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1安军明2黄琳娜2赵颖倩1董联合3薛辉4郭新荣1李芳琴5
(1.陕西咸阳陕西中医学院712046;2.陕西西安市中医院710071;3.陕西西安西北有色医院710054;4.陕西户县中医医院710089;5.陕西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710038)
【摘要】目的观察规范化电针方案治疗MGH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主取甲、乙两组穴位,并随证配用穴位,针刺带脉冲电。对照组选穴针刺。4个疗程后统计患者乳痛、乳块相关参数及判断临床疗效。结果综合疗效:观察组治愈62例(77.5%),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率37例(46.3%),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乳痛、乳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和全身症状均差异明显(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优(均P<0.05)。结论规范化电针方案可明显提高MGH患者临床疗效,无副作用和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规范化电针操作;疗效观察
乳腺增生病(简称MGH,下同)为中青年女性常见、多发疾患,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电针治疗该病是有效方法,我们依据陕西中医学院制定的规范化电针治疗方案进行了临床观察,获得了理想的结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北有色医院和户县中医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门诊育龄妇女共160例。观察组年龄最小23岁,最大者50岁,平均34.42岁,其中≦30岁7人,占17.5%,31~40岁者16人,占40.0%,41~50岁17人,占42.5%;病程最短者5天,最长者8年2个月,平均23.8个月。对照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34.02岁;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7年6个月,平均为23.4个月。中医辩证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肝郁气滞型者25例(31.3%)和27例(33.8%),冲任不调型26例(32.5%)和41例(51.3%),肝火上炎12例(15.0%)和2例(2.5%),痰湿凝滞5例(6.3%)和8例(10.0%),气血两虚8例(10.0%)和1例(1.3%),瘀血阻络4例(5.0%)和1例(1.3%)。两组间年龄、病程、乳痛及肿块大小、范围、硬度积分经统计均无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
①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与月经、情绪有关,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乳房肿块,触痛,随情绪及月经周期而消长。③经乳腺红外线和/或B超检查确诊。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50岁;③女性;④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18岁>50岁及妊娠、哺乳期妇女;②正用它法治疗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病或全身衰竭者;④依从性差,不能按医生要求检查、记录、治疗者。
1.5辨证标准
分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肝火上炎、痰湿凝结、气血两虚和瘀血阻络六型,其依据证标准见[2、3]。
2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各80例。
2.1观察组
主穴:甲组—屋翳、乳根、合谷;乙组—天宗、肩井、肝俞,均双侧。配穴:肝郁气滞配阳陵泉、太冲;痰湿凝结配丰隆、太冲;瘀血阻络配膈腧、期门;冲任不调配肾俞、太溪;气血两虚配足三里、脾俞;肝火上炎配太冲、侠溪。均双侧穴。刺法:30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屋翳、乳根呈25o向外、天宗向外下斜刺1.2~1.3寸,有胀感;肩井向前平刺1寸,余穴均按国家标准[4]操作。得气后甲组屋翳、乙组天宗分别与一配穴接G-6805电针治疗仪,每次带电两组,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疏密波,频率为2Hz,电流以患者耐受为度,两组穴交替使用,1日一次,每次治疗30min,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月经期停针,共观察4个疗程。
2.2对照组
按《针灸治疗学》[5]主穴取膻中、屋翳、期门、丰隆;配穴:肝郁气滞配太冲、肩井,痰湿阻络配中脘、内关、足三里,冲任失调配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除任脉三穴外,余均取双穴。向患侧平刺膻中,向上平刺乳根,向外平刺屋翳,向内上方平刺期门。余穴同[4]操作。不带电。疗程等均同观察组。
3疗效评价
3.1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综合疗效、乳痛及全身症状评分、乳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评分。
3.2疗效评价标准
3.2.1评价依据
行业标准[1]和《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6]。
3.2.2综合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乳块、乳痛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乳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肿块长径缩小1/2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乳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肿块长径缩小1/3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乳块缩小不足1/3。
3.2.3乳痛分级与评分
无触压痛和自发痛为0级计0分;触压痛,无自发痛为1级计6分;自发阵发痛,以经前为主为2级计12分;自发持续痛,不影响生活为3级计18分;自发持续性痛,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影响生活为4级计24分。
3.2.4肿块分级与评分
①肿块硬度质软,较正常腺体稍硬为1级计3分;质韧如鼻尖为2级计6分;质硬为3级计9分。
②肿块范围(1个象限计1.5分)局限于1~2个象限为1级计3分;分布3~4个者为2级计6分;分布5~6个者为3级计9分;分布7~8个者为4级计12分。
③乳块大小(最大直径)≤2cm为1级计3分;2.1~5cm为2级计6分;>5cm为3级计9分。
3.2.5全身症状评分
将常见症状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1个等级标准为2分,分别计0分、2分、4分和6分[7]。
3.2.6积分计算
①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②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90%为治愈;改善率70~89%为显效;改善率30~69%为有效;改善率﹤30%为无效。
3.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则如实记录。
3.4治疗结果
3.4.1综合疗效
两组间综合疗效及其比较见表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为P<0.05,☆☆为P<0.01。下同。
3.4.2乳痛、全身症状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计分比较见表2。
3.4.3肿块相关参数
治疗前后两组肿块相关参数计分比较见表3。
表2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乳痛、全身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显著(均P<0.01),而观察组效果更优(P<0.05)。表3表明两组治疗后乳块大小、硬度、范围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而观察组消块作用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5)。
3.4.4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4讨论
MGH之乳痛、全身症状、肿块大小、硬度和范围等相关参数治疗后两组疗效均较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明显,且五项指标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与并发症的出现。但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数值差异性较大,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患者对电针治疗敏感程而引起。本电针治疗方案规范,取穴少,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及并发症,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汉均.乳腺病研究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98.
[2]李艳,张卫华,王珊玺,等.乳腺增生病针灸治疗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9,29(4):67
[3]王政泽,张卫华,李青.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之主证研究[J].实用中医药,2010,26(9):65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2170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
[7]乳腺增生病症状量化积分研究.张卫华,李芳琴,李艳,等.乳腺增生病症状量化积分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