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效率模型论文-黄振,闫晓,肖泽军,昝元锋,李勇

分离效率模型论文-黄振,闫晓,肖泽军,昝元锋,李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效率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叶式汽水分离器,机理模型,计算程序,分离效率

分离效率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黄振,闫晓,肖泽军,昝元锋,李勇[1](2017)在《旋叶式汽水分离器分离效率计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蒸汽发生器旋叶式汽水分离器的分离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建立分离效率计算模型。首先根据旋叶式汽水分离器工作原理和内部汽液两相流动机制,分别建立了液滴分离和液膜二次携带的机理模型。然后根据分离效率的定义,通过对上述机理模型的整合,构建了分离效率计算模型。开发了分离效率计算程序,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计算程序进行了验证。利用验证后的计算程序,对旋叶式汽水分离器分离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获得了各结构参数下分离器的分离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期刊2017-10-16)

于洲,马春元[2](2014)在《旋风分离器压降及分离效率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旋风分离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用途,以及旋风分离器的主要改进与发展方向,叙述了旋风分离器压降和分离效率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不同模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及比较。对未来旋风分离器的应用和性能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旋风分离器的改良将向着在标准旋风分离器上添加额外部件的方向发展,改进型旋风分离器将打破旋风分离器技术不能有效分离5μm以下粒径颗粒的传统限制。(本文来源于《化工生产与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周陵生,姜秀民[3](2011)在《旋涡分离器分离效率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涡分离器是异密度内循环流化床关键部件之一,其分离效率对异密度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旋涡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数学模型与模化实验获得了旋涡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可用来指导内循环流化床的设计与运行。(本文来源于《锅炉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周少基,郭祀远,李琳,刘惠霞[4](2008)在《微旋流沉降器分离效率的准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因次分析和实验数据回归建立了新型微旋流沉降器的无因次准数模型。用模拟悬浮液通过改变流体流量?原水浊度?絮凝剂量?沉降器波纹板斜槽的直径进行沉降实验,测定进水流量、絮凝体沉速、进出水及澄清器内各点溢流水的浊度。结果表明:絮凝体沉速对出水浊度的影响最大;流体流速较小时,增大流速出水浊度减小,流速较大时,增大流速出水浊度增大;波纹斜槽直径越小分离效率越高。实验数据回归的分离效率准数模型与实验及工业数据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8年07期)

牟春宇[5](2008)在《基于CFD的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的数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风除尘器作为一种干式气-固分离设备,广泛用于化工、石油、冶金、建筑等工业部门。工业水平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对旋风除尘器的效率和能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实验和经验公式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简称CFD)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开发高效除尘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应用CFD对旋风除尘器的分离性能所做的具体研究还不成熟,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系统的分析计算方法。鉴于此,本文对旋风除尘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得出的速度流场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在获取可靠流场后,详细分析了除尘器入口气流的运动轨迹,得出了旋风除尘器顶部“尘环”产生的机理;总结出粉尘在进气口的不同进入位置对除尘器分离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采用确定轨道模型对分离器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进行了模拟,提出了计算除尘器分离效率的“集群算法”的概念;在考虑颗粒与壁面的碰撞效果上,运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正交数值实验方法,分析并确定了除尘器内粉尘与壁面碰撞作用最为剧烈的部位,继而提出了“壁面因子集群算法”并与前者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对颗粒在湍流作用下的运动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湍流对颗粒的脉动作用以及概率因素,提出了“概率加权算法”并进行效率的计算;结合实验所测分离效率,对以上叁种方法得出的效率进行了误差分析,并总结出其运用的范围、所需条件及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3-01)

卢春喜,李汝新,刘显成,时铭显[6](2008)在《催化裂化提升管出口超短快分的分离效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冷模实验装置上,系统地考察了SSQS系统(超短快分系统)的气相流场和在系统中的分离性能。在此基础上,根据SSQS系统气固分离的分离原理,建立了计算SSQS系统分离效率的横混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惯性分离和排气管结构对颗粒捕集的作用,通过最终的修正,该模型所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优尺寸比例下,分离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分离器外壳与中心排气管的半径差以及颗粒的切向速度。(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钱付平,章名耀[7](2007)在《基于边界层理论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改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旋风分离器结构(除了筒体和锥体外,还应包括料腿和灰斗),利用最新的旋风分离器自然旋风长预测模型修正了Leith&Licht模型中有关气流的停留时间;分析了边界层中颗粒的受力情况,认为由于边界层中较高的速度梯度会导致颗粒受力的改变,即除了受到离心力和阻力外,还会受到这种速度差所导致的升力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边界层理论,文中改进了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模型,并将所得模型的计算结果和有关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分离模型和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和其它经典的分离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在预测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方面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朱宏武,冯进,薛敦松[8](2003)在《液-液旋流器分离效率预测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液-液旋流器内分散相油滴在连续相水中运动所受的Newton阻力、Stokes阻力和Oseen阻力的不同计算公式,在相关假设前提下,建立了油滴的运动方程。根据重相分离和轻相分离对迁移速度影响的分析,得出分散相液滴迁移运动轨迹。考虑到分散相油滴粒径的不均匀性,推导了不同粒径油滴对应的分离效率,建立了粒径与分离效率的关系即粒级效率关系,从而可从理论上预测液-液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03年07期)

王政,周学林,苏保卫,王伟文,李建隆[9](2000)在《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数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者针对新型旋风除尘器的特点 ,推导出了计算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内筒分级效率的数学模型 ,并与L -L横混模型相结合 ,把环流式旋风除尘器看作部分环流的两个常规旋风除尘器的串联 ,进行其分离效率的研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 ,该数学模型基本反映了新型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内粒子流动、粒子分布以及粒子分离的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杨兴森,刘福国,尹静,于荣宪[10](1997)在《火力发电厂细粉分离器分离效率的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中的细粉分离器进行了实验测试和理论研究,建立了细粉分离器分离效率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电站辅机》期刊1997年03期)

分离效率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旋风分离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用途,以及旋风分离器的主要改进与发展方向,叙述了旋风分离器压降和分离效率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不同模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及比较。对未来旋风分离器的应用和性能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旋风分离器的改良将向着在标准旋风分离器上添加额外部件的方向发展,改进型旋风分离器将打破旋风分离器技术不能有效分离5μm以下粒径颗粒的传统限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效率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黄振,闫晓,肖泽军,昝元锋,李勇.旋叶式汽水分离器分离效率计算模型研究[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2017

[2].于洲,马春元.旋风分离器压降及分离效率计算模型[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4

[3].周陵生,姜秀民.旋涡分离器分离效率数学模型[J].锅炉技术.2011

[4].周少基,郭祀远,李琳,刘惠霞.微旋流沉降器分离效率的准数模型[J].化学工程.2008

[5].牟春宇.基于CFD的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的数值模型研究[D].江南大学.2008

[6].卢春喜,李汝新,刘显成,时铭显.催化裂化提升管出口超短快分的分离效率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

[7].钱付平,章名耀.基于边界层理论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改进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

[8].朱宏武,冯进,薛敦松.液-液旋流器分离效率预测理论模型[J].石油机械.2003

[9].王政,周学林,苏保卫,王伟文,李建隆.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数学模型的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0].杨兴森,刘福国,尹静,于荣宪.火力发电厂细粉分离器分离效率的理论模型[J].电站辅机.1997

标签:;  ;  ;  ;  

分离效率模型论文-黄振,闫晓,肖泽军,昝元锋,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