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磨粒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电喷雾,均匀分布,电场仿真,金刚石磨粒
磨粒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18)在《基于高压静电喷雾的金刚石磨粒均匀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以光学玻璃、碳化硅、结晶硅等为原材料的光学元器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光学元件及其模具的制造中,为了得到理想的表面质量,利用微细砂轮对其进行精密磨削是最为可靠的手段。而传统的微细砂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磨粒排布无规律,磨粒聚集现象较多,导致磨削表面质量不均匀。本文提出采用静电喷雾的方式喷射金刚石磨粒以获得均匀分布的金刚石磨粒,提高砂轮磨削表面质量。本文对磨粒静电喷雾的原理及实验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从带电液滴的破碎、液滴的运动受力、和静电雾化过程等方面揭示了金刚石磨粒在静电场中的分布机理。用Maxwell软件对喷嘴电极和环状电极间的电场进行了仿真,分析了针-环电极的电场分布特性及电场强度随电极电压、电极间距、环状电极直径、喷嘴电极直径的变化情况。(2)设计并搭建了金刚石磨粒喷雾装置,解决了装置射流偏向的问题。在吐温80和煤油体积比3:1的条件下制备了稳定分散的金刚石磨粒悬浮液,其在静置6h后仍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性,分析了悬浮液成分、磨粒浓度及磨料粒径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用分布均匀度、分布密度、分布范围叁个指标对金刚石磨粒的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分析了网格法和截距法两种颗粒定量化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对金刚石磨粒进行自动计数。(3)对影响金刚石磨粒分布的几个参数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发现电极电压的变化将改变喷雾模式,对金刚石磨粒分布的影响最为直接,锥射流模式下颗粒的分布情况最好。在电极电压6kV、液体流量10mL/h和接收距离30mm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均匀度92.4%,分布密度8.085×10~(-3)μm~(-2)的颗粒分布。通过观察不同范围内的金刚石磨粒分布,发现颗粒主要分布在距喷雾中心5mm的范围内。实验研究了喷雾参数对单个液滴中包含的金刚石磨粒数目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磨粒在静电场中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3)
计时鸣,葛江勤,谭大鹏,曾晰[2](2018)在《叁相磨粒流抛光及其气泡溃灭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软性磨粒流在加工硬脆性材料时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气-液-固叁相磨粒流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加工流场内注入微尺度气泡群,利用气泡溃灭释放的能量提升磨粒流加工能力。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群体平衡模型耦合计算方法,建立气-液-固叁相磨粒流流体力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工件表面叁相磨粒流形成高速湍流涡旋流场加工特性,得到了工件表面气泡溃灭的分布规律,并探明流体黏度与气泡溃灭之间的关系。图像粒子测速实验表明,通入微尺度气泡群后,平均速度从12.50~13.50m/s提升至15.00~17.00m/s,最高平均速度可达20.00m/s以上。对比加工实验显示,经8h加工后,粗糙度从0.50μm降低到0.05μm。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借助微尺度气泡群的溃灭效应可有效提升软性磨粒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翟文杰,王翱翔[3](2018)在《化学机械研抛过程流体和磨粒分布特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机理,仿真研究了不同工况对抛光作用的影响规律.建立考虑多相流和离散相的叁维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晶片和抛光垫间抛光液的速度和压力分布以及抛光磨粒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膜厚越小,抛光垫和晶片的转速越大,磨粒的分布密度越小.对流体速度和压力分布规律以及磨粒分布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抛光过程中磨粒对晶片表面的动压作用过程.用疲劳断裂能量守恒理论,建立可定量分析各种工况下材料去除率的预测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对去除率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碳化硅晶片的去除率曲线.结果表明,抛光垫转速越大,膜厚越小,材料去除率越大,但去除率随着抛光的进行呈现减小的趋势.相比抛光垫转速对去除率的影响,膜厚对去除率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毅,戴秋莲,陈路,李凌祥,杨小璠[4](2017)在《EPS/CBN复合模样中磨粒分布形态的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EPS/CBN复合泡沫模样的叁维视频显微镜图片进行二值化处理、团聚区域多颗磨粒质点化及单颗磨粒质点化处理,得出代表复合泡沫模样中CBN磨粒的点分布图,并将点分布图构建成泰森多边形图。利用泰森多边形面积的统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复合泡沫模样中磨粒的分布均匀性。采用该评价方法对不同制备工艺的EPS/CBN复合泡沫模样中的表面磨粒分布均匀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所得参数可以用于带有磨粒聚团的磨粒分布形态的均匀性评价。(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7年11期)
戴晨伟[5](2017)在《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地貌演变与磨粒切厚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削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手段,它是众多磨料在结合剂把持下分别实现微切削,进而从宏观上完成材料去除的加工方式。磨削过程的控制与加工结果的准确预测对于实现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精密加工至关重要。当前的研究通常假设砂轮工作面不同磨粒的切厚均匀一致,这与实际磨削过程不相符。本文结合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磨粒把持牢固、排布可控、出露高、容屑空间大等优势,开展了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地貌演变与磨粒切厚分布研究,阐明了磨粒刃形、切厚变化及磨粒磨损形貌演变对磨削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砂轮地貌演变与磨粒切厚分布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基于切厚分布演变的磨削过程控制模型与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为更加科学、可靠地控制磨削过程与预测加工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制了可精确控制磨粒刃形和单颗磨粒切厚的单颗磨粒磨削试验系统,开展了切厚可控的单颗磨粒磨削GH4169镍基合金试验研究。阐明了磨粒刃形、单颗磨粒切厚与磨削速度对磨削力、磨削比能、磨痕形貌及隆起比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磨削成屑的单颗磨粒切厚临界值为0.3μm。(2)开展了不同单颗磨粒切厚与磨削速度条件下的单颗磨粒磨损试验,将磨粒形貌的变化特征分为前刀面月牙洼、后刀面磨耗平台、微破碎和大面积破碎四种,由此揭示了磨削用量对磨粒磨损形貌演变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径向磨损量和磨耗面积随磨粒磨损加剧而增大。通过磨削力(比)的理论和试验分析,阐明磨粒变钝的实质是磨粒负前角随前刀面磨损加剧而增大,同时导致材料去除效率降低、磨痕两侧隆起增大、表面更加粗糙。(3)采用复型法复制了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的局部地貌,通过Johnson变换及其反变换重构了砂轮整体地貌。开展了单层钎焊砂轮磨损试验,阐明了砂轮地貌的演变规律。建立了包含砂轮不均匀地貌信息的单颗磨粒切厚模型,由此定量描述了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磨损过程中单颗磨粒切厚均值与标准差同步减小的变化规律。(4)开展了单层钎焊砂轮磨削镍基合金试验,阐明了因砂轮磨损导致的单颗磨粒切厚分布变化对磨削过程参量(如磨削力、磨削比能及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磨削过程参量与砂轮工作面有效磨粒比例、单颗磨粒切厚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单层钎焊砂轮工作面磨粒的运动轨迹方程,仿真获得了磨削加工表面,并建立了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相符。最后,通过加工实例确证了基于磨粒切厚实际分布特征所建立的磨削过程控制与加工结果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6-01)
丁晨,丁文锋,戴晨伟,徐九华[6](2016)在《单层钎焊CBN砂轮表面形貌重构与磨粒切厚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磨削加工机理及预测磨削结果,测量并重构单层钎焊CBN砂轮的表面形貌,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单颗磨粒切厚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砂轮表面磨粒高度的分布形态并不符合正态分布特征,需要采用Johnson变换重构整个砂轮表面的磨粒高度分布特征;单颗磨粒切厚分布特征受磨削参数和砂轮磨损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段念,王文珊,于怡青,黄辉[7](2016)在《不同形状磨粒随机分布磨料表面的叁维建模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准确地对不同形状磨粒的加工过程进行仿真,基于统计学的原理,利用打靶法模拟多颗不同形状(圆锥形、正四棱锥形、正叁棱锥形以及半球形)的磨粒表面的随机分布,实现了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粒度、出露高度、圆角半径、锥角),生成位置随机的叁维磨料表面模型,并对结果做了相应的统计学验证,结果基本符合工程上的要求.模拟结果表明,磨粒尺寸的参数误差控制在1‰范围内,磨料地貌图中不存在磨粒重迭现象和空位现象,且磨粒分布相对较均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房佳斌,尹育航,李燕琳[8](2016)在《图像分析技术在磨具磨粒的形态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使用MATLAB软件图像处理工具箱对陶瓷结合剂磨具的显微照片进行锐化和形态学处理,计算得到颗粒数量、面积、周长、圆度及质心坐标等参数;采用计盒维数及优化后的信息维数对试样磨粒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均匀性较差;基于质心和等面积相当径对磨粒进行二维到叁维形态分布模拟,磨粒的叁维分布图分析表明,大颗粒磨粒在磨具表面呈线性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性;残差检验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较好。检测方法可以较好的得到磨粒形态及分布信息,操作方便,结果直观,对实际磨具磨料的生产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6年07期)
孙天华[9](2016)在《磨粒随机分布的磨钻加工微小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孔的加工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现在的电子产品上都有微小孔的存在,随着电子产品的越来越多,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加工微小孔的刀具和工艺得不断更新。磨削加工出来的工件不仅光滑度和表面平整度高,而且工件的精度和质量都比较合适。本文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加工小孔的刀具,磨粒随机分布的磨钻磨削加工微小孔。其加工原理是利用磨钻做高速旋转进给运动时,分布在磨钻头上的每颗磨粒以磨钻头轴线为中心在工件表面进行磨削,每颗磨粒的作用相当于一把刃刀,在工件表面切出一道道划痕,随着磨钻的进给运动,所产生的磨屑将会从螺旋槽中排出来进而形成微小孔。论文首先对磨钻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包括磨粒的选取和排列,磨钻的硬度和结合剂的选取,并在DEFORM-3D中研究磨钻的加工过程。为了分析磨钻加工的特点,首先将磨粒随机分布和有序分布时的磨钻进行了仿真,然后选取了粒度号为36/54、270/325、230/270和170/200的四种磨粒做成磨钻,在相同的条件下对磨钻磨削钛合金TC4的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选取粒度为36/54的磨钻研究磨削用量与磨钻温度、磨损量和磨削力的关系。从结果可以看出:磨粒随机分布的磨钻在磨削过程中所受到的等效应力、温度和磨削力都相对较低,并且磨粒的粒度越小,磨钻的温度、磨削力和磨损也越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粒度号为36/54的磨钻在转速为30000rpm时磨削性好,当磨削的转速增大到60000rpm时,磨钻上的温度、磨削力和磨损也相应增大;磨钻的进给量从0.002mm/r增大到0.018mm/r的过程中,磨钻所受的轴向力、温度和磨损跟着增大。磨削转速的提高相对于磨削进给量的增大更能引起磨钻温度和磨损的增大,并且转速越高,磨钻的磨损越厉害。(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孙天华,张平宽,黄杰,冀斌[10](2015)在《基于磨粒随机分布的虚拟磨钻建模及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单颗磨粒磨削性能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分析磨钻表面随机分布磨粒的情况。首先在ProE/5.0中建立虚拟磨钻,其中磨粒的位置和姿态都随机分布在磨钻表面,再将其模型导入到Deform-3D软件中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得出:磨粒在随机分布的形势下,应力和载荷都随着CBN磨粒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温度则随着CBN磨粒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细粒度的CBN磨粒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磨粒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软性磨粒流在加工硬脆性材料时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气-液-固叁相磨粒流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加工流场内注入微尺度气泡群,利用气泡溃灭释放的能量提升磨粒流加工能力。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群体平衡模型耦合计算方法,建立气-液-固叁相磨粒流流体力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工件表面叁相磨粒流形成高速湍流涡旋流场加工特性,得到了工件表面气泡溃灭的分布规律,并探明流体黏度与气泡溃灭之间的关系。图像粒子测速实验表明,通入微尺度气泡群后,平均速度从12.50~13.50m/s提升至15.00~17.00m/s,最高平均速度可达20.00m/s以上。对比加工实验显示,经8h加工后,粗糙度从0.50μm降低到0.05μm。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借助微尺度气泡群的溃灭效应可有效提升软性磨粒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磨粒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高压静电喷雾的金刚石磨粒均匀分布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计时鸣,葛江勤,谭大鹏,曾晰.叁相磨粒流抛光及其气泡溃灭分布特性[J].光学精密工程.2018
[3].翟文杰,王翱翔.化学机械研抛过程流体和磨粒分布特性仿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4].黄毅,戴秋莲,陈路,李凌祥,杨小璠.EPS/CBN复合模样中磨粒分布形态的定量评价[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7
[5].戴晨伟.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地貌演变与磨粒切厚分布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6].丁晨,丁文锋,戴晨伟,徐九华.单层钎焊CBN砂轮表面形貌重构与磨粒切厚分布特征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6
[7].段念,王文珊,于怡青,黄辉.不同形状磨粒随机分布磨料表面的叁维建模仿真[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房佳斌,尹育航,李燕琳.图像分析技术在磨具磨粒的形态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硅酸盐通报.2016
[9].孙天华.磨粒随机分布的磨钻加工微小孔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6
[10].孙天华,张平宽,黄杰,冀斌.基于磨粒随机分布的虚拟磨钻建模及仿真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