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驱油剂论文-王鹏

化学驱油剂论文-王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驱油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油剂,聚合物

化学驱油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16)在《高温高盐油藏用化学驱油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油田开发工作中,强化采油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使采收率大大提高,对于促进我国石油工业长远发展有着极大作用。根据高温高盐油藏的开采情况来看,普通的化学剂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大高温高盐油藏用化学驱油剂的研究力度,才能更好的提高其采收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19期)

侯春娟[2](2016)在《典型化学驱油剂对原油及加工产品性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驱油剂的使用,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也对原油的后续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使用化学驱油剂之后,增加了原油采出液破乳脱水的难度,并使污水中油含量增加。但是原油破乳脱水合格之后,原油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极少有报道出现。因此本研究集中讨论了典型化学驱油剂(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原油性质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临界浓度值,并对化学驱油剂使用之后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渤海油田化学驱受益井与水驱受益井原油及加工产品性质进行对比,得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然后用水驱原油与不同浓度的化学驱油剂水溶液制成模拟化学驱采出液,然后进行电脱水,得到模拟化学驱原油。并对原油进行实沸点蒸馏,得到原油初级的加工产品。分析化学驱油剂的使用对原油及加工产品性质的影响规律。最后对由于化学驱油剂的使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了有效处理,得到以下结论:(1)由于聚合物的吸附和絮凝作用,使原油中极性较强的胶质成分随着聚合物用量的加大而减少,并且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达到700mg·L-1时,胶质含量明显减少,超过误差值2%,聚合物在采出液中浓度小于700mg·L-1时,对原油性质不会造成影响。(2)化学驱油剂的使用,使原油中金属钙含量增加。由于表面活性剂中低价阳离子(Na+)与水中高价金属阳离子(Ca2+)的相互置换,使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增强,钙离子与其一起进入油相。聚合物的羧基对水溶液中高价阳离子(Ca2+)有络合作用,形成络合物,疏水性增强。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原油中金属钙含量的增加,间接导致减压渣油中金属钙含量增加。(3)留在原油中的表面活性剂受热分解产生的轻组分和有机氯的存在影响了汽油的酸值,使汽油馏分酸值增加。(4)研究表明油泥加入原油中能够稳定分散的最大浓度值为0.5wt%,海上油田可以采用在原油中掺入油泥的方法将油泥运送回陆地。油泥的掺入使渣油收率增加,渣油是作为沥青的主要原料,掺入油泥后沥青原料针入度增加,沥青变软,延伸度变好。(5)得到了一套经济有效的处理老化油的方法:清洗–加酸两步法相结合处理老化油,取得很好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老化油的综合处理量可达到87.07%。研究化学驱油剂对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为后续化学驱油剂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对化学驱油剂改进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4-01)

张丽庆,孔燕,吕晓华,刘喜林,李二晓[3](2014)在《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化学驱油剂筛选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聚合物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物理性能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聚合物超高分子量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JBJX-1作为驱油剂。考察了这两种驱油剂的长期热稳定性、耐温抗盐性、界面流变性及岩心吸附量;岩心驱替实验表明,超高分子量Ⅱ比JBJX-1注入性好;建议选择超高分子量Ⅱ,浓度为2 000~2 500mg/L,注入量为0.6 PV,在古城油田B125区块开展矿场试验。(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吕晓凤[4](2014)在《关于一种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原油在开采过程中,粘度都很大,乳化严重且回采率很低。在小洼油田原油的开采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对这一情况,着手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驱油产品,这种产品不仅可以降低原油粘度,还可以达到助排及洗油的目的。同时,还具有解堵、破乳及润湿等功能,基本上实现了符合高效等特点。在小洼油田针对这一新型产品,在不同类型的油田均作了大量实验,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26期)

袁瑞[5](2013)在《新型化学驱油剂的分子行为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是两类主要的化学驱油剂,前者通过封堵调剖降低水油流度比提高原油采收率,后者主要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提高采收率。近年来,疏水改性的聚合物由于既具有增粘效果又具有界面活性,成为备受关注的多效合一的新型化学驱油剂。本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耗散颗粒动力学(DPD)等分子模拟方法,与动态界面张力、体相粘度、动态光散射、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等实验方法相结合,从分子水平研究了疏水改性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MHPAM的分子行为和性能,考察了化学结构、环境条件等因素对聚合物分子行为与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机制,为疏水改性水溶性聚合物作为高效驱油剂的分子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本论文还研究了烷醇酰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行为,发现该体系不仅具有超高界面活性,并且因具有低界面电性可使驱动原油经分散和聚并发挥封堵调剖作用,因而也是多效合-的新型高效驱油剂。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与实验方法结合分别研究了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和烷醇酰胺的体相和界面分子行为和性能,并通过观察驱替过程,对两种新型驱油体系的致效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HMHPAM分子行为与构效关系研究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的方法考察了HMHPAM的浓度、聚合方式、疏水改性比例及水解程度对聚合物分子行为和溶液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改性基团以无规形式均匀分布在分子链上的梳型结构相较于嵌段结构对HMHPAM的分子链伸展更为有利。经过疏水改性处理后,疏水基团之间疏水缔合作用的引入有利于分子链叁级结构地形成,其中适当的疏水改性基团和合适的疏水改性度能使HMHPAM在溶液中形成网状结构,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整个体系的流体力学尺寸。而经过水解处理后的聚合物上部分丙烯酸根基团地引入则可使聚合物分子链通过静电斥力逐渐展开,从而有效地增大了分子链的流体力学尺寸。在HMHPAM体系中,酰胺基团之间的氢键作用,疏水基团之间的疏水作用和水解基团之间的电性作用,这叁种作用力共同决定着HMHPAM的性质和状态。过强的疏水缔合作用会促使聚合物分子链蜷缩,导致聚合物的水溶性降低甚至析出,而过强的电性斥力则会破坏聚合物分子链之间的叁级结构使体系的粘度降低。因此在对实际应用体系进行改性处理时应根据实际体系的应用要求,结合改性的难易程度等因素,通过综合考察改性基团对聚合物溶液性质的影响,制定合成方案。在以增粘为目的烷基链长度为十六个碳的HMHPAM体系中,疏水改性基团梳型无规分布,聚合物的疏水改性度和水解度分别为2%和40%,为体系的最优状态。2.环境条件对HMHPAM分子行为和性质的影响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与实验手段相结合,研究了环境pH、盐度及添加表面活性剂对HMHPAM分子行为和溶液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溶液pH增大,聚合物分子链逐渐伸展,体系的粘度逐渐升高,当pH≥8时,体系的粘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HMHPAM的应用体系应选在偏碱性环境中更为有利。溶液中的无机盐对HMHPAM的影响也很大,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着无机盐含量地增加显着下降。溶液中的无机盐不仅能够屏蔽聚合物羧酸基团之间的静电斥力,引发聚合物分子链蜷缩,而且因其水合导致的竞争吸水能力也使体系中的聚合物的水溶性下降,分子链蜷缩,这两种作用都会使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降低,影响聚合物的应用效果。在HMHPAM的体系中,无机盐的竞争吸水作用则是影响聚合物溶液性质的主要原因。HMHPAM体系中适量SLS地加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聚合物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粘度大幅降低。分子模拟结果表明,HMHPAM与SLS的相互作用位点集中在各自的疏水基团。表面活性剂在聚合物疏水基团上的聚集可以促使聚合物分子链伸展,有效地增大聚合物的水动力学半径,进而起到增粘作用,然而过量的SLS的加入则会引起聚合物叁级结构地破坏从而使聚合物体系的粘度大幅降低。同时研究还发现SLS不但能使聚合物增粘,而且可以与HMHPAM在油/水界面共吸附,进而大幅度降低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因此适量的SLS的加入能更好地优化HMHPAM体系的体相性质和界面性质,扩大聚合物的应用范围。3.无机阳离子对HMHPAM的影响机制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与实验手段相结合,研究了Na+、Mg2+、Ca2+、Cr3+和Fe3+这5种常见的金属阳离子对聚合物粘度和溶解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其影响大小排序为Fe3+>Cr3+>>Ca2+>Mg2+>Na+。研究表明,Cr3+和Fe3+可以与HMHPAM的水解基团羧酸根以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且此配合物不溶于水,易从体相析出。相比较于Fe3+,Cr3+的配位作用要弱一些,其在低浓度时可以作为交联剂将不同的聚合物分子链连接在一起,且保持聚合物的水溶状态,同时增加体系的粘度,而Fe3+只有降粘作用。HMHPAM在Na+、Mg2+和Ca2+存在的溶液中都保持着溶解状态,其中Ca2+可以进入羧酸根基团的第一个水合层,并与之形成稳定的离子对,研究发现Ca2+可以作为盐桥通过静电作用将不同的羧酸基连接在-起,使聚合物形成较大的聚集体。Mg2+的水合层比较致密,不易脱水,因此与羧酸根形成的离子对并不稳定,但是Mg2+的吸水能力较强,对聚合物的水溶性影响较大。Na+对聚合物的影响是最小的,其只能起到微弱的电性屏蔽作用。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DDA的界面行为与超低界面张力产生机理采用分子模拟与实验结合的手段,研究了DDA的界面行为,揭示其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机理。研究发现DDA产生低界面张力的主要原因是其头基与水分子之间及头基与头基之间的强氢键作用,这种作用使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与周围的水分子形成了较稳定且较厚的水合层,阻碍了界面层上油相和水相的接触,使原有的油-水界面,变成油-表面活性剂尾链-表面活性剂头基亲水层-水相的拟四相界面,从而使体系的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同时还考察了温度、盐度及pH的变化对DDA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发现界面电性对超低界面张力的产生影响很大。通过加入带电表面活性剂改变界面电性,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头基电性越强,界面电性越高,头基之间静电排斥作用越严重,界面上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孔隙越大,油/水直接接触区域越大,体系的界面张力越高。低电性或电中性表面活性剂因具有高界面密度,有效隔开油水层,可在不加辅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将界面张力将至超低。通过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LS和CTAB复合体系做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界面电性对界面张力的影响。5.疏水改性聚合物与低张力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与致效机理本论文采用自行设计的可视物模,考察疏水改性聚合物与低电性高活性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效率,并细致观察驱替特征,发现两种新型驱油剂均可有效提高采收率,但致效机制不同。其中疏水改性聚合物不仅增加驱替体系粘度,降低原油和水的流速比,有效地缓解驱替液的窜流现象,提高体系的波及系数,还有促使油滴脱附的作用,因而可增加原油的采收率。而由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组成的超低界面张力体系依靠超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自岩石表面脱附和分散,实现对残余油的有效驱动。同时作为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在原油界面吸附形成低界面电性乳状液,易发生聚集,在高渗透带形成原油封堵层,有效防止驱油过程中的指进效应和窜流现象,因此显着提高驱油效率,一次性取得高采收率。相比较于其他驱替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低张力驱替体系的驱油效率最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15)

胡建波[6](2013)在《化学驱油剂与非均质油藏适应性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驱油剂的性能评价指标和选择过程中,通常把“抗盐性”或能否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作为评价驱油剂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导致许多石油工作者和生产厂商只偏面的追求“抗盐性”或超低界面张力,造成生产成本增加或驱油剂与油藏适应性差而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和油藏工程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大庆、辽河和大港等油田储层和流体为实验对象,以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采收率等为评价指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叁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和聚表剂溶液的渗流特性,评价了驱油剂类型及组合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驱油剂流度控制作用对采收率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HPAM)分子在水溶液中呈线性支链结构,在碱和“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聚合物分子会呈现“片-网状”或珠状网络结构。聚表剂分子呈“片-网状”结构,其分子线团尺寸要远大于同浓度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驱油剂岩心渗透率极限及其分子线团尺寸检测结果显示,储层岩石孔隙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间适应性关系为,孔隙半径中值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比值的合理范围在4~7之间。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聚表剂溶液、“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叁元复合体系和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等4种驱油剂中,当注入段塞尺寸相同时,无碱二元复合体系不仅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好,而且洗油效率较高,采收率增幅较大;当药剂费用相同时,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段塞尺寸较大,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较大。物理模拟表明,驱油剂流度控制能力对化学驱采收率的贡献率远大于洗油效率对采收率的贡献率,过分强调驱油剂洗油能力不仅会增加药剂成本,而且也不利于扩大波及体积。驱油剂与储层间适应性评价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驱油剂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要与储层孔隙尺寸相匹配,二是驱油剂流度控制能力要与储层平均渗透率和非均质性相适应。(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3-04-14)

隋国良[7](2012)在《一种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曙光油田在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原油粘度高,乳化严重,回采水率低等问题,研制一种集新型、调剖、降粘、洗油、助排、破乳、解堵、润湿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驱油剂,实现一剂多效、复合高效,并在吞吐基础上,随蒸汽注入油层,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通过在曙光油田不同类型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2年13期)

吕鑫,张健[8](2011)在《化学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复合体系为例,探索了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的粘弹性越强,在油藏孔隙中的微观流场越易于向孔隙盲端及孔喉等滞留区发展,有利于驱替残留在这些区域中的原油。在以ORS为主表面活性剂的ASP复合体系中,随着碱浓度的增加,驱油剂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降至10-3 mN/m,但却同时导致了复合体系粘弹性的严重损失,剪切速率在10s-1条件下视粘度损失了一个数量级,使其驱油的综合效应变差。在非均质岩心中,驱油实验的采收率最高值并不是与高碱浓度条件下的超低界面张力相对应,而是出现在界面张力为10-2 mN/m量级的低碱浓度区。ASP复合体系的驱油能力实质上是其界面特性与流变性的综合效应作用的结果,只有实现复合体系界面特性与流变性的最佳匹配,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才能获得理想的驱油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20)

常玉霞[9](2010)在《化学驱油剂对采出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元复合驱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多的叁采化学驱油技术之一,其优点是大幅度提高了剩余油的采收率。但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状态复杂,包括O/W、W/O、W/O/W等乳化类型,并且是非常稳定的混合乳状液,因此油水分离难度很大。本文采用模拟现场采出液实验室配制的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采出液表观粘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粘弹性质的影响规律及W/O乳状液乳化、稳定和破乳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制备获得的W/O乳状液的稳定性与配制时的临界剪切强度密切相关,当搅拌器转速为1600r·min-1、时间为10min时,制备的乳状液体系与现场采出液接近。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均能增大W/O乳状液的表观粘度,从而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当聚合物浓度为400mg·L-1时,乳状液粘度达到极大值,而乳状液粘度则一直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增加。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均导致W/O乳状液的水珠粒径减小、分布集中。表面活性剂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要大于聚合物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改变油水界面膜的流变性,提高界面的扩张模量,增大界面膜的强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验证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化所起的作用是协同作用。根据以上规律和热沉降法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的结果,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破乳剂为J211。在温度为50℃、J211浓度为60mg·L-1时,乳状液的脱水率超过90%,破乳效果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0-06-01)

李骥[10](2009)在《杏北开发区叁类油层叁次采油化学驱油剂室内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庆油田杏树岗北部开发区(简称杏北开发区)的油藏地质特征、目前的开发现状,论述了加快叁次来油研究步伐的紧迫性;根据目前国内外叁次采油研究的进展、大庆油田现场试验的实例,对大庆油田可以应用的叁次采油技术进行了分析,对相应的叁次采油使用的化学驱油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中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功能型聚丙烯酰胺和Na2CO3/石油磺酸盐表活剂/聚丙烯酰胺叁元复合体系的理化性能研究和室内岩芯驱替实验。叁种驱油体系理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6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和杏北开发区叁类油层配伍性较好;功能型聚丙烯酰胺体系乳化性能较好;石油磺酸盐在Na2CO3叁元体系中能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界面张力稳定性较好。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驱基础上,人造岩心聚驱可以提高7%以上,功能型聚丙烯酰胺驱可以提高9%以上,弱碱叁元复合驱可以提高11%以上;天然岩心聚驱可以提高约7%,功能型聚丙烯酰胺驱可以提高约9%,弱碱叁元复合驱可以提高约11%。该项目的研究,对杏北开发区叁类油层叁次采油化学驱油剂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化学驱油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驱油剂的使用,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也对原油的后续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使用化学驱油剂之后,增加了原油采出液破乳脱水的难度,并使污水中油含量增加。但是原油破乳脱水合格之后,原油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极少有报道出现。因此本研究集中讨论了典型化学驱油剂(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原油性质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临界浓度值,并对化学驱油剂使用之后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渤海油田化学驱受益井与水驱受益井原油及加工产品性质进行对比,得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然后用水驱原油与不同浓度的化学驱油剂水溶液制成模拟化学驱采出液,然后进行电脱水,得到模拟化学驱原油。并对原油进行实沸点蒸馏,得到原油初级的加工产品。分析化学驱油剂的使用对原油及加工产品性质的影响规律。最后对由于化学驱油剂的使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了有效处理,得到以下结论:(1)由于聚合物的吸附和絮凝作用,使原油中极性较强的胶质成分随着聚合物用量的加大而减少,并且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达到700mg·L-1时,胶质含量明显减少,超过误差值2%,聚合物在采出液中浓度小于700mg·L-1时,对原油性质不会造成影响。(2)化学驱油剂的使用,使原油中金属钙含量增加。由于表面活性剂中低价阳离子(Na+)与水中高价金属阳离子(Ca2+)的相互置换,使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增强,钙离子与其一起进入油相。聚合物的羧基对水溶液中高价阳离子(Ca2+)有络合作用,形成络合物,疏水性增强。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原油中金属钙含量的增加,间接导致减压渣油中金属钙含量增加。(3)留在原油中的表面活性剂受热分解产生的轻组分和有机氯的存在影响了汽油的酸值,使汽油馏分酸值增加。(4)研究表明油泥加入原油中能够稳定分散的最大浓度值为0.5wt%,海上油田可以采用在原油中掺入油泥的方法将油泥运送回陆地。油泥的掺入使渣油收率增加,渣油是作为沥青的主要原料,掺入油泥后沥青原料针入度增加,沥青变软,延伸度变好。(5)得到了一套经济有效的处理老化油的方法:清洗–加酸两步法相结合处理老化油,取得很好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老化油的综合处理量可达到87.07%。研究化学驱油剂对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为后续化学驱油剂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对化学驱油剂改进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驱油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高温高盐油藏用化学驱油剂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

[2].侯春娟.典型化学驱油剂对原油及加工产品性质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3].张丽庆,孔燕,吕晓华,刘喜林,李二晓.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化学驱油剂筛选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4

[4].吕晓凤.关于一种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管理.2014

[5].袁瑞.新型化学驱油剂的分子行为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胡建波.化学驱油剂与非均质油藏适应性的基础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7].隋国良.一种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

[8].吕鑫,张健.化学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9].常玉霞.化学驱油剂对采出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10].李骥.杏北开发区叁类油层叁次采油化学驱油剂室内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9

标签:;  ;  ;  

化学驱油剂论文-王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