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林寺到禅宗美学

从少林寺到禅宗美学

作者:白丽洁

摘要:一座古刹,一种影响极深的思想。是什么让少林寺的魅力经年不衰,是什么促使禅宗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本文将从少林寺的起源发展、禅宗文化的广为流传、禅宗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相互交融来简要论述几点对禅宗美学的体会。

关键词:少林寺禅宗文化美学

一、少林寺的源起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在嵩山少室阙选址为印度高僧跋陀修建少林寺。由于北魏朝廷对佛教的重视和跋陀与孝文帝的关系,少林寺开始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碰撞,为禅宗的产生孕育了温床。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佛祖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徒孙菩提达摩历时三年来到此地,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影响极大。至此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享誉天下。

起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原用于少林僧人防身和解除打坐的疲乏,在唐初与历史相遇,开启了少林寺的禅武文化。唐初,群雄争霸,王世充占洛阳城,建国号郑。秦王李世民在一次任务中负伤被少林十三棍僧所救,后在少林的相助之下成就大业。登基之后,敕封当时参战的昙宗等僧人。少林武术因将禅与武内在的融汇一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在唐朝以后习武之风大起,直至现代仍有很大的影响。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思想更加的深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流。少林寺也迎来了它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人才辈出,禅学隆盛。这时期,禅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一百多年少林寺禅学历史最辉煌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此时,禅宗文化在民间及社会的影响也逐渐的深入。

少林寺的昌盛到了近代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曾一度中断,1928年是少林寺历史上的一个大灾难。作为佛教寺院中心建筑的大雄宝殿连同藏经阁都在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行正方丈的带领下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又重新恢复繁盛。

岁月的沉淀将少林寺的禅宗文化陈酿的更加香醇。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一次次的中外文化交流,少林的禅宗文化以其1500多年的历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及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禅宗文化的流传

佛教从公元65年传入中国,至隋唐以后由于佛徒对经法的不同理解而分成若干宗派:天台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等。唐以后,其他宗派相继隐弱,唯禅宗一脉得以大兴。

禅宗初始。佛经《指月录》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迦叶尊者承接佛祖的"涅槃妙心"、"微妙法门",创立禅宗,开始了禅宗的弘化,沿袭至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携佛祖心印"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传上乘一心之法。此为中国禅宗的由来及发源。

禅宗在中国得以流传及至大兴,与禅宗本身的教法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关系甚大。以少林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被称为中国的佛教,与当初到来中国的佛教已有了本质上的不同,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是中国道家所说的道的表达。

中国禅宗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魏晋玄学大兴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是文人,文人名为儒家骨子里却有道家的情怀。在政治上的抱负得到压抑的时候,往往寄情于山水。玄学为封建士人的精神带来了解脱和净化。禅宗初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依附的魏晋玄学,印顺在《中国禅宗史》中曾道“会昌以下的中国禅宗,是达摩禅的中国化,主要是老庄化、玄学化。"其实达摩禅也未必不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称禅宗为“披着袈裟的道”不无道理。正因为其文化精髓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暗合,禅宗文化才得以广泛流传。这就是禅宗成为唐末直到现在佛门宗派之中最显一脉的原因。据资料显示,现在的汉地寺院十之八九都是禅宗寺院。

三、交融

美学学科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鲍姆嘉通创立,然而追溯到美学思想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却是很早就产生了。

美学的英文翻译是Aesthetics,感性学之意。通俗一点就是研究精神、内在、感受、超越之类。(在这里,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暂且不提美学的本体论)那么老庄哲学之中所显现出来的美学精神无疑很好的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

在中国的古代,学术流派是很多的,影响后世最为深远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内圣外王之道。道家出世,崇尚自然,看重的是无为而治。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占主流学派的是儒家,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士大夫都是儒生的代表,而道家的骨子里是不喜欢社会的。但是在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里我们会看到大多的时候它们是有交集的。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禅宗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的交融是很微妙的。中国人的宇宙观里世界的本体是无,而禅宗的世界里是空。中国哲学里要得到必先舍去,庄子《逍遥游》中告诉世人最高的境界是忘记尘世间的一切,“心斋”“坐忘”而后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人生的最高境界;禅宗说无欲无求,四大皆空而后涅槃才能超越。中国传统美学的思考方式是体悟,味;而禅宗的精髓正是一“悟”字。这里我们很奇妙的发现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和古老中国文化的契合。

在这种奇妙的契合之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解脱了,美学和艺术解放了。儒家和道家也开始融合。中国艺术美学开始走向注重心灵,重内的细微层面。中国美学中审美体验方式“妙悟”说也开始产生。从此中国传统美学开始向自由无滞的空灵境界进入,这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禅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同样,禅宗美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美学精神。禅宗美学开始于印度的禅宗文化,却终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直至完美结合隐匿于其中。禅宗美学为中国传统美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却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在美学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美学产生于儒家美学,成熟于道家美学。那么禅宗美学的问世,则是中国美学更加成熟的表现。由于禅宗文化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它的美学精神将引领中国美学精神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

综上所述,禅宗美学在以少林寺为载体的禅宗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碰撞交流中产生,以其自身的魅力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精神和信仰等各个方面。无论是今天的少林文化还是作为它的一部分的少林武术都以自己的方式散发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

(2)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史鸿文《中国艺术美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标签:;  ;  ;  

从少林寺到禅宗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