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解冻论文-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

土壤解冻论文-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解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

土壤解冻论文文献综述

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1](2019)在《长白山地丘陵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治解冻期土壤侵蚀,以东北长白山地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农耕地进行实测观测,分析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坡向解冻期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土壤水分、温度、剪切力、反射辐射及局部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构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解冻期土壤侵蚀从坡上、坡中到坡下依次增大,随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趋势减缓,南坡最大而北坡最小,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和坡向土壤侵蚀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通过逐步回归,构建了基于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3个因子的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R~2=0.903)。研究结果可为解冻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锰[2](2018)在《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北地区,春季解冻期反复的冻融作用和融雪/降雨径流破坏了土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形式会有所不同,因此开展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有助于土壤冻融侵蚀的预防以及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本文选取东北黑土区长白山山地丘陵区的泉河小流域和吉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块,调查解冻期土壤及土壤特性,分析解冻期土壤侵蚀量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解冻期土壤侵蚀量与侵蚀因子的预测方程,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在高程、坡度和坡向空间格局上具有以下特征,高程以分布在小于500m范围内为主,吉兴小流域林地主要分布在500m~800m范围内;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15°范围内,园地、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8°~25°范围内;坡向主要以分布在半阳坡和半阴坡面积较多。景观指数格局分析发现,耕地和林地都表现出较复杂的形状,林地具有最大优势度,两个小流域多元化和均衡化发展较差,少数几个主要的景观类型控制的程度较高。(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解冻期气温耕地最高且温差最大,其次是草地,林地气温最低且温差相对较小,而空气湿度则是林地最大,且林地、草地气温和湿度均与耕地存在显着差异。林地和草地都具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且均与耕地存在极显着差异。土壤性质方面,解冻期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草地,耕地土壤含水率最低,而土壤温度则是耕地最大,其次是草地,林地最小,土壤反射辐射与土壤温度规律一致,耕地>草地>林地,土壤剪切力大小为林地>草地>耕地,且林地、草地上述指标均与耕地存在极显着差异。观测解冻期土壤侵蚀状况发现,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而林地和草地在解冻期鲜有土壤侵蚀发生。(3)调查解冻期耕地土壤侵蚀发现,不同坡位土壤侵蚀量为坡下>坡中>坡上,且土壤侵蚀量随着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多,不同坡向土壤侵蚀量都是南坡最大,北坡最小。且不同坡位、不同局部坡度土壤侵蚀量间均呈极显着差异,而不同坡向间呈显着差异。(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度与土壤侵蚀量灰色关联度最大,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居第二位,土壤剪切力的灰色关联度居第叁位,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的灰色关联度较小,对土壤侵蚀量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坡度、土壤含水率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7和0.747,土壤剪切力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都与土壤侵蚀量呈显着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坡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剪切力解冻期土壤侵蚀量预测方程(V=-16.388+1.959S+2.038ω-101.903τR~2=0.903)。(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9)

李龙,尹航,黄世臣,傅民杰[3](2018)在《春季解冻期3种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春季冻融过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研究了长白山地区3种典型森林土壤在春季解冻期间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解冻过程中,3种森林上层土壤(0~10 cm)几种酶活性仍相对较高。随着土壤温度升高,3种酶活性均出现了一个或多个爆发性增高然后迅速降低的过程。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两种酶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各解冻阶段相同土壤层中,次生白桦林土壤脲酶及转化酶活性最高,红松阔叶林次之,长白松林最低。3种林型解冻过程中土壤脲酶及转化酶活性综合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纯针叶林。(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洋[4](2018)在《BP神经网络对解冻期土壤侵蚀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冻期土壤侵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侵蚀机理与研究较为普遍的降水侵蚀存在极大差异,不同侵蚀主导过程及影响因素千差万别,目前的经验模型和物理成因模型很难兼顾到所有影响因素和侵蚀过程,无法对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进行精确预报。需要长期积累大量数据,而BP神经网络模型包容性强,仅需要较少的相关因素,适用范围广,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对非线性问题进行较好的处理。因此,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黑土、白浆土、棕壤、草甸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解冻期模拟融雪及降雨试验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并评价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室内模拟融雪径流试验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分别输入黑土、白浆土、棕壤、草甸土模拟试验的冻融温差、冻融循环次数、土壤含水率、冲刷流量、土壤解冻深度五个因素,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评价系数DC在[0,0.5)范围内,为T等不合格。但再增加相关因素径流量后,预报模型的精准度大大提高。黑土和棕壤预报模型的评价系数DC在(0.9,1]范围内,为甲等优秀。白浆土和草甸土预报模型的评价系数DC在[0.7,0.9]范围内,为乙等良好。建模输入因子对输出量的影响因素越大则模型效果越好,说明春季解冻期融雪径流量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构建的六个输入因素,一个输出因素,两个隐含层的叁层BP神经网络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可以用于室内模拟融雪径流侵蚀的预测。(2)对于室内模降雨侵蚀试验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首先构建黑土、白浆土、棕壤在降雨强度、解冻深度、含水率叁个因素下的BP神经网络土壤侵蚀量预测模型。叁因素作为模型输入因素时,黑土、白浆土、棕壤土预报模型的评价系数DC均小于增加径流量为第四因素的预报模型评价系数DC。增加径流量后,白浆土、棕壤预报模型评级系数分别是乙等、甲等,所建模型均能正式应用;黑土预报模型评级系数增加接近一倍,但仍未达到参考预报的丙等。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量对土壤侵蚀量影响的确很大,但黑土受土壤性质影响,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其他两种土壤大。(3)对于室外模融雪侵蚀试验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草甸土仅输入冲刷流量和土壤解冻深度这二个因素,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评价系数DC为丙等,仅可用于参考性预报。而加入径流量后,变成叁因素输入后精准度大大提高,模型评价系数DC为甲等,预测效果达到所需要求。室外融雪径流预测模型在增加输入径流量后预报准确度明显提高。故构建的叁个输入因素,一个输出因素,两个隐含层的叁层BP神经网络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可用于室外模融雪侵蚀试验的正式预测。(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董闯,尹航,黄世臣,傅民杰[5](2018)在《春季解冻过程对长白山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着高于细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解冻的初期至中期阶段,所有5种林型土壤的上层粗颗粒组分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变化较小,而解冻后期,上层土壤粗颗粒的组分比例明显下降,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明显上升;5种林型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上层土壤的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着高于下层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和蒙古栎林4种林型土壤上层、下层中的粗颗粒有机碳在解冻的各个时期含量接近,无显着性差异,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而长白松林地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4种林型土壤。(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国君,尹航,吴明根,傅民杰[6](2018)在《春季解冻过程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春季土壤冻融过程对碳氮周转的影响,以长白山地区2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和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C)、氮(M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在春季解冻期间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解冻过程中,2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时间变化动态不同,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表现出明显的垂直空间异质性,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显着高于10—20cm土层。除个别时期外,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亦显着高于10—20cm土层土壤。解冻过程中,2种林型0—10cm土层土壤DOC含量时间变化动态基本一致,而红松阔叶林10—20cm土层土壤最大DOC释放量早于次生白桦林。2种林型DOC释放过程集中于解冻中后期。解冻期2种林型土壤DON时间变化动态表现一致,最大土壤DON释放量出现在解冻中后期。解冻期2种林型土壤DON存在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0—10cm土层土壤DON含量显着高于10—20cm土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孙宝洋,肖俊波,刘晨光,李占斌[7](2018)在《季节性冻融区解冻期土壤分离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冻融区解冻期土壤分离是水力与冻融复合的侵蚀过程,为侵蚀产沙提供了物质储备,是初春河道泥沙的主要来源。以黄河中上游内蒙古段十大孔兑地区砂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口方法,对比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土壤初始含水率、坡度和流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土壤分离能力与坡度、流量、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当坡度大于10°时,土壤分离能力的增加幅度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当各因素水平最大时,土壤分离能力达到最大值;各因素对土壤分离能力大小贡献率分别为坡度(76.02%)>流量(13.39%)>土壤初始含水率(6.92%)>冻融循环次数(3.67%)。在降水量有限的解冻期,坡度是影响土壤分离能力的最主要因素;田口方法对土壤分离能力预测相对误差小于20%,预测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朱国君,尹航,梁运江,吴明根,傅民杰[8](2017)在《春季解冻期3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素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春季土壤冻融过程对氮素周转的影响,以长白山地区3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NH_4~+-N、NO_3~--N和微生物量氮(MN))在春季解冻期间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解冻过程中,3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氮时间变化动态不同,且土壤微生物量氮表现出明显的垂直空间异质性,0~10 cm层土壤微生物量氮显着高于10~20 cm层。解冻期3种林型土壤NH_4~+-N时间变化动态表现一致,最大土壤NH_4~+-N释放量出现于解冻中后期。解冻期3种林型0~10 cm土壤NO_3~--N变化动态基本一致,但10~20 cm层土壤NO_3~--N含量的变化动态表现各异。解冻期间,除长白松林外,红松阔叶林与次生白桦林的0~10 cm层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显着高于10~20 cm层土壤。土壤解冻中前期以NH_4~+-N生成为主,而解冻中后期,NO_3~--N生成量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姜泽宇,吴凤日,傅民杰[9](2016)在《解冻期温带针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无机氮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温带红松林和落叶松林土壤解冻过程中的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分析了微生物量氮和无机态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解冻期两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土壤微生物量氮随解冻进程而不断增加,最大微生物量氮出现于解冻后期。两种针叶林0~10 cm层土壤微生物量含量显着高于10~20 cm层土壤。红松林0~10 cm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明显高于落叶松林。两种林型土壤的铵态氮含量表现出相同的时间动态特征,均随解冻期的推进而不断升高,最大峰值出现于解冻末期。解冻期两种林型土壤存在两次硝态氮释放峰值,且0~1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10~20 cm土壤。北方针叶林土壤解冻期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水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7期)

高双[10](2016)在《冻融作用下根系对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侵蚀是季节性冻土区常见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冻融作用可破坏土壤结构,减小土壤抗冲性,还可导致植物根系死亡。植物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根系可增大土壤抗冲性,在植物减少水土流失中至关重要。但冻融作用下根系如何影响土壤抗冲性及根系的哪些因素影响解冻期土壤抗冲性尚未得出具体的结论。本文以东北季节性冻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室外模拟试验土样进行土壤抗冲试验,并进行根系调查,分析冻融作用对土壤抗冲性和根系的影响、根系对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和冻融作用下根系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冻融作用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方面,冻融作用可增大产沙量,即减小土壤抗冲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经过冻融作用后,土壤抗冲性明显下降。对于不同季节性冻融循环而言,经过两个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土壤抗冲性小于经过一个季节性冻融循环的,但二者差异并不显着(Sig.=0.105)。不同冻融强度作用下,土壤抗冲性大小为:ROCK>RECK>NACK, NACK、RECK和ROCK两两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冻融强度间土壤抗冲性大小取决于土壤含水率,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对于棕壤和黑土两种土壤而言,棕壤抗冲性大于黑土抗冲性。2L·min-1流量下的小于1L·min-1,且存在显着性差异(Sig.=0.011)。(2)冻融作用对根系的影响方面,冻融作用可使根系死亡,0-10cm的根系死亡量和根系死亡率均大于10-20cm;不同冻融强度下根系死亡量大小为:NA>RE>RO;对于不同径级根系而言,根系死亡量由大到小依次为0-1mm、1-2mm、2-3mm、>3mm,冻融作用对细根的破坏更严重。(3)根系通过减弱土壤冻融破坏作用和增加冲刷阻力两种方式共同作用实现增强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作用。不论是否存在冻融作用,根系均可增大冲刷阻力以增强土壤抗冲性。不同冻融强度下,NA处理下根系增加土壤冲刷阻力及减弱土壤冻融破坏作用更明显;对于不同流量,2L·min-1流量条件下根系增加土壤冲刷阻力及减弱土壤冻融破坏作用更明显;对于黑土和棕壤而言,黑土中根系增加土壤冲刷阻力及减弱土壤冻融破坏作用更明显;经历两个季节性冻融循环的根系增加土壤冲刷阻力及减弱土壤冻融破坏作用比经历一个季节性冻融循环更明显。(4)冻融作用下根系影响土壤抗冲性方面,棕壤中活根和产沙量呈负相关,死根和产沙量不相关,黑土中活根和死根均与产沙量呈负相关,土壤中增强土壤抗冲性的根系主要为活根。主成分分析发现棕壤中根系影响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第1主成分中包括分形维数、TL≤3.000、TN≤3.000、L<3.000和SA≤3.000,黑土中根系影响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第1主成分中包括分叉数、L≤3.000、SA≤2.000和PA≤3.000,均为与根系结构相关的指标,故将第1主成分定义为≤3mm细根结构因子。棕壤和黑土中根系影响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第2主成分均为平均直径和M≤3.000,将第2主成分定义为≤3mm细根因子。冻融作用下根系影响士壤抗冲性首要因子是≤3mm细根结构因子。(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土壤解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东北地区,春季解冻期反复的冻融作用和融雪/降雨径流破坏了土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形式会有所不同,因此开展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有助于土壤冻融侵蚀的预防以及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本文选取东北黑土区长白山山地丘陵区的泉河小流域和吉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块,调查解冻期土壤及土壤特性,分析解冻期土壤侵蚀量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解冻期土壤侵蚀量与侵蚀因子的预测方程,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在高程、坡度和坡向空间格局上具有以下特征,高程以分布在小于500m范围内为主,吉兴小流域林地主要分布在500m~800m范围内;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15°范围内,园地、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8°~25°范围内;坡向主要以分布在半阳坡和半阴坡面积较多。景观指数格局分析发现,耕地和林地都表现出较复杂的形状,林地具有最大优势度,两个小流域多元化和均衡化发展较差,少数几个主要的景观类型控制的程度较高。(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解冻期气温耕地最高且温差最大,其次是草地,林地气温最低且温差相对较小,而空气湿度则是林地最大,且林地、草地气温和湿度均与耕地存在显着差异。林地和草地都具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且均与耕地存在极显着差异。土壤性质方面,解冻期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草地,耕地土壤含水率最低,而土壤温度则是耕地最大,其次是草地,林地最小,土壤反射辐射与土壤温度规律一致,耕地>草地>林地,土壤剪切力大小为林地>草地>耕地,且林地、草地上述指标均与耕地存在极显着差异。观测解冻期土壤侵蚀状况发现,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而林地和草地在解冻期鲜有土壤侵蚀发生。(3)调查解冻期耕地土壤侵蚀发现,不同坡位土壤侵蚀量为坡下>坡中>坡上,且土壤侵蚀量随着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多,不同坡向土壤侵蚀量都是南坡最大,北坡最小。且不同坡位、不同局部坡度土壤侵蚀量间均呈极显着差异,而不同坡向间呈显着差异。(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度与土壤侵蚀量灰色关联度最大,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居第二位,土壤剪切力的灰色关联度居第叁位,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的灰色关联度较小,对土壤侵蚀量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坡度、土壤含水率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7和0.747,土壤剪切力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都与土壤侵蚀量呈显着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坡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剪切力解冻期土壤侵蚀量预测方程(V=-16.388+1.959S+2.038ω-101.903τR~2=0.90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解冻论文参考文献

[1].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长白山地丘陵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吴锰.春季解冻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3].李龙,尹航,黄世臣,傅民杰.春季解冻期3种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2018

[4].刘洋.BP神经网络对解冻期土壤侵蚀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董闯,尹航,黄世臣,傅民杰.春季解冻过程对长白山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构成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

[6].朱国君,尹航,吴明根,傅民杰.春季解冻过程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7].孙宝洋,肖俊波,刘晨光,李占斌.季节性冻融区解冻期土壤分离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泥沙研究.2018

[8].朱国君,尹航,梁运江,吴明根,傅民杰.春季解冻期3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素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2017

[9].姜泽宇,吴凤日,傅民杰.解冻期温带针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无机氮的时空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6

[10].高双.冻融作用下根系对解冻期土壤抗冲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土壤解冻论文-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