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气微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粒,瞬态工况,GDI发动机,分布特性
排气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苗志慧,李君,于凯[1](2016)在《某GDI汽油机低速小负荷瞬态工况下排气微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某1.4T GDI汽油机发动机低转速小负荷工况下,分析发动机瞬态实验中,GDI汽油机排气中所含的微粒数量、质量浓度特性以及微粒粒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小负荷区间瞬态工况下,随着时间的变化,核态区域内的微粒数量浓度峰值有着一定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先增大,随后降低,最后再继续增大的趋势;聚集态区域内,微粒的数量浓度整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而微粒数量浓度以及微粒的几何平均直径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瞬态工况下,叁效催化器后的微粒数量浓度曲线出现明显的双峰现象,且叁效催化器对核态微粒的催化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保持不变,处于77%左右的水平,其对聚集态微粒的催化效率则随时间的推移出现增加的趋势,并最终达到72%左右。(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11期)
朱珊珊[2](2016)在《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清除体外血液循环通路中不溶性微粒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清除体外血液循环通路中不溶性微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管路预冲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治疗,对比两组预冲效果。结果:观察组预冲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透析器凝血分级和尿素清除指数Kt/V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外循环血液通路内直径>10μm者和>25μm者的不溶性微粒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有效清除体外血液循环通路中不溶性微粒,缩短预冲操作时间,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张川[3](2016)在《DOC氧化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机排放的微粒是构成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治霾历程,颁布施行了相对严苛的汽车排放法规。为了达到排放法规标准,一系列的柴油机后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主要作用是催化氧化排气中HC、CO以及氧化排气微粒中的SOF组分实现微粒的减排。DOC通常与其他后处理技术配合使用,达到最佳减排效果。本文基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Pt基DOC对柴油机排放微粒烟度、粒径特性、氧化特性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在YN38CRD2型柴油机台架上,加装DOC装置,采用NI数据采集卡采集DOC前后温度和压力信号,用AVL415测量DOC前后微粒烟度。获得了柴油机试验工况排气温度变化规律,分析了DOC对排气烟度影响的规律。试验表明:随着扭矩增加,循环供油量增加,DOC入口温度升高;排气微粒经过DOC后,其烟度降低。用DMS500快速微粒光谱仪对DOC前后微粒粒径分布进行了测量。获得了DOC前后微粒粒径分布规律,以及DOC前后微粒总数量浓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DOC能降低核模态微粒数量浓度,排气温度越高,核模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浓度和峰值粒径越低;DOC能降低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但随着扭矩的增加,DOC反而使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增加。因排温关系(350℃是硫酸盐生成的临界温度),DOC对颗粒总数量浓度的影响随柴油机扭矩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用Netzsch公司生产的STA449F3同步热分析仪进行微粒热重分析。获得了DOC前后微粒在热重试验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得到DOC前后微粒的组分含量,分析了DOC对微粒SOF组分含量、微粒表观氧化活化能及微粒干碳烟组分起燃温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因发动机各点燃烧标定不同,原排微粒SOF组分含量随转速变化无特定的趋势;因DOC能提高排气温度,微粒经过DOC后,其SOF组分含量降低;由于DOC的作用导致微粒的SOF组分含量降低,微粒表观氧化活化能增加,干碳烟组分起燃温度增加;同时由于SOF组分与干碳烟组分之间存在协同氧化作用,致使微粒的表观氧化活化能随SOF组分含量增加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6-04-01)
黄凯宇[4](2016)在《基于微粒捕集器监测的柴油机排气特性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排放法规日渐严格,柴油机微粒捕集器以其良好的过滤效果和较低的使用环境要求等优点,已经在国内外柴油机后处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长期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微粒捕集器会发生堵塞和破损等故障。目前对微粒捕集器监测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对基于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监测的柴油机排气特性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利用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GT-Power建立了可以满足仿真计算要求的柴油机、柴油车和微粒捕集器仿真模型。利用建立的仿真模型,对稳态及道路工况下柴油机的排气温度特性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微粒捕集器不同状况对柴油机排气温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在稳态和道路工况下,柴油机排气温度对微粒捕集器内微粒沉积量不敏感。对柴油机排气特性中另一个重要参数—排气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稳态及道路工况下柴油机排气压力特性的研究中得到,微粒捕集器前端排气压力与前后两端的排气压力差都可以作为微粒捕集器内的微粒沉积量的特征参数;在稳态工况下,还从平均排气压力和排气压力频谱两个方面对微粒沉积量对排气压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排气压力频谱的特征频率幅值比平均排气压力更适合作为微粒捕集器中微粒沉积量的特征参数。论文还通过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状态对排气噪声的影响。通过仿真计算,着重研究了微粒捕集器中微粒沉积量对排气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排气噪声频谱中排气脉动频率下的幅值随着微粒捕集器内微粒沉积量的增加而降低,可以考虑通过监测排气脉动频率下的幅值对微粒捕集器的微粒沉积量进行监测。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微粒捕集器破损程度对排气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微粒捕集器过滤体破损程度的增加,排气噪声频谱中排气脉动频率下的频率分量的幅值、两倍排气脉动频率下的频率分量的幅值都会随之增加,可以考虑通过监测两者之和对微粒捕集器破损程度进行监测;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排气噪声频谱的峰值处的频率随着过滤体破损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可以考虑通过监测排气噪声频谱中的某些频率的变化对过滤体破损程度进行监测。论文开展的基于微粒捕集器监测的柴油机排气特性研究工作,能够为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堵塞或者破损的状态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可以为今后工程化的研究工作奠定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1-19)
李壬兵,杨龙,罗文旭,王冠[5](2015)在《柴油车排气微粒数量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一辆装有微粒捕集器的柴油车,根据GB18352.5-2013标准内Ⅰ型试验要求在转鼓上进行试验,分析柴油车在NEDC循环工况中微粒数量的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柴油车微粒物主要在NEDC循环开始时的冷启动阶段以及高速段的加速工况下产生。汽车发动机排气微粒是排放法规限制的主要有害排放物之一,被认为是环境大气中悬浮着的大量微粒物的直接流动排放污染源。由于汽车发动机排气微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实施,欧(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配件》期刊2015年43期)
陈王琨,黄宥霖[6](2015)在《室内拜香造成细悬浮微粒(PM_(2.5))浓度控制的排气系统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室内拜香所所造成的细悬浮微粒排计进行分析。研究中以一个小型家庭式拜堂为案例,使用叁种不同的排气系统之设计,包括:无控制方案、整体换气方案、局部排气方案。并以实际使用人的行为来模拟浓度变化的情形。研究结果显示,无控制方案的细悬浮微粒(PM2.5)浓度最高,超过室内空气品质标准。而整体换气虽可以降低浓度,但是也同时将微粒带到整个空间,造成了烟雾迷漫的情形,对在室内空间的人们反而是另一种伤害。使用局部排气可以得到较佳的控制效果。除了可以较完全地立即捕集细悬浮微粒之外,在能源的使用上也较为经济。唯不同的形式之排烟需有不同之设计方可有较佳的效果,本文中也做比较与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2)
吴凤英,苗家轩,徐斌,吴健[7](2015)在《柴油机排气微粒组分及尺寸分布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柴油机微粒的研究是控制微粒排放的前提,也是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需要。从柴油机微粒形成的机理及其危害出发,介绍了柴油机微粒的检测方法,对柴油机微粒的组成及尺寸分布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柴油机微粒的控制和净化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于凯[8](2014)在《1.4T GDI汽油机排气微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能源的匮乏,缸内直喷(GDI)汽油机因具有排放少、油耗低等优点受到了关注,但GDI汽油机的燃烧方式与柴油机相似,导致GDI汽油机微粒排放较高。本文首先研究了稳态工况下速度、负荷和叁效催化转换器(TWC)对GDI汽油机微粒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而研究了瞬态工况下不同的速度和负荷区间和TWC对GDI汽油机微粒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转速特性下,小负荷时随着转速的增大,微粒数量浓度曲线第一个峰值先减小再增大,第二个峰值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中负荷时随着转速的增大,微粒数量浓度曲线第一个峰值先减小再增大,第二个峰值逐渐增大,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大负荷时随着转速的增大,微粒数量浓度曲线第一个峰值先减小后增大,第二个峰值先减小后增大,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2.负荷特性下,低转速时随着负荷的增大,核态和聚集态的微粒数量浓度都先增大后减小,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中转速时随着负荷的增大,核态微粒先增后减,而聚集态微粒则整体减小,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再增大再减小;高转速时随着负荷的增大,聚集态微粒数量浓度先增大后减小,而核态微粒数量浓度逐渐减小,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3.低转速小负荷区间瞬态工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粒数量浓度核态区域内峰值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微粒数量浓度在聚集态区域内有增大趋势,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4.中转速中负荷区间瞬态工况和高转速大负荷区间瞬态工况变化规律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工况开始时,微粒数量浓度整体是逐渐增大的,分析是由于转速负荷突然增大,喷油增多,产生较多微粒,气缸内温度较低,不利于微粒的进一步氧化,从而导致此时的微粒排放相对较高。5. TWC对微粒的催化效率随着微粒粒径的增大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并在120nm粒径附近达到最小值;对核态和聚集态微粒数量浓度整体的催化效率都较高,可以达到60%~70%。6.HC浓度、CO浓度、NOx浓度、核态和聚集态微粒浓度、油耗与λ值、缸内温度、缸内气体流动等因素关系密切。本项研究展示了GDI汽油机排气微粒的实验结果,可以更精确的反映GDI汽油机微粒排放的特点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排放法规的制定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逯克润[9](2013)在《柴油机排气微粒测试系统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影响使动力性经济性有巨大优势的柴油车比例越来越大,而其一大缺陷就是微粒排放严重。对微粒排放的研究需具备高精度测量系统。国内柴油机研究生产单位大多购买国外设备,不菲的价格使国内科研院所往往难以配备该设备。课题针对学校内燃机实验室建设特点,以GB17691-2001要求为基准,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微粒测试系统,以满足学校对柴油机排气微粒领域教学和科研需求。以LF4105ZQ型柴油发动机排气微粒测量为设计目标,根据GB17691-2001对微粒测试系统的要求,建立了微粒测试系统的基本结构尺寸。按定值稀释比的设计思路,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完成了相关设备选型,完成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微粒测试系统分成稀释和采样两个部分。其中稀释结构为满足温度及均匀性要求,采用了文丘里管低静压稀释技术。用ANSYS Workbench的CFD流体计算模块对微粒测试系统稀释结构文丘里管的参数结构进行数值优选。分析了文丘里管不同结构尺寸时,微粒测试系统稀释结构流场间的差异,以文丘里管对混合气体的提速能力及能量损失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微粒测试系统稀释结构的优选结构。应用ANSYS FUENT对优选文丘里管结构下的稀释混合气采样位置进行了研究。使用密度基求解器、半隐式SIMPLE算法,基于有限体积法并启用无反应的组分输运方程,能量方程, k-e湍流模型及低雷诺数近壁处理等,对微粒测试系统内的叁维定常流动分析。通过观察不同横截面上柴油机排气的比例,并考虑热交换、湍流计算结果,确定了最佳的稀释混合气采样位置。为探索所设计的稀释结构对柴油机机型的适应性,对叁台不同的柴油发动机额定转速下的排气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速度场、温度场和组分输运等。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分流稀释部分采样微粒测试系统结构合理,可用于排量为2~4L左右的中小型柴油发动机微粒测量。根据采样要求,对采样器结构进行了设计。对采样器的有效采样率进行对比,使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滤纸进行数值计算的叁维模型,真实再现采样器内部流场,以稀释混合气的通透率及采样器的流动阻力为评价标准,确定采样器优选结构。通过以上工作,本课题确立了适用于学校科研及教学使用的柴油机微粒测试系统。同时为进一步采集微粒、研究其排放规律及采取微粒排放控制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7-01)
高朋[10](2013)在《柴油机排气微粒部分流等动态稀释取样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柴油机排气微粒的研究首先需要符合国际上排放测试法规的微粒稀释取样系统。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稀释取样系统有两类,一类为全流稀释取样系统,另一类为分流式稀释取样系统,其与全流稀释取样系统相比具有尺寸小、成本低等优点,在微粒检测和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国内目前还没有此类产品推出,多是直接从国外购买,该系统价格昂贵,仅靠引进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本课题组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决定自行研制一套柴油机排气微粒部分流等动态稀释取样系统,若技术可行也可为国内广大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选择使用。整个系统本身无需质量流量计和排气浓度分析仪,具有控制精度高、测试和维护成本低的潜力。本文首先制定了部分流等动态稀释取样系统的研究方案,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各部件的功能和连接关系,并推导出基于该系统进行微粒测量的比排放换算公式。根据GB17691-2005对等动态系统的技术要求,选取了所需设备的型号,完成了各功能部件的结构设计及安装。其次,为了简化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效率,并实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本文稀释取样系统采用上、下位机分离的设计。利用Visual Basic6.0自主开发了上位机控制软件,按照功能不同被分成串口配置、单滤纸实验、多滤纸实验、系统示意图、系统状态显示及压差目标值设定、状态栏共6块主要区域。完成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用到的传感器、执行器均进行了在线标定和调试,为之后在程序中实现传感器和比例阀开度信号的准确测量打下了基础。制定了系统被控对象(比例阀、电磁阀)的控制策略,并基于CodeWarrior工具完成了下位机控制软件的C语言程序设计,其与上位机控制界面一同构成了所述的控制系统的软件基础。利用RS232串口通信协议和自定义的数据格式实现了上、下位机间的双向数据传输。最后我们对系统进行了现场调试,取样通路和旁通通路电磁阀的开闭完全由上位机程序界面的取样和旁通时间决定,响应及时、迅速。微压差传感器和上、下位机的程序均运行正常,在CodeWarrior调试界面中监测的PWM占空比寄存器值和用万用表实际测得的比例阀输入电压均能依照PID算法的调节规律而变化。但在此过程中,所述的比例阀Ⅰ、Ⅱ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故障,导致调试工作无法进行,待问题解决后将继续之后的调试任务,并按照所述的试验方案和所列的仪器、设备进行评价实验,以验证该稀释取样系统的实际性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排气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清除体外血液循环通路中不溶性微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管路预冲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治疗,对比两组预冲效果。结果:观察组预冲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透析器凝血分级和尿素清除指数Kt/V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外循环血液通路内直径>10μm者和>25μm者的不溶性微粒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有效清除体外血液循环通路中不溶性微粒,缩短预冲操作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气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1].苗志慧,李君,于凯.某GDI汽油机低速小负荷瞬态工况下排气微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特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
[2].朱珊珊.密闭式自动排气管路预冲法清除体外血液循环通路中不溶性微粒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
[3].张川.DOC氧化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性能研究[D].西华大学.2016
[4].黄凯宇.基于微粒捕集器监测的柴油机排气特性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5].李壬兵,杨龙,罗文旭,王冠.柴油车排气微粒数量分布特性[J].汽车与配件.2015
[6].陈王琨,黄宥霖.室内拜香造成细悬浮微粒(PM_(2.5))浓度控制的排气系统分析(英文)[C].第十二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7].吴凤英,苗家轩,徐斌,吴健.柴油机排气微粒组分及尺寸分布研究现状分析[J].环境工程.2015
[8].于凯.1.4TGDI汽油机排气微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
[9].逯克润.柴油机排气微粒测试系统数值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0].高朋.柴油机排气微粒部分流等动态稀释取样系统开发[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