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农田论文-王一菲,郑粉莉,周秀杰,覃超,富涵

黑土农田论文-王一菲,郑粉莉,周秀杰,覃超,富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土农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温度,冻融循环,气温,东北黑土区

黑土农田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菲,郑粉莉,周秀杰,覃超,富涵[1](2019)在《黑土农田冻结-融化期土壤剖面温度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为冻融作用程度量化分析和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2015—2018年黑龙江省宾州河流域典型农地2 m土壤剖面11月至翌年4月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以及气温数据,分析了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确定土壤冻结与融化过程中耕层土壤冻融循环次数。[结果] 11月至翌年2月的冻结期,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4月份土壤温度梯度发生反向改变,当土壤完全消融后,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80 cm。研究结果还表明,0—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均与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其相关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而80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均与气温呈负相关。[结论]研究区土壤冻结和融化过程分别呈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现象,冻融循环主要发生在农地耕层0—20 cm土层,其年最大冻融循环次数分别为12次和7次,为设计黑土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2](2018)在《黑土农田土壤中肥料氮素转化过程调控与去向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黄金玉米带",保持该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高强度集约化,增产过度依赖氮肥。而由于人类对黑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经营,致使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活性)降低,土壤退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土壤退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对氮素养分截获的调控能力减退,最终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可以说,氮素损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8年06期)

谢志煌,李彦生,金剑,张兴义,刘晓冰[3](2018)在《增施牛粪有机肥对黑土农田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的营养品质是评价其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化肥与有机肥施用对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东生1号大豆为材料,设置了无肥(NoF)、化肥(CF)、化肥+15 t·hm~(-2)牛粪(CF+15T)以及化肥+30 t·hm~(-2)牛粪(CF+30T)处理,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农田大豆籽粒脂肪、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以及蔗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蛋脂总和以及蔗糖含量对施肥措施的响应均不显着,但CF+15T处理的大豆籽粒脂肪含量为205 mg·g~(-1),比No F处理显着高6. 51%。CF+30T处理的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 32 mg·g~(-1),比NoF、CF和CF+15T处理分别高16. 6%、14. 0%和9. 85%。CF、CF+15T和CF+30T处理的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高于NoF处理,分别比NoF处理显着高6. 26%、7. 55%和6. 90%。增施有机肥对营养品质形成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协调作物的碳氮代谢,从而改善大豆的营养品质。(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8年04期)

仝星星,孙武,李松坚,张洪生,刘树堂[4](2018)在《砂姜黑土农田年内轮耕对夏玉米氮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索适宜黄淮海区域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区玉米高效、可持续生产适宜机械耕作措施,自2010年开展定位机械耕作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分别设置7个冬小麦-夏玉米年内轮耕处理:旋耕-免耕(对照)、免耕-免耕、深松-免耕、深耕-免耕、旋耕-隔年旋耕、深松-隔年深松、深耕-隔年深耕,于2012,2013年分别取样对夏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和干物质积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2年均为旋耕-隔年旋耕处理值最高,分别比对照(旋耕-免耕)增加14. 57%(2012年)和30. 95%(2013年),且差异显着,其他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着。灌浆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连续2年均为对照、免耕-免耕和深耕-免耕处理较低,灌浆期间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连续2年均为对照、免耕-免耕和深耕-免耕处理较低,地上部干物重2年均为对照最低,显着低于深松-免耕、旋耕-隔年旋耕(2012年)和深松-隔年深松(2013年)处理。各处理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但2012年深松-免耕处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深耕-免耕和深耕-隔年深耕处理。因此,建议黄淮海区域砂姜黑土农田小麦季和玉米季以旋耕和深松为主进行周年内或年际间轮耕,促进玉米植株氮素积累尤其是灌浆期间,促进干物质生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润城[5](2018)在《海伦黑土农田风蚀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除水蚀外,风蚀也较为严重,对区域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土壤风蚀是土壤在风力作用下剥蚀、分选、搬运的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土壤风蚀导致土壤质地变粗,结构变坏。我国风蚀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和半干旱的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对东北黑土区研究较少。集沙仪是土壤风蚀监测的主要设备,但现有集沙仪主要用于沙地监测。本研究通过对BSNE集沙仪的改进,并将其用于黑土农田进行风蚀监测,以直观获取东北黑土区农田风蚀数据,定量研究黑土农田风蚀特征及其规律,旨在为黑土农田风蚀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BSNE集沙仪不适用于黑土农田风蚀监测。观测期内BSNE集沙仪对传统耕作农田和秸秆覆盖农田收集到的风蚀物为0.13-0.44 g,收集量较少,不能反映黑土农田风蚀的真实结果。BSNE集沙仪内部阻风挡板(大孔隙筛网)结构不适合多以土壤粘粒(<0.002 mm)和粉粒(0.002-0.02 mm)为主的东北黑土农田的风蚀观测。(2)改进后的HT集沙仪可较好地收集和保存农田小颗粒的泥沙。BSNE集沙仪的集沙盒内部阻风挡板由大孔隙筛网结构改进为逆向百叶窗式结构,提高了集沙仪对小粒径土粒的保持能力和收集能力。试验结果表明,HT集沙仪可降低不同粒径土粒在不同风速下的损失率,当风速达20 m·s~(-1)时,小于0.075 mm粒径的土粒损失率从88.6%降为1.4%,而较大粒径土粒损失率接近0,因此HT集沙仪更适合多以土壤粘粒和粉粒为主的东北黑土农田的风蚀观测。(3)量化黑土农田风蚀及其特征。2016年和2017年海伦市风速观测表明,黑土农田风蚀主要发生期为四月和五月。观测期内传统耕作农田的0.2、0.5、1.0、1.5和2.0 m高度单位面积跃移量分别为4.76、6.93、1.63、1.38和1.09 kg·m~(-2),离地2 m高度的单位面积沉降量为0.12kg·m~(-2),地表单位面积蠕移量为19.18 kg·m~(-2),单位面积蠕移量显着高于单位面积跃移量和单位面积沉降量,说明黑土农田风蚀是以蠕移为主、跃移和沉降为辅的形式。相较于传统耕作农田,秸秆覆盖农田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11.71%,分别减少土壤风蚀跃移量、沉降量和蠕移量13.11%、40%和39.41%,说明秸秆覆盖免耕耕作方式可有效减轻风力对黑土农田地表的影响,抑制风蚀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鄂丽丽,胡伟,谷思玉,陈帅,翟星雨[6](2018)在《黑土农田极端侵蚀对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土层厚度为30cm、过渡层(母质层)厚度为40,70cm下的坡耕地上,采用人为剥离0,30,70cm土层以及沉积30,70cm土层,建立田间模拟试验小区,研究了黑土坡耕地极端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籽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侵蚀处理相比,表土剥离30,70cm、沉积30,70cm处理均导致耕层(0—20cm)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和储水量显着增加,土壤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及养分含量均显着降低;表土剥离30,70cm处理下玉米产量分别减产42.1%和52.6%;沉积30cm处理下玉米产量与无侵蚀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而沉积70cm处理下显着减产12.4%。极端侵蚀无论是表土剥离还是沉积均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致使全坡面耕层土壤供肥保肥能力降低,最终造成玉米减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洁,高梅香,吴东辉[7](2017)在《基于黑土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生态与环境研究的关键区之一.为了研究农田生物群落构建过程,探索其多样性维持机理,本研究于2015年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建立了16 hm~2的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按照作物生长期,于玉米生长大喇叭口期(8月初)、抽穗期(9月初)和成熟期(10月初)对陷阱法获取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地表大型节肢动物5284只,隶属于节肢动物门3纲12目32科47种.调查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11类.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中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所占比重较大.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随作物生长期有显着变化.9月初节肢动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8月初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高.从不同物种的变异系数(CV)及群落空间插值可以看出,节肢动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异质性.在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份地表大型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与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含水量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表明,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内地表节肢动物物种组成丰富,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变化过程.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通过大尺度、长时间对样地内土壤动物空间过程进行监测,可以为解决群落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连旭[8](2017)在《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跳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措施。秸秆既是土壤动物的生境,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甲螨、跳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4年(SR4)、秸秆还田10年(SR10)和无秸秆还田(CK)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法于2014年6月和10月、2015年6月和10月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于2014年7月、2014年10月和2015年5月对土壤跳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甲螨研究结果表明:4个采样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11366只,其中甲螨8373只,占73.67%。SR4、SR10和CK中,甲螨的分布密度分别为13774只/m2、11946只/m2和5871只/m2,分别隶属于15属、12属和7属;秸秆还田(F=81.954,P<0.001)、季节(F=56.649,P<0.001)、秸秆还田和季节交互作用(F=11.289,P<0.001)都对土壤甲螨个体数量有显着性影响,而对甲螨类群数影响不显着;秸秆还田能够显着影响甲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季节动态上,表现出秋季甲螨分布密度普遍高于夏季。聚类分析也表明秸秆还田黑土农田系统中甲螨群落组成(SR4与SR10)与传统耕作(CK)显着不同,而秸秆还田4年(SR4)和10年(SR10)处理的差异不明显。跳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4年7月和10月、2015年5月叁个时期共捕获6935只跳虫,其中SR4、SR10和CK的分布密度分别为10807只/m2、16673只/m2、9256只/m2,分别隶属于20属、20属和17属;秸秆还田(F=60.85,p<0.001)、季节(F=36.561,p<0.001)、秸秆还田和季节交互作用(F=3.94,p=0.018)对跳虫分布密度有显着性影响,而类群数受秸秆还田(F=15.344,p<0.001)和季节(F=10.178,p=0.001)影响显着;通过物种指示值分析得到了叁种农田类型的指示物种,SR10(等节跳科、球角跳科、疣跳科、棘跳科和土跳科)、SR4(长角跳科和等节跳科)和CK(圆跳科)。秸秆还田显着影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综上,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甲螨、跳虫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密度,对土壤甲螨及跳虫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6-05)

李久佳[9](2017)在《东北黑土农田不同杂草管理方式下土壤跳虫多样性变化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仅关乎耕地质量和作物产量,而且与农田生态服务功能密切相关。农田土壤动物和农田杂草是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除草剂的使用在消灭杂草的同时不仅污染了土壤环境也对土壤动物产生了毒害作用,导致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其中土壤跳虫作为土壤动物的叁大类群之一,对土壤坏境、耕地质量有重要作用,并且对坏境变化敏感。改变除草方式对保护土壤动物、降低除草剂使用、解决杂草与作物间的矛盾、合理利用田间杂草,为耕地质量保护及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提高农用地生态管理效益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凋落物袋法与不同杂草管理方式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杂草叶片还田对跳虫群落结构、丰富度、多样性的影响,探讨土壤跳虫对叶片分解、养分转化的作用,解析杂草管理方式对土壤跳虫及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凋落物袋法获得跳虫13653只,隶属于5科9属11种,其中优势种为Sinella umesaoi、Thalassaphorura encarpata和Lepidocyrtus sp.1。单一叶片之间跳虫相对多度及个体数的差异明显,稗草叶片与新鲜玉米叶片和苋菜叶片相比跳虫数量相对较低;多种叶片混合与单一叶片相比跳虫数量相对较高,苋菜+稗草>苋菜+稗草+老熟玉米>苋菜>稗草>老熟玉米。不同时间跳虫群落结构变化显着,30天与10天相比,Thalassaphorura encarpata和Sinella umesaoi所占比例显着升高。单一叶片对物种丰富度没有影响,叶片多样性的增加跳虫物种丰富度有增加的趋势。各类叶片处理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着。不同单一叶片之间分解速率存在显着差异,苋菜叶片>新鲜玉米叶片>稗草叶片=老熟玉米叶片;多种叶片混合相对增加了叶片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苋菜>苋菜+稗草+老熟玉米>苋菜+稗草>稗草>老熟玉米,其中叁种叶片混合分解速率显着高于稗草和老熟玉米叶片分解速率。通过调查不同杂草管理方式共获得4341只跳虫,隶属于9种,优势种为Thalassaphorura sp.1、Folsomia sp.1、Sinella sp.1。不同杂草管理方式中的土壤跳虫数量不同,各种处理土壤跳虫数量对时间变化而变化,总体来说杂草刈割还田对土壤跳虫数量有积极影响。杂草管理方式对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及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土壤跳虫垂直分布方面具有表聚性,0~5cm深度跳虫数量高于5~10cm的跳虫数量。跳虫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在整个实验期间,不同的杂草管理方式与土壤肥力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跳虫总数与C、N、P、K呈正相关关系,除球角跳外,其他跳虫与除草剂处理呈现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靳海洋,谢迎新,李梦达,刘宇娟,贺德先[10](2016)在《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着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着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着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着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着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6期)

黑土农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黄金玉米带",保持该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高强度集约化,增产过度依赖氮肥。而由于人类对黑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经营,致使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活性)降低,土壤退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土壤退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对氮素养分截获的调控能力减退,最终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可以说,氮素损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土农田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菲,郑粉莉,周秀杰,覃超,富涵.黑土农田冻结-融化期土壤剖面温度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2]..黑土农田土壤中肥料氮素转化过程调控与去向研究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8

[3].谢志煌,李彦生,金剑,张兴义,刘晓冰.增施牛粪有机肥对黑土农田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8

[4].仝星星,孙武,李松坚,张洪生,刘树堂.砂姜黑土农田年内轮耕对夏玉米氮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8

[5].杨润城.海伦黑土农田风蚀监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6].鄂丽丽,胡伟,谷思玉,陈帅,翟星雨.黑土农田极端侵蚀对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7].刘洁,高梅香,吴东辉.基于黑土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

[8].连旭.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跳虫群落结构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7

[9].李久佳.东北黑土农田不同杂草管理方式下土壤跳虫多样性变化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7

[10].靳海洋,谢迎新,李梦达,刘宇娟,贺德先.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标签:;  ;  ;  ;  

黑土农田论文-王一菲,郑粉莉,周秀杰,覃超,富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