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牙本质发育不全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DGI-Ⅱ),遗传疾病,发病机制,治疗
牙本质发育不全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仰,隋文[1](2019)在《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DGI-Ⅱ)是一种以牙本质发育缺陷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引起牙齿的变色、磨耗和釉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口腔美观。关于DGI-Ⅱ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如何更好的治疗该疾病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GI-Ⅱ的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唐瑭,刘波,陈梅红,刘娟[2](2017)在《Ⅲ型牙本质发育不全(壳牙)伴多生牙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报道Ⅲ型牙本质发育不全伴多生牙1例,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娄岸,冯云枝[3](2017)在《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中DSPP基因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GI)是一种牙本质发育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8000~1/6 000,乳恒牙均可受累。1973年Shield将其分为3型:DGI-Ⅰ、DGI-Ⅱ、DGI-Ⅲ。现有的研究认为DGI-Ⅱ的发生与DSPP基因突变相关,目前已经报道的相关突变有48种,但在不同家系中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家系报道在DSPP基因未发现突变,因此收集DGI-Ⅱ家系并分析其致病基因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对DGI-Ⅱ的遗传学研究。若能对DGI-Ⅱ家系进行有价值的遗传评估将有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10-22)
游月华,杜新雅,武斌,谢春[4](2016)在《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DSPP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2个汉族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中的DSPP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对2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家系的成员进行全身基本情况及口腔专科检查,拍摄口内照,全景片,以及牙片,采集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及DNA测序技术,结合序列分析方法,对2个家系共15名家系成员(其中患者10名)的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1~5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家系A中的患者在DSPP的第2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50C>T(p.P17L);家系B的患者在DSPP第4外显子发生错义核苷酸改变c.506A>G(p.D169G)。结论:DSPP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两个DGI-Ⅱ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魏煦,杨芸,韩薇,骆小平,钱冬冬[5](2015)在《1例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咬合重建治疗的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牙往往磨耗严重,质脆易碎。该文介绍了1例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咬合重建的治疗过程及修复要点。(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索来,陈志强,罗锋,李中杰,万乾炳[6](2015)在《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牙本质发育不全患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牙本质发育不全(DI)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牙本质发生病变,尤其多发于恒牙。患牙临床表现为棕黄色、釉质缺失、过度磨耗等,修复治疗这类牙具有极高的挑战性。本文报道1例用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牙本质发育不全的患者。(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陈礼森,吴江,张少锋[7](2013)在《固定-可摘联合修复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II型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文报告1例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张莹,邹静,杨燃[8](2012)在《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硬组织研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牙本质发育不全是一种牙本质发育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致病基因和临床治疗上,硬组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就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硬组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以"牙本质发育不全,表面形态,动物模型,釉牙本质界,牙本质小管"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2011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OVID数据库。结果与结论: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牙本质发育不全的釉质结构正常,病变主要表现在釉牙本质界和牙本质。其釉牙本质界大多表现为直线型外观,牙本质结构紊乱,钙化不规则,牙本质小管数目减少,胶原纤维形态和排列异常。这些异常结构的成因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07期)
凌月华,黄庆丰,赵军[9](2011)在《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的重建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 I-Ⅱ)患者进行重建修复,观察疗效并总结修复要点。方法收集1个DG I-Ⅱ的家系资料,对先证者(患者1,女性,21岁)及其亲属(患者2,男性,40岁)的临床特征、修复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DG I-Ⅱ患者均以牙列重度磨耗为主要特征,其中患者2伴上下牙列缺损。患者1经重建、冠延长后行烤瓷固定修复;患者2经重建后以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修复后1年进行随访,患者主观感觉和临床检查均显示美观及咀嚼和发音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DG I-Ⅱ的修复应以阻断磨损及重建咬为原则,在重建基础上的固定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7期)
王敬红,耿钰,杜礼安[10](2009)在《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的家系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口腔医学临床上牙本质发育不全发现较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认识。但作为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低,尚不能治愈,所以相应的报道并不多见。直到2001年,我国成功克隆了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typeⅡ,DG I(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牙本质发育不全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报道Ⅲ型牙本质发育不全伴多生牙1例,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本质发育不全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仰,隋文.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研究进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2].唐瑭,刘波,陈梅红,刘娟.Ⅲ型牙本质发育不全(壳牙)伴多生牙1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7
[3].娄岸,冯云枝.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中DSPP基因突变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4].游月华,杜新雅,武斌,谢春.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DSPP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6
[5].魏煦,杨芸,韩薇,骆小平,钱冬冬.1例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咬合重建治疗的临床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
[6].索来,陈志强,罗锋,李中杰,万乾炳.固定义齿联合活动义齿修复牙本质发育不全患者1例[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
[7].陈礼森,吴江,张少锋.固定-可摘联合修复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1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
[8].张莹,邹静,杨燃.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硬组织研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9].凌月华,黄庆丰,赵军.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的重建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10].王敬红,耿钰,杜礼安.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的家系调查与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
标签: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DGI-Ⅱ); 遗传疾病; 发病机制;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