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practically的词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祎祎[1](2021)在《《可读性写作的艺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第13-16章)》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材料节选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和作家鲁道夫·弗雷奇撰写的《可读性写作的艺术》。欧洲讨论可读性问题由来已久,但将这一问题做全面深刻阐述的,是作者撰写的《可读性写作的艺术》。该书于1949年出版,主要讲述如何写作易读的文章,并在书中提出了两个着名的公式,易读性公式和人情味公式。该公式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各界。在该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该公式进行可读性和人情味评价。该书思路新颖,角度独特,有助于提高对英文写作的认识。但目前,该书的翻译作品在国内学界还没有问世。翻译材料的节选部分内容涵盖:如何选择精简的单词;“which”和“that”用法谬误的更正;如何使文章通俗易懂;“阅读可读性”和“人情味”评判标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如何实现清晰的书写。在翻译中追求对原文内容的等值翻译,精确再现原文内容。译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在Leech的语义七分法原则的分析框架指导下,从词语、句子和段落三方面对翻译进行了探讨。作者对翻译中实现语义七个方面的翻译进行了具体的探讨,提出要想实现等值翻译,就必须注重把语义七个方面的意义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主要靠逻辑推理和语义转化来实现。笔者认为首先在翻译中,都应该对语义的七种意义进行理解,然后再运用各种技巧对原文进行翻译。概念意义要注意对词语具体意义的甄别;搭配意义要注重对单词的理解以及上下文的分析和翻译中语言的表达;对于句子而言,应该注重句子的内涵意义,要特别注意从抽象向具体的转化;主题意义要注重表达出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社会意义注重语体和整体的衔接等。笔者通过实例分析,总结意义的转化技巧及难点,以期为广大读者的翻译提供借鉴和经验。
刘妍[2](2021)在《语境理论视域下高中英语近义词的探究式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说话人在沟通交流时对词汇的选择。英语语言中存在大量语义相近但在语气强弱、适用对象以及褒贬色彩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词汇,我们称这类词汇为近义词。如何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近义词正确运用于恰当的语境之中是教师在近义词教学中所面临的两大难题。现行近义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有效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近义词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当前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不足。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境理论,将探究式教学与语境理论相结合,形成了适用于英语近义词教学的五步探究法,并应用于本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以哈尔滨市某中学两个平行班的96名学生为样本,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语境理论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学习兴趣?2.语境理论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近义词辨析能力?实验结束后,通过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笔者发现语境理论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学习兴趣以及辨析能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中英语近义词的教学方法,弥补了现行近义词教学忽视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无法有效提高学生近义词辨析能力的不足,同时为语境理论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在近义词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崔文锦[3](2021)在《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实践报告选择的文本为《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本》(Patricia Highsmith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1941年的日记和笔记本内容,主要记录原文作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分析源语文本的文本特点,发现源语文本隐性信息的特点特别突出,此次翻译实践主要从语义层面和文化背景层面分析隐性信息的翻译问题。首先,原文中出现大量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和动词,直译译文显得单薄,也无法充分表达原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因此,需要运用增词,意译和引申等翻译技巧对其灵活处理。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文学和历史方面的隐性信息突出,若不显化出来会导致译文表意不明,甚至出现病句现象。所以需要结合相关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适当增译、意译或添加注释进行显化处理。通过撰写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增强了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翻译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显化策略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对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魏嘉宏[4](2021)在《科技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翻译处理-《工业4.0新范式-物联网、大数据与网络物理系统》(第1-3篇)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实践报告基于Srikanta Patnaik所编着的《工业4.0新范式——物联网、大数据与网络物理系统》(New Paradigm of Industry 4.0–Internet of Things,Big Data&Cyber Physical System)一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所选文章详细讲述了工业4.0特定领域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热点问题,为典型的科技文本。科技文本具有表述客观、用词正式的特点。原文作者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阐释许多晦涩抽象的科技概念之外,为帮助读者理解,还使用了丰富的概念隐喻。考虑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语篇所应达成的交际功能,笔者需要妥当地处理原文中的概念隐喻。根据源语文本当中隐喻的特点,笔者将实践中所遇问题分为本体隐喻的翻译、方位隐喻的翻译和结构隐喻的翻译,随后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结合意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采用词性转换、增译、减译、释义等翻译技巧,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科技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翻译处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亦希望能够为日后相关文本类型的翻译提供帮助、参考与借鉴。
朱玉[5](2021)在《经济类英语文本中隐喻的汉译 ——《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撰写而成,主要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归纳经济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该文本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带领读者回顾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从十九世纪的无情竞争到二十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成熟,再到今天金融业的衰落。该文本引用大量评论性话语,其中包含丰富的具有文学色彩的概念隐喻,并且该文本作者也习惯使用较为隐晦的隐喻,来表达自己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些历史现象的态度。这些都增加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难度。根据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信息兼表达型文本。因此,在翻译该文本时,既要传达源语文本承载的信息,又要体现其蕴涵的情感。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并辅以转换、引申、增译等翻译技巧。本翻译实践报告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概念隐喻分为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对这三类隐喻的翻译难点、解决过程与方案进行汇报,加深了笔者对概念隐喻及其翻译方法的理解。本报告有望为从事经济文本翻译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王虹[6](2021)在《历史文献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Cambridge and Its Story(节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学术思想不断碰撞、交融、互鉴,使得历史文献翻译成为社科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一环,起着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其中一些文本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具有较强可读性,深受学者和普通大众的青睐,然而,目前学界在历史文学翻译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论证,在研究方面尚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因此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本次翻译研究以Cambridge and Its Story前三章译本为例,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式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原作主要介绍了剑桥大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学院构成,前三章内容涉及这所大学的历史起源和初期发展状况。在文本类型和文体风格方面,原文本兼具历史与文学文本特点,转述引用内容涉及多种文体,翻译时须遵循跨领域翻译标准、照顾语言风格差异,重在保留原作思想和文风,合理采用归化策略,促进文化融合与适应。词汇层面上,在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指导下,从语境因素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两个方面分析词汇释义,从而做出符合语境意义的选择。通过多种专业、官方渠道查证文中各类词汇,借助习惯译法、增补注释法、词源追溯法、词性转换法、抽象具体转换法实现准确翻译,方便读者理解。在句式层面,采用拆分合并法、语序转换法、被动变主动等方法,使复杂多变的句式变得条理明晰。语篇层面上,关注句子、段落、标点结构的自然衔接,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翻译修辞手法,在神韵对等的基础上适当追求形式对等。总而言之,本文通过译例分析,指出了历史文献文本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翻译方法,关照作者、读者、出版公司的不同需求,从而在历史的准确客观性与文学色彩之间保持良好平衡。本次实践将有助于提升译者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参考建议,并且有望提供新的翻译研究视角,为同类实践提供借鉴。
王虹[7](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考英语是一场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在高考英语中,阅读理解题的占比最大。2017年颁布的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加综合的要求。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分析2010-2019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题型分布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2)关联理论视角下,不同的阅读理解题是如何确定答案的?(3)关联理论视角下,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过程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10年高考试卷中40篇阅读文章的150个阅读理解题进行全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150个阅读理解题中主要包含了细节理解题、推理题、标题题、主旨题、词义题等五种题型,其中,细节理解题在阅读题中分布最多,占51.33%。其次是推理题,占27.33%,标题题、词义题、主旨题分别占5.33%,6.0%和4.67%。细节理解题和推理题分布在每年的考试卷中,标题题从2011年到2018年均有分布,词义题则出现在自2012年后的每一年的试卷中,而主旨题从2017年起开始出现在试卷中。可见,对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考察是高考英语最基础的要求,推理能力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应该具备预测、猜词以及综合处理篇章信息的能力。(2)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符合关联原则的最佳语境效果的过程。细节理解题根据其答案确定过程的不同可分为事实性题目和非事实性题目。事实性题目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非事实性题目则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充与丰富,在显义的过程中建立并不断扩充认知语境,获取句子的完整语义。多数情况下,被所建立的认识语境所强化的选项就是拥有最佳语境效果的最佳答案。解推理题也需要学生对句子完整语义的复原和认知语境的建立,不过确定推理题的最佳答案必须通过推理,从而得到原文的语境蕴含,是一个获取语用意义的推理过程。解词义题的过程是寻找所指的过程,在新旧信息之间搭建桥梁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答案。解标题题和主旨题需要根据不同语篇的写作目的、写作风格与行文特点进行信息整合与概括,找到具有最大关联的答案。(3)在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过程中,对原文完整意义的复原会受到不同的认知语境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语篇知识对标题题与主旨题会产生影响。此外,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认识,对不同主题的百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词汇知识广度的把握会影响学生解题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从而影响答案的选择。
侯晓霞[8](2020)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以A History of 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的汉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在语序、语态、词义等方面与汉语不同。因此在汉译过程中,译者要重视这二者的区别,避免出现硬译甚至错译的问题。“词”是英语的基本单位,有多个汉语意思,所以英汉翻译时译者要灵活选择恰当词义。英语中语法结构繁多,词类变化较多,所以英汉翻译时为了准确再现原意,必须进行一定的转换。因此将翻译等值理论应用于词义选择,从而实现英汉语言间的基本等值,将翻译转换理论应用于语言转换,使译文更通顺流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呈现形式为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原文节选自1921年出版的A History of 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Emile Cammaerts,1921:124-245),其作者是比利时作家、诗人Emile Cammaerts。该着作是一本关于比利时历史文化的书籍,原文共二十九章,本文节选了其中的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作为翻译语料,并基于此加以分析。本实践报告首先提出研究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价值,随后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此次翻译任务,分别介绍了翻译等值理论和翻译转换理论,并以翻译等值理论为重要研究工具分析原文中涉及的专有名词及特殊词汇的翻译,通过翻译转换理论整理分析了词汇转换现象,进而总结出对应的翻译技巧。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本文意在以科学翻译理论为支撑帮助中译本完整准确、如实客观地再现历史,促进比利时史的深入研究。
宋嫒薇[9](2020)在《Business Communication Today(14thedition)汉译句式结构逻辑重组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实践报告以Business Communication Today(14thedition)汉译实践为依据,以句式结构逻辑重组为关注点,通过对初译翻译问题的界定和解决方案实施的案例分析,从语言逻辑关系角度出发,探讨句式结构逻辑重组相关策略的效力。翻译实践文本属信息型文本,该文本描述性语言特征鲜明,逻辑性强,长句繁多,句式结构复杂。经过初译阶段的审校归纳,将翻译问题界定为:句式结构较复杂、语义结构存差异、句间层次不分明、逻辑关系不明晰。借助平行文本的专业知识补充、翻译专业知识的研读,采用相关策略进行改译。针对原文句式结构较复杂导致的翻译问题,采用转译逻辑重组、逆译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针对原文语义结构存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采用语态逻辑重组、语序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针对原文句间层次不分明导致的翻译问题,采用分词短语逻辑重组、复合句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针对初译造成的逻辑关系不明晰导致的翻译问题,采用语义增补逻辑重组、词义转换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与实践总结表明,句式结构逻辑重组对于英语信息型文本汉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所选策略效力明显,译文质量得到提升。
李珂[10](2020)在《公共管理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牛津公共政策手册》(第34和36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公共管理类文本《牛津公共政策手册》第三十四章和第三十六章的翻译实践所撰写的,该书对于公共政策的学科知识及发展现状作了主要介绍。我国现存的相关资料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对该书进行翻译,有助于丰富我国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源文本中含有隐性信息的词汇和句子较难处理,因此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成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分析焦点。一是含有隐性信息的词汇的翻译,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译者主要采取了词义引申、意译以及显化等翻译方法。二是含有隐性信息的句子的翻译,在处理这类句子时,笔者采取了显化法、句式结构重组等方法,将句子中的隐性逻辑关系予以显化。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公共管理类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希望报告中所总结的翻译策略能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二、如何理解practically的词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理解practically的词义(论文提纲范文)
(1)《可读性写作的艺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第13-16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Text Analysis |
2.1.2 Teamwork and Task Division |
2.1.3 Tools Used In Translation |
2.1.4 Project Schedule |
2.2 Execution |
2.2.1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
2.2.2 Solutions |
2.3 Quality Control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Others’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Leech’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
3.1 Introduction to Leech’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
3.1.1 Conceptual Meaning |
3.1.2 Connotative Meaning |
3.1.3 Collocative Meaning |
3.1.4 Reflected Meaning |
3.1.5 Affective Meaning |
3.1.6 Social Meaning |
3.1.7 Thematic Meaning |
3.2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Theory of the Seven Types of Meaning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Words |
4.1.1 Conceptual Meaning |
4.1.2 Collocative Meaning |
4.1.3 Reflected Meaning |
4.2 Sentences |
4.2.1 Connotative Meaning |
4.2.2 Thematic Meaning |
4.3 Paragraphs |
4.3.1 Affective Meaning |
4.3.2 Social Meaning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Enlightenment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2)语境理论视域下高中英语近义词的探究式教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近义词的学习建议 |
(二)高中英语近义词的实际教学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二、国内外语境理论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语境理论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语境理论的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三、语境理论下的探究式教学在英语近义词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一)近义词与近义词教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二)语境理论下的探究式教学在英语近义词教学中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
(三)建构主义与探究式教学 |
二、语境理论 |
(一)语境的概念 |
(二)言内语境 |
(三)言外语境 |
第四章 实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测试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阶段 |
(二)实验阶段 |
(三)实验后阶段 |
(四)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近义词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一)实验班对照班成绩前测对比分析 |
(二)对照班成绩前测后测对比分析 |
(三)实验班成绩前测后测对比分析 |
(四)实验班对照班成绩后测对比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一)实验前访谈结果分析 |
(二)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研究主要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文本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 |
1.2.2 文本内因素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
2.1.2 翻译工具的使用 |
2.1.3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
2.2 制定计划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隐性语义信息 |
3.1.1 含有隐性信息的名词 |
3.1.2 含有隐性信息的动词 |
3.2 隐性文化信息 |
3.2.1 隐含的文学信息 |
3.2.2 隐含的历史信息 |
第4章 实践总结 |
4.1 经验总结 |
4.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4)科技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翻译处理-《工业4.0新范式-物联网、大数据与网络物理系统》(第1-3篇)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的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的分析 |
第2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
2.1.2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4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2.3.1 自我审校 |
2.3.2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本体隐喻的翻译 |
3.1.1 实体和物质隐喻的翻译 |
3.1.2 拟人隐喻的翻译 |
3.2 方位隐喻的翻译 |
3.2.1 “上下”方位隐喻的翻译 |
3.2.2 “前后”方位隐喻的翻译 |
3.3 结构隐喻的翻译 |
3.3.1 战争隐喻的翻译 |
3.3.2 建筑隐喻的翻译 |
第4章 翻译总结 |
4.1 翻译问题总结 |
4.2 翻译中的不足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 2 术语表 |
致谢 |
(5)经济类英语文本中隐喻的汉译 ——《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文本特征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确定 |
2.1.2 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4 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准备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本体隐喻 |
3.1.1 实体和物质隐喻 |
3.1.2 拟人隐喻 |
3.2 方位隐喻 |
3.2.1 上/下方位隐喻 |
3.2.2 前/后方位隐喻 |
3.3 结构隐喻 |
3.3.1 动植物隐喻 |
3.3.2 战争隐喻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问题总结 |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6)历史文献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Cambridge and Its Story(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项目介绍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1.3 历史文本翻译研究现状 |
第2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分析与翻译计划 |
2.1.2 平行文本与术语表 |
2.1.3 翻译工具与审校平台 |
2.2 译中理解与表达 |
2.3 译后审校和定稿 |
第3章 源语文本特点 |
3.1 历史文献文本词汇特点 |
3.2 历史文献文本句式特点 |
3.3 历史文献文本篇章特点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历史文献文本词汇翻译 |
4.1.1 专业术语 |
4.1.1.1 习惯译法 |
4.1.1.2 增补注释法 |
4.1.2 历史文化特色词汇 |
4.1.2.1 词源追溯法 |
4.1.2.2 词性转换法 |
4.1.2.3 具体抽象转换法 |
4.1.3 语境顺应指导下的词义选择 |
4.2 历史文献文本句式翻译 |
4.2.1 长难复合句 |
4.2.1.1 拆译合并法 |
4.2.1.2 语序转换法 |
4.2.2 被动句和非人称主语句 |
4.2.3 转述引用 |
4.3 历史文献文本篇章翻译 |
4.3.1 衔接与连贯 |
4.3.2 修辞的对等 |
4.3.3 标点的调整 |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经验与收获 |
5.2 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
附录二 术语表 |
致谢 |
(7)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Relevance Theory |
2.1.1 Releva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
2.1.2 Relevance Theory and listening |
2.1.3 Relevance Theory and rhetoric |
2.1.4 Relevance Theory and reading |
2.2 Studi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
2.2.1 Definition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
2.2.2 Leve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
2.2.3 Reading models |
2.3 Studi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of NMET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Relevance Theory |
3.2 Basic related concepts |
3.2.1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
3.2.2 Relevance |
3.2.3 Two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
3.2.4 Cognitive context and contextual effects |
3.2.5 Incomplete expressions and explicature |
3.3 RT-theoriz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methods |
4.3 Research objects |
4.4 Analysis instruments |
4.5 Research procedures |
4.6 Summary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questions |
5.2 RT-based ways to seek answers for the questions |
5.2.1 Answer seeking for Understanding Details questions |
5.2.2 Answer seeking for Inferring questions |
5.2.3 Answer seeking for Word Meaning questions |
5.2.4 Answer seeking for Making Title questions |
5.2.5 Answer seeking for Main Idea questions |
5.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nswer-seeking process |
5.3.1 Knowledge of English grammar rules |
5.3.2 Encyclopedic knowledge of various themes |
5.3.3 Text type knowledge |
5.3.4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Publication |
(8)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以A History of 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任务描述 |
2.1 任务介绍 |
2.1.1 作者简介 |
2.1.2 原文简介 |
2.2 译前准备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 |
3.1 翻译理论介绍 |
3.1.1 翻译等值理论 |
3.1.2 翻译转换理论 |
3.2 理论研究现状 |
3.3 该理论用于指导A History of 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Present Day汉译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
第四章 翻译理论下的词汇翻译研究 |
4.1 翻译等值理论下的词汇翻译 |
4.1.1 专有名词的翻译 |
4.1.1.1 普通人名和地名的翻译 |
4.1.1.2 时间词汇的翻译 |
4.1.2 特殊词汇的翻译 |
4.1.2.1 特殊人名的翻译 |
4.1.2.2 特殊地名的翻译 |
4.2 翻译转换理论下的词汇翻译 |
4.2.1 层次转换 |
4.2.1.1 数的转换 |
4.2.1.2 时态的转换 |
4.2.2 范畴转换 |
4.2.2.1 类别转换 |
4.2.2.1.1 名词的转换 |
4.2.2.1.2 动词的转换 |
4.2.2.1.3 形容词的转换 |
4.2.2.1.4 介词的转换 |
4.2.3 单位转换 |
第五章 总结 |
5.1 翻译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Business Communication Today(14thedition)汉译句式结构逻辑重组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任务来源及意义 |
(二)任务介绍 |
二、翻译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1.译前资料准备 |
2.文本特征分析 |
(二)翻译过程 |
1.初译阶段 |
2.审译阶段 |
3.翻译问题界定 |
4.改译阶段 |
三、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一)句子结构较复杂及解决方案 |
1.转译逻辑重组 |
2.逆译逻辑重组 |
(二)语义结构存差异及解决方案 |
1.语态逻辑重组 |
2.语序逻辑重组 |
(三)句间层次不分明及解决方案 |
1.分词短语逻辑重组 |
2.复合句逻辑重组 |
(四)逻辑关系不明晰及解决方案 |
1.语义增补逻辑重组 |
2.词义转换逻辑重组 |
四、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和价值 |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与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公共管理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牛津公共政策手册》(第34和36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
2.1.2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3 理论知识储备 |
2.2 翻译计划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2.4.1 自我审校 |
2.4.2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词汇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3.1.1 动词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3.1.2 形容词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3.2 句法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3.2.1 并列句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3.2.2 含有单一逻辑关系的句子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3.2.3 含有多重逻辑关系的句子中的隐性信息翻译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公共管理类文本的翻译难点 |
4.2 公共管理类文本的策略总结 |
4.3 译者专业素养的提升 |
4.4 本次翻译尚存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四、如何理解practically的词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读性写作的艺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第13-16章)[D]. 张祎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语境理论视域下高中英语近义词的探究式教学实证研究[D]. 刘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日记体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尘封的日记和笔记》(1941年)的翻译实践报告[D]. 崔文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科技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翻译处理-《工业4.0新范式-物联网、大数据与网络物理系统》(第1-3篇)的翻译实践报告[D]. 魏嘉宏.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经济类英语文本中隐喻的汉译 ——《衰败的经济》(第3、5、7章)翻译实践报告[D]. 朱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6]历史文献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Cambridge and Its Story(节选)为例[D]. 王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分析[D]. 王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以A History of 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的汉译为例[D]. 侯晓霞. 山西大学, 2020(01)
- [9]Business Communication Today(14thedition)汉译句式结构逻辑重组实践报告[D]. 宋嫒薇.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公共管理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牛津公共政策手册》(第34和36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李珂.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