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讨论。此版本充分体现出诠释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诠释学最初用于解释《圣经》等宗教文本,经过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该理论认为,理解即视域融合的过程,当文本的视域与读者的视域达到和谐状态,他的理解便完成了。这也说明,理解具有历史性。因而,译文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印记。通过将译者身份(即视域)与译者《圣经》文本观进行对照,可以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解读和翻译总是带有特定目的与鲜明时代特色。因此合法的适度偏见应被历史所接受。这是新译本不同于前人译本的特性。本文从译者身份和译者视域的角度,通过对比和例证的方法对冯象《摩西五经》的翻译策略做初步研究,来探究《圣经》重译现象。本文共计叁章。第一章分析译者身份与诠释的多元性。教内和教外译者在宗教信仰和学术观念上差异很大:教内译者倾向于宗教性,教外译者倾向于文学性,而教内外合作则趋向于文化协商性。第二章以译者文本观为研究对象,探讨视域对《圣经》翻译的影响。《圣经》是希伯来文化的代表,并且影响到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西方文明的源泉之一。《圣经》是天主教与基督教的最高圣典,也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由于译者对《圣经》文本观有不同偏重(即视域),因此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绝对的版本。第叁章探讨冯象《摩西五经》的翻译策略。本章节通过与国内流行译本相对照,分析其文学策略的应用,指出诠释学对《圣经》汉译的理论借鉴意义。论文最后得出两点结论,其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其主体性(即视域)的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呈现风格迥异的特征;其二,诠释学对圣经重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11-20)

王小飞[10](2015)在《浅析《摩西五经》中女性的法律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摩西五经》是《旧约》收录的最初的经典,是古以色列人律法、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着作,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受其影响,从而影响了这些宗教所盛行国家的法律文化。但就国内来讲,很少有涉及希伯来法中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女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半边天",对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很有必要。在运用历史学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法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摩西五经》中的女性法律地位不是单一的,其权利既有受压制的一面又有受尊重与保护的一面,应具体分析之。(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摩西五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摩西五经》是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写的,是《圣经》的前五篇,人们引用最多的是《创世纪》中的文字。笔者以其中最着名的10个故事为出发点,做文本理论细读,以此探讨早期文献中的思维方式。以书中对故事的记录的叁种叙事方式——文学性的叙事方式、法律条文、哲学或宗教信仰的叙述方式——为分析的提纲,分析故事所反映的风俗、文化、法律、制度,甚至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意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摩西五经》这个古代文献,把故事情节与自然现象和历史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被神话掩盖着的历史事实,也会看到被这个经典所歪曲了的人类的认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西五经论文参考文献

[1].董小英.《摩西五经》的启示(二)——10个故事的理论细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董小英.《摩西五经》的启示(一)——10个故事的理论细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刘燕.《摩西五经》与《礼记·内则》的性别建构的比较[D].深圳大学.2018

[4].杜宇.《摩西五经》契约思想的经济伦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7

[5].秦江丽,胡笑瑛.《摩西,山之人》与《摩西五经》的互文性解读[C].Proceedingsof2017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reativeEducation(ICCE2017).2017

[6].吴华.难译的经——从冯象的《摩西五经》谈起[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6

[7].成祖明.威尔豪森的《以色列史导论》与现代圣经批评——历史记忆、断裂与重构中的《摩西五经》[J].世界宗教研究.2016

[8].吴茂.上帝形象的演变及其所承载的信仰文化——对《摩西五经》的文本分析[J].智富时代.2016

[9].何欣.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下的圣经重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0].王小飞.浅析《摩西五经》中女性的法律地位[J].邢台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摩西五经论文-董小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