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厌氧工艺论文-马蕊,郭昌梓,强雅洁,马宏瑞

两相厌氧工艺论文-马蕊,郭昌梓,强雅洁,马宏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相厌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相厌氧,产酸,产甲烷,酸化度

两相厌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马蕊,郭昌梓,强雅洁,马宏瑞[1](2019)在《两相厌氧工艺快速启动运行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搅拌反应器进行产酸及产甲烷分相培养,实现两相厌氧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监测挥发性脂肪酸、pH、ORP、COD去除率及酸化度反应运行状况.同时进行扫描电镜及16SrDNA考察两相污泥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产酸与产甲烷分相培养过程中,随进水负荷的增大,产酸相COD去除率从初期的68%降低到12%,当进水负荷稳定在10kg/m3·d时,酸化率在45%左右,产酸相始终呈丙酸型发酵.产甲烷相COD去除率在75%~80%.产酸相污泥颜色从开始的灰黑色逐渐变化为灰褐色、淡黄色,最后为乳白色,菌群形态主要为短杆菌、芽孢菌及丝状菌.产甲烷相污泥始终呈灰黑色,菌群形态主要为甲烷八迭球菌.根据16SrDNA测序结果,产酸相优势菌为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科),Corynebacterium(棒杆菌属),Bacteroidetes(拟杆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梭状假胞杆菌属).产甲烷相优势菌为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属),Aminivibrio(氨基酸降解菌),Mesotoga(弥索袍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杆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八迭球菌).(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学深,胡勇有,廖子聪,程建华,陈元彩[2](2019)在《热碱解-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剩余污泥稳定化,并评估剩余污泥的生态环境风险,本研究采用热碱解-中温两相厌氧消化(Thermal-Alkaline Pretreatment-Mesophilic Two 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taMTPAD)工艺处理剩余污泥.考察了热碱解条件及在20、16和10 d 3个不同的总水力停留时间(Tot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tHRT)下,taMTPAD工艺的运行效果及消化前后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taMTPAD工艺,当tHRT=10 d时,产酸相的挥发性脂肪酸(VFA)积累量和产甲烷相的日产气量达到最大值,但对ARGs的控制效果最差;tHRT=16 d时反应器的运行效果与tHRT=20 d时接近,但对磺胺类ARGs的控制效果不如tHRT=20 d时;当tHRT=20 d时,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和ARGs的削减效果最好.对比tHRT=10 d时的taMTPAD工艺和MTPAD(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发现对剩余污泥进行热碱预处理能提升产酸相150.32%的VFA产量和产甲烷相89.3%的甲烷产率,但同时热碱解却使得厌氧消化后污泥部分ARGs(sul1、tetO、tetW、tetX)相对丰度回升.研究表明,延长tHRT有利于taMTPAD工艺削减ARGs和VS,而缩短tHRT则有利于产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浩然[3](2018)在《CSTR+HJAF两相厌氧工艺处理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实验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焚烧处理在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处置问题日益突出。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因其高效低耗、可回收生物能等优点已然成为焚烧厂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主导技术。相比传统单相厌氧工艺,两相厌氧工艺在处理高浓度、水质波动较大的有机废水时,其处理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更高,在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考察完全混合酸化(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射流循环厌氧生物滤池(Hydraulic jet anaerobic bio-filter,HJAF)两相厌氧工艺对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本课题以实际焚烧厂垃圾渗滤液为实验用水,进行CSTR+HJAF两相厌氧工艺启动、优化及恢复启动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CSTR+HJAF两相厌氧工艺经过淀粉溶液启动(39天)和焚烧厂垃圾渗滤液启动(33天)两个阶段有机负荷提高到了 6.243 kgCOD/(m3·d),CSRT的酸化率和COD去除率分别稳定在45%和10%左右,HJAF的甲烷产率和COD去除率分别稳定在0.27 L/gCODremoved和98%左右,两相厌氧工艺对COD的总去除率稳定在98%左右,两相厌氧工艺成功完成了启动。HJAF运行的最佳回流比为300%。在进水流量为16.5 L/d(CSTR和HJAF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 h和3 d),系统有机负荷为4.6 8 kgCO D/(m3·d)的条件下,调节HJAF的回流比为300%,HJAF的COD去除率为96.3%,甲烷产率为0.254 L/gCODremoved。CSTR+HJAF两相厌氧工艺在较高的有机负荷下对焚烧厂垃圾渗滤液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进水流量为16.5 L/d,HJAF的回流比为300%的条件下,进水浓度提高到35000 mg/L,相应地系统有机负荷提高到10.93 kgCOD/(m3·d)时,CSTR的COD去除率和酸化率分别为8.1%和25.2%(出水酸化程度在46%以上),HJAF的COD去除率和甲烷产率分别为92.7%和0.206 L/gCODremoved,系统出水COD浓度为2336.2 mg/L,两相厌氧工艺的COD总去除率为93.3%。在停运2个月后,系统以1.04kgCOD/(m3·d)的有机负荷恢复启动。重启14天后,系统恢复正常运行,CSTR的酸化率和HJAF的甲烷产率分别稳定在42%和 0.26 L/gCODremoved 左右。此外,本课题开发了 HJAF厌氧生物活性炭接种转运技术,通过设计不同厌氧生物活性炭装填体积比(0%,25%,50%和100%)的厌氧生物滤池启动实验装置进行对比研究,验证了利用厌氧生物活性炭接种实现厌氧生物滤池快速启动的可行性,并通过分析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厌氧生物活性炭的运输保存期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厌氧生物活性炭接种可实现厌氧生物滤池的快速启动。在填料层装填25%体积比的厌氧生物活性炭,厌氧生物滤池的甲烷产率在启动第9天达到了0.156L/gCODremoved,并出现了稳定趋势,COD去除率在启动第16天达到最大值,并稳定在94.9%左右,未装填厌氧生物活性炭的实验装置运行14天后COD去除率和甲烷产率仍没有上升趋势。厌氧生物活性炭可在沥干密封后采用常温运输保存,密封保存过程中,厌氧生物活性炭的脂磷生物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保存至第5.75天,生物量为140.83 nmolP/g填料,仍处于较高水平;厌氧生物活性炭的最大比产甲烷速率在保存0.75天、2.75天和4.75天其均值分别为8.541、8.143和7.681 mLCH4/(g填料·d),但保存至第4.75天,累计产甲烷曲线出现了迟滞期,因此建议将运输保存时间控制在3天以内。(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1)

吕东[4](2017)在《餐厨垃圾两相厌氧产酸相工段启动环境及产甲烷相消化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每天产生约160,000吨的餐厨垃圾,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其数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由于处理方式不当,餐厨垃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日渐严重,但又因其富含有机质而极易被生物降解,继而成为一种潜在能源。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TPAD)是实现其资源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高负荷的餐厨垃圾易让消化体系酸化失稳,并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本课题使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筛选了餐厨垃圾厌氧酸化工段的最优启动环境,实证了出料回流及适当缩短产甲烷相(MP)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对于MP产气性能的促进作用;并在简单底物厌氧酸化实验中,探究了真实体系中各组分对产酸效果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以HRT、初始pH和底物接种物比(F/M)为因子进行产酸相(AP)厌氧酸化实验。结果发现,影响其产酸效果主次顺序为初始pH >HRT>F/M,且当初始pH为9.00,HRT为4 d,F/M为2.5时,AP获得最大单位VS乙醇和乙酸浓度(ETH-HAc-VS)和单位VS乙醇和VFAs浓度(ETH-VFAs-VS)分别为 1840 和 3116 mg·gVS-1·L-1,其发酵类型为丁酸型发酵。餐厨垃圾的总固体含量去除率(TS-R)、挥发性固体含量去除率(VS-R)分别为14.02%、20.60%,并在第一天获得最高产气量564 mL。(2)在最优产酸工艺条件(初始pH为9.00,HRT为4 d,F/M为2.5)下,餐厨垃圾TPSD的单位VS日产甲烷量(DMY-VS)和单位VS日产沼气(DBY-VS)分别为471、751mL·gVS-1·d-1,均高于单相(416、662 mL.gVS-1.d-1),且分别增加了 13.22%和 13.44%。两相 TS-R、VS-R分别为44.25%、56.36%,均高于单相(37.10%、47.67%)。在高负荷下,TPAD较SPAD可以更好地维持其稳定性,且随着有机负荷率(OLR)的增加,产气性能更好,但提升OLR后前几天,两者产气性能均出现下滑,且单相下降幅度高于两相。通过出料回流的方式,提高了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气性能,其系统TS-R、VS-R较不回流分别提高了 4.10%、3.87%,分别达到46.07%、58.54%。此外,在一定程度缩短MP的HRT,有助于提升两相体系的产气效果,当HRT=4+8 (AP、MP的HRT分别为4,8d)天时,其 DMY-VS 和 DBY-VS 分别为 687 和 1052 mL·gVS-1·d-1,较 HRT=4+12、4+4 天分别提高了 20.49%、23.31%和 278.51%、153.22%,同时其 TS-R、VS-R 也达到最大(55.84%、68.41%)。(3)通过葡萄糖、蛋白质、油脂等简单底物的厌氧酸化实验,研究了真实体系中餐厨垃圾各组分对产酸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其产酸效果主次顺序为蛋白质>葡萄糖>油脂。在保持葡萄糖、蛋白质、油脂各组分含量比例(36.4%,22.7%,40.9%)不变的情况下,ETH-VFAs-VS为1488~1663 mg·gVS-1·L-1,简单底物有机负荷(OL)对其产酸总量有影响,但对单位VS产酸量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在高负荷下,TPAD较SPAD更适合餐厨垃圾处理。通过对HRT、初始pH和F/M的筛选提高了 AP的产酸性能;通过简单底物实验研究了餐厨垃圾各组分对厌氧产酸效果的影响;通过出料回流、适当缩短MP的HRT的方法,优化了 TPAD系统,继而提高了其产气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5)

于佳动[5](2017)在《纤维质农业废弃物微好氧酸化机理及高含固率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废弃物来源广泛,是沼气生产的重要原料。本研究围绕增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混合原料厌氧发酵产甲烷效率展开,以传统的两相厌氧发酵工艺为基础,研究并优化了不同控制条件下微好氧水解酸化特性及其机理,并探索适用于高含固率纤维质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新模式。首先,研究了不同含固率和氧气状态对底物分解和产酸的影响,并对其水解酸化机理进行研究。向酸化相通气可显着增加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分解效率(P<0.05),但随着含固率的提高,受到水解产物反馈抑制的影响,VS去除率间在高含固率时差异消失。酸化第2天高含固率微好氧条件有机酸生成率达到3684mg/(Ld)。根据响应面优化产气速率的结果,高含固率(TS= 15%TS)、微好氧(DO = 0.2-1 mg/L)、水解酸化48 h,产气效率达到最大值。非密闭酸化相设计也为纤维质原料的进出提供方便,操作性强。使用非密闭酸化反应器在微好氧条件研究了含固率、温度和搅拌形式对水稻秸秆、牛粪水解酸化性质的影响,证明了高含固率在促进有机酸生产的关键地位,温度和间歇搅拌分别在酸化中期、后期对有机酸生产起显着性作用(P<0.05)。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在水解酸化前期效率(k)可最大可增加217.9%和290.5%;为进一步提高底物水解效率,加快有机酸生产能力,研究并优化了秸秆粒径、pH对微好氧水解酸化性质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粒径与水解酸化过程VS去除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1),pH对底物分解的影响不显着,而pH对有机酸生产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1),秸秆粒径并不是有机酸生产的主要因素。细粒径、中粒径、pH=7-9显着促进细菌的生长和多样性(P<0.05)。在pH=8时,中粒径有利于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分解,并得到最大产酸效率为2.3 g/(Ld)。pH=11时,在酸化第9天有机酸产量达到最大值9.5 g/L。综合水解酸化效率和处理成本,酸化相采用中粒径、pH=8,处理2天即可用于甲烷生产;利用MC1菌群,探讨了生物强化在开放复杂环境中促进微好氧水解酸化效率的可行性。MC1水解酸化3天,显着提高半纤维素的水解(P<0.05),有机酸含量提高了 20.1%,产气效率也随之增加。但是,MC1强化作用并不能持续保持,5天后作用消失;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揭示了微好氧水解酸化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发现,微生物与体系内温度和pH的变化密切相关,当酸化处于高温低pH时,Clostridium是优势细菌,而中温以Prevotella菌为优势细菌。体系pH趋于中性,Bacteroides丰度迅速升高,pH升高或降低减少了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而在复杂环境的生物强化过程中,MC1菌群组分如Bacils、Clostridium在酸化前期被检测到。其中,Bacills丰度与未接种MC1相比提高了 171.9%。酸化5天后,牛粪菌群重新占据优势,MC1菌群的消失显着降低了木质纤维素的分解效率;高含固率可显着提高有机酸积累量,有利于沼气生产。根据优化结果,本论文建立了半连续高含固率两相厌氧发酵工艺,酸化相采用非密闭式设计并在微好氧条件下运行,固液分离后的酸化液用于沼气生产,酸化渣进行水稻育秧基质化利用,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沼液全回流条件下两相厌氧发酵过程性质。结果表明,高含固率下温度和回流对底物VS去除无显着影响(P>0.05),有机酸生成在运行10天后保持稳定,回流处理中有机酸利用率在60-90%,中温回流有利于保持高效的容积产气率,为1162.2 mL/Lreactor/d,增加稳定性。酸化渣育苗质量显着优于原料、沼渣(牛粪)和土壤,中温、酸化时间对促进水稻根数、株高、叶宽等农业学性状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建立了非密闭式微好氧酸化纤维质农业废弃物水解酸化+高效产甲烷的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沼液可全部回流,酸化渣用于水稻育秧基质生产,同时,证明了"秸-沼-基质"能源生态模式是可行的,应用前景光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亚东,肖小兰,黄振兴[6](2017)在《两相厌氧耦合生物脱硫组合工艺处理糖蜜乙醇废水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相厌氧耦合生物脱硫组合工艺处理糖蜜乙醇废水,在启动和运行过程对各处理单元的效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和SO_4~(2-)负荷提升至18~21 kg/(m~3·d)和0.8~1.1 kg/(m~3·d)时,组合工艺的COD和SO42-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96%和86%~90%,出水中COD、SO_4~(2-)和硫化物含量分别为6 000~6 500、800~850、750~800 mg/L。从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效能来看,一级厌氧和二级厌氧对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86%和11%,同时两者对硫酸盐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90%和7%;而生物脱硫贡献率较小,均在3%左右。由此可见,一级厌氧的处理效能要显着高于二级厌氧。此外生物脱硫单元在高负荷运行条件下的硫化物去除率较低(30%左右),增加曝气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溶氧以及缓解单质硫在陶粒表面的吸附,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和硫细菌的固定,从而造成微生物大量流失。因此如何保证氧气、底物与硫细菌之间的高效传质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黄佳蕾,陈滢,刘敏,赵倩,魏亮[7](2017)在《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处理糖蜜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糖蜜废水,废水先进入自制的内循环厌氧产氢反应器,然后进入IC反应器产甲烷,最终进入生物膜反应器。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7 800±100)mg/L,当产氢相有机负荷为90kg/(m~3·d),产甲烷相有机负荷为7.9kg/(m~3·d)和生物膜反应器的有机负荷为0.39kg/(m~3·d)时,整个工艺出水COD最低达到81.41mg/L,达到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此时,产氢相产氢量和产甲烷量分别为20L/d和3L/d;产甲烷相产甲烷量为69.3L/d;系统总产热量高达99kJ/L。高通量测定结果表明,产氢相以Clostridium sp.和Ethanoligenens sp.为主;产甲烷相以Clostridium sp.和Methanobacterium sp.为主。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糖蜜废水不仅可使出水COD低于100mg/L,实现废水的达标排放,还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同时实现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7年03期)

牙斐颖[8](2016)在《“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木薯酒精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木薯废水具有CODcr、BOD_5含量高、温度高、固体悬浮物浓度(SS)高的特点,因此要采用"两相厌氧+好氧"工艺来对其进行处理,木薯酒精废水经过预处理后,依次进入CSTR、UASB厌氧反应器,再进入SBR好氧反应器进行曝气处理,有效降低了CODcr、BOD_5、NH_3-N浓度,实现达标排放,为木薯酒精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6年33期)

李俊,李燕,罗干,李爱民[9](2016)在《两相厌氧工艺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相厌氧工艺通过相分离,把硫酸盐还原过程与产甲烷过程分开,避免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对产甲烷菌(MPB)的干扰,因此两相厌氧工艺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指出了厌氧法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两相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综述了两相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两相厌氧工艺的实现方式、处理效果,以及与硫化物生物氧化相结合从而实现污染物的无害化、资源化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6年03期)

黄丽丽,张妍,商细彬,韩萌,王元刚[10](2016)在《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恶臭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的恶臭排放特征,以餐厨垃圾为发酵底物进行了中试规模的两相连续式厌氧发酵试验,对主要工艺单元,如餐厨垃圾堆放点和破碎点、酸化出料、产甲烷出料及产甲烷反应器排气口的臭气进行采集,采用叁点比较式臭袋法分析臭气浓度,采用冷阱富集-GC/MS技术分析恶臭物质组成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5个单元的恶臭污染都较严重,其中酸化出料、产甲烷出料和产甲烷反应器排气口的臭气浓度都达到了104级;5个单元共检出含氧类、芳香烃、硫化物、萜烯类和卤代烃5类29种物质,各单元总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0.751 mg/m3、1.274 mg/m3、5.540 mg/m3、22.011mg/m3和38.548 mg/m3,其中硫化氢、柠檬烯、乙醛、丙醛和二氯甲烷的检出质量浓度较高;结合各组分的阈稀释倍数筛选出该工艺的主要致臭物质为硫化氢、乙硫醇、乙硫醚、甲硫醇、乙醛和丁醛;通过对各组分的健康风险分析,初步识别出该工艺健康风险较大的物质为硫化氢和丁醛,释放风险最大的单元为产甲烷反应器排气口。(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两相厌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剩余污泥稳定化,并评估剩余污泥的生态环境风险,本研究采用热碱解-中温两相厌氧消化(Thermal-Alkaline Pretreatment-Mesophilic Two 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taMTPAD)工艺处理剩余污泥.考察了热碱解条件及在20、16和10 d 3个不同的总水力停留时间(Tot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tHRT)下,taMTPAD工艺的运行效果及消化前后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taMTPAD工艺,当tHRT=10 d时,产酸相的挥发性脂肪酸(VFA)积累量和产甲烷相的日产气量达到最大值,但对ARGs的控制效果最差;tHRT=16 d时反应器的运行效果与tHRT=20 d时接近,但对磺胺类ARGs的控制效果不如tHRT=20 d时;当tHRT=20 d时,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和ARGs的削减效果最好.对比tHRT=10 d时的taMTPAD工艺和MTPAD(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发现对剩余污泥进行热碱预处理能提升产酸相150.32%的VFA产量和产甲烷相89.3%的甲烷产率,但同时热碱解却使得厌氧消化后污泥部分ARGs(sul1、tetO、tetW、tetX)相对丰度回升.研究表明,延长tHRT有利于taMTPAD工艺削减ARGs和VS,而缩短tHRT则有利于产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相厌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马蕊,郭昌梓,强雅洁,马宏瑞.两相厌氧工艺快速启动运行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吴学深,胡勇有,廖子聪,程建华,陈元彩.热碱解-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张浩然.CSTR+HJAF两相厌氧工艺处理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实验室研究[D].南京大学.2018

[4].吕东.餐厨垃圾两相厌氧产酸相工段启动环境及产甲烷相消化工艺优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5].于佳动.纤维质农业废弃物微好氧酸化机理及高含固率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6].李亚东,肖小兰,黄振兴.两相厌氧耦合生物脱硫组合工艺处理糖蜜乙醇废水的性能[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

[7].黄佳蕾,陈滢,刘敏,赵倩,魏亮.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处理糖蜜废水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7

[8].牙斐颖.“两相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木薯酒精废水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

[9].李俊,李燕,罗干,李爱民.两相厌氧工艺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6

[10].黄丽丽,张妍,商细彬,韩萌,王元刚.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恶臭排放特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

标签:;  ;  ;  ;  

两相厌氧工艺论文-马蕊,郭昌梓,强雅洁,马宏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