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法论文-胡邦岳

现代汉语句法论文-胡邦岳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汉语句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定语标记,认知凸显,句法表现,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句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邦岳[1](2019)在《现代汉语定语标记认知凸显及其句法、语义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定语标记是定中名词短语重要的功能标记,其功能旨在凸显其前定语或者其后的中心语。文章借助意象图式对现代汉语定语标记:助词"的"、助词"个"、指示代词"这/那"、虚化数词"一"、数量短语"一个"类、第叁人称单数"他/她/它"、疑问代词"什么"等进行功能分析,指出定语标记两种类型:前凸显和后凸显,并从句法、语义两方面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成因。这些定语标记在句法、语义上的共性与差异形成了以"的"为原型的定语标记范畴,这个功能范畴中成员的共存反映了语言在语法化过程中的竞争局面,描写并解释现代汉语定语标记分布,为汉语定语标记的动态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秦洪武,周霞[2](2019)在《现代汉语的对比性特征——基于词性和句法关系清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英汉语平衡语料库,采用数据驱动的描写方法观察词性和句法关系的宏观分布特征,并为汉英语言研究提出量化分析思路。研究发现,名词和动词是英汉语句子扩展采用的主要词性手段,相应地,定中关系和状中关系是英汉语句子扩展采用的主要句法手段。对比分析显示,英汉语句子扩展手段存在差异:英语更依赖介词系统,故更多呈现静态关系;汉语更多调用动词来编码相应的语义关系,成就了汉语的"动态"特征。此外,汉语句法成分间依存距离短于英语,主要是因为汉语句段铺排更多依赖时序,而英语多使用后置修饰成分。研究表明,数据驱动的研究不仅能检验我们的语言直觉,还能为微观语言对比和分析提供参照。有描写性数据的支持,汉语研究和中外语言对比研究有望拓展新的疆域。(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9年03期)

索潇潇[3](2019)在《现代汉语方位名词的韵律、句法、语体的差异及词汇教学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现代汉语方位名词的韵律、句法和语体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的新视角。单音节方位名词在韵律上受限是其在句法上表现为"黏着"的原因。相反,双音节方位名词在韵律上不受限,所以在句法上表现为"自由"。单音节方位名词表达庄典体功能,双音节方位名词则在语体上呈现出正式度的等级变化。方位名词的教学必须重视其韵律和语体上的特点。通过对比和替换训练让学生意识到方位名词的韵律差异,提高语体意识。(本文来源于《潍坊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安文杰[4](2019)在《现代汉语同位结构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多种语言中。在关于同位结构的文献中,关于其他语言的研究有很多,而关于汉语的研究却很少。在这为数不多的汉语同位结构文献中,大部分是关于同位结构的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研究,但对其句法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同位结构的句法结构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同位结构有两种类型:紧密同位结构和松散同位结构。根据语义的不同,松散同位结构又划分为重构同位结构和性质同位结构。重构同位语为它们的本位语提供了额外的、更具有信息性的名称,而性质同位语则为本位语提供了属性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成分测试,作者发现紧密同位结构和重构同位结构在句法上具有同并列结构一样的特征,而性质同位语在句法、语义上则可以看作是附加在包含其本位语的独立小句之上的成分。为解释上述属性,本文又对不同类型同位结构的内部结构(或句法生成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紧密同位结构投射为以并列词为中心语的CoP。其中,本位语位于指示语位置,而紧密同位语则位于补足语位置。与紧密同位语一样,重构同位语也是本位语的并列成分,所不同的是重构同位语在深层结构中不是DP,而是由独立的小句经过删略而来的成分。性质同位结构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嫁接结构。具体说来,性质同位语由省缩的带有系动词的插入小句派生而来,并嫁接到其本位语之后,而本位语和其它成分则构成一个独立的语力短语ForceP。(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5-01)

姜灿中[5](2019)在《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界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结式表征的是致使语义,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语言甚至同一种语言中动结式的形式都存在变异性。现代汉语以复杂述谓形式[V R]的动结式最为典型,这类动结式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动结式是汉语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老话题”,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尽管如此,其研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争议。究其根源,以往研究多受“动词中心论”、还原主义思想或英语动结式研究的影响,未能很好地厘清谓词、动结式和论元结构构式叁个层级的关系,他们试图通过构成动结式的谓词的题元操作、句法移位、论元提升或者谓词与论元结构构式的直接融合,来派生动结式的句法语义。本文在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基于层级和互动的构式语法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动结式。我们聚焦其句法-语义界面,着重关照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动结式的语法性质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问题;(2)动结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问题;(3)谓词与动结式的互动问题;(4)动结式与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问题。本文首先从构式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视角重新认识了汉语动结式的语法性质,并基于这种新认识重新分析了它的句法-语义界面,提出基于层级和互动的研究框架;然后基于该框架分别探讨了动结式形式与语义的配对关系、谓词与动结式的互动关系和动结式与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关系。本文开展的是一项基于使用的研究,对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的描写和解释主要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CNC)等大型语料库,以大量自然语料的观察和分析为依据。通过对汉语动结式语法性质及其句法-语义界面的重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汉语动结式是一种具有完型性的复杂述谓构式,而不是类似英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构式,也不是其组成成分组合或整合的产物。构成动结式的谓词、动结式、论元结构构式属于叁个不同的层级。其中,论元结构构式位于最高层级,谓词位于最低层级,而动结式位于中间层级。因此,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本质上涉及叁重互动关系:中间层级动结式形式与语义的配对关系、最低层级谓词与中间层级动结式的互动关系和中间层级动结式与最高层级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关系。第二,汉语动结式形式与语义的配对关系可以表征为:[V R](?)[SEM_(V(方式))CAUSE SEM_(R(结果))]。它在语言类型学上是致使构式的一种可能型式,因此它的形式和语义有语言类型学上的动因。形式上汉语动结式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四种句法构造和“单音节+单音节”“单音节+双音节”和“双音节+双音节”叁种主要韵律模式。其句法构造和韵律模式的典型性按上述排序依次减弱。汉语动结式整体编码致使语义。从历时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致使语义继承自谓词的使动用法,是汉语史上使动用法衰落时致使语义由谓词的使动用法向[V V]结构转移的结果。汉语动结式的致使语义具有直接性和认知的可预测性,有典型的自然性致使语义和非典型的主观评价性致使语义之分。汉语动结式的语义角色由它自身定义,而非源自其组成成分。它侧显致使者和受使者,它们由基于身体体验的致使框架决定。其中,致使者具有事件性、直接性和致使性,而受使者最典型的语义特征是受使性或受影响性。第叁,最低层级谓词与中间层级动结式的互动涉及动结式槽位对谓词“自上而下”的准入限制和谓词参与者角色与动结式语义角色“自下而上”的融合。就“自上而下”的准入限制而言,只有满足动结式槽位形式和语义要求的谓词才能分别进入其中,详述致使方式和致使结果。受动结式句法构造和韵律模式典型性的限制,及物动词更容易进入V槽位,而不及物动词更容易进入R槽位;单音节动词比双音节动词更容易进入这两个槽位。此外,谓词v进入V槽位的难易程度还部分地受制于R槽位,与v和进入R槽位的r构成的动结式例示的句法构造和韵律模式的典型性呈正相关关系;反之亦然。动结式槽位对谓词的语义限制主要是体限制。V槽位要求进入其中的谓词必须是活动类谓词,或者至少能够识解为活动的状态类谓词,而R槽位要求进入其中的谓词必须是过渡状态和获得性永久状态类谓词。V槽位与R槽位之间还存在相对的语义限制,即进入两个槽位的谓词必须能够识解为使因事件及其导致的结果。就“自下而上”的融合而言,v/r的参与者角色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动结式的语义角色融合。v的参与者角色通过图式-例示关系和典型-扩展关系两种方式与致使者融合。基于图式-例示关系的融合中,v表征的整个事件可识解为致使者的具体例示,直接与之融合。这种方式语义透明度最高,是典型的例示方式。但受语言经济性和信息“量的准则”的制约,它并非汉语最常见的方式。基于典型-扩展关系的融合中,v的框架元素作为v表征的整个事件的转喻扩展,与致使者融合。这种方式最为常见。受框架元素凸显性、语境、致使关系及其他因素制约,v的不同语义角色与致使者融合的能力不同,具有层级性:v表征的整个事件>核心框架元素(施事/历事>受事/客事)>非核心元素(工具/原因>其他参与者角色(如时间、处所))。r和v的参与者角色只能通过图式-例示关系与动结式的受使者融合。如果r的客事/历事与v的参与者角色显性或隐性同指,则二者同时与受使者融合。如果r的客事/历事和v的参与者存在领属关系,二者可以通过转喻建立间接同指关系,则二者均可与受使者融合,但r的参与者角色是最直接的受影响者,因此更容易与受使者融合。第四,中间层级动结式与最高层级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涉及动结式与论元结构构式“自下而上”的融合和论元结构构式对动结式“自上而下”的压制。这两个层级的互动关系可以为汉语动结式句法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统一的解释。就“自下而上”的融合而言,动结式与及物构式、“把”构式、不及物构式、被动构式、话题构式等论元结构构式的语义完全匹配,二者融合生成复杂多样的常规构式例示。但是,与上述论元结构构式融合时动结式致使者和受使者的句法表达有差异。与及物构式和“把”构式融合时,致使者和受使者都可得到表达;而与被动构式和不及物构式融合时,只有受使者得到句法表达,致使者分别受这两个构式的隐蔽和剪切而无法在句法层面表达,或者即使表达也被背景化。与话题构式融合时,致使者和受使者之间的参照关系、焦点关系和射体-界标关系发生变化。就“自上而下”的压制而言,一些论元结构构式(如及物构式、双及物构式、边缘“把”构式和边缘“被”构式)会通过压制对少数动结式的扩展用法进行调整,产生一些非常规的构式例示。这些构式对动结式的压制是语义角色数量失配引起的,因此压制效应主要表现为“增添”论元。此外,基于层级的构式互动还可以为所谓的动结式歧义提供统一的解释。从层级分析的角度来看,动结式歧义本质上是其例示的歧义,而非动结式本身具有歧义性。这种歧义是构式互动的非理想结果,主要是动结式致使者例示的转喻性和论元结构构式对动结式的压制导致的。本文对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突出层级性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描写和解释的统一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通过基于层级和互动的构式语法,本文构建了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分析的新框架,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对汉语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其次,通过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本文丰富和发展了构式语法的语言层级观和互动观,倡导基于层级和互动的构式语法,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本文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土化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5)

孟凯[6](2019)在《现代汉语词法中虚义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兼论轻动词性成分在词法与句法中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由虚义动词性成分(V_虚)"打、为、行、作、做"构成的"V_虚+V"是古汉语遗存。这5个V_虚的构词力不同,"打"属强势构词,其他几个属零星构词。产生构词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这几个V_虚各有功能分工:"打"主要在词法上构造"打_虚+V",可组配的V语义类型丰富;构词力一般的"行"与"作",可组配的V语义类型的互补性较明显,前者倾向于与强动作性或动作凸显的V组配,后者倾向于与弱动作性或动作不凸显的V组配;"为"和"做"的构词力都较弱,"做"主要在句法上充当实义动词前的形式动词。V_虚在词法中的语义作用主要是:1)使"V_虚+V"比V语义抽象,表现在使"V_虚+V"与V的语义倾向不同和将V的[+动作]转变为"V_虚+V"的[+活动];2)使"V_虚+V"与V的语体附属义不同;3)使"V_虚+V"与V多义关系的表现不同。轻动词性V_虚在汉、英词法中都呈现出与其句法表现不同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这种词法、句法差异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伯江[7](2018)在《现代汉语的非论元性句法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语言理论相信论元结构是各种语言句法语义的基本支撑,本文试图说明汉语语法从根本上讲并不依赖这种支撑。文章首先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考察汉语的非论元角色现象,发现不论是作为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角色,在句法主语和句法宾语位置上都有论元身份不明的角色自然地出现。随后讨论了汉语叁类定语的非论元关系问题,以及某些句法糅合过程中并不遵从论元关系制约的现象。文章相信汉语基本句法是并置方式的说明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世龙[8](2018)在《语段理论下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语段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地位问题。通过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我们提出:句法生成过程中,形容词同名词、动词一样也产生投射生成语段,和其他成分(名词、动词等)合并,生成更大的句法对象。形容词作谓语,其地位是和动词投射VP一样,和V等合并生成VP,然后生成TP,其结构类似于小句结构。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附加到名词短语。名词短语中"的"出现产生投射DeP,而形容词附加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形容词作补语有两种情况,或和动词合并,构成更大的动词成分;或合并为小句结构。形容词修饰动词,作为附加语合并到动词短语,作状语成分。(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8年03期)

周怡[9](2018)在《现代汉语“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的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得”字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也已经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结构进行了研究。虽然前人时贤在许多方面业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许多问题上并没有得出一致讨论。另外,“得”字程度补语结构虽然属于“得”字句的研究范围,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忽略了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框架下分析现代汉语“得”字程度补语结构,探讨该结构中“得”的范畴地位和句法特点,并尝试找出英语中与该结构相似的结构,并对二者进行对比。本文首先综合前人的研究对程度补语进行了界定,随后对“得”字补语句进行了分类。根据“得”后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得”字补语句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本文重点关注“得”字程度补语结构。关于“得”的范畴地位,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也一直处于热议当中,看法也不尽相同。基于杨寿勋(1998)和C.-T.James Huang(2009)对“得”字句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得”字程度补语结构当中,“得”可以看成一个轻动词,它具有独立的句法地位,能投射出独立的短语。但同时,“得”又比较特殊,它还是一个后缀词和音系词,它可以充当前面动词的后缀,并与前面的动词组成一个音系词。本文经过探讨“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的句法特征,认为“得”字程度补语结构中,“得”前的谓词包括形容词和动词,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这一结构中的形容词谓词和不及物动词谓词为一元谓词,及物动词为二元动词,其中的“得”字为带有特殊意义的轻动词,及物动词谓词NP宾语话题化和关系化与“得”字的特征有关。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英语当中与“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相似的结构,发现英语动结结构与该结构相似,并通过对比发现了二者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12)

杨秀婧[10](2018)在《现代汉语空间介词毫微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表示空间关系的“在”,“到”和“从”属于介词语类,分别表示处所,目标和来源的含义。近些年来这一语类以其独特的句法特征广受学者关注,但是针对其句法结构的研究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根据毫微句法理论框架,本文对上述空间介词“在”,“到”,“从”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到”,“从”虽然是单词素词项,但内在句法结构却各不相同,相对复杂,句法结构中的终端结点涵盖不同的语义特征。处所词素“在”包含两个终端结点,一个包含[+Place]特征,另一个包含[+Axpart]特征。目标词素“到”的句法结构更为复杂,包含叁个特征,分别是[+Goal]特征,[+Place]特征和[+Axpart]特征,这就解释了“到”同时具有“方向义”和“处所义”。来源词素“从”的句法结构同样丰富,其终端结点包含[+Source],[+Place],[+Axpart]叁个特征。本文运用毫微句法理论的相关原则,详细解释了介词的相关语言现象,包括介词的内在结构,介词的省略和格融合现象。本文认为在“在/到/从+地点名词”和“在/到/从+地点名词+方位词”两类结构中,叁个介词有其独特的句法结构。本文还针对汉语口语中出现的介词省略现象做出详细解释,认为介词省略的前提是动词与介词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例如表动态意义的动词允许表示目标的介词省略,因为二者语义上都包含动态路径含义。此类动词的内在句法结构包含两个终端结点V和P,因此根据毫微句法的相关理论,此类动词既可后接介词也可允许介词省略。另外,本文针对汉语方言中存在的五种介词融合现象给出了相对应的阐释,其中包含被部分学者否定的两种格融合模式:处所格≠目标格=来源格和处所格=来源格≠目标格。本文认为,尽管在汉语方言中所占比例较低,但这两种格融合模式的确存在,并且仍然可以从毫微句法理论的句法操作上得到解释。如上海方言中介词“到”的双重含义来源义和目标义可以归因于path中心语下同时存在两个特征[+Source]特征和[+Goal]特征;济宁方言中的“从”,其内在句法结构中涵盖叁个终端结点,分别是[+Source]特征,[+Place]特征和[+Axpart]特征,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从”同时具有“处所义”和“来源义”。(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现代汉语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基于英汉语平衡语料库,采用数据驱动的描写方法观察词性和句法关系的宏观分布特征,并为汉英语言研究提出量化分析思路。研究发现,名词和动词是英汉语句子扩展采用的主要词性手段,相应地,定中关系和状中关系是英汉语句子扩展采用的主要句法手段。对比分析显示,英汉语句子扩展手段存在差异:英语更依赖介词系统,故更多呈现静态关系;汉语更多调用动词来编码相应的语义关系,成就了汉语的"动态"特征。此外,汉语句法成分间依存距离短于英语,主要是因为汉语句段铺排更多依赖时序,而英语多使用后置修饰成分。研究表明,数据驱动的研究不仅能检验我们的语言直觉,还能为微观语言对比和分析提供参照。有描写性数据的支持,汉语研究和中外语言对比研究有望拓展新的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汉语句法论文参考文献

[1].胡邦岳.现代汉语定语标记认知凸显及其句法、语义表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秦洪武,周霞.现代汉语的对比性特征——基于词性和句法关系清单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9

[3].索潇潇.现代汉语方位名词的韵律、句法、语体的差异及词汇教学的新视角[J].潍坊学院学报.2019

[4].安文杰.现代汉语同位结构句法研究[D].鲁东大学.2019

[5].姜灿中.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界面[D].西南大学.2019

[6].孟凯.现代汉语词法中虚义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分工与语义作用——兼论轻动词性成分在词法与句法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9

[7].张伯江.现代汉语的非论元性句法成分[J].世界汉语教学.2018

[8].王世龙.语段理论下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分析[J].语言教育.2018

[9].周怡.现代汉语“得”字程度补语结构的句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8

[10].杨秀婧.现代汉语空间介词毫微句法分析[D].鲁东大学.2018

标签:;  ;  ;  ;  

现代汉语句法论文-胡邦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