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刘芫

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刘芫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在线社会网络,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自我效能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

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刘芫[1](2019)在《在线社会网络中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在线社会网络规模的极速扩张,其已逐渐成为人们开展知识交互的重要媒介,它使得人们可以摒除时空的限制来进行各类知识共享。目前基于对各类在线社会网络交互平台的调查发现,网络交互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涉及到多种知识形态,主要以文本、图片、视频等显性知识共享为主体,而对于具有较强个人感知所有权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交流共享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随着“2016知识付费元年”的开始,知识付费这种模式能否给知识共享带来活力,特别对具有更高潜在价值的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当知识个体持有者在感知自身隐性知识所有权越强烈时,则会在多大程度上权衡共享后所带来的物质激励(知识收费)与精神激励(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来说,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基于此,本文着力从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视角,分析知识付费调节作用下的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中介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4名在线社会网络使用者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22.0和MPLUS7.0软件进行规范的数据分析,检验分析得出:(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知识付费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加强,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加强。基于这一研究结论,不仅能够揭示出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在线社会中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而且对促进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充分调动知识个体持有者主动共享其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挖掘沉淀于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大量隐性知识更具有理论价值,丰富了知识属性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理论研究,这也是本文在知识管理领域的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0)

徐芳,瞿静[2](2018)在《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回顾社交网络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分析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并以A咨询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检验"模式"的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对策,如: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创建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陈英,齐鹏,陈蓓,王晓娇,马婷婷[3](2016)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生隐性知识共享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高校研究生内部结构以及隐性知识共享情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情况进行分析,经过整体网络分析、小团体分析、个体网络分析和网络结构洞分析,探讨了研究生之间的个体关系。研究表明该学科研究生之间交流畅通,隐性知识共享活动较为频繁,但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个体较少,一旦他们离开或者不愿分享,就会造成隐性知识流失;核心知识源集中于核心个体身上,而处于网络边缘的个体仍可能存在潜在知识源,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挖掘新的知识源,拓宽隐性知识共享渠道。(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史进玲[4](2016)在《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知识共享是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社会互动、促进知识建构的主要途径。为有效地提高社会互动效果,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讨了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结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教师发展需求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具体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期刊2016年14期)

陈华伟[5](2016)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新者。结合网络环境背景,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方式、共享流程以及共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途径进行分析,阐述网络平台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促进高校教师间隐性知识共享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朱宏淼[6](2016)在《在线社交网络与人员流动对组织隐性知识共享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取代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成为企业创造并维持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知识按照其可呈现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人类的知识主要足隐性知识,或者是基于隐性的显性知识。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组织学习最重要的问题是知识在企业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有效传播,尤其是主要体现为隐性知识的“最佳实践经验”的传播与共享。因此,如何有效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隐性知识存储在个人的心智之中,高度个性化,难以模仿、转移,因此人员流动是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企业组织中许多雇员开始应用微信、MSN等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即时交流和相互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播。近年来,虽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还缺乏关于人员流动和在线社交网络等对组织之间及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方面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不能充分满足企业解决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知识共享问题的实际需要。因此,研究人员流动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及在线社交网络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网络传染病动力学理论与均匀混合动力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通过对模型性态的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来显示隐性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预测隐性知识传播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寻求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最优决策,为促进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理论基础和数量依据。本文首先针对存在人员相互流动的两个组织,建立了两组织间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给出区分实现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与否的阈值。研究表明,员工在组织之间按一定比例适当流动可以有效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使得两组织同时实现隐性知识共享;而如果人员流动不合理,则会对两个组织中的隐性知识传播同时产生抑制作用。其次,针对某一组织,将组织中使用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的员工与员工之间面对面接触交流都看作无向网络,考虑利用在线社交网络进行隐性知识传播和通过面对面接触传播两种传播途径,建立了均匀混合与复杂网络共存的耦合网络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给出区分实现组织内部成员之间隐性知识共享与否的阈值,分析组织中用户接触网络的网络结构对隐性知识共享产生的影响,得出一个与以往建立在均匀混合网络上研究组织隐性知识共享问题具有本质差异的结论:如果用户接触网络具有足够高的异质性,那么知识传播阈值会消失。这一结论颠覆了传统的有限传播阈值理论:均匀混合网络上始终存在有限阈值。第叁,建立了带有个体意愿的隐性知识网络传播模型,系统分析了个体意愿对组织隐性知识共享产生的影响,给出区分实现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共享与否的、带有意愿影响因素的阈值,得出两种不同的促进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方法,并通过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所建立的叁个数学模型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阈值理论说明,在实现组织内部及组之间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当少数成员个体获得了某一隐性知识可能不会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只有当获得隐性知识的成员数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知识才会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传播,永不流失。阈值的得出为促进组织内部及组织间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实现数量化、系统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全面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出成果,将网络传染病动力学理论与均匀混合动力学理论巧妙地应用于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研究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并分析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型,找出关键影响因素,这使得本研究成果对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3-22)

陈丽君,马巧娜[7](2015)在《基于非正式网络的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知识对研究生科研知识体系建构、研究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个人层面的重要沟通媒介,非正式网络对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具有积极影响,在位置、心理、氛围和内容上独具优势。从信任、沟通质量、密度、规模等方面分析非正式网络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实现科研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5年23期)

汤中彬,张扬,乔长蛟[8](2015)在《人际情报网络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网络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认真梳理人际情报网络、隐性知识共享、关系强度、结构洞、网络闭合等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关系强度、结构洞及网络闭合对人际情报网络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进而构建了适于隐性知识共享的内紧外松的人际情报网络模式,并从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及距离中心性等角度对网络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以提高人际情报网络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王维,周鹏,乔朋华[9](2014)在《地方政府对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是知识的共享和整合过程,地方政府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将地方政府激励、惩罚、公共投入水平作为研究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地方政府对跨行政边界集群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稳定性及演化趋势的影响。最后,以社会福利函数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企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相关促进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4年22期)

潘玮,王伟,于跃,王俏[10](2014)在《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效率的测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受员工知识量和知识共享意愿两个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员工知识量及其知识共享意愿的相关性越显着,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越大。本研究通过构建工作绩效指标体系对员工知识量进行量化,通过员工在知识网络中的联系强度和中心度对其共享意愿进行量化,进而计算出两个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推导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效率的测度方法。(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回顾社交网络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分析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并以A咨询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检验"模式"的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对策,如: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创建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芫.在线社会网络中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2].徐芳,瞿静.基于社交网络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

[3].陈英,齐鹏,陈蓓,王晓娇,马婷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生隐性知识共享实证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6

[4].史进玲.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

[5].陈华伟.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6].朱宏淼.在线社交网络与人员流动对组织隐性知识共享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

[7].陈丽君,马巧娜.基于非正式网络的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8].汤中彬,张扬,乔长蛟.人际情报网络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网络模式构建[J].情报科学.2015

[9].王维,周鹏,乔朋华.地方政府对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

[10].潘玮,王伟,于跃,王俏.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效率的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14

标签:;  ;  ;  ;  

隐性知识共享网络论文-刘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