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极气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极冰盖,PolarWRF,数值模拟,精度评估
南极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伦[1](2019)在《基于PolarWRF的南极冰盖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大背景下,南极冰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天气及气候变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Polar WRF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极地区域气候模式之一,是南极气候变化诊断及未来预估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广泛应用之前,模式模拟能力需要定量评估。本论文以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资料,利用Polar WRF的最新版本(Polar WRF 3.9.1)对南极冰盖2004-2013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从年、季节和月尺度上将模拟结果与28个南极气象观测站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评估了模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整个南极冰盖气温、近地面风速以及地面气压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Polar WRF对南极地区2m气温的模拟性能整体良好。2004-2013年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2.33℃、2.49℃和0.99。同时,该模式很好地再现了春、夏、秋及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而且,12个月平均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在4℃以内,其中1、12的误差最小,7、10、11月份的误差最大,但所有月平均气温与气象站站点观测气温相关性均高于0.97,其中11、12月份的相关性最低,3,4月的相关性最高。然而,就多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模拟结果而言,东南极冰盖沿岸仍存在冷偏差,冰盖内陆存在暖偏差,在南极半岛既存在冷偏差也存在暖偏差,而沿岸各站点的误差在数量上小于内陆地区。相比较而言,冬季的模拟精度最低,春季其次,夏季和秋季精度较高。春、夏两季,南极沿岸的精度要高于内陆地区,秋季内陆和沿岸的差异较小,而在冬季虽然东南极沿岸站点的精度较高,但南极半岛的精度要略低于内陆地区。(2)该模式对10m风速的模拟在陡峭区域的部分站点误差较大,但整体而言地表风速与实测平均风速整体吻合性较好,能一定程度上捕获南极年尺度、季节尺度、和月尺度上观测风速的特征。模拟的风速与实测结果在2004-2013年呈现出相同的年际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性系数,分别为3.91m/s、4.75 m/s和0.62。Polar WRF也能较好地再现四季风速的年际变化趋势,各季节的误差均在4/ms以内。此外,12个月均风速模拟误差在2.5m/s~4.5m/s之间,与实测风速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5。从年平均和季节平均风速模拟结果误差空间分布来看,内陆站点误差较小,东南极沿岸站点误差较大,而在南极半岛上既存在误差较大的站点也存在误差较小的站点。模拟的冬季风速误差最低,秋季其次,春季和夏季的误差较高。秋季和夏季,南极内陆误差要略小于沿岸地区,而在冬季和春季,沿岸和内陆的差异不大。(3)Polar WRF很好地再现了南极年尺度、季节尺度、和月尺度上的地表气压。2004-2013年间气压模拟值和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十分吻合,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9 hPa、0.47 hPa、0.99。模式还能够很好地捕捉春、夏、秋、冬四季气压的年际变化,四季的气压误差均小于1.8hPa。此外,12个月份的模拟误差均在2.4hPa之间,其中1、11月份的误差最小,8月份的误差最大。所有月份的相关性系数在0.79~0.99之间,其中3月份的相关性最低,7、9月份的相关性最高。然而,就多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模拟结果而言,模式对整个南极冰盖以高估为主,其在春季的误差最低,冬季其次,夏季和秋季的误差略高。秋季内陆地区的精度要低于沿岸地区,冬季和春季沿岸与内陆地区的模拟精度大致相同,夏季沿岸的精度大于内陆地区。(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2](2018)在《南极冰川融化下的未来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在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下,到2 1 0 0年,预计南极冰原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1m。然而,广泛使用的耦合气候比较计划第5阶段(CM IP5)并未考虑南极冰原和冰架融化的影响,使IPCC的预测产生偏差。GFDLESM2M模型的综合模拟考虑了R CP8.5情景预测的南极冰原融化。对此模型进行的评估认为,RCP8.5情景考虑冰原(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8年12期)
孙立,周顺武,孙阳,陈少健,陈长丘[3](2018)在《南极涛动与西沙夏季气候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53a(1960—2012年)南海西沙群岛永兴岛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3a西沙夏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南极海平面气压的可能联系,并初步分析了南极涛动(AAO)对西沙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a来西沙夏季平均降水持续减少、气温明显升高、风速显着减弱;降水、气温和风速还表现出准2a的年际变率及7~11a的年代际变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当春、夏季南极海平面气压偏强(弱)时,西沙夏季降水偏多(少)、气温偏低(高)、风速偏强(弱)、空间分布型类似于负(正)位相的南极涛动(AAO)。春、夏季AAO处于正位相,一方面在年代际尺度上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另一方面在年际尺度上导致印度季风减弱,从而使得西沙夏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风速偏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伊斯特万·凯莱门[4](2017)在《南极气候错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环境与生活》期刊2017年12期)
李熙晨[5](2017)在《热带海温变率和南极气候之间的遥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30年,南极经历着急剧的气候变化。南极西部尤其是南极半岛区域观测到了全球最快的升温现象,达到近1.2K/10年。在全球变暖以及北极海冰加速融化的背景下,南极海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扩张的趋势,并在局部呈现出偶极性分布,暨,Amundsen海的海冰减少,而Ross海的海冰则急剧增多。这一系列局地气候变化影响了海平面上升以及深海的温盐环流,进而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南极海冰及表面温度的年代纪变化给出物理上合理的解释。我们应(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冰冻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宋晨涛[6](2017)在《热带海洋变率对南极气候影响的统计和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最近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1,2将热带海洋的海表面温度与南极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联系了起来,同时指出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大西洋分别在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将不同热带洋盆以及不同的季节区分开来进行研究,通过线性回归以及经验正交函数等手段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其特点,同时与大气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两者之(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张梦然[7](2017)在《气候变化对南极无冰区影响首次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7月4日电 (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生态学论文,首次报告了关于21世纪气候变化对南极无冰区影响的量化评估结果。无冰区仅占南极洲面积的1%,但却是南极全部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所在。一直以来,无冰区基本被研究人员忽略了,(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7-05)
姚子文[8](2017)在《气候变化致南极洲无冰区扩大 生物多样性下降》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一项最新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南极洲无冰区在2100年前永久性扩大近25%(约为1.73万平方公里),导致南极洲生物多样性下降。该报道称,目前南极洲无冰区域约占总面积的不到1%(约为6.8万平方公里),而无冰区却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7-07-04)
陆龙骅[9](2017)在《南极与全球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南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有的生态环境,突出了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南极大气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南极地区,通常指南纬60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南极是一块被海洋包围的冰雪大陆,与北极是一片由陆地包围的冰雪海洋绝然不同。(本文来源于《人与生物圈》期刊2017年Z1期)
叶谦[10](2017)在《南极冰雪圈的气候变化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冰与雪作为水的固态形式,是地球水圈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冰雪在气候和生态环境中的独特作用,科学上特别将它们单列出来,与冻土一起,称之为冰冻圈。冰冻圈主要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季节性雪盖和冻土5个部分。我们知道,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是在水的冰点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教育》期刊2017年03期)
南极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在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下,到2 1 0 0年,预计南极冰原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1m。然而,广泛使用的耦合气候比较计划第5阶段(CM IP5)并未考虑南极冰原和冰架融化的影响,使IPCC的预测产生偏差。GFDLESM2M模型的综合模拟考虑了R CP8.5情景预测的南极冰原融化。对此模型进行的评估认为,RCP8.5情景考虑冰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极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伦.基于PolarWRF的南极冰盖气候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南极冰川融化下的未来气候变化[J].水利水电快报.2018
[3].孙立,周顺武,孙阳,陈少健,陈长丘.南极涛动与西沙夏季气候的关联性[J].气象科技.2018
[4].伊斯特万·凯莱门.南极气候错乱[J].环境与生活.2017
[5].李熙晨.热带海温变率和南极气候之间的遥相关[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冰冻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论文集.2017
[6].宋晨涛.热带海洋变率对南极气候影响的统计和诊断分析[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6青年论坛论文集.2017
[7].张梦然.气候变化对南极无冰区影响首次量化[N].科技日报.2017
[8].姚子文.气候变化致南极洲无冰区扩大生物多样性下降[N].中国海洋报.2017
[9].陆龙骅.南极与全球气候变化[J].人与生物圈.2017
[10].叶谦.南极冰雪圈的气候变化故事[J].中国科技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