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扰动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滑坡,扰动土,入渗,土壤物理性质
扰动土论文文献综述
杨冬冬[1](2018)在《黄土滑坡扰动土与未扰动土入渗特征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边坡失稳形成的滑坡体是一种典型的扰动土,与未扰动黄土相比,由于扰动土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导致扰动土与未扰动土在入渗特征上存在着显着地差异。这一差异是在进行土壤侵蚀评估、降雨入渗数值模拟及边坡稳定性机理分析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和评价指标。本文以西安市白鹿塬“灞桥机瓦厂滑坡”为例,分别在未扰动黄土-古土壤土层、老滑坡体及新滑坡体上进行了多次入渗实验,并测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指标。通过在未扰动土与两种形成于不同时间的扰动土上进行的实验,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双环入渗结果显示,L1、S1、L2和老滑坡下部的入渗过程曲线都呈现出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入渗速率逐渐减小的趋势,对入渗曲线采用霍顿公式、考斯加科夫公式和通用公式拟合得到的R~2多超过0.8,这说明常用的入渗公式不仅适用于未扰动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入渗规律,也适用于扰动土(老滑坡体)的入渗规律。(2)未扰动黄土L1土层、L2土层与老滑坡体下部的湿润峰基本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抛物线状,由于S1土层中CaCO_3结核形成局部的隔水层,导致S1土层的入渗湿润峰左侧大于右侧。在湿润峰深度上土层L1、S1、L2和老滑坡体呈现出L1>老滑坡体>S1>L2的趋势。通过对比入渗前后剖面土样含水率得出,入渗结束后在入渗湿润峰深度范围内土壤的含水率和饱和度都显着地增加。(3)根据入渗实验结果可得,未扰动土、老滑坡体与新滑坡体的初始入渗速率呈现出未扰动土<老滑坡体<新滑坡体的趋势。新滑坡初始入渗速率相较于未扰动土和老滑坡体而言显着地增加,而未扰动土与老滑坡体在稳定入渗速率上差异较小。容重和孔隙度差异对未扰动土与老滑坡体土壤入渗速率有显着地影响,对新滑坡体初始入渗速率没有显着的影响。(4)在未扰动黄土层进行的贯入实验结果说明未扰动土具有很好的均一性,密实度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的趋势;老滑坡体不同部位土壤的密实程度有显着的差异;新滑坡体上部、中部和下部的密实度呈现出上部<中部<下部的趋势。(5)新滑坡表层土壤的裂纹在水分进入土壤时起到了优势通道的作用,土质疏松是新滑坡初始入渗速率显着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降雪、降雨与压实作用,新滑坡土壤表面在形成3~5个月时间内形成了明显的结构结皮(0.5~2cm),经测定出现结构结皮的土壤的平均初始入渗速率显着的下降,仅为9.4mm/min,相较于新滑坡形成之初有了显着地下降,这一结果说明结构结皮和压实作用是新滑坡初始入渗速率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少飞,戴志广,刘鑫,刘欣怡[2](2018)在《扰动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下空间开发等原因引起的扰动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特性,制备了干密度、孔隙比、含水率和饱和度4类物理性质指标变化的扰动土样,在传统应变控制直剪仪上通过改进的试验方案,探究扰动土与粗糙、光滑和极光滑3类粗糙度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各类粗糙度接触面,抗剪强度及外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孔隙比、饱和度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而随干密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其中含水率在10%~15%或饱和度在40%~50%范围时改变显着。对于极光滑接触面,抗剪强度及外摩擦角受土的扰动影响微小,基本可以忽略。试验结果为扰动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规律和扰动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董丽艳,王卫华[3](2017)在《滴灌条件下原状土与扰动土水分运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规律的影响,通过研究云南红壤土滴灌条件下水分运动特征,采用室内外对比试验,试验共设计了3个滴头流量,分别为2.68,3.74,4.68L/h,土壤容重为1.2g/cm~3,分别进行了单、双点源滴灌入渗试验,着重分析了原状土与扰动土在一定的滴头流量下的湿润锋、湿润体变化特征,揭示区域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而为区域性作物灌水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原状土湿润锋运移速率比较快,原状土地表湿润比随交汇时间增加的速率快于扰动土,说明湿润锋的运移速率与土壤孔隙有关;(2)相同观测时间下,原状土湿润体变化比较快,原状土湿润体扁率α大于扰动土,原状土α=16.53%,扰动土α=45%;(3)原状土与扰动土含水率等值线变化有相同趋势,但不重合,疏密程度有差异;(4)原状土分形维数比扰动土的小,说明原状土孔隙分布差异大,扰动土的质地较均匀。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地区原状土与扰动土水分运动特征,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曹俊豪[4](2017)在《残膜对扰动土垂直入渗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膜土壤湿润过程将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分分布及有效性。应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通过回归分析和显着性检验,得到了土壤湿润锋运行时间、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入渗水量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干容重、残膜含量、残膜埋深的相关关系。本文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经过残膜土壤入渗影响因素分析并经过筛选得出四因子对残膜入渗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利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并进行了扰动土室内试验研究;通过主因子分析和利用Origin做出单因素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Matlab画出叁维图形,分析研究了双因素互相作用,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初始含水率、土壤干容重和残膜含量是残膜土壤入渗湿润锋运移时间、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累积入渗水量的主要因素,而残膜埋深对其叁因素影响不明显。对湿润锋运移时间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初始含水率>土壤干容重>残膜含量;对初始含水率和土壤入渗水量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土壤干容重>土壤初始含水率>残膜含量。(2)湿润锋运行时间、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入渗水量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与初始含水率呈负相关。湿润锋运移时间随土壤干容重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入渗水量随着土壤干容重的增加而减小,与之负正相关。湿润锋运移时间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入渗水量随着土壤残膜量的增加是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残膜含量呈抛物线关系,当残膜量在50kg/hm2到100 kg/hm2之间时,土壤含水率达到最大,而残膜量大于100kg/hm2或小于50 kg/hm2时,土壤含水率会随残膜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减小;土壤入渗水量与土壤残膜含量呈抛物线关系,残膜含量为79kg/hm2时,土壤含水率达到最大,而残膜量大于或小于79kg/hm2,土壤含水率会随残膜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减小。(3)交互响应分析表明:当土壤干容重较小时,随着残膜量的增加,湿润锋运移时间将增长;当土壤干容重较大时,随着残膜量的增加,湿润锋运移时间反而减小;当残膜量较小时,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湿润锋运移时间增大;当残膜量较大时,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湿润锋运移时间趋于稳定。当土壤初始含水率较大时,土壤入渗水量呈增大趋势;当土壤初始含水率较小时,土壤入渗水量随土壤残膜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当土壤残膜量较小时,土壤入渗水量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当土壤残膜量较大时,土壤入渗水量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5](2017)在《徐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土土壤侵蚀模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徐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本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预防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是徐州地区保护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件。本项目模拟建设项目实际堆土情况,开展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结合的方法,获取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土(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7年04期)
沈浪[6](2016)在《资金扰动土拍游戏规则 郑州闯入者被“狙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郑州土拍游戏规则的闯入者,石榴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石榴集团,原K2地产)在博弈中暂时“投降”。12月4日,石榴集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公司经过审慎的评估后决定全面放弃郑州本轮土地市场的竞买参与,虽然公司已经缴纳了八个亿的保证金,(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6-12-06)
杨石飞[7](2016)在《扰动土旁压试验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扰动后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非常重要,针对工程活动扰动及人为扰动多采用室内试验进行模拟,结果往往不具有可重复性,常规原位测试手段,仅能获得扰动土体强度变化,不能获得应力应变关系变化。以旁压试验方法研究土体扰动前后的强度和变形指标变化,对上海第(4)、(5)、(6)层粘性土在扰动前后分别进行旁压试验,研究不同土层扰动前后的强度和变形规律。从扰动前后的旁压试验对比发现,扰动后土体的强度有明显变化,初始压力、临塑压力以及旁压模量等均有明显下降,扰动对土体的变形规律也有较大影响,旁压试验弹塑性阶段的旁压曲线在扰动前后差别明显,极限体应变也产生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6年03期)
舒磊磊[8](2016)在《木桩挤密法对人工挖孔墩端扰动土的处理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昆明地区某低层建筑采用木桩对人工挖孔墩端扰动土进行挤密处理的工程实例,表明木桩挤密法在类似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以及发挥的施工优势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6年05期)
王石[9](2015)在《冻融和扰动土处理乳制品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制品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好等特点。该废水对环境污染较严重,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目前国内外对乳制品废水的处理主要有物化法和生化法,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处理流程长、投资费用高和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因此需探求更好的方法来处理乳制品废水。本文将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与土壤冻融交替现象结合起来,研究其对乳制品废水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内容为:(1)经冻融交替作用后,乳制品废水处理和未处理之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2)乳制品废水对土粒的拖曳情况以及使土粒开始移动的水土质量比。(3)扰动土和原状土对乳制品废水中总氮的去除效果及氮的环境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冻融研究中,乳制品废水处理和未处理土壤孔隙度分别为50.80%和47.04%;冻融后,处理和未处理土壤孔隙度分别为43.33%和41.07%,比冻融期降低了7.47%和5.97%。说明冻融作用能使土壤孔隙度变大,从而增大了土壤的比表面积,使土壤颗粒与污染物质更易接触,提高了土壤处理废水的能力。(2)冻融研究中,乳制品废水处理和未处理土壤的粘粒、砂粒和砾石的组成分别为10.20%、34.04%和55.76%,7.07%、29.42%和63.51%,处理土的粘粒和砂粒含量都大于未处理土。处理土和未处理土的全氮含量分别为0.707和0.649 g·kg-1,其中粘粒含氮量分别为1.035和1.097 g·kg-1,砂粒含氮量分别为0.798和0.839 g·kg-1,砾石含氮量分别为0.593和0.510 g·kg-1。(3)乳制品废水使土粒开始移动的水土质量比约为4.60∶1,即一次性处理废水的质量最好不要超过所用土壤质量的4.60倍。(4)扰动土和原状土对乳制品废水中总氮去除效果的研究,9和10月2次研究结果表明:1)乳制品废水经扰动土处理后,总氮平均浓度从122.85 mg·L-1减少到13.48 mg·L-1,平均去除率为89.03%;经原状土处理后,从122.85 mg·L-1减少到21.81 mg·L-1,平均去除率为82.25%。扰动土壤显着增加了总氮的去除率,说明扰动土处理效果好。2)处理前扰动土和原状土平均含氮量都为1.037 g·kg-1,处理后变为0.820和0.915g·kg-1,分别减少了0.217和0.122 g·kg-1。本研究中,氮素主要转化成氮气排放到大气中或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于深层土壤中,则扰动土处理和原状土处理氮素平均转化量分别为0.326和0.223g·kg-1。3)研究期间平均温度分别为22和14℃,对比2次试验数据,发现扰动土和原状土对总氮的去除率9月比10月分别高12.60%和15.89%,可见乳制品废水中总氮的去除跟温度有关,低温不利于总氮的去除。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本课题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本文研究了冻融作用对土壤含水量、颗粒级配、孔隙度等的影响,而关于冻融对土壤力学性质的影响以及改变土壤结构的机理,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本研究中,土壤处理乳制品废水的最大水土质量比是根据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得到的,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可能增加乳制品废水的处理量而土粒不移动,这个问题有待验证。(3)本研究中,扰动土壤能提高对乳制品废水中总氮的去除率,但土壤的扰动程度是否对去除效果有影响,还需更多的研究来确认。(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亚飞[10](2014)在《基于SBISP的易扰动土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室内试验和原位测定是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获得不扰动或较少扰动土样进行常规室内试验是非常困难的,这促使相关学者研制新型原位测试仪器以排除取样时的扰动作用。新型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试验(Self-boring In-situ Shear Pressuremeter)是综合了测定变形模量的原位旁压试验,与测定抗剪强度的直剪试验的一种组合试验方法。与之前的试验方法相比,它可以同时直接测出土的变形与抗剪强度参数,具有传统测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SBISP能够自钻式掘进成孔,尽可能的减少了对周围土体的扰动;无需采样、制样就可以得到原位土体的实验结果,节省大量时间;特别适合于难采样、易扰动、强度低的土层,如砂土、淤泥质土的强度试验。从微观角度看,易扰动土的变形和破坏主要是由于各个土颗粒的平移和转动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是细观结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因此,研究试验过程中土颗粒在探头作用下的变形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SBISP试验采用多级加载方式,测定器与周围土体的受力变形机理复杂,采用传统室内试验方法较难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引入叁维颗粒流(Particle Flow Code in three Dimensions)理论,并开发颗粒流数值模拟技术。基于SBISP室内模型验证试验,建立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试验PFC3D数值模型。通过一系列颗粒流数值试验,对多级加载过程中SBISP测定器周围土体的变形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SBISP数值试样位移场演化研究。颗粒流数值试验中,应力的施加对颗粒位移影响呈现分区化特征:中间区域细颗粒受影响较显着,而外围大颗粒基本无影响;随着剪应力的增加中间区域颗粒的位移量明显增大,且逐渐呈现一致向上的方向性,至第5级剪应力作用时,测定器外围影响域内颗粒位移矢量呈“倒锥形”形态。随着上覆固结压力的增大,测定器周围球颗粒的位移量减小,其影响范围也相应变小,但影响范围主要位于测定器的高度范围内。在同一级应力作用下,试样半径越大影响范围反而小。2.SBISP数值试样中颗粒运动轨迹研究。在10倍于测定器半径试样中,测定器周围附近球颗粒的运动轨迹呈台阶状展布,中部区域土颗粒运动轨迹可分为叁个特征区;球颗粒的Z向和XY向位移量成负指数形式衰减,其中Z向位移量衰减速率更快。3.SBISP数值试样中应力场研究。随着多级应力的逐级施加,测定器周围土体内径向应力竖向应力逐步增大。径向应力在测定器两侧附近,沿着测定器高度方向上近似对称出现了数个应力集中区—“应力核”。同时,竖向应力在测定器两侧附近形成了扁平状的应力集中带,且在测定器顶端因膨胀而形成的肩部产生了较高应力区。在同一级应力作用下,试样半径越小,土体径向应力和竖向应力越大。4.不同粒径球形颗粒进行SBISP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粒径球形颗粒对抗剪强度、颗粒位移、颗粒接触性质的影响规律:(1)当粒径为2~3.2mm和3~4.2mm两种情况时,在同一级径向应力作用下,随着粒径的增大,剪切应力峰值也增大;同一径向应力下,两试样的内摩擦角φ值基本不变—两条径向应力-剪切应力曲线基本上是平行的。但当颗粒粒径增大到4~5.2mm和5~6mm时,就不再适合上述趋势,说明砂颗粒越大,其强度随意性越大,试样强度需进行专门研究。且在同一级径向应力作用下,随着颗粒半径的增大,测定器半径趋于不断增大。(2)输出了各级剪切应力作用下试样中的最大位移量。发现在同一粒径数值试样中,随着剪切应力的逐级施加,试样中最大位移量不断增大。在同一级剪切应力作用下,试样的最大位移量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不断的增大。另外,监测了不同粒径数值试样中距测定器不同距离处颗粒的Z向位移量变化;发现在距测定器距离小于约50mm时,随着试样颗粒粒径的增大,Z向位移量哀减速率较快;在大于约50mm时逐渐趋于平稳。(3)在100kPa上覆压力作用下,施加完各级应力之后,提取了中部试样中各接触的性质。发现在同一粒径球形颗粒试样中,随着应力的逐级施加,其总接触数趋向于逐渐变少。对比同一级径向应力和剪切应力接触数据,可以发现,施加径向应力后的有效接触数均大于施加剪切应力后的有效接触数,而施加径向应力后的无效接触数均小于施加剪切应力后的无效接触数。这说明施加径向应力使试样中的颗粒压密在一起,相互之间的接触增多;而施加剪切应力时颗粒随着测定器向上移动,颗粒之间又发生了相互脱离。随着各级应力的施加,同一试样中颗粒之间的平均接触力是不断增大的,最大接触力整体呈增大趋势。在同一级应力作用下,随着试样粒径的增加,由于颗粒数量减少,其接触数都是不断减小的;但其平均接触力和最大接触力却不断增大。反映出接触的数量越多试样中的应力分布越均匀。5.不同形状颗粒试样SBISP数值试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随着类圆柱体颗粒含量的增多,数值试样的内摩擦角φ逐渐增大,且内摩擦角增大幅度随着径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2)在均为类圆柱体颗粒试样的数值试验中,随着剪切应力的逐级施加,在测定器的带动下,颗粒长轴偏竖直方向的颗粒数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SBISP试验加载过程中砂颗粒运动不仅有平动,而且还发生了转动。(3)通过数值试验发现叁种多棱角颗粒试样的抗剪强度值均大于圆形颗粒试样。在同一级应力作用下,多棱角颗粒试样中颗粒的最大位移量均小于球形颗粒试样中的最大位移量;类圆柱体试样的最大位移量大于类六面体试样。这说明多棱角状颗粒之间的互相咬合·作用限制了颗粒的移动。(4)本研究中所建的叁种棱角颗粒试样,随着颗粒棱角的增多,试样中的接触是不断增多的;且随着接触的增多,平均接触力和最大接触力呈减少的趋势。6.不同测定器长径比对SBISP数值试验影响研究。在SBISP数值试验中,随着长径比L/D的增大,数值试样剪切应力峰值-径向应力指数似合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当L/D大于某一值时,此拟合曲线基本不再发生变化,表明L/D较小时所得到抗剪强度指标φ偏大,并且偏大量随着径向应力的减小而增加。随着L/D的增大,周围土体的变形在测定器高度上近似符合平面应变条件。7.不同长径比自钻式旁压(Self-boring Pressuremeter)数值试验研究。根据SBPM测定器长径比的不同,可把测定器周围土体受力分为两种形式:当长径比L/D=6时,位移场和应力场分布呈“弧形壁灯笼状”,测定器周围土体变形在其高度上不符合平面应变轴对称条件,且L/D=6时的土体应力小于后叁值(L/D=10、15、20时);当L/D=10、15、20时,则呈“直壁灯笼状”,此时在测定器高度上应力分布比前者均匀,其变形基本符合平面应变轴对称条件,此时随着L/D的增大土体径向应力逐渐减小。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运用颗粒流程序模拟了SBISP多级加载过程,分析了测定器周围试样中位移场、应力场和运动轨迹等变化情况,揭示了测定器周围土体的力学响应机制。2.探讨了颗粒几何性质对试样强度、位移场和试样中接触性质的影响。3.分析了测定器长径比对SBISP试验中抗剪强度的影响,及位移场、应力场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4-05-01)
扰动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地下空间开发等原因引起的扰动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特性,制备了干密度、孔隙比、含水率和饱和度4类物理性质指标变化的扰动土样,在传统应变控制直剪仪上通过改进的试验方案,探究扰动土与粗糙、光滑和极光滑3类粗糙度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各类粗糙度接触面,抗剪强度及外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孔隙比、饱和度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而随干密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其中含水率在10%~15%或饱和度在40%~50%范围时改变显着。对于极光滑接触面,抗剪强度及外摩擦角受土的扰动影响微小,基本可以忽略。试验结果为扰动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规律和扰动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扰动土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冬冬.黄土滑坡扰动土与未扰动土入渗特征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赵少飞,戴志广,刘鑫,刘欣怡.扰动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3].董丽艳,王卫华.滴灌条件下原状土与扰动土水分运动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7
[4].曹俊豪.残膜对扰动土垂直入渗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徐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土土壤侵蚀模数试验研究[J].江苏水利.2017
[6].沈浪.资金扰动土拍游戏规则郑州闯入者被“狙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
[7].杨石飞.扰动土旁压试验初探[J].土工基础.2016
[8].舒磊磊.木桩挤密法对人工挖孔墩端扰动土的处理应用[J].四川水泥.2016
[9].王石.冻融和扰动土处理乳制品废水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
[10].张亚飞.基于SBISP的易扰动土变形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