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川剧《金子》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1](2021)在《刘国伟戏剧创作研究》文中认为
刘姿利[2](2020)在《四川戏曲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川剧为例》文中提出川剧是四川戏曲、川人戏曲、川话川俗和四川精神的代表。川剧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美育功能和独特艺术价值。传统的川剧传播模式受到制约;中小学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尚未固定,更易于“戏曲的推广和培养”,“川剧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戏曲进校园”及“川剧进校园”进行更深入和更系统的梳理,统计了“川剧进校园”的方式方法,总结了近几年“川剧进校园”所获得的成效,并以川剧在四川省中小学校的传播现状实地调查为事实依据,选择部分中小学作为调查目标和研究对象,设置调查问卷,向老师、学生、家长三个主体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并立足于现实案例,以真实数据说话,根据问卷所得数据参数归纳总结,分析“川剧进校园”的模式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方法。这些都是超越前人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这五种研究方法。全文分为5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研究范围,时间界限,研究对象,主要范本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里,具体从“国家职能部门、行业专家、政策研究、理论探索实践”;“中文学界‘戏曲进校园’相关研究”;“西文学界‘戏曲进校园’外围研究”三个方面作具体综述。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戏曲的教育功能,对“戏曲进校园”的重视显而易见,缺少较为深入的核心期刊和较为系统的博硕学位论文,“戏曲进中小学”的研究远高于“戏曲进高校”和“戏曲进幼儿园”,“川剧进校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本课题尤为重要。第二部分从“川剧的独特价值”、“川剧的生存困境”、“川剧传承的阶段事迹:初步改良期、剧目鉴定期、广泛参与期、蓬勃发展期”三个方向研究了“川剧进校园”的缘起,而国家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是“川剧进校园”的坚实后盾。第三部分探索了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过程考察,“四川省川剧中小学传习普及展演”活动及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方式;第四部分分析了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现代意义,川剧的教育功能,归纳总结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显着成果;余论部分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针对川剧进中小学校园“教师的不自信”、“学生的入门难”、“教材的不完善”等不足提出了“优化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养”、“选择合适剧目、培养兴趣”和“开展公益培训,颁发证书”的对策。
李超群[3](2020)在《刘怀叙剧作研究》文中提出刘怀叙是近现代川剧界着名的剧作家之一,为我国川剧创作提供了大量优秀的范本。在笔者对刘怀叙先生的川剧剧作进行调研期间发现其毕生创作的川剧剧本数量可观且样式多,但根据可考的历史文献可知刘怀叙先生擅长编写川剧时装戏,而且遗留下来的剧本资料绝大多数是时装戏剧本,因此本文将从笔者搜集的时装戏剧本着手,通过研究其时装戏剧作的创作结构和美学特征,来探索其对当代戏曲发展的价值影响。从刘怀叙先生的时装戏剧作研究状况来看,对其剧作艺术进行整体研究和解读的文章较少,多偏向于对剧作个例或单一的戏剧元素批评赏析。笔者通过对作者剧作的梳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者所创的时装戏剧作论述分析:绪论部分主要对阐述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多个角度来归纳。第一章首先介绍刘怀叙的生平经历,包括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探知作者创作和时代的共融。第二章归纳整理刘怀叙的保存至今的剧目,并将其留存剧目进行主题和题材归纳和分类。最后依据文本内容分析剧作存在的局限性。第三章主要对刘怀叙剧本创作风格和习惯分析。通过对作者戏曲剧作的框架剖析,找寻出作者创作特色和技巧的规律。第四章是对刘怀叙剧作文本艺术特色进行赏析,从戏曲语言、创作方法和悲喜剧成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论部分通过刘怀叙的时装戏剧作来观照整个文化语境下的时装戏市场,辩证探析其带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现代戏曲发展的借鉴意义。
张瑜[4](2019)在《《原野》的戏曲改编研究 ——以川剧《金子》和花鼓戏《原野情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曹禺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话剧作品因其极高的文学品味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原野》为代表的话剧,自问世以来,屡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和大银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戏曲改编成为《原野》改编的主要形式,其中有花鼓戏、川剧、粤剧、京剧、沪剧、淮剧等版本,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川剧《金子》和花鼓戏《原野情仇》是现今戏曲舞台上改编《原野》最具经典性和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话剧与戏曲的关系是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国话剧是在民族传统戏曲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原野》是曹禺用民族文化视角创作的经典作品,其中传奇色彩的剧情、戏曲化的人物塑造、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以及诗意化的表现手法都透露着向民族戏曲文化的借鉴,也正是这些让它更容易被改编成戏曲作品。川剧《金子》的剧本创新性地解读原着,重构主题人物,巧妙地编织剧情,改换主辅线,在人物的外在冲突和内在矛盾中,细致刻画人物自身的内心活动,成功塑造了金子这一戏曲舞台上鲜明生动的形象。花鼓戏《原野情仇》的改编在忠于原着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情绪和观念,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作尝试,但相对于《原野》来说,其浪漫主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着的悲剧性。这两部作品在剧本内容上也有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是川剧《金子》和花鼓戏《原野情仇》都以《原野》为蓝本,在遵循着原着的故事发展模式下,进行剧情的调整和改编。不同点是川剧《金子》以金子为主角,书写金子的命运轨迹,凸显金子的反抗和善良,将金子置于爱恨情仇的漩涡中,展现金子的矛盾与挣扎,从而塑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金子形象;花鼓戏《原野情仇》再现了仇虎所遭受的不公压迫和磨难,复仇过程的一波三折和复仇后的彻底顿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一样的仇虎,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人形象。通过川剧《金子》与花鼓戏《原野情仇》的对比,进而对话剧改编进行反思。虽然川剧《金子》与花鼓戏《原野情仇》在剧本的情节编排上,都遵循原着的故事发展模式,但是在不同改编者的思维下,两部戏曲在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上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面对话剧改编,要忠于原着精神,在充分理解和领悟原着的思想内涵上,融入自我的看法。从《原野》戏曲改编的情况来看当下的戏曲改革问题。笔者认为在立足原着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开掘新的时代内涵,并寻求新的突破点,丰富戏曲的形式美,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本文以戏剧的共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原野》戏曲改编的艺术可能性来解读《原野》易被戏曲改编的原因,利用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原野》的现代戏曲改编,总结其作品改编的得失,试图得出话剧改编戏曲的艺术规律,进而对现代戏曲的改革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崔迁[5](2018)在《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四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川剧在四川省甚至是全国都有十分重要的的艺术价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就将川剧列入其中,它发源于四川,发展于四川,代表了四川地方音乐文化一大特色,是四川本土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所以在四川本省,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加入川剧的学习十分必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接触和学习川剧,可以更早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熟悉并热爱四川本土的音乐文化,进而为川剧的复苏、发展、繁荣、创新做出贡献。巴中市远离省会城市,地处山区,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步履维艰。而学校音乐教育本身在各校的发展不被受重视,像川剧这类型的校本课程很容易被“二次边缘化”,这样一来,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必要以巴中市为试点辐射周边偏远地市,为川剧学习得普遍实施创造条件。本文在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川剧进入中小学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川剧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表演特征。在第二章中阐述了川剧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并对巴中地区川剧进小学音乐课堂这一课题,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作出对比分析,从而肯定在四川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加入川剧的学习是可行的。第三章以巴中市第四小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川剧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展现形式主要包括特长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第四章对川剧在巴州四小的实施现状进行反思,并对未来这一课题的有效应用提出建议。
王国彦[6](2017)在《“沈铁梅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之路》文中指出"形象化传播"作为当代戏曲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逐渐兴起和受到广泛关注。川剧名家沈铁梅,兼具表演艺术家、学者、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在推动川剧的国际化传播之路上有着独特的思路和特殊贡献。本文通过对"沈铁梅形象"海外传播历程的梳理,对"沈铁梅形象"在国际化传播中的定位进行解读,对其作用和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
张小凡,张洪涛[7](2016)在《思维转换的困境:从川剧《金子》看话剧改编戏曲的限度》文中研究说明1937年,《文丛》杂志连载了曹禺的《原野》一剧。曹禺在《原野·附记》中对试图搬演该剧的群体给出了忠告,他说:"这个戏的演出比较难……想把它搬上舞台,我很希望能多加考虑,无妨再三斟酌这剧本本身所有的舞台上的‘失败性’,而后再决定演出与否,这样便可免去演后的懊悔和痛苦。"[1]因此,一直以来,话剧《原野》不但被搬演的次数相对较少,而且演出效果往往也不太尽如人
林丹荔[8](2015)在《论川剧的改编 ——以《金子》为例》文中提出对经典剧目、文学作品等的改编,一直是包括川剧在内的传统戏曲的重要创作方式。川剧《金子》改编自话剧《原野》,在艺术成就和观众反响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研究了《金子》对《原野》在剧情、音乐形式、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改编和突破,并提出了改编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广大戏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剧情上,《金子》将主角换为《原野》中戏份不多的花金子,并以其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主题,以其命运为主线,突出反映了金子的人性光辉。在音乐上,《金子》的唱腔、念白、帮腔、配器等都很有特点,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传统的川剧不同,《金子》在舞台布景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川剧绝活的恰当运用,为剧目增色不少。最后,作者提出了改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三原则,即尊重原着、突出特色和顺应时代潮流。
鲁旺[9](2014)在《基于影视媒介分析的川剧影视剧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与艺术,总是相辅相成的。川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从产生到发展都受到来自技术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川剧从故事内容到传播模式,甚至到艺术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字与图片是印刷时代川剧摆脱传统口耳相传的束缚向更多人传播的符号形式。广播的产生,通过机械设备和传输技术重现了川剧的唱腔与音乐。而电影和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川剧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川剧电影和川剧电视剧。川剧电影、电视剧是一种以川剧为母体,综合运用川剧和影视两种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影视戏曲类型。从第一部川剧电影的发行到现在,川剧电影、电视剧已经走过了近60个年头。它的传播现状到底如何,值得探讨。论文以川剧电影、电视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其研究置身于传播学的五大传统研究内容之一的“媒介分析”之中,以川剧影视剧的传播媒介、媒介效果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索川剧电影、电视剧的传播现状。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引言部分,主要是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同时从宏观的角度对研究现状做了系统的梳理,并由此提出论文研究的设想与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节主要采用文献法对川剧电影、电视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整理了30多部川剧电影、电视剧的详细信息,同时从艺术学的角度审视了研究对象。第三章节,对论文的研究视角——媒介分析做了系统的论述,包括:什么是影视媒介,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媒介分析,分析的技巧与方法是什么,如何利用影视媒介分析的视角探究论文的研究主体川剧电影、电视剧。第四章节是论文的重点,分为两个主要小节:媒介技术分析和媒介组织分析。从川剧电影、电视剧的传播媒介和媒介组织两个具体的角度入手,通过文献、问卷、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结合其传播效果,探索川剧影视剧的传播现状。第五章节,将川剧电影、电视剧的研究提升到现实问题上——如何利用其振兴川剧。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川剧电影、电视剧在振兴川剧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由此提出川剧电影、电视剧在振兴川剧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论文的结论部分,用“定义与性质”界定了川剧电影、电视剧到底是什么;用“技术与时代”论证了为什么要重视川剧电影、电视剧;用“现状与出路”概况了川剧电影、电视剧的传播现状与困境,并由此提出了相关的策略;用“定位与意义”从宏观上强调了媒介技术对川剧的重要性,强调了川剧电影、电视剧是川剧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也在最后以“后记”的形式对川剧电影、电视剧提出了希望。
税雪[10](2013)在《川剧《金子》对川剧高腔曲牌和四川民歌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川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川剧《金子》作为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其动人的唱腔、浓郁的川味,在现代川剧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在川剧艺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目前对它的研究以总体评论为主,音乐部分的论述尚不够丰富、全面,因此本文选择“川剧《金子》对川剧高腔曲牌和四川民歌的继承与创新”这一新视角,试图扩充对《金子》音乐层面的研究。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对川剧艺术和《金子》的概况介绍,重点论述了川剧高腔的音乐特征和《金子》音乐的总体特点。第二章论述了《金子》对川剧高腔曲牌的继承与创新,分为对单支曲牌的继承与创新和对曲牌的综合运用与创新。经研究发现,在对单支曲牌的继承与创新上,作品着重分析高腔曲牌的特性音调在剧中唱腔、帮腔中各种形态的吸收和运用,既体现出继承性,又体现出创新性。曲牌的综合运用与创新重点论述的是同一曲牌不同形态的特性音调,以及不同曲牌的特性音调,在曲牌横向综合、纵向综合以及纵横向综合三种形态上的创新运用方式,有力扩充了高腔曲牌的传统模式。第三章讨论的是《金子》对四川民歌的继承与创新,针对剧中吸收的两大民歌分别进行论述。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作为第一主题贯穿发展于剧中;民歌《大河涨水浪沙洲》是本剧第二主题《黄桷树》的旋律创作基础,这两大主题音调在序曲、尾声中均以较完整的形式呈现,而在各场音乐的展开中不断以丰富的变体形式出现。除了上述两首贯穿发展于全剧唱腔、帮腔和伴奏的歌曲以外,还有一首仅出现一次的民歌《黄丝黄丝蚂蚂》,在剧中由帮腔以原型附加新乐句作为舞台表演的背景音乐。总之,川剧《金子》从唱腔、帮腔、伴奏三方面,对高腔曲牌特性音调和四川民歌的吸收与扩散,突出了《金子》音乐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个性特征。
二、从川剧《金子》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川剧《金子》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2)四川戏曲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川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时间界限 |
(三)研究对象 |
(四)主要范本 |
(五)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家职能部门、行业专家的政策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践 |
(二)中文学界戏曲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
(三)西文学界对戏剧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川剧进校园的缘起及背景 |
第一节 川剧进校园的缘起 |
一、川剧价值的独特 |
二、川剧生存的困境 |
三、川剧进校园的紧迫 |
四、川剧进校园的必要 |
五、川剧传承的阶段事迹 |
第二节 川剧进校园的政策背景 |
一、文化部门的政策指导 |
二、教育部门的政策依据 |
第二章 川剧进校园的过程考察 |
第一节 川剧进校园的历史考察 |
第二节 “川剧进校园”工程 |
一、“川剧进校园”工程总概括 |
二、政府扶持 |
三、媒体的宣传及助力 |
第三节 “四川省川剧中小学传习普及展演”活动 |
一、展演活动(第1届~第5届) |
二、展演取得的成果 |
(一)展演观众 |
(二)剧目展演 |
(三)展演演员 |
(四)学生培养 |
(五)创新剧目 |
第四节 川剧进校园的方式 |
一、专业社团的“送戏进校”和“教学入校” |
(一)送戏进校的剧目演出 |
(二)教学入校 |
二、传习为主的教学活动 |
(一)川剧教材 |
(二)川剧课操 |
(三)川剧社团 |
三、普及为主的文化创意 |
(一)川剧讲座 |
(二)川剧戏歌 |
(三)展演平台 |
第三章 对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评价 |
第一节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现代意义 |
一、锁定目标受众 |
二、培养梨园新苗 |
三、创新发展模式 |
四、树立爱乡教育 |
第二节 川剧教育的功能 |
一、川剧教育的全面性 |
二、川剧教育的辅德性 |
三、川剧教育的益智性 |
四、川剧教育的审美性 |
第三节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成果 |
一、对业内的影响 |
二、对学校的影响 |
(一)校园建设 |
(二)教师建设 |
(三)学生建设 |
余论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不足及对策 |
第一节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存在的不足 |
一、教师不自信 |
二、学生入门难 |
三、教材不完善 |
四、经费不均衡 |
第二节 推动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对策 |
一、优化教材、丰富教学手段 |
二、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素养 |
三、选择合适剧目、培养兴趣 |
四、开展公益培训,颁发证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刘怀叙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第一章 刘怀叙及其川剧时装戏剧目内容概略 |
第一节 刘怀叙生平简介 |
第二节 刘怀叙时装戏剧目考略 |
第二章 刘怀叙剧作的内容 |
第一节 主题思想的归纳 |
第二节 人物群像 |
第三节 剧作中存在的局限性 |
第三章 刘怀叙剧作的情节与结构 |
第一节 剧作中的情节赏析 |
第二节 戏剧结构中的创作机巧 |
第四章 刘怀叙剧作的言辞特色与创作方法 |
第一节 剧本唱词的风采与惯习 |
第二节 剧本语言的修辞 |
第三节 剧本的创作方法 |
结语 |
第一节 刘怀叙剧作之经验观照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原野》的戏曲改编研究 ——以川剧《金子》和花鼓戏《原野情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原野》戏曲改编概况 |
研究意义 |
学术回顾 |
第一章 《原野》戏曲改编的艺术可能性 |
第一节 话剧与戏曲的审美通约 |
第二节 传奇色彩的剧情 |
第三节 戏曲化的人物塑造 |
一、戏曲脸谱式的性格特征 |
二、内心活动化为形体动作 |
三、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
第四节 诗意化的表现手法 |
一、象征性意象和意境 |
二、戏曲的悲剧意识 |
三、直抒胸臆的语言 |
第二章 川剧《金子》:凸显情爱伦理的现代戏曲改编 |
第一节 另辟新径,重释原着精神 |
第二节 编写新剧情,改换主辅线 |
一、从“复仇”到“情爱”:戏曲蒙太奇的多线交叉 |
二、从“斗争”到“人性”:戏曲个性解放的现代探索 |
三、从“仇怨”到“宽容”:情感力量的现代呈现 |
四、从“悲壮情怀”到“挚爱情感”:故事结局的“民族化”回归 |
第三节 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为一体的戏剧冲突 |
一、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
二、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
第四节 宜雅宜俗的人物语言 |
一、精炼优美的唱词 |
二、通俗质朴的念白 |
第三章 花鼓戏《原野情仇》:彰显人性魅力的现代戏曲呈现 |
第一节 《原野情仇》的文本改编 |
一、深化主题内涵,注入时代理念 |
二、改写情节,双线交织发展 |
第二节 《原野情仇》改编的得失 |
一、融入喜剧形式 |
二、展现人性美 |
三、削弱悲剧感 |
第三节 川剧《金子》与花鼓戏《原野情仇》戏曲改编的异同 |
一、故事情节的相似性 |
二、思想主旨与人物形象的不同 |
第四章 从《原野》戏曲改编看戏曲艺术改革 |
第一节 改编经典名剧,顺应时代潮流 |
第二节 尊重戏曲艺术规律,丰富戏曲形式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四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川剧进入中小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人物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统计分析法 |
1.3.5 比较分析法 |
1.4 川剧艺术的表演特征 |
1.4.1 川剧的行当与造型 |
1.4.2 川剧的唱腔与乐器 |
1.4.3 川剧特技 |
2 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与社会学调查 |
2.1 川剧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
2.2 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的社会学调查 |
2.2.1 问卷调查 |
2.2.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2.2.1.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2.2.1.3 调查问卷分析 |
2.2.2 访谈调查 |
2.2.2.1 访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
2.2.2.2 访谈意见分析 |
3 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的展现形式——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为对象 |
3.1 以特长活动课形式的参与 |
3.1.1 特长活动课的组织构建与训练模式 |
3.1.2 时间与经济保障 |
3.2 课堂教学实践 |
3.2.1 授课对象的选择及教学课程的分配 |
3.2.2 演唱的初级训练 |
3.2.3 川剧欣赏的兴趣性培养与渐进性提升 |
3.2.4 专业演员的引导和音乐教师的协同关系 |
4 对川剧进入巴州四小的思考及建议 |
4.1 川剧行业的自身发展对于川剧进校园有重要作用 |
4.2 系统构建基于川剧文化传承的小学校本课程 |
4.3 政府支持加学校保障推动川剧进校园顺利实施 |
4.4 师资缺乏制约了川剧进入小学音乐课堂 |
4.5 高校的音乐专业应该适当开设传统音乐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学生问卷 |
附录二:对于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家长问卷 |
附录三:调查问卷收录个例——学生问卷 |
附录四:调查问卷收录个例——家长问卷 |
致谢 |
(6)“沈铁梅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沈铁梅形象”的解读 |
1. 川剧表演艺术家 |
2. 川剧领军人物 |
3. 现代川剧的实践者 |
二、“沈铁梅形象”的国际化传播 |
1. 萌芽:让川剧艺术走向世界 |
2. 突破:用世界语言诠释传统文化 |
3. 提升:从“请出去”到“走出去” |
(8)论川剧的改编 ——以《金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历史上对《原野》的改编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剧情的改编 |
2.1 戏剧情节的变化 |
2.2 价值取向的升华 |
2.3 主角的变化 |
2.4 主题的变化 |
2.5 主线的变化 |
第三章 音乐形式的突破 |
3.1 唱 |
3.2 帮腔 |
3.3 白 |
3.4 音乐配器 |
第四章 表现形式的突破 |
4.1 舞台布景 |
4.2 川剧绝活 |
第五章 一些思考 |
5.1 改编必须尊重原着 |
5.2 改编必须突出特色 |
5.3 改编必须顺应潮流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基于影视媒介分析的川剧影视剧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想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突破 |
第2章 川剧影视剧概述 |
2.1 川剧影视剧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川剧影视剧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川剧影视剧的发展概况 |
2.2 川剧影视剧的艺术形态特征 |
第3章 影视媒介与媒介分析 |
3.1 传播媒介的相关概念 |
3.2 影视媒介 |
3.3 媒介分析 |
第4章 媒介分析视角下的川剧影视剧传播现状分析 |
4.1 媒介技术分析 |
4.1.1 互动式数字媒介时代 |
4.1.2 传播的偏向 |
4.2 媒介组织分析 |
4.2.1 电影制作与传播组织 |
4.2.2 电视台 |
4.2.3 网络媒介组织分析 |
第5章 川剧影视剧的发展与川剧的振兴 |
5.1 川剧影视剧在川剧振兴中的优势与不足 |
5.2 川剧影视剧的角色定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川剧《金子》对川剧高腔曲牌和四川民歌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及研究目的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川剧艺术及川剧《金子》简介 |
第一节 川剧艺术简述 |
第二节 川剧高腔的音乐特征 |
第三节 川剧《金子》简介 |
一、川剧《金子》内容介绍 |
二、川剧《金子》音乐特点 |
第二章 川剧《金子》对川剧高腔曲牌的继承与创新 |
第一节 川剧《金子》对单支曲牌的继承与创新 |
一、对曲牌[一枝花]的继承与创新 |
二、对曲牌[红衲袄]的继承与创新 |
三、对曲牌[新水令]的继承与创新 |
四、对曲牌[香罗带]的继承与创新 |
五、对曲牌[山桃红]的继承与创新 |
第二节 川剧《金子》对曲牌的综合运用与创新 |
一、曲牌横向综合运用与创新 |
二、曲牌纵向综合运用与创新 |
三、曲牌纵横向综合运用与创新 |
第三章 川剧《金子》对四川民歌的继承与创新 |
第一节 川剧《金子》对《高高山上一树槐》的继承与创新 |
一、基本音调完整变形 |
二、基本音调片段变形 |
第二节 川剧《金子》对《大河涨水浪沙洲》的继承与创新 |
(一) 基本音调完整变形 |
(二) 基本音调片段变形 |
第三节 川剧《金子》对《黄丝黄丝蚂蚂》的继承与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四、从川剧《金子》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国伟戏剧创作研究[D]. 张雅. 重庆三峡学院, 2021
- [2]四川戏曲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川剧为例[D]. 刘姿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刘怀叙剧作研究[D]. 李超群.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原野》的戏曲改编研究 ——以川剧《金子》和花鼓戏《原野情仇》为例[D]. 张瑜. 河南大学, 2019(01)
- [5]川剧进入四川地区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四小为例[D]. 崔迁.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6]“沈铁梅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之路[J]. 王国彦. 戏剧文学, 2017(06)
- [7]思维转换的困境:从川剧《金子》看话剧改编戏曲的限度[J]. 张小凡,张洪涛. 新世纪剧坛, 2016(06)
- [8]论川剧的改编 ——以《金子》为例[D]. 林丹荔. 西南大学, 2015(02)
- [9]基于影视媒介分析的川剧影视剧传播研究[D]. 鲁旺.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川剧《金子》对川剧高腔曲牌和四川民歌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 税雪. 西南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