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距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NO方法,EC高分辨率2m温度预报,订正,评估
温度距平论文文献综述
何珊珊,李妍君,李向红[1](2018)在《模式距平积分订正法对广西区域ECMWF地面2m温度预报的订正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历史资料的模式距平订正法(ANO),利用2011~2015年欧洲中心高分辨率数值预报(ECMWF)的地面2m温度和广西区域自动站气温观测资料,对2016年广西区域2m温度预报进行订正试验,对比分析订正前和订正后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EC对广西区域2m温度的预报误差随着预报时效增加而逐渐增大,午后误差较大,夜间误差较小,预报值大多偏低。0~72h预报(较短预报时效)冬季误差较小,夏季误差较大;72~240h预报(较长预报时效)夏季误差较小,秋季和冬季误差较大。随预报时效增加,误差增大的幅度夏季较小,冬季较大。误差的离散度在较短预报时效的午后为冬季较小,夏季较大,在较长预报时效及夜间则与之相反。ANO方法对午后温度预报的订正效果优于当日其他时刻。该方法对夏季的温度预报有很好的订正效果,秋季的订正效果次之,春季的订正效果不明显,冬季的订正效果为负面作用。(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王文娟,俞胜宾,杨凡,刘增宏[2](2014)在《基于距平分析的Argo海表温度场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基于距平分析的Argo海表温度场(SST)重构方法,即在Argo浮标观测点提取温度距平值序列进行Kriging插值生成距平场,并迭加气候态SST的方法重构Argo海温场。以Argo数据相对稀少的2003年8月份和Argo数据相对较多的2012年8月份印度洋海域(60°S—30°N,25°—125oE)为例,重构水平分辨率为1°×1°的海表温度场。分析表明:(1)这种基于距平分析方法重构的海温场与对Argo数据直接Kriging插值获得的结果相比在精度上有大幅提高;(2)重构的温度场与最优插值海表温度场(OISSTV 2.0)的等温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在Argo浮标附近海域有更好的细节表现;(3)即使在Argo数据相对稀少的海域,基于距平分析方法重构的海温场也能保持较高的精度要求,包括边缘海域和南大洋极锋附近均有较好表现。(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4年06期)
陈卓奇,邵全琴,杨海军,张帅,余旭[3](2007)在《不同时间尺度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模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不同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数据进行分解,得到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分布模态,并对分布模态进行比较。发现尽管数据源相同,但是不同时间分辨率的EOF结果出现正好相反的情况,文章最后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了月平均和10天平均的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模态及其时间系数发生反向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李韧,季国良,杨文,赵林,李述训[4](2007)在《利用温度及水汽压距平计算五道梁地区的紫外辐射》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常规气象资料,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而且计算误差相对较小的紫外辐射计算方法,计算了五道梁地区的紫外辐射,给出了五道梁地区1957~2000年间的紫外辐射序列。分析发现:五道梁地区冬、夏季节季平均紫外辐射有减小的趋势,冬季减小的趋势较夏季明显;年平均紫外辐射瞬时辐照度略有减小的趋势;紫外辐射10a变化分析发现,70年代紫外辐射为大值,90年代为次大值,60年代、80年代为小值;月平均紫外辐射冬季小、夏季大,3~5月份紫外辐射急剧增大,9~11月份紫外辐射迅速减小。(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周佰艳,李晓东[5](2006)在《海平面温度(SST)距平场的非线性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平面温度距平场进行重构。方法包括3部分:主分量分析,相空间重构,最小二乘拟合。与传统线性拟合方法的区别在于,这里用时间信息代替空间信息。将此方法和线性拟合方法均用CZ模式资料进行检验,两者比较表明,非线性重构的结果很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蔡怡,宋学家[6](2004)在《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与El Nio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赤道太平洋长达21a的温度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讨论了在5°S-5°N平均纬向垂直剖面上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的时空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EOF分析第1模态的正/负位相反映了El Nino/La Nina发生前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分布,第2模态的正/负位相反映了El Nino/La Nina鼎盛以及开始衰减时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分布。根据我们对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核心位置的定义,在El Nino向LaNina转换的过程中,赤道东太平洋温跃层上升了30-40m,而赤道中太平洋温跃层先是上升了40-50m,然后又下降了40-50m,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下降了90m;随着赤道西太平洋暖水的堆积以及东移,温跃层首先在赤道西太平洋加深,El Nino发生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开始加深,El Nino达到鼎盛时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抬升,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EOF分析第1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与Nino3区的SST距平有非常好的相关,并且超前于Nino3区的SST距平,超前3个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7017,超前6个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6467,因此可以用该量来预测Nino3区的SST距平。(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蔡怡,余宙文[7](2004)在《赤道太平洋温度纬向对流距平分析及其与ElNio/LaNia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最近 20 年赤道太平洋温度、流场资料,诊断了绝热不可压缩热平衡方程中纬向对流项,并且利用 EOF 分析方法,讨论了纬向对流距平变化及其与 El Nino/La Nina 的关系。分析发现:赤道太平洋温度纬向对流距平 EOF 分析第一模态反映了在经向的振荡,第二模态反映了在纬向的振动,它们都与 El Nino/LaNina 有密切的联系。这两个模态占了总量的 70%左右。纬向温度对流距平在 3°S~3°N、3°S 以南和 3°N 以北分为正负相间的叁个不同的区域,当 3°S 以南和 3°N 以北的区域温度纬向对流正/负距平沿着斜温层向西太平洋移动时,赤道区域的温度纬向对流负/正距平则穿越斜温层向东太平洋移动,形成以赤道为对称的南北两个回路。对应赤道,在 3°S 以南和 3°N 以北区域的纬向温度对流距平并不是对称的,它们在位相、中心强度和中心强度位置上都是不同的,其中 3°N 以北与赤道区域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路,而赤道以南的回路就不是那么明显。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温度的纬向对流有很大的贡献。在 El Nino 发生前一年,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主要暖的对流发生在赤道和其以南地区。(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04年01期)
蔡怡,王彰贵,余宙文,陈幸荣[8](2003)在《赤道太平洋温度、流场距平EOF分析及与厄尔尼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OF分析方法,讨论了最近20a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温度、纬向流距平与厄尔尼诺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EOF分析第一、二主分量占总量的近80%,其中第一主分量类似于厄尔尼诺模态,第二主分量类似于暖池模态;后一模态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种过程,其中由冷位相变暖位相过程为渐变过程,而暖位相变冷位相过程为突变过程.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突变过程的结果.赤道太平洋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主分量代表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的变化,这个模态存在着半年左右的振荡和与厄尔尼诺同位相的年际振荡两种频率.另外,它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减弱是产生厄尔尼诺的必要条件.统计回归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和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有一定的预报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3年01期)
蔡尔诚[9](2002)在《2002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及温度距平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文献 [1]中提出的冬季西风急流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动能互补机制及遥相关关系 ,对 2 0 0 2年夏季我国东部 (淮河以南为 5~ 8月 ,淮河以北为 6~ 8月 )旱涝及温度趋势进行预测分析。1 降水趋势2 0 0 2年夏季我国主要多雨带可能在长江流(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02年06期)
李月安,金荣花,林玉成[10](1999)在《冬半年我国旬平均温度距平客观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将500hPa候平均高度、850hPa候平均气温和海平面气压3个常规气象场进行车贝雪夫展开,以更好地表征各场的主要特征,并浓缩了资料量。以车贝雪夫展开系数和前期基础温度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冬半年全国40个站点的旬平均气温距平的客观预报方程。结果表明,这种预报方法在冬半年的温度业务预报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并讨论了各层要素与冬半年温度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1999年07期)
温度距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基于距平分析的Argo海表温度场(SST)重构方法,即在Argo浮标观测点提取温度距平值序列进行Kriging插值生成距平场,并迭加气候态SST的方法重构Argo海温场。以Argo数据相对稀少的2003年8月份和Argo数据相对较多的2012年8月份印度洋海域(60°S—30°N,25°—125oE)为例,重构水平分辨率为1°×1°的海表温度场。分析表明:(1)这种基于距平分析方法重构的海温场与对Argo数据直接Kriging插值获得的结果相比在精度上有大幅提高;(2)重构的温度场与最优插值海表温度场(OISSTV 2.0)的等温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在Argo浮标附近海域有更好的细节表现;(3)即使在Argo数据相对稀少的海域,基于距平分析方法重构的海温场也能保持较高的精度要求,包括边缘海域和南大洋极锋附近均有较好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距平论文参考文献
[1].何珊珊,李妍君,李向红.模式距平积分订正法对广西区域ECMWF地面2m温度预报的订正效果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
[2].王文娟,俞胜宾,杨凡,刘增宏.基于距平分析的Argo海表温度场重构[J].海洋预报.2014
[3].陈卓奇,邵全琴,杨海军,张帅,余旭.不同时间尺度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距平模态的比较[J].地球信息科学.2007
[4].李韧,季国良,杨文,赵林,李述训.利用温度及水汽压距平计算五道梁地区的紫外辐射[J].太阳能学报.2007
[5].周佰艳,李晓东.海平面温度(SST)距平场的非线性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蔡怡,宋学家.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与ElNio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4
[7].蔡怡,余宙文.赤道太平洋温度纬向对流距平分析及其与ElNio/LaNia的关系[J].海洋预报.2004
[8].蔡怡,王彰贵,余宙文,陈幸荣.赤道太平洋温度、流场距平EOF分析及与厄尔尼诺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
[9].蔡尔诚.2002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及温度距平预测[J].现代化农业.2002
[10].李月安,金荣花,林玉成.冬半年我国旬平均温度距平客观预报[J].气象.1999
标签:ANO方法; EC高分辨率2m温度预报; 订正;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