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幼虫呼吸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通齿蛉,幼虫,呼吸系统,呼吸行为
幼虫呼吸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曹成全,黄明远,卿玉弢,陈申芝,黄成军[1](2011)在《普通齿蛉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呼吸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结果表明:普通齿蛉幼虫为全气门式(10对气门)呼吸系统,前中胸、中后胸之间、腹部8节各有1对气门,腹部8节各有气管鳃1对,前6对细短,管状,有较短绒毛,后2对气管鳃较粗长,呈羽毛状。腹部1~7节各有1对毛簇,第8腹节无毛簇。侧纵干气管较粗,4束,自前胸前缘部分成左右2组,每组两根侧纵干气管,向胸腹部延伸,二级气管分别伸达各个气门和毛簇,腹部每节由毛簇处的二级气管分支而来的叁级气管相连或延伸至消化道等处。气管鳃中无气管。有毛簇呼吸、气门呼吸和体壁呼吸3种呼吸方式,在水中以毛簇呼吸为主,在陆上进行气门呼吸和体壁呼吸。(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郑霞林[2](2009)在《两种水生萤火虫幼虫呼吸系统及呼吸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萤火虫泛指鞘翅目萤科(Coleoptera:Lampyridae)昆虫,全世界已记录2,000多种,而水生萤火虫是萤火虫种类中稀少的一类,目前仅记录7种。雷氏黄萤是在武汉发现的一新种水生萤火虫,幼虫主要生活在水底,属底栖类水生昆虫,而条背萤幼虫主要漂浮在水面,通过游泳活动,属浮游类水生昆虫。两种水生萤火虫主要生活在清澈、干净的、水流缓慢且浅的湖泊、小溪或稻田中,以多种小型螺类为食,是有害螺类的生物天敌。同时幼虫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可作为一种水质监测昆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致使对环境污染敏感的两种水生萤火虫分布范围逐步缩小。本文研究这两种水生萤火虫幼虫呼吸系统构造及呼吸行为的差别,利用雷氏黄萤的呼吸行为特性研究适合雷氏黄萤幼虫饲养的水环境参数,为室内规模化饲养条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研究雷氏黄萤幼虫对不同水质的呼吸行为反应,为利用其呼吸行为指标监测水质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是为雷氏黄萤的人工“复育”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显微解剖,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鞘翅目Coleoptera:萤科Lampyridae)幼虫两个不同龄期呼吸系统的差异。1-2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3-6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气管和气囊并存。1-2龄幼虫的尾气门和3-6龄幼虫的腹部侧气门及尾气门结构没有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条背萤1-2龄幼虫体壁上的毛状物为气管鳃。研究了雷氏黄萤Luciola leii(鞘翅目Coleoptera:萤科Lampyridae)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前胸、中胸和后胸均分布有气门,无气管鳃,腹部1-8节分布有气门和气管鳃,气门腔基部和气管鳃基部相连,呈“√”状,气管鳃内气管与气门气管相连通。通过观察和室内实验发现,雷氏黄萤和条背萤幼虫将气门伸出水面都与呼吸相关。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行为分为3种:利用胸部气门呼吸、腹部气门呼吸和气管鳃呼吸,其中以腹部气门呼吸为主。腹部气门呼吸可分为5种方式,其中呼吸时间最长的可达8 h-12 h。条背萤幼虫在仰泳的过程中,利用惯性可将具气门的腹节暴露于空气中,即游泳行为与呼吸行为同时发生。条背萤1-2龄幼虫体壁上布满气管鳃,主要营气管鳃呼吸,也可停留在水生植物叶片下方,将尾气门从叶片边缘伸出暴露于空气中,但它一般不会爬出水面将整个体躯暴露于空气中。3-6龄幼虫无气管鳃,只有腹气门,且气门外无疏水性绒毛。在仰泳过程中可利用惯性通过7个步骤将具气门的各腹节定期地暴露于空气中。除此之外,3-6龄幼虫还可爬至水生植物叶片上面,将整个体躯暴露于空气中。研究了水温、水深度及饲养密度对雷氏黄萤幼虫呼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可导致幼虫爬出水面呼吸时间最长可达8.83±1.34 h,呼吸频率(FR)最高达2.3次/h,两次呼吸间隔时间(SI)最小为0.53±0.27 h。5-70 cm的水深均不会导致1-6龄幼虫死亡,且不影响幼虫的呼吸行为。不同饲养密度对幼虫呼吸行为的影响较大,最有利于幼虫呼吸的饲养密度约为1-3头/64.8cm~3。选择武汉城区4种不同水质,研究其对雷氏黄萤幼虫呼吸行为的影响。探讨利用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指标作为监测多污染源混合废水水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Ⅲ类(东湖)、Ⅳ类(汤逊湖)、Ⅴ类(野芷湖)和劣Ⅴ类(南湖)四类水质与对照(CK)相比较,对雷氏黄萤幼虫昼夜的呼吸行为均有影响。雷氏黄萤幼虫刚接触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均有明显反应,以劣Ⅴ类水质影响最大,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劣Ⅴ类水质条件下,雷氏黄萤幼虫呼吸频率达14±4.2次/h,呼吸间隔时间达0.53±0.3 h,呼吸持续时间达6.88±1.6 h,其呼吸持续时间和呼吸频率(FR)均高于Ⅲ类、Ⅳ类、Ⅴ类水质,呼吸间隔时间(SI)均低于Ⅲ类、Ⅳ类、Ⅴ类水质。结果显示雷氏黄萤幼虫的昼夜呼吸行为、呼吸持续时间、呼吸频率(FR)、呼吸间隔时间(SI)可作为多污染源混合废水水质的敏感生物学监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郑霞林,袁洪海,王余勇,付新华,雷朝亮[3](2008)在《雷氏黄萤幼虫呼吸系统和呼吸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雷氏黄萤Luciola leii Fu and Ballantyne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结果表明: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前胸、中胸和后胸均分布有气门,无气管鳃,腹部1~8节分布有气门和气管鳃,气门腔基部和气管鳃基部相连,呈"√"状,气管鳃内气管与气门气管相连通。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行为分为3种:利用胸部气门呼吸、腹部气门呼吸和气管鳃呼吸,其中以腹部气门呼吸为主。(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8年03期)
郑霞林,张应,付新华,雷朝亮[4](2007)在《条背萤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呼吸系统构造的观察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显微解剖,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条背萤Luciolasubstriata幼虫两个不同发育阶段呼吸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1~2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3~6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气管和气囊并存。1~2龄幼虫的尾气门和3~6龄幼虫的腹部侧气门及尾气门结构没有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提示条背萤1~2龄幼虫体壁上的毛状物为气管鳃。(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韦绥概,陆温,覃爱枝,梁子宁,蒙永军[5](2003)在《叁点列黄边龙虱幼虫的呼吸系统与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龙虱幼虫的气门结构及体内气管、气囊的构造和分布进行了解剖、描述。通过饲养 ,对龙虱幼虫的栖境、食性、生长发育虫期、残杀性 ,化蛹等行为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研究。该虫在田间每年2代。(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3年01期)
幼虫呼吸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萤火虫泛指鞘翅目萤科(Coleoptera:Lampyridae)昆虫,全世界已记录2,000多种,而水生萤火虫是萤火虫种类中稀少的一类,目前仅记录7种。雷氏黄萤是在武汉发现的一新种水生萤火虫,幼虫主要生活在水底,属底栖类水生昆虫,而条背萤幼虫主要漂浮在水面,通过游泳活动,属浮游类水生昆虫。两种水生萤火虫主要生活在清澈、干净的、水流缓慢且浅的湖泊、小溪或稻田中,以多种小型螺类为食,是有害螺类的生物天敌。同时幼虫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可作为一种水质监测昆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致使对环境污染敏感的两种水生萤火虫分布范围逐步缩小。本文研究这两种水生萤火虫幼虫呼吸系统构造及呼吸行为的差别,利用雷氏黄萤的呼吸行为特性研究适合雷氏黄萤幼虫饲养的水环境参数,为室内规模化饲养条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研究雷氏黄萤幼虫对不同水质的呼吸行为反应,为利用其呼吸行为指标监测水质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是为雷氏黄萤的人工“复育”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显微解剖,结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鞘翅目Coleoptera:萤科Lampyridae)幼虫两个不同龄期呼吸系统的差异。1-2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3-6龄幼虫的呼吸系统中气管和气囊并存。1-2龄幼虫的尾气门和3-6龄幼虫的腹部侧气门及尾气门结构没有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条背萤1-2龄幼虫体壁上的毛状物为气管鳃。研究了雷氏黄萤Luciola leii(鞘翅目Coleoptera:萤科Lampyridae)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系统中只有气管无气囊。前胸、中胸和后胸均分布有气门,无气管鳃,腹部1-8节分布有气门和气管鳃,气门腔基部和气管鳃基部相连,呈“√”状,气管鳃内气管与气门气管相连通。通过观察和室内实验发现,雷氏黄萤和条背萤幼虫将气门伸出水面都与呼吸相关。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行为分为3种:利用胸部气门呼吸、腹部气门呼吸和气管鳃呼吸,其中以腹部气门呼吸为主。腹部气门呼吸可分为5种方式,其中呼吸时间最长的可达8 h-12 h。条背萤幼虫在仰泳的过程中,利用惯性可将具气门的腹节暴露于空气中,即游泳行为与呼吸行为同时发生。条背萤1-2龄幼虫体壁上布满气管鳃,主要营气管鳃呼吸,也可停留在水生植物叶片下方,将尾气门从叶片边缘伸出暴露于空气中,但它一般不会爬出水面将整个体躯暴露于空气中。3-6龄幼虫无气管鳃,只有腹气门,且气门外无疏水性绒毛。在仰泳过程中可利用惯性通过7个步骤将具气门的各腹节定期地暴露于空气中。除此之外,3-6龄幼虫还可爬至水生植物叶片上面,将整个体躯暴露于空气中。研究了水温、水深度及饲养密度对雷氏黄萤幼虫呼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可导致幼虫爬出水面呼吸时间最长可达8.83±1.34 h,呼吸频率(FR)最高达2.3次/h,两次呼吸间隔时间(SI)最小为0.53±0.27 h。5-70 cm的水深均不会导致1-6龄幼虫死亡,且不影响幼虫的呼吸行为。不同饲养密度对幼虫呼吸行为的影响较大,最有利于幼虫呼吸的饲养密度约为1-3头/64.8cm~3。选择武汉城区4种不同水质,研究其对雷氏黄萤幼虫呼吸行为的影响。探讨利用雷氏黄萤幼虫的呼吸指标作为监测多污染源混合废水水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Ⅲ类(东湖)、Ⅳ类(汤逊湖)、Ⅴ类(野芷湖)和劣Ⅴ类(南湖)四类水质与对照(CK)相比较,对雷氏黄萤幼虫昼夜的呼吸行为均有影响。雷氏黄萤幼虫刚接触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均有明显反应,以劣Ⅴ类水质影响最大,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劣Ⅴ类水质条件下,雷氏黄萤幼虫呼吸频率达14±4.2次/h,呼吸间隔时间达0.53±0.3 h,呼吸持续时间达6.88±1.6 h,其呼吸持续时间和呼吸频率(FR)均高于Ⅲ类、Ⅳ类、Ⅴ类水质,呼吸间隔时间(SI)均低于Ⅲ类、Ⅳ类、Ⅴ类水质。结果显示雷氏黄萤幼虫的昼夜呼吸行为、呼吸持续时间、呼吸频率(FR)、呼吸间隔时间(SI)可作为多污染源混合废水水质的敏感生物学监测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虫呼吸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曹成全,黄明远,卿玉弢,陈申芝,黄成军.普通齿蛉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呼吸行为[J].应用昆虫学报.2011
[2].郑霞林.两种水生萤火虫幼虫呼吸系统及呼吸行为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3].郑霞林,袁洪海,王余勇,付新华,雷朝亮.雷氏黄萤幼虫呼吸系统和呼吸行为[J].昆虫知识.2008
[4].郑霞林,张应,付新华,雷朝亮.条背萤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呼吸系统构造的观察和比较[J].昆虫学报.2007
[5].韦绥概,陆温,覃爱枝,梁子宁,蒙永军.叁点列黄边龙虱幼虫的呼吸系统与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