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肿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肿形态,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再扩大,预测指标
血肿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1](2019)在《血肿形态预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再扩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肿形态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再扩大的关系。方法:所有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接受基线及(24±6)h内CT平扫复查。一位影像科医生采用半自动血肿体积测量软件计算基线及复查CT平扫的大小及体积,另一名影像科医生独立评估CT平扫血肿形态信息。比较血肿形态不同者血肿再扩大情况的差异。结果:经统计,血肿再扩大者22例,血肿形态分为规则41例、不规则39例,血肿形态不规则致血肿再扩大率明显高于血肿形态规则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1,P=0.000 1)。血肿形态预测血肿再扩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18/22)和63.8%(37/58)。结论:血肿形态不规则可作为血肿再扩大的影像指征,血肿的形态预测血肿再扩大的灵敏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8期)
张林山,王丽琨,任思颖,毛远红,李颖慧[2](2019)在《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脑出血患者131例,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84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47例,受试者均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结果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血肿残余量、拔管时间、血肿残余率明显降低,术后1、2周GCS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与入院时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术后1、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周GCS明显升高(P<0.05)。血肿形态规则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16.67%vs 72.3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不规则血肿影响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02、0.833,约登指数为0.535,曲线下面积为0.768。结论血肿形态规则提示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获得良好效果,而血肿形态不规则者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肖智勇[3](2015)在《脑损伤大鼠周围血肿形态组织学特征及其PPARα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实验性脑损伤模型周围血肿形态组织学特征及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α受体(PPARα)的表达。方法采用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查周围血肿形态组织学特征,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PPARα蛋白表达,RT-PCR检测PPARαmRNA表达。结果 16例肉眼见血肿块体积较小,显微镜下呈大量中性粒细胞或其他炎症细胞浸润,4例肉眼见血肿块体积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并呈现条索状和喷射状样,显微镜下见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空腔结构。模型组PPARα蛋白、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损伤后24 h PPARα蛋白、mRNA表达达到最高峰,明显高于脑损伤后2 h和6 h(P<0.05),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损伤后48 h较24 h的PPARα蛋白、mRNA表达明显降低,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后诱发PPARα表达增高可能与周围血肿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的异常有关,且24 h达到高峰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李玉莲,麻玉国,于鹏飞[4](2014)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CT动态观察及血肿形态与活动性脑出血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早期CT表现及血肿特点与活动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95例HICH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根据发生活动性出血与否分组,按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脑干、小脑)、血肿形态(规则形、不规则形)、出血量(<30 mL、30~60 mL、>60 mL)等进行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相关研究。结果继出血组患者出血部位的分布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继出血组患者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的比例、不规则形血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继出血组与对照组的脑出血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形)及脑出血量(>30 mL)与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密切关注HICH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脑CT复查,对早期发现活动性出血,予以积极处理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4年16期)
李志平,祝刚,晏广,黄小山[5](2013)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形态与手术时机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形态以及从发病到术后再出血的几率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15例为观察组,根据其发生血肿的形态变化,在变为边界规整时,对其行手术治疗;35例为对照组,患者血肿形态不典型,边界不规整,随后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颞肌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观察组病例脑组织与血肿边界清楚,容易进行止血,而对照组由于脑组织与血肿边界不清楚,止血比较困难。结果观察组病例脑组织破坏范围接近或明显小于术前高密度血肿的大小,其中线移位也得到正常的恢复。结论手术时机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血肿的形态,还需要考虑血肿大小、出血的部位及时间等。(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3年06期)
周厚杰,郭强,刘宏斌,郝建忠,徐石峰[6](2013)在《以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为主要出血形态的颅内动脉瘤的诊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为主要出血形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01—2012-01在我科治疗的6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及CTA或DSA检查。55例手术患者中,脑室出血3例,先行脑室外引流,后期行动脉瘤夹闭术,52例入院3d内急诊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其中12例行脑室外引流;9例未行手术。结果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30例,好转16例,死亡11例,转院治疗7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病死率高,急诊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等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张宝国,马宏伟,黄永安,张晖,程钢戈[7](2012)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与颅骨形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位置与枕部颅骨形态的关系。方法对98例经历CSDH手术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进行回顾,对颅骨的对称性和CSDH的位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71.00±13.96)岁(37~93岁)。枕部颅骨对称患者37例,不对称61例。在不对称颅骨扁平位于右侧的有41例,位于左侧的有20例。CSDH为双侧患者20例,单侧78例,单侧血肿中30例位于右侧,48例位于左侧。双侧CSDH在枕部颅骨对称者较不对称者更为普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在61例枕部颅骨不对称者中,CSDH双侧8例,在其余的53例患者中,CS-DH位于枕部颅骨扁平对侧的有37例,而位于扁平同侧的有16例。结论双侧CSDH常发生在枕部颅骨对称的患者,而在枕部颅骨不对称的患者,CSDH通常位于枕部颅骨扁平侧的对侧。(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2年12期)
赵保柱[8](2012)在《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的关系回顾分析3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形态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收治发病6小时内及24小时CT复查资料的脑出血患者154例,按血肿形态分为规则形、不规则形,根据Brott标准,将先后2次头颅CT检查所示的血肿体积进行比较,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根据标准先后2次血肿体积扩大超过33%判断为血肿扩大[1]。结果:24小时内血肿扩大发生率21.4%(33/154),类圆形血肿扩大发生率14.5%(12/83),不规则发生率29.6%(21/71)。结论:24小时内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与血肿形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2年22期)
李卓星,褚晓凡,窦汝香,朱志山,曾文双[9](2011)在《量化评价血肿形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不规则指数(R)量化评价不规则血肿形态,分析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深圳市数家医院发病6h内行第1次头部CT检查,48h内复查头部CT的非手术脑出血病例资料,共120例,分为两组:(1)血肿扩大组31例;(2)血肿无扩大组89例。计算出评价血肿不规则程度的不规则指数(R)。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到入院时间、入院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出血量、出血部位、纤维蛋白原浓度、不规则指数R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 12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1例患者发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就诊头部CT扫描(OR 0.342,95%CI 0.169~0.693,P=0.003)、入院时的高收缩压(OR 3.897,95%CI 1.458~10.416,P=0.007)、不规则指数R≥1.3(OR 2.974,95%CI 1.128~7.845,P=0.028)均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就诊头部CT扫描、入院时的高收缩压(>175mmHg)、血肿不规则指数R≥1.3时的患者血肿扩大发生率高,是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谢方民,姬广福,郑伟,牛立健,张新华[10](2010)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血肿形态的病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不同血肿形态的病理变化和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06.1-2007.11期间收治的73例手术治疗(小骨窗清除血肿)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根据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0)
血肿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脑出血患者131例,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84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47例,受试者均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结果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血肿残余量、拔管时间、血肿残余率明显降低,术后1、2周GCS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与入院时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术后1、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周GCS明显升高(P<0.05)。血肿形态规则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16.67%vs 72.3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不规则血肿影响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02、0.833,约登指数为0.535,曲线下面积为0.768。结论血肿形态规则提示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获得良好效果,而血肿形态不规则者预后不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肿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琼.血肿形态预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再扩大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
[2].张林山,王丽琨,任思颖,毛远红,李颖慧.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3].肖智勇.脑损伤大鼠周围血肿形态组织学特征及其PPARα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4].李玉莲,麻玉国,于鹏飞.高血压脑出血早期CT动态观察及血肿形态与活动性脑出血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5].李志平,祝刚,晏广,黄小山.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形态与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6].周厚杰,郭强,刘宏斌,郝建忠,徐石峰.以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为主要出血形态的颅内动脉瘤的诊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7].张宝国,马宏伟,黄永安,张晖,程钢戈.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与颅骨形态的关系[J].武警医学.2012
[8].赵保柱.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的关系回顾分析33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9].李卓星,褚晓凡,窦汝香,朱志山,曾文双.量化评价血肿形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
[10].谢方民,姬广福,郑伟,牛立健,张新华.高血压脑出血不同血肿形态的病因分析[C].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