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壁射流论文-许福东,董立,谭超

附壁射流论文-许福东,董立,谭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附壁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射流元件,流场,数值计算,射流式水力振荡器

附壁射流论文文献综述

许福东,董立,谭超[1](2019)在《射流元件附壁流场计算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射流元件内部的附壁流动机理,利用数值解法推导了射流元件在附壁时流体的各项参数计算公式。随后在给定的已知参数下对射流元件内部附壁流体流动进行了简化计算,利用得出各项参数绘制出图表并且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射流元件附壁动态切换过程进行了模拟,直观地显示了附壁切换的全过程并且得到了活塞的运动曲线以及活塞腔内部压力的变化曲线。研究表明射流元件各出口通道流量与进入喷嘴流量以及它的结构参数有关,增大入口流量可以显着地提升附壁切换频率。(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9年04期)

夏天[2](2019)在《基于集总参数法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是一种新型的微动力元件,是微流控系统乃至微机电系统中重要的的驱动元件和执行元件。为了更好地对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进行设计和优化,预测其给定几何尺寸和特定工况下的动态性能,建立一个简洁方便、准确有效的计算模型十分必要。本文基于集总参数法的思想,首次对典型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进行了整泵的建模,得到了该泵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加工了两台样泵进行了相应的外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集总参数模型能有效地预测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动态性能。本文的具体内容及结论如下:将一个典型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划分为压电驱动部分和射流元件部分两大块,对这两大部分分别采用动力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拟合的方法构建计算模型,两大部分之间通过体积流量的传递联结起来。根据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基本工作原理,利用电学和力学之间的类比,得到了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等效电路模型。在等效电路模型中,电流和电压分别代表实际系统中的体积流量和压差,电阻、电容和电感分别用来表示能量耗散、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理想变压器则说明能量从电学域向流体域的转换情况。利用该等效电路,采用电路理论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频响函数(?),即出口体积流量和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根据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对双层复合结构的压电振子作Kirchhoff基本假设,推导出压电振子的振动位移方程。通过求解振动方程得到位移分布,进而得到有效压电常数d_a和换能系数φ。利用类比动量方程的计算方式,最终得到压电振子振动膜片的等效集总参数。针对不同扩散管开角(q分别为15°、30°、45°、60°、75°)和不同喉部宽度(d分别为100μm、150μm、200μm、250μm、300μm)的附壁射流元件在不同Reynolds数(400、600、800)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体积流量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扩散管开角和喉部宽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存在一个最佳扩散管开角和最佳喉部宽度。经MATLAB叁维拟合分别得到了附壁射流元件在泵出过程和吸入过程中进口段和出口段的等效总体阻抗拟合曲面。在硅基上采用湿法刻蚀加工了扩散管开角分别为30°和45°的两台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样泵,并搭建了外特性试验台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压电振子可承受的强度范围内,微泵的体积流量随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工作频率是影响微泵性能的关键因素,微泵的体积流量随着频率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中间存在一个最佳工作频率为75Hz;扩散角为45°的试验样泵,其体积流量要高出30°的试验样泵,在最佳工作频率时增幅接近40%。将集总参数模型中的各参数代入等效电路模型中,用MATLAB Simulink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各个工作频率下的体积流量估计值。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和试验测量值两条曲线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模型计算值总体上要大于试验测量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卞荣群[3](2019)在《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泵在微流体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性能的高低往往能够直接决定微流体系统整体的表现。微泵在药物检测、生物医学、芯片试验室系统以及微电子芯片冷却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各种新开发出的微泵中,基于逆压电效应的无阀压电微泵以其结构尺寸小、能耗低、没有阀片的磨损和疲劳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性能更优的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这种串联微泵将两个附壁射流元件集成在一起,通过两个泵腔的协同工作可以实现80%的工作周期都能够排出流体。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基于康达效应提出了新型的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并且阐述了该泵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原理,在压电振子采用Bu模型的条件下,推导出了串联微泵的容积效率以及特征雷诺数计算公式。选取硅基材料加工样泵进行外特性试验,介绍了样泵加工中的主要工艺方法,包括掩膜板的加工、硅基的光刻与刻蚀以及玻璃板和硅片的键合等。2.通过试验研究了叁种不同结构尺寸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P1、P2和P3)在驱动电压为75vpp~250vpp,激励频率为25Hz~250Hz下的性能曲线。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单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还是异相工作的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在激励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其净流量均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当驱动电压一定时,单双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净流量在整体上又随着频率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驱动电压为200vpp时,单、双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对应的最优驱动频率分别为60Hz和50Hz,此时的净流量分别为0.735ml/min和1.062ml/min。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在异相工作(两振子驱动相位差为180°)时的性能要明显高于同相工作(两振子驱动相位差为0°)时的性能,并且当两腔同相工作时微泵会在特定的驱动条件下出现倒吸现象。当增大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附壁射流角度θ时,其净流量会明显增大,但是最佳激励频率也会增加,P2(θ=30°)和P3(θ=45°)在200vpp的异相驱动电压下面达到最大净流量时的激励频率分别为50Hz和75Hz。3.利用SST湍流模型以及速度边界条件对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性能进行仿真模拟。比较了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两个振子在不同驱动相位差下面的流量特性,结果表明两振子在180°相位差下工作时微泵的净流量最大,当雷诺数Re=500,频率f=50Hz时,异相工作的净流量为0.955ml/min,接近同相工作时的叁倍。在相同的速度边界条件下,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两振子异步工作)的净流量要高于单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但双腔串联微泵的容积效率要低于单腔。在背压表现方面,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优势明显。从数值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在高雷诺数,低频率的工况下性能更优。(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小涛,曹树刚,李德文[4](2019)在《基于附壁射流的控、除尘一体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现有煤矿综掘工作面控尘及除尘设备移动困难,现场适应性差和最佳除尘工艺参数不易保持的难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综掘工作面控尘及除尘设备集中布置抽尘净化方式的可行性和相关工艺参数,提出了基于附壁射流的综掘工作面控尘及除尘一体化技术;研制了可自行移动的控尘及除尘一体化系统,有利于实现综掘工作面通风、控尘、除尘过程的一体化.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控尘及除尘一体化系统能够应用于各种断面巷道和多种工况条件下控制掘进迎头粉尘的扩散,提高除尘器的抽尘净化处理能力;当压抽风量比为1.04(压入风量为226 m~3/min,抽出风量为218 m~3/min)时,控尘距离和抽尘距离分别为17 m和2 m时,系统的降尘效果最好,司机处和机组后5 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分别达到了98.94%和96.47%,质量浓度分别为12.5 mg/m~3和8.3 mg/m~3,可以有效解决综掘工作面的粉尘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温俊杰[5](2019)在《无源受控扰动下Coanda附壁射流离壁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式推力矢量技术能显着增强飞行器的机动性和敏捷性,是推力矢量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基于Coanda效应的流体式推力矢量技术具有矢量角大、效率高和推力损失小的优点,但存在的射流非受控偏转附壁、“突跳”离壁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本文以一种基于无源二次流的流体式矢量喷管为研究对象,针对喷管主射流偏转过程中产生的附壁、“突跳”分离现象开展风洞实验研究。首先,研究了稳态射流流动特性,明确了稳态分离射流、稳态附壁射流的空间流动结构和喷管Coanda壁面流动结构,获得了稳态附壁射流附壁侧、分离侧的Coanda壁面压力分布,将压力分布与近壁流动结构关联分析得到了分离泡、再附线等各部分流动结构的压力特征。其次,研究了射流偏转流场特性,得到了在射流动态偏转过程中流场各区域、结构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对射流偏转附壁、分离过程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射流动态偏转附壁和分离过程中矢量偏转均不连续,整个附壁过程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缓慢偏转、快速偏转、分离泡收缩;整个分离过程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缓慢偏转、分离泡破裂、快速偏转。最后,研究了射流偏转力学特性,获得了射流动态偏转附壁、分离过程中喷管矢量推力、喷管Coanda壁面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流场各区域、结构变化规律相关结论,综合阐述射流动态偏转离壁、附壁过程。本文对喷管主射流偏转过程中产生的附壁、“突跳”分离现象的研究为流体推力矢量装置的设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效率的优化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夏煜[6](2018)在《平面附壁射流的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分离、再附流动是一种常见流动现象,理解其动态特性并掌握它的控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种经典的分离、再附流动——平面附壁射流为例,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其中的主要流动结构(“wall jet motion”,“shear layer mode”,“shedding-type motion”),并探究在不同参数下小幅周期性激励对流场主要运动形式(不同的尺度的拟序结构)的影响,从而充分认识类似复杂剪切流的内在机理。此外,通过线性随机估计与本征正交分解的方法初步探究与估计壁面压强脉动相关的空间速度场。在本次研究中,基于射流高度(H_j=20mm)和平均来流速度(U_e)的雷诺数约为10318。实验通过对称放置在射流出口处的一对合成射流激励器产生周期性扰动,其中激励强度(A_s=u_s~′/U_e=0.1-0.4),而无量纲激励频率(f~*)从0.03至0.3变化。此外,激励的方式为上下单侧激励。壁面的压强信息通过放置在壁面沿来流(与射流平行相距4mm)的上一组压力传感器(共14个)获得,每个传感器的间隔为?ξ/H_j=0.5。流场(x-y面)的速度信息通过二维PIV系统获得。下侧的高频高幅激励,促进了时均再附点的前移,而上侧的激励则对其影响较小。通过雷诺应力分析以及速度的snapshot POD分解可知,当激励频率为f~*=0.1时,上侧或者下侧的高幅激励都促进了远场的湍流脉动,可能与“wall jet motion”被增强有关,且该运动为平面附壁射流的主要流动形式。下侧激励频率为f~*=0.2提高了回流区以及再附区附近的动量交换,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由于该激励频率增强了流场“shedding-type motion”。至于f~*=0.3,这一频率促进了剪切层中的速度脉动,以及其中的小尺度结构的运动,可能因为该扰动频率与“shear layer mode”相近。本次研究同步采集了壁面压强和空间速度(y-z平面)信息,空间速度(y-z平面)通过stereo-PIV获得。我们使用LSE-POD混合方法重构和估计了与壁面压强变化相关性较强的空间速度场变化。通过流场的预测可知,再附区下游大尺度的流动结构极大地了影响了壁面压强的变化。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加强了对再附流动的叁维特性的认识,特别是几种不同的主要运动结构,并加以小扰动的有效控制,以便为后续的工程技术上的减阻,增混,换热等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13)

林楠[7](2018)在《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瞬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泵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中最常用的核心驱动元件和执行元件,在微量化学分析,高精密喷墨打印,芯片冷却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扩散收缩管无阀压电微泵虽然避免了有阀结构的先天性缺陷,但也存在输出效率低不能连续出流的缺点,因此研发基于其他工作原理的新型微泵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附壁射流理论的阻块式无阀压电微泵,该泵不仅结构简单,有利于微型化和加工,而且可实现大流量出流的目标,容积效率可高到50%以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附壁射流理论,首次利用半圆柱与叁棱柱构成的阻块诱导射流附壁,从而提出一种可高效大流量出流的无阀压电微泵。在驱动频率(f)25Hz~125Hz和电压幅值(V)50vpp~300vpp范围内,对不同泵腔大小(Rc),长宽比(L_1/d)以及扩散角(θ)下的微泵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频率不变时,净流量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当V=200vpp时,微泵净流量随着频率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但不同泵腔大小下净流量最优值对应的频率不同;在长宽比4~8,扩散角30°~45°范围内,当f=50Hz,V=300vpp,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泵的净流量高达4.84ml/min,出口背压最大为1.75kpa。2.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探究了驱动参数(雷诺数300~1000,驱动频率5Hz~400Hz)和结构参数(阻块半径,劈结构,扩散角,长宽比,进出口流道宽度比)对微泵性能的影响。与试验结果相比,数值模拟结果误差不超过15.5%,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微泵效率随着阻块半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阻块半径为0.2mm时微泵性能较优;当进出口流道之间通过尖劈或者圆劈连接时微泵效率均低于无劈结构下的微泵效率;在扩散角15°~75°范围内,微泵效率随着扩散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长宽比和进出口流道宽度比的增加,微泵效率均先上升后下降,在这两个变量区间内存在高效区。此外,在θ=30°,b_1/b_2=1且L_1/d为3~9的条件下,研究发现当雷诺数不变时,不同长宽比下的微泵效率均随着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下降,且雷诺数分别为300,600,1000时,对应的最优频率依次在50Hz,150Hz,250Hz左右;通过内流场速度矢量图,流线图以及涡量图的分析,发现射流附壁后产生的漩涡在排出和吸入过程的不同作用对微泵性能起到关键作用。3.在上述最优激励参数条件下,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长宽比与进出口流道宽度比两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随着雷诺数的变大,两因素的最优选择范围逐渐减小,但微泵整体性能不断提高。当Re=1000,f=250Hz时,最优L_1/d与b_1/b_2分别为8.742和0.758,此时效率高达94.93%。(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盛旺[8](2018)在《海泡石粉射流分级中附壁效应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泡石粉射流分级装置是一种将载有海泡石粉的高压气流通过喷嘴喷射进入射流分级区,并利用康达块的作用使射流产生附壁效应而实现海泡石粉粒度分级的装置。本文基于海泡石超细粉的附壁效果,对不同类型喷嘴与不同曲率康达块的组合进行了优化,以及在不同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分析了射流分级区内不同粒径海泡石粉的流动特性,并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海泡石粉射流分级实验,验证仿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海泡石粉射流分级理论分析。基于气固两相流基础理论及射流附壁分级理论,对单个海泡石颗粒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影响射流附壁效应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2)射流分级区关键部件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海泡石颗粒的物料特性进行检测,为后续仿真提供数据。然后,基于海泡石粉的物料特性,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喷嘴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不同壁面曲率康达块对海泡石超细粉附壁的影响。最后,以海泡石超细粉附壁效果为指标,对不同类型喷嘴与壁面曲率半径为200mm的康达块进行综合优化,找出最佳的喷嘴与康达块组合。(3)海泡石粉在射流分级区内流动特性分析。针对海泡石粉在射流分级区绕康达块附壁流动的情况,本文采用双向耦合粒子追踪模型,在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分别从粒子运动轨迹,粒子动能、X方向粒子位置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粒径海泡石颗粒在射流分级区的流动情况,找出最佳的工艺参数。(4)海泡石粉射流分级实验研究。搭建海泡石粉射流分级实验平台,并进行了两类海泡石粉射流分级实验:第一类是对不同类型喷嘴与不同曲率康达块的组合进行分级实验,找出最佳组合;第二类是在第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入口速度与出口安装的不同功率抽风机组合进行分级实验,找出最佳工艺参数。然后,将所得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进行对比。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附壁效应的海泡石粉射流分级装置分级效果明显,通过对不同类型喷嘴与不同曲率康达块综合寻优,控制合适的入口速度以及安装功率匹配的抽风机,可以有效增强海泡石超细粉的附壁,提高射流分级装置的分级效率及精度。(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30)

王雪亚[9](2018)在《固液混合状态下附壁射流发生器射流失效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流式扭力冲击以其高效的破岩效率在国外油气开采中逐渐取代传统钻具。而受制于技术封锁,国内难以接触到成型的设备。近年来国内在扭力冲击器在深井钻探方面也进行一些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冲击器寿命较短限制了旋冲钻具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射流发生器作为扭力冲击器的动力提供元件,其寿命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扭力冲击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对射流元件的寿命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真实环境下深井作业的扭力冲击钻的工作条件,研究射流元件在使用过程中射流元件产生射流失效的现象入手,从射流元件的结构设计、内部流场的理论分析、CFD流场仿真及试验等路线对射流元件的射流失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并结合元件内部结构提出元件优化设计方案。应用模拟分析探究流场各处能量、压力、流速的关系,并对比实际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射流元件漏液是射流内部过度磨损导致的,其主要磨损位置在附壁点与劈肩处。2、射流流量大大小与射流元件磨损的位置有关,流量越大磨损出现的位置就越靠近排空道上端。3、当射流流量达到某一值后,射流元件的抗磨损能力会趋于一稳定值与射流元件材料磨损形成的时间有关。4、适当的提高射流元件劈肩高度和降低钻井液颗粒物直径等方法,对射流元件使用寿命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结合元件的损伤后的流场分布图,在现有结构尺寸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元件寿命可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1、选用耐冲蚀性的材料作为射流元件的加工原料。2、通过适当提高劈肩位置延长劈肩处射流液射出时间,从而延长射流产生失效的时间。(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7)

吕苏荷,李小宁[10](2018)在《射流宽度和壁面曲率比值对附壁效应真空发生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附壁效应真空发生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b/R值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附壁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对影响射流附壁的关键参数b/R值,即射流宽度b和壁面曲率R的比值进行探究。进一步对附壁效应真空发生器进行仿真,分析其内部流体的流场分布。同时通过试验研究,从真空度和真空响应时间两方面分析其主要结构参数b/R值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得出b/R值在1/50左右时工作性能最优,达到的极限真空度为0.056 MPa,真空响应时间为0.2 s。(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8年01期)

附壁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是一种新型的微动力元件,是微流控系统乃至微机电系统中重要的的驱动元件和执行元件。为了更好地对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进行设计和优化,预测其给定几何尺寸和特定工况下的动态性能,建立一个简洁方便、准确有效的计算模型十分必要。本文基于集总参数法的思想,首次对典型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进行了整泵的建模,得到了该泵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加工了两台样泵进行了相应的外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集总参数模型能有效地预测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动态性能。本文的具体内容及结论如下:将一个典型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划分为压电驱动部分和射流元件部分两大块,对这两大部分分别采用动力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拟合的方法构建计算模型,两大部分之间通过体积流量的传递联结起来。根据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基本工作原理,利用电学和力学之间的类比,得到了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等效电路模型。在等效电路模型中,电流和电压分别代表实际系统中的体积流量和压差,电阻、电容和电感分别用来表示能量耗散、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理想变压器则说明能量从电学域向流体域的转换情况。利用该等效电路,采用电路理论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频响函数(?),即出口体积流量和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根据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对双层复合结构的压电振子作Kirchhoff基本假设,推导出压电振子的振动位移方程。通过求解振动方程得到位移分布,进而得到有效压电常数d_a和换能系数φ。利用类比动量方程的计算方式,最终得到压电振子振动膜片的等效集总参数。针对不同扩散管开角(q分别为15°、30°、45°、60°、75°)和不同喉部宽度(d分别为100μm、150μm、200μm、250μm、300μm)的附壁射流元件在不同Reynolds数(400、600、800)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体积流量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扩散管开角和喉部宽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存在一个最佳扩散管开角和最佳喉部宽度。经MATLAB叁维拟合分别得到了附壁射流元件在泵出过程和吸入过程中进口段和出口段的等效总体阻抗拟合曲面。在硅基上采用湿法刻蚀加工了扩散管开角分别为30°和45°的两台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样泵,并搭建了外特性试验台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压电振子可承受的强度范围内,微泵的体积流量随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工作频率是影响微泵性能的关键因素,微泵的体积流量随着频率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中间存在一个最佳工作频率为75Hz;扩散角为45°的试验样泵,其体积流量要高出30°的试验样泵,在最佳工作频率时增幅接近40%。将集总参数模型中的各参数代入等效电路模型中,用MATLAB Simulink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各个工作频率下的体积流量估计值。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和试验测量值两条曲线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模型计算值总体上要大于试验测量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壁射流论文参考文献

[1].许福东,董立,谭超.射流元件附壁流场计算及其分析[J].现代机械.2019

[2].夏天.基于集总参数法的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建模[D].江苏大学.2019

[3].卞荣群.双腔串联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张小涛,曹树刚,李德文.基于附壁射流的控、除尘一体化技术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5].温俊杰.无源受控扰动下Coanda附壁射流离壁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6].夏煜.平面附壁射流的主动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林楠.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的瞬态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8

[8].王盛旺.海泡石粉射流分级中附壁效应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8

[9].王雪亚.固液混合状态下附壁射流发生器射流失效的实验研究[D].新疆大学.2018

[10].吕苏荷,李小宁.射流宽度和壁面曲率比值对附壁效应真空发生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8

标签:;  ;  ;  ;  

附壁射流论文-许福东,董立,谭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