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街论文-潘崟,颜勤,罗雪

地下街论文-潘崟,颜勤,罗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防灾,天然光,地下空间,安全疏散

地下街论文文献综述

潘崟,颜勤,罗雪[1](2019)在《安全疏散视角的地下街步行路径自然采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调研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街自然采光现状,从地下街安全疏散步行路径体系中的出入口、街道、中庭节点叁方面开展调研,总结实例中影响自然采光条件的原因与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状问题对于地下街紧急时刻人们安全疏散的影响,提出基于安全疏散视角的自然采光优化改善措施,可利用主动式、被动式或两者相结合的采光法进行改善,包括增加梯段自然采光面积、增设采光天窗、引入自然采光等方面.为地下空间的安全疏散提供具有较强空间感知的自然光标识系统指引,有利于改善地下空间易迷路方向感缺失等问题,探讨总结适宜地下空间安全疏散的自然采光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米满宁,龙雁翎[2](2019)在《城市发展背景下日本地下街的空间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建筑空间出发,以城市发展为宏观背景,尝试建立起日本地下街空间的研究结构。通过对实际案例、统计数据与图文资料的总结,得出地下街空间设计演变的重要推力因素——城市发展中提出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地下街与城市发展、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建筑学为理论平台,结合天神地下街、八重洲地下街等典型案例,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分析地下街的空间组成、空间形式(量、形、质、分隔、界面和色彩质感),从而总结出日本地下街比较共性的4点空间设计特征,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地下街空间设计策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邓梦帆[3](2019)在《基于虚拟现实的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向地下延伸的复合式城市开发,大规模的地下街步行系统初见成型,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作为地下街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大量的人流。然而由于自然要素缺乏、空气流通较差等原因,地下街普遍存在封闭压抑等问题,如何提高地下街的空间体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地下街交叉节点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是影响整个地下街道空间体验与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相关的研究较少,研究的角度也较为单一。本论文从空间认知的叁个层次出发,探究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的关联性,并通过实验研究所得结论为今后的地下街交叉节点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与网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上海、徐州、成都与广州5个城市的地下街系统中共计112个交叉节点空间进行数据收集,结合建筑类型学理论提取形态构形要素并进行组合,构建出9个具有代表性的虚拟实验场景。通过语义量表问卷量化获取空间认知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各要素对交叉节点空间认知的影响,寻找人在不同形态交叉节点中空间认知的差异性以及认知规律,分析交叉节点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与空间认知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为交叉节点空间设计提供可行策略。本研究依据空间认知的叁个层级,将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认知分为“路径选择”、“场景感知”与“认知地图”叁部分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探索了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对行人路径选择的影响。在实验中以场景任务的形式收集各实验场景中路径选择的倾向性,发现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中转角进行倒角处理对行人路径选择有积极引导作用。街道斜相交产生的钝角转角对路径选择有积极引导作用,锐角则与之相反。其次,本研究探索了地下街交叉节点构成要素与空间体验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上述实验方法对量表数据进行相关性与因子分析等,确立“转角处理”对空间体验有较大影响,转角处理程度与空间体验呈正相关;“相交方式”与“街道位置关系”对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体验影响相对较小,“街道错位关系”有较小程度的负面影响。再次,本研究以认知地图的形式探索交叉节点空间形态认知程度和认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脑中构建的空间意象与场景游历顺序相关;各构形要素及各层级的认知程度各不相同,“转角处理”认知度最高,最容易被接受;空间意象的建立在“正相交”与“对位关系”层级上具有倾向性。以上叁部分实验结果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本研究从而总结出交叉节点空间认知规律,并尝试为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类型及设计侧重点等实际应用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与优化策略。本研究内容从地下街道的实际情况出发,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研究结论对国内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研究起到了完善和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研究结论对地下空间节点设计以及其他类似空间的认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4](2017)在《蚂蚁的地下街》一文中研究指出迷宫1从起点向终点前进,途中设法救出小狗。路上遇到人或小狗也没关系,可以通过。2标有红色▲的地方是可以通过的隧道。从起点出发,通过5个隧道,到达终点吧。图画捉迷藏图中藏着黄蛱(jiá)蛾、核桃美舟蛾、日本蚁蛛、纽扣、拉链(liàn)、田鼠橡皮印章(如下图),找找吧!(本文来源于《小星星(低年级版)》期刊2017年12期)

颜勤[5](2017)在《安全设计要素构建——以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山地城市重庆都市区城镇化进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现实有效手段,山地城市中心区的地下街发展与人防工程改造、地铁与轻轨站建设、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地下空间功能综合多样性和深层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也为地下街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总结了山地城市中心区地下街安全特性,通过对安全、效率与规范原则对安全设计要求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根据国内外安全评价要素分析与国内地下街安全规范归纳,构建适合本地的山地城市中心区地下街安全设计要素框架。为我国城市中心区防灾理论的完善提供基础调查研究支撑,同时为地下街的安全设计与管理提出基础资料与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期刊2017-11-18)

周美池[6](2017)在《沈阳市地下街规划与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现代化城市问题不断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地面交通拥堵、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地价上涨、管理问题均大量出现,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带来了烦躁和很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流量的增大导致地面建筑的不断扩建,曾经的多层建筑也已经变成了现在的高层甚至超高层,虽然解决了一定的住宅问题,但是大量的高层建筑使得城市环境变差,为了更多的建楼,规划时不断减少绿地面积,缩小楼间距,这样严重的破坏了城市生态自然景观。面对这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导致的地上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及用地紧张等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们开始意识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潜在效果,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范围日益庞大,功能性也日趋复杂,地下空间项目取得了很多非常好的成果。但是沈阳对地下空间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出台的相关规定较少,不能全面的指导和控制沈阳市地区的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本文通过对地下街的理论分析,含义及特点的阐述,结合日本、加拿大等国外地下街和国内深圳、台北和上海等地下建筑经典案例的分析,并到国内主要几个大型城市实地调研,与相关专业的专家探讨研究,提出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标准。文中介绍了沈阳地区地下街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现有地下街的优缺点,从而提出针对沈阳市自己的解决方案。文中特别提出分期建设和联合出让的设计标准,对开发商开发小规模地下街起到指导意义。还有平面设计、竖向设计、人性化设计、连通设计标准等内容,给地下建设提出规范化指导标准,着重研究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群众的角度考虑,满足处于地下空间中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探索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地下街的规划设计策略,最后总结公共地下建筑的管理规程,通过管理者的人性化服务更好的给地下空间带来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为了明确和全面有效的指导沈阳市地下街的规划设计,论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地下建筑的经验技术,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钻研,从规划、建筑、结构及防灾等方面提出具体技术标准,指导未来的开发与建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杨酉[7](2017)在《山地城市地下街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地面容积日益饱和,为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减少地表建筑的破坏,地下公共空间的大量涌现是解决城市土地紧缺、人口剧增、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的战略性选择,是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立体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城市的部分交通功能、娱乐功能与市政设施融合为一体,放置到城市地下空间中,由此产生了城市地下综合体。但我国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历史较短,没有科学、完整的规划,因此国内的地下空间设计上仍然存在缺陷。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重庆部分地下街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地下空间环境理论为支撑,分析重庆地下街空间环境设计的新方式。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传统地上空间与现代地下空间进行对比研究,整理出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手法,阐述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索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内容。以人在地下空间中的生理舒适感为创新角度切入,根据重庆地下街特殊的空间环境进行实例调研,将地下空间中的声、光、空气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重新构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最终提出叁个推论性结论,即重庆地下空间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人在地下空间里的声、光、空气环境的舒适感;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为更新空间界面,引入自然声源和天然采光,优化人工照明和公共广播系统,改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四大原则为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和舒适性。本文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讲述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解释城市地下空间的相关重要理论。第叁章地下空间景观设计,讨论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开发现状,说明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方式。第四章设计策略,根据实地调研剖析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问题。第五章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总结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第六章结论和展望,提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结果,同时展望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7-02-20)

王珊[8](2016)在《城市中心区地下街商业活力营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发展地下街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单纯的过街通道阶段到以人防为主体的80年代,从平战结合时期到十五规划的调整时期,政策层面对地下街开发越来越积极,地下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城市特性。特别是近年来,地下街的开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的交通拥挤、绿地紧缺等诸多问题,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地下街的发展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1、地下街虽多处于城市发展中心,人口密度大,但其周边现有商圈发展相对成熟,竞争压力大,难以脱颖而出;2、地下街本身的局限性:可达性差,难以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空间冗长,整体空间感受差;3、开发成本高,投资收益率低、回报时间长、运营成本高;4、随着电商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经济秩序被打破,地面商场的客流量缩减严重,地下街商业受影响更甚。因此,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地下街空间设计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愈来愈高的商业需求,实现地下街的可持续开发经营,便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城市中心区地下街商业活力营造设计方法,即从商业视角入手,探讨地下街设计的一般规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作者归纳了地下街在国内发展的诸多经验教训,以地下街空间环境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为目标,探究地下街对外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对内与空间功能适应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本论文结构分为六章,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提出问题,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通过对关于地下街与地下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引出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部分分析问题,阐述了地下街及其商业化的相关概念。解释了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商业步行街等相关概念,并对地下街与商业步行街进行对比研究:论述了国内外地下街发展概况及推动其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了地下街商业发展阶段、促进因素、面临的困境以及地下街商业活力营造的基本设计依据。第3部分解决问题,结合笔者调研分析、案例研究,从选址与规模控制——商业潜力的塑造、地下街出入口设计——商业人流的导入、地下街内部设计——消费过程的引导、空间环境氛围塑造——交易行为的触发等四个方面,对地下街商业活力营造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与探究。(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刘皆谊,束昱[9](2014)在《运用地下空间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之研究——以盐城市建军路地下街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盐城市建军路地下街的设计项目为例,透过分析找出影响提升建军路区域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并藉由地下街的设计选取地下与地下节点进行重点设计,探索了在地下街规划过程中,如何利用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确保地下街与城市空间在环境、人流、景观与城市活动,能够同步发展,并透过地下空间的开发扩大城市便利性、发掘土地潜力、解决交通问题,创造出城市核心区中舒适与宜人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阮如舫,李春红[10](2014)在《地下商业空间环境特色塑造——以台北车站地下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商品重复度高,经营模式单一导致各种类型的商业空间缺乏特色。地下街作为新兴的商业体,更需要为顾客打造特色的购物平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台北车站地下街是包含了五条地下街在内的地下街群,每条地下街能够保持良好经营状态与其各自鲜明的特色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台北车站地下街商业环境的研究分析,总结商业环境特色的塑造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城市规划》期刊2014年03期)

地下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建筑空间出发,以城市发展为宏观背景,尝试建立起日本地下街空间的研究结构。通过对实际案例、统计数据与图文资料的总结,得出地下街空间设计演变的重要推力因素——城市发展中提出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地下街与城市发展、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建筑学为理论平台,结合天神地下街、八重洲地下街等典型案例,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分析地下街的空间组成、空间形式(量、形、质、分隔、界面和色彩质感),从而总结出日本地下街比较共性的4点空间设计特征,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地下街空间设计策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街论文参考文献

[1].潘崟,颜勤,罗雪.安全疏散视角的地下街步行路径自然采光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米满宁,龙雁翎.城市发展背景下日本地下街的空间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3].邓梦帆.基于虚拟现实的地下街交叉节点空间形态认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蚂蚁的地下街[J].小星星(低年级版).2017

[5].颜勤.安全设计要素构建——以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街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7

[6].周美池.沈阳市地下街规划与建设[D].吉林大学.2017

[7].杨酉.山地城市地下街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17

[8].王珊.城市中心区地下街商业活力营造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刘皆谊,束昱.运用地下空间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之研究——以盐城市建军路地下街设计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

[10].阮如舫,李春红.地下商业空间环境特色塑造——以台北车站地下街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4

标签:;  ;  ;  ;  

地下街论文-潘崟,颜勤,罗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