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龙
摘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刻不容缓。而体育锻炼既是一项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健康心理;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是以分数论英雄,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思维是否阳光这一重要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状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许多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推行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体育运动具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的能力。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它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体育运动具有可以调节学生情绪状态的能力。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能使学生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生活。
3.体育运动具有可以提高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志、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结合体育运动特点,从而可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
4.体育运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增强自我概念,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学生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参加各类有氧运动如球类、健美操、游泳等,能够使学生从锻炼中得到乐趣,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中
1.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运动锻炼经常化。所以,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可以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在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集体参与项目,提高此类学生的团结合作性;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通过参加这些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发展。
4.采取多种项目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地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高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对于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体育教师,笔者认为要寻找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