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换道规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驾驶行为,换道决策,驾驶规则,CART决策树
换道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青周,李振龙,曹政,张靖思[1](2019)在《高速公路浓雾环境下换道决策规则提取及决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换道决策规则进行换道是当前无人驾驶车辆常用的决策方法之一。针对浓雾环境下换道决策规则提取困难和研究较少的问题,研究了高速公路浓雾环境下的换道决策行为。首先,招募24名职业司机,利用Auto Sim驾驶模拟舱搭建虚拟高速公路浓雾环境进行驾驶实验;其次,提出了基于CART决策树的换道决策规则提取方法,提取出15条换道决策规则;最后,对换道决策规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CART决策树算法提取高速公路浓雾环境下换道决策规则是可行的,提取的规则能准确反应驾驶员换道行为的决策过程,可为高速公路浓雾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的换道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1期)
魏丽英,崔裕枫,魏家蓉[2](2017)在《基于局部最大熵换道规则的电动自行车流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局部最大熵原理改进换道规则,引入熵增换道概率,并在换道时采用串行更新的方式,反映了电动自行车流的特点;引入换道波的概念,分析了换道波的形成和传播机理,用以说明换道率与车道数、熵增换道概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确定性以及随机性条件下,不同的参数设置对流量密度基本图的影响,得出了在流量适宜时,车道宽度设置4条,更容易使得亚稳态区域的流量处于高分支,提高道路利用效率;最后根据观测的数据校验慢化概率,并将本文模型与多值模型、动态地场模型以及观测数据对比,发现本文模型在克服现有模型缺陷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杨柳,黄中祥,况爱武[3](2016)在《换道规则对高速公路双车道交通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车道功能和使用权将四车道高速公路换道规则分为对称、不对称、旧法规和新法规4类,根据换道动机将换道分为有倾向型和无倾向型后,统一合理描述这4类规则。提出相应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用VC++编程实现元胞自动机模拟,考虑快车(小客车)和慢车(大货车)的长度、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临界密度和慢车速度都与换道规则无关;不同换道规则造成的差异随着密度和慢车比率的增大而减小;在慢车比率较小的中低密度区,与对称规则相比,其他3种规则通过换道改变车辆分布,可大幅度减少冲突,提高快车速度;其他3种规则下快车速度仅在慢车比率较小且靠近临界密度的中密度区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徐洪学,楚淑芳[4](2016)在《一种基于安全换道距离规则的对称同向双车道交通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STCA与F-STCA的深入研究,结合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驾驶安全换道的实际状况,完善了车辆驾驶过程中的换道风险描述,提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安全换道距离规则及基于该规则的对称同向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X-STCA.利用MATLAB模拟环境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保证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换道安全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车辆加速换道次数,从而有益于提高车流速度、降低车流密度和减少道路拥堵.从换道安全和改善交通环境角度考虑,该模型更符合对称同向双车道交通流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葛如海,储亚婷,谢永东,徐明[5](2016)在《基于Prescan的换道预警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换道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换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选取典型的换道场景,针对事故原因,进一步进行车辆运动学分析,建立出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综合考虑相对速度、相对纵向距离和评价指标TTC,提出符合实际的换道预警规则。运用Prescan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建立虚拟场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预警规则符合实际,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徐洪学,张冬梅[6](2014)在《一种基于改进的弹性安全换道间距规则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STCA模型与F STCA模型的分析研究,结合车辆换道的实际状况,重新定义了换道风险度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改进的弹性安全换道间距规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该规则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益于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同时在安全方面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珣,曲仕茹,夏余[7](2014)在《车路协同环境下多车道车辆的协同换道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道路利用率,针对未来车路协同环境所提供的车辆交互基础信息,提出了一种考虑局部区域车辆状态优化的协同换道模型。分析了现有多车道换道规则在车路协同实现条件下的局限与扩展可能;利用威胁度函数描述多车道车辆间相互关系,并在此条件下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协同换道规则模型STCA-S。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规则对比STCA,STCA-I等换道模型,在多车道环境中提高了车辆的换道率;在同等车辆密度下,提出的规则减少了阻塞相的产生,同时车流量、平均速度等交通流参数值均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付锐,马勇,郭应时,袁伟,孙浩[8](2015)在《基于实车试验数据的换道预警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换道预警值的设定更符合我国驾驶人的驾驶习惯,以道路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换道时本车与周围车辆的相对速度和距离对换道行为的影响,确定了不同速度级别下允许驾驶人执行换道操作的安全间距。研究了驾驶人取消换道和执行换道操作行为的不同特征,探讨了驾驶人对于危险判断的主观依据。最后,提出不同速度级别下针对本车周围车辆条件的预警规则,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道路试验中针对周围车辆的预警比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提出的预警规则可行。(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朱昶胜,马玉婷,王庆荣[9](2013)在《入匝道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换道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入匝道系统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从安全距离的角度提出四种换道规则,探讨四种换道规则对匝道系统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匝道上的不同换道行为对匝道交通流模型有重大影响。安全距离为零的换道行为,能使匝道路段的流量获得最大值,但是却会抑制主道上游路段和下游路段的车辆流量;同时考虑了与前后车有安全距离的换道行为,不仅能让主道上下游路段的流量达到最大值,还能使整个匝道系统的流量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3年13期)
王永明,周磊山,吕永波[10](2008)在《基于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车辆换道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元胞自动机模型应用于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的换道规则模拟,并对不同条件下交通流的平均速度和流量进行仿真。基于驾驶员的性格差异,提出了更灵活的弹性换道规则,并探讨了不同换道规则对交通流流量等参数的影响。在计算机仿真过程中,通过变换交通流密度,得出了与不同换道规则对应的交通流基本图。结果表明:相对于以前的模型,遵循2种新规则的模型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效能;从安全性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较优的换道规则。(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换道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局部最大熵原理改进换道规则,引入熵增换道概率,并在换道时采用串行更新的方式,反映了电动自行车流的特点;引入换道波的概念,分析了换道波的形成和传播机理,用以说明换道率与车道数、熵增换道概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确定性以及随机性条件下,不同的参数设置对流量密度基本图的影响,得出了在流量适宜时,车道宽度设置4条,更容易使得亚稳态区域的流量处于高分支,提高道路利用效率;最后根据观测的数据校验慢化概率,并将本文模型与多值模型、动态地场模型以及观测数据对比,发现本文模型在克服现有模型缺陷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换道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青周,李振龙,曹政,张靖思.高速公路浓雾环境下换道决策规则提取及决策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魏丽英,崔裕枫,魏家蓉.基于局部最大熵换道规则的电动自行车流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
[3].杨柳,黄中祥,况爱武.换道规则对高速公路双车道交通流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徐洪学,楚淑芳.一种基于安全换道距离规则的对称同向双车道交通流模型[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葛如海,储亚婷,谢永东,徐明.基于Prescan的换道预警规则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徐洪学,张冬梅.一种基于改进的弹性安全换道间距规则的元胞自动机模型[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李珣,曲仕茹,夏余.车路协同环境下多车道车辆的协同换道规则[J].中国公路学报.2014
[8].付锐,马勇,郭应时,袁伟,孙浩.基于实车试验数据的换道预警规则[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
[9].朱昶胜,马玉婷,王庆荣.入匝道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换道规则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
[10].王永明,周磊山,吕永波.基于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车辆换道规则[J].中国公路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