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陀螺多糖论文-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

胶陀螺多糖论文-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陀螺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胶陀螺,多糖,超高压,响应面法

胶陀螺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1](2019)在《胶陀螺多糖超高压辅助提取响应面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胶陀螺为原料,运用超高压辅助萃取技术,提取胶陀螺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胶陀螺多糖得率作为优化的响应值,考察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压时间5 min、料液比1∶20 g/mL、超高压力300 Mpa的条件下,胶陀螺多糖提取得率最高,得率为5.03%。(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金华,高艳,马明硕[2](2016)在《胶陀螺多糖超声提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声波提取胶陀螺(Bulgaria inguinans)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胶陀螺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35min、提取温度50℃、液料比20∶1(mL∶g),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4.71%。(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毕宏涛[3](2010)在《胶陀螺多糖的系统分析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 (Pers.) Fr.),属于子囊菌纲(Ascomycetes),蜡钉菌目(Helotiales),胶陀螺科(Bulgariaceae),胶鼓菌属(Bulgaria),为我国长白山地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大型特色食用真菌,其最主要的营养成分为糖类物质。为了进一步开发胶陀螺这一药用资源,本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胶陀螺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特征及生物学活性。干燥的胶陀螺子实体依次经热水煮提、2%、10%和30% KOH溶液浸提,随后经Sevag法脱蛋白、中和、透析处理,得到水溶性多糖BIW和碱溶性多糖BIK2、BIK10和BIK30。其中BIW由Man(27.8%)、Glc(39.8%)和Gal(32.4%)组成,分子量在3~50 kD之间且分布极不均一;BIK2、BIK10和BIK30都主要由Glc(含量>92%)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7.5 kD、288.9 kD和175.5 kD,且分布均一。水溶性多糖BIW经冻融分级分成沉淀(BIWP)和上清(BIWS)两部分。其中BIWP经Sephadex G-75凝胶层析纯化得到分子量均一的多糖级分BIWP2。经测定,BIWP2中只含有Glc(99.0%),分子量为Mw 2.6 kD,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Mw/Mn)为1.4。BIWS由Man(32.8%),Glc(33.8%)和Gal(33.4%)组成,分子量分布宽而连续(15-50 kD)。针对其特点,分别采用乙醇沉淀法、Fehling试剂沉淀法和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沉淀法对BIWS进行分级。BIWS通过乙醇沉淀结合凝胶柱层析的方法,仅分离得到一个分子量均一的多糖级分BIWS-4b。经测定,BIWS-4b由Man(27.2%)、Glc(15.5%)和Gal(57.3%)组成,分子量为Mw 7.4 kD,多分散性指数为1.35;BIWS经Fehling试剂沉淀得到上清和沉淀两个级分。由于这两个级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相差不大,而且沉淀收率非常低,所以Fehling试剂沉淀法对BIWS的分级没有效;BIWS经过反复CTAB沉淀分级,经Sepharose CL-6B和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共产生10个均一级分。根据其单糖组成情况分为4类:( 1 ) Man>Gal>>Glc , BIWS-pH10P-1 , BIWS-pH10P-2 ,BIWS-S-pH10P–P;(2)Gal>Man>>Glc,BIWS-S-pH10p-S,BIWS-S-pH12P-2,BIWS-pH12P-S, BIWS-pH1>2P–P;(3)Glc>Man >> Gal,BIWS-S-S-S;(4)Man:Gal:Glc≈1:1:1,BIWS-S-S-pH12p,BIWS-S-pH12p-1。经过以上分离纯化过程,我们从胶陀螺子实体中共得到15个均一的多糖级分。随后,应用HPLC、FT-IR、甲基化、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GC-MS和NMR等方法,对所得胶陀螺多糖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胶陀螺子实体中多糖成分主要为两类:β-1,6-葡聚糖和具有相同甘露聚糖核心的杂多糖( galactomannan、glucomannan和glucogalactomannan)。β-1,6-葡聚糖包括低分子量无分支的BIWP2,高分子量且具有单个β-Glcp分支的BIK2、BIK10和BIK30(分支度分别为0.01、0.17和0.25)。其中,BIWP2为迄今为止从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分子量最小的无分支β-1,6-葡聚糖。胶陀螺杂多糖中,Gal以β-(1→5)-Galf、β-(1→6)-Galf和β-(1→5,6)-Galf的形式存在,Glc以β-(1→4)-Glcp和非还原端形式存在,Man以α-(1→2)-Manp、α-(1→6)-Manp、α-(1→2,6)-Manp和非还原端形式存在。胶陀螺杂多糖的核心结构为α-(1→6)主链带有α-(1→2)分支的甘露聚糖。β-Galf和β-Glcp所组成的糖链(galactan、glucan、glucogalactan)可能通过β-Galf连接在甘露聚糖核心的主链和支链上,由此形成了一系列galactomannan、glucomannan和glucogalactomannan。免疫学活性测定结果显示,β-(1→6)-D-葡聚糖能显着提高小鼠体内淋巴细胞增值能力,而且其分子量和分支度与活性呈正相关,其中分子量对活性的影响比分支度要大;抗疟疾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胶陀螺杂多糖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鼠体内疟原虫感染,还可以显着提高青蒿琥酯的治疗效果。由于其抗疟活性随给药时间和剂量的变化趋势与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变化趋势一致,所以推断多糖的抗疟疾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能力来实现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胶陀螺杂多糖BIWS和BIWS-4b都具有显着地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负离子(O2-·)、过氧化氢(H2O2)、螯合二价铁离子Fe2+和抑制邻苯叁酚自氧化的能力,以及出色的还原力,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此外,BIWS的抗氧化活性优于BIWS-4b。由于组成单糖及连接键型基本一致,而BIWS-4b为BIWS中的低分子量部分,所以推测分子量影响胶陀螺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分子量越高,抗氧化活性越好。以上研究表明,胶陀螺多糖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可以开发成为免疫调节剂、天然抗氧化剂以及抗疟疾辅助药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刘宝岩[4](2009)在《胶陀螺寡糖的初步研究及淫羊藿多糖的分离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用植物成分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活性寡糖和多糖的研究是目前药用植物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胶陀螺子实体水提醇沉上清部分单糖和寡糖的组成和分离纯化方法及淫羊藿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两种中药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 (Fries)]是一种长白山地区特有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多种药理学功效。对胶陀螺子实体水提醇沉上清部分的组成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干燥产物为深褐色粉末,含有大量的单寡糖和甾体类小分子物质。单糖和寡糖主要为葡萄糖和二糖或叁糖,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以0.22:3.82:1.00物质的量比组成。对胶陀螺子实体水提醇沉上清部分分离纯化所得各级分薄层层析结果的综合分析,优化对其进行分级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先用大孔树脂进行分级纯化,依次用水、30%和50%浓度乙醇溶液洗脱,分别得到由单糖、寡糖和甾体类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水洗级分和2个均由两种甾体类小分子物质组成的醇洗级分;水洗级分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后,先使用正相硅胶柱层析法,干法上样,氯仿-甲醇-水(70:30:10,v/v/v,下层)为洗脱剂,可将水洗级分进行初步分离。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为小檗科的一种药用植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很多古代药籍中均有记载,对于高血压,高血脂,性机能障碍,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多糖提取部分选取淫羊藿干制品为研究对象,应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对淫羊藿的水溶性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并探讨了不同提取方式对淫羊藿水溶性多糖产率的影响,经过逐步验证,得出最优的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5 (w/v),沸水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对提取液用3倍体积的95%乙醇进行沉淀,所得粗多糖的产率达到6.37%,蛋白质含量为1.33%,糖含量为37.9%。(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韩翰,陈艳,于丽,王博,李明玉[5](2008)在《人参多糖及胶陀螺多糖的抗疟疾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人参多糖和胶陀螺多糖预防疟疾以及它们与抗疟药物青蒿琥酯联合协同治疗疟疾的效果。结果表明人参多糖和胶陀螺多糖均有预防疟疾的效果,在100mg/kg 剂量时,小鼠在灌胃(本文来源于《2008年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08-06-01)

韩翰[6](2008)在《人参多糖及胶陀螺多糖在小鼠体内抑制以及预防疟疾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现代世界卫生方面的突出问题,也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已取得显着成效。但近些年,又有许多耐药疟原虫不断出现,使得抗疟药物的研究变得非常紧迫。本文研究了单独多糖、多糖与青蒿琥酯混合物协同在小鼠体内抑制疟疾的作用,以及多糖对小鼠体内疟疾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单独多糖以及多糖与青蒿琥酯的混合物对小鼠体内的疟疾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参多糖与青蒿琥酯(100 mg/kg + 14mg/kg)混合后的感染抑制率为77.11%,大于二者单独抑制率的和,(12.96% + 57.21%)。从而显示人参多糖与青蒿琥酯混合以后具有一定的协同抑制疟疾效果。同样,胶陀螺多糖与青蒿琥酯(100 mg/kg + 14mg/kg)混合后的感染抑制率为89.85%,大于二者单独抑制率的和(17.36% + 58.59%),亦表现出协同作用。而人参多糖和胶陀螺多糖均有预防小鼠体内疟疾的效果,在100mg/kg剂量时,小鼠在灌胃给人参多糖6天后的感染抑制率达最高值(18.73%);在灌胃给胶陀螺多糖8天后感染抑制率达最高(46.21%)。在200mg/kg剂量时,人参多糖在给药6天后的感染抑制率为高(19.17%);胶陀螺多糖在给药8天后感染抑制率达最高(28.50%)。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显示,在100mg/kg剂量时,人参多糖在给药6天后的吞噬能力达最高值,胶陀螺多糖在给药8天后吞噬能力达最高;在200mg/kg剂量时,人参多糖在给药6天后的吞噬能力为高,胶陀螺多糖在给药8天后吞噬能力为最高。这些结果与预防疟疾的结果相符合,说明这两种多糖预防疟疾的作用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有关。本实验中胶陀螺多糖的吞噬能力较比人参多糖强,胶陀螺多糖与小分子的协同作用能力比人参多糖强,与预想的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多糖与小分子抗疟药物的协同作用机制可能是多糖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明玉[7](2008)在《胶陀螺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陀螺( Bulgaria inquinans Fr. )属子囊菌纲(Ascomycetes) ,蜡钉菌目(Helotiales) ,胶陀螺科(Bulgariaceae) ,胶鼓菌属( Bulgaria Fr. )真菌。胶陀螺富含各种营养成分,是东北山区人们习食的一种真菌。沸水煮提胶陀螺子实体,过滤除去残渣,浓缩滤液,经醇沉,常规干燥得到胶陀螺粗多糖BP;BP水溶液进一步离心除去粗多糖中的杂质,醇沉精制,沉淀冰冻干燥得到胶陀螺多糖BP1;BP1水溶液经反复冻融除杂,Sevag法脱蛋白,最后得到较均一的胶陀螺多糖组分BP2。我们通过柱层析分别分析了叁者的分子量分布情况;由高效液相层析测定了它们各自的单糖组成和比例;并测定了BP、BP1、BP2中的蛋白质和糖的含量;还对它们的一些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以ICR系雄性小白鼠为实验材料,初步探究了BP对移植性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每组实验动物连续灌胃给药10天,停药后测量小鼠的体重和小鼠肿瘤、胸腺、脾脏的重量。计算肿瘤抑制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表明:BP单独给药,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测得肿瘤抑制率为22.7%,但BP与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5-Fu)联合使用,可以显着提高5-氟尿嘧啶的药效,使得肿瘤抑制率由单独使用5-Fu的36.8%提高至46.5%。同时BP可降低5-氟尿嘧啶对小鼠机体造成的副作用,减小其对小鼠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为进一步探讨胶陀螺粗多糖BP对ICR小鼠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探寻其增强5-Fu抗肿瘤药效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小鼠体内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BP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尤其对脂多糖诱导的B细胞增殖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推测BP可能是一种B细胞丝裂原。由此可见,胶陀螺粗多糖对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增效作用,可能是通过BP激活小鼠机体内相关的免疫调节途径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Lo,Aissata,Mamadou[8](2007)在《胶陀螺和人参多糖在小鼠体内的抗疟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胶陀螺和人参中提取多糖,并且对它们在小鼠体内抗Plasmodiun yoelii疟原虫的能力作了一定评价。从胶陀螺中提取并获得了叁个级分的多糖,分别为粗多糖(CPP)、多糖提取物1(PE1)、多糖提取物2(PE2)。因为PE1和PE2的得率较低,所以没有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CPP在进行了脱蛋白、去杂质和凝胶过滤层析后,得到了纯化的多糖(PPP),并测定了CPP的多糖、蛋白质、灰分及糖醛酸含量,然后检测它对疟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从人参中提取到两个级分GFA和GFB。GFA主要为人参淀粉和蛋白质;GFB为人参多糖,并测定了不同浓度下的GFA和GFB对疟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胶陀螺多糖具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疟疾的活性,在疟原虫的治疗试验,200mg/kg的CPP表现出显着的抗疟活性。GFA和GFB对疟原虫有治疗作用。GFA在剂量为400mg/kg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抗疟作用,因为实验所用小鼠的数量少于统计学的要求,所以这一提取物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对于预防感染,GFA和GFB没有表现出剂量的依赖性。每天GFA的给药剂量分别为100mg/kg、200mg/kg和400mg/kg或GFB为100mg/kg和200mg/kg时,疟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7.62%、29.11%、25.08%、15.17%和20.66%。从结果可知,GFB具有显着的抗疟活性,GFA和GFB在相同的剂量下,GFB具有较好的抗疟活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祝冬梅[9](2003)在《胶陀螺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中分别以75%乙醇回流、冷水、热水浸提得到叁个粗糖级分BPⅠ、BPⅡ、BPⅢ,BPⅢ经乙醇分级后得到叁个级分BPⅢa、BPⅢb、BPⅢc,其中BPⅢb冻融除杂后经SepharoseCL-4B柱层析,DEAE-Sephadex A-25柱层析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检验,BPⅢb为单一狭窄对称峰且电泳呈单一谱带。纯度鉴定表明BPⅢb在分子量大小和极性上都较为均一。 组分分析表明BPⅢb的单糖组成为Glc、Man、Gal,摩尔比为3.73:1.00:0.76。 BPⅢb的结构分析采用了部分酸水解,碘反应,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G.C.分析,甲基化分析等方法,甲基化产物经水解、还原、乙酰化后用G.C.-M.S.联机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BPⅢb多糖结构分枝少,平均每8个单糖残基中有1个分枝。(1→6)Glc,(1→6)Man构成主链的核心部分,在0-3处有分枝。支链和主链的边缘由较多的不可氧化(1→3)Glc,(1→3)Man和较少的可氧化(1→6)Gal和(1→6)Glc,(1→6)Man构成。分枝点糖残基有(1→3,6)Glc和(1→3,6)Man,其中大多数为(1→3,6)Glc。(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祝冬梅,张丽萍[10](2002)在《胶陀螺多糖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胶陀螺中分别以70%乙醇回流、冷水、热水浸提得到叁个粗多糖级份BPⅠ、BPⅡ、BPⅢ,BPⅢ经乙醇分级后得到叁个级份BPⅢa、BPⅢb、BPⅢc,其中BPⅢb经冻融除杂后经检验为均一组分。组分分析表明各粗多糖的单糖组成一致,为Glc、Gal、Man。(本文来源于《“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02-10-29)

胶陀螺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声波提取胶陀螺(Bulgaria inguinans)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胶陀螺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35min、提取温度50℃、液料比20∶1(mL∶g),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4.7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陀螺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胶陀螺多糖超高压辅助提取响应面工艺优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

[2].金华,高艳,马明硕.胶陀螺多糖超声提取工艺优化[J].食用菌学报.2016

[3].毕宏涛.胶陀螺多糖的系统分析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刘宝岩.胶陀螺寡糖的初步研究及淫羊藿多糖的分离提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韩翰,陈艳,于丽,王博,李明玉.人参多糖及胶陀螺多糖的抗疟疾活性[C].2008年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08

[6].韩翰.人参多糖及胶陀螺多糖在小鼠体内抑制以及预防疟疾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李明玉.胶陀螺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8].Lo,Aissata,Mamadou.胶陀螺和人参多糖在小鼠体内的抗疟活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7

[9].祝冬梅.胶陀螺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10].祝冬梅,张丽萍.胶陀螺多糖的分离与鉴定[C].“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02

标签:;  ;  ;  ;  

胶陀螺多糖论文-钟宝,李凤林,王英臣,刘静雪,Youn-Soo,Ch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