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活性论文-祝宏,曾祥聪,丁娇,李丽,马俊

抗结核活性论文-祝宏,曾祥聪,丁娇,李丽,马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结核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酰水杨酸,异烟肼,乙胺丁醇,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祝宏,曾祥聪,丁娇,李丽,马俊[1](2019)在《新杂合抗结核药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临床对抗结核药物的需求,对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广谱抗生素乙酰水杨酸进行杂合,合成了新的杂合药物乙酰水杨酸异烟肼和乙酰水杨酸乙胺丁醇,以期望达到多靶点给药和减缓细菌耐药速率的目的。其结构用红外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ESI)、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物理化学表征,并利用生物活性实验对目标产物进行活性测定。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目标杂合药物,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安婷婷,周蕾,蒋昌河,甘梦兰,王仁凤[2](2019)在《抗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抗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为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抗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Anti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Compound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8年1月-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cience Direct、ACS、Wiley、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以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88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目前,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化合物有喹啉类化合物、吲哚类化合物、叁唑类化合物、苯并噻吩类化合物(MIC为0.91μg/mL)、嘧啶类化合物和金属配合物。喹啉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喹唑啉酮苯甲酸酯衍生物(MIC均为2.5μg/mL)、唑并喹啉衍生物(MIC均为1.0μg/mL)、唑酯类喹啉衍生物(MIC均<5.0μg/mL)、碳酰腙类喹啉衍生物(MIC均为1.0μg/mL);吲哚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酰胺吲哚类化合物(MIC均≤0.25μg/mL)、氮杂吲哚类化合物(MIC均≤1.03μg/mL);叁唑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苯并咪唑类叁唑衍生物(MIC均≤0.58μg/mL)、羰基叁唑类衍生物(MIC均为2.5μg/mL);嘧啶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氟苯嘧啶类衍生物(MIC为3.58μg/mL)、吡咯叁唑嘧啶衍生物(MIC均为0.78μg/mL);金属配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芳香类金属配合物(MIC均≤1.25μg/mL)、氟喹诺酮类金属配合物(MIC为0.31μg/mL)等。上述化合物可通过抑制ATP合成酶、乙酰羧酸合成酶、十聚异戊烯磷酰基-β-D-核糖氧化酶或烯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等活性发挥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这些化合物的发现可为研发新型抗结核分枝药物奠定基础,但由于并未进行体内活性评价,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评价其体内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7期)

甘梦兰[3](2019)在《瑶山南星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高感染和高致死性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由于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出现,以及结核病与艾滋病的交叉感染,使结核病的致死率已超过艾滋病位居第九,无疑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尽管已有治疗结核的药物,但是治疗时间过长(6-9月),导致部分病人不能坚持服药,引起耐药菌出现;另外,由于部分抗结核药物肝毒性明显,长期服药可导致病人肝损伤。因此,发现新型药物,缩短结核治疗时间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结核分枝杆菌形成生物膜(Biofilm,BF),能使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表型耐药,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如果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或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将有利于细菌恢复对抗痨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结核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中草药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本项目组前期利用贵州中草药资源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的民族药资源,进行过筛选试验,发现侗族民间治疗结核的单味药瑶山南星(Arisaema sinii Krause)具有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的活性。本实验研究了瑶山南星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的活性成分并进行了初步机制探讨。首先,采用热回流方法,获得瑶山南星乙醇提取物。然后进行萃取分段,分别得到石油醚层萃取部位、乙酸乙酯层萃取部位、剩余层。采用生物膜形成计分法评价抗生物膜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石油醚层萃取部位具有较好的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活性,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药物浓度为1mg/mL时,生物膜计分为2.0,药物浓度为2mg/mL时,生物膜计分为1.3。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绝对浓度法测定不同部位的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发现石油醚层萃取部位无抑制结核杆菌的活性,而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菌活性(MIC=1mg/mL)。实验结果提示,瑶山南星乙醇提取物既具有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的化合物,同时还存在抗结核杆菌的化合物。为分离瑶山南星生物膜抑制剂,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进一步对石油醚层进行分段,并测试不同组分的活性,经过反复过柱纯化,分离得到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的化合物单体YS-01(80 mg)。化合物YS-01为灰白色油状物,ESI-MS m/z:601.2[M+H]~+,~1H NMR(500 MHz,CDCl_3-d6):7.70(s,-NH-,1H),7.53(s,-NH-,1H),6.23-5.49(t,3H),6.03(d,1H),5.50(s,J=8.2 Hz,Dp-CH-,2H),5.45(dt,J=18.1 Hz,3H),5.21-4.67(m,7H),2.48(dt,4H),2.21(dt,4H),1.87(dt,J=14.9 Hz,4H),1.63(t,2H),1.64-0.97(d,15H),1.34-0.86(d,9H),0.95-0.77(t,3H),~(13)C NMR(100 MHz,CDCl_3-d6)δ199.76,171.82,167.77,132.44,130.88,128.80,123.72,68.16,55.99,55.87,53.80,45.81,42.38,39.61,38.72,36.11,35.61,33.97,32.96,32.04,30.35,29.69,28.92,28.19,26.04,24.18,23.74,22.98,21.02,19.81,19.01,18.69,17.38,14.05,11.94,10.95。鉴定为:3,6,8-叁甲基癸-1-烯-1-基3,6-二氧代-5-(4,8,10,13-四甲基十四碳-2,6-二烯酰基)-哌嗪-2-羧酸甲酯。采用生物膜计分法,发现YS-01在浓度为4μg/mL时,能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形成,8μg/mL时,生物膜基本不能形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在活性单体药物浓度为32μg/mL时,可破坏已经形成的结核杆菌生物膜。YS-01与一线抗痨药物联用,体外抗BCG活性实验表明,YS-01与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1/2MIC)、利福平(1/2 MIC)和吡嗪酰胺(1/2 MIC)联用后,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Pks1基因与结核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该基因表达产物为聚酮合成酶,聚酮类脂肪酸是结核杆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探索活性单体化合物YS-01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中Pks1基因的表达调控的影响,采用2~(-??)Ct法进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被化合物单体YS-01干预后的结核杆菌,基因Pks1表达量明显上调,其2~(-??)值是空白对照的93倍。为此,我们推测YS-01是结核杆菌聚酮合成酶抑制剂。综上所述,本论文对瑶山南星抗结核杆菌生物膜活性进行了评价,跟踪分离得到有效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探讨了其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为研发抗结核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祝宏,丁娇,彭薇,马峻[4](2019)在《几种抗结核杆菌包合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环糊精为药物载体,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吡嗪酰胺-β-环糊精包合物、异烟肼-β-环糊精包合物、异烟肼利福霉素腙-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胸腺五肽-β-环糊精包合物。吡嗪酰胺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吡嗪酰胺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03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6.18%。异烟肼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异烟肼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30℃、包合时间0.5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87.80%。异烟肼利福霉素腙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异烟肼利福霉素腙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08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0.83%。胸腺五肽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胸腺五肽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15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0.03%。包合后药物的水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好的抗结核杆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潘蝶[5](2019)在《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结核病疫情严峻,2017年全球约1000万人感染结核病,死亡160万病例(包括30万HIV阳性结核病患者),加上世界各地耐多药结核菌和广谱耐药结核菌的剧增,导致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极大挑战,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及新的辅助治疗迫在眉睫。民族医药是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资源宝库,是各民族长期运用传统药物与疾病奋斗的经验总和,为现代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线索。长期被运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传统药物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和价格优势,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不仅是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也是对现代医药的重要补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民族学植物调查、民族学调查、植物化学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15个民族涉及结核病治疗的传统单验方和复方进行整理,并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做进一步的活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部分民族药具有抗分枝杆菌活性。综合药物易获得性、民间应用情况等选择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Hedyotis scandens Roxb.)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效部位筛选及相关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攀援耳草民间应用提供科学的解释,也为攀援耳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运用奠定基础。整体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抗结核民族医药理论、药方整理。归纳了部分民族医药的临床基础理论(主要为苗、侗、瑶、彝)以及这些民族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总结了民族医药共同的用药特点;收集整理民族医药中用于治疗结核病(包括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的单验方677首,复方477首,共计1154首。涉及15个民族,包括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土家、基诺族、壮族、黎族、德昂族、藏族、毛南族、仡佬族、水族、傣族、回族,以贵州的苗族、侗族居多;药物收集内容包含科属、形态、入药部位、地方名、汉语译名、产地、最佳采集方法和时间、用药禁忌等。(2)部分抗结核民族药活性初步定性验证。基于抗结核民族药验方内容,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进行科学性验证,利用乙醇提取法制备粗提物,以分枝杆菌属非致病模式菌株耻垢分枝杆菌为测试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初步定性判断药物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8种民族药粗提物中,金荞麦、攀援耳草、岩豇豆、矮地茶4种对耻垢分枝杆菌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以金荞麦和攀援耳草效果最为显着,在浓度为200 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500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3 mm。而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等几乎没有抑菌活性(仅金荞麦和岩豇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薇提取物对胶红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说明上述药物对分枝杆菌具有特异性的抗菌活性,民间治疗结核药方具有较高的针对性。(3)攀援耳草抗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在上述基础上,对攀援耳草粗提物利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正丁醇进行不同极性萃取及抑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一步利用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锁定攀援耳草活性部位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25:1、10:1、5:1段,为样品Fr.11-Fr.16,选择活性最好的Fr.13样品进行后续分离,该样品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15:1段。(4)攀援耳草挥发性物质成份鉴定。本研究首次利用GC-MS分析测定了攀援耳草叁个萃取部位并鉴定了37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涉及醛、酮、醇、酯类、不饱和烷烃等种类。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结核民族药收集、整理工作进程;经过体外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实验初步验证了部分抗结核民族药的活性;对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活性部位进行了分离与追踪,证实了攀援耳草作为治疗结核病的民族药理用途,这为攀援耳草后期进一步筛选和分离抗结核活性物质及药物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4-01)

胡西南,徐健龙,张诗浩,刘朝霞,刘呈雄[6](2019)在《湖北旋覆花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旋覆花花序中的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相液相等方法进行了成分系统研究,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从其花序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8-epoxy-9-(isobutyryloxy)thymolisobutyrate(1)、10-(2-methylbutyloxy)-8,9-epoxythymolisobutyrate(2)、stigmasterol(3)、ayapin(4)、ergolide(5)、5,10-epi-2,3-dihydroaromatin(6)、xanthalongin(7)、bigelovin(8)、carpesiolin(9)、aromaticin(10)。化合物1、2、5、6、8~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10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6、8~10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胞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10.00、30.00、5.00、3.15、3.15μM,9和10的活性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4期)

张宁,刘洋,李晔,胡平[7](2019)在《新型青蒿素衍生物改善溶解度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已被证明具有抗结核菌活性,但其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影响了其药效及适用剂型的制备。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的青蒿素衍生物,通过琥珀酸将精氨酸链接到青蒿素分子上,既解决了青蒿素溶解度低的问题,又进一步利用精氨酸对细菌细胞壁的扰乱作用,增强了细菌对精氨酸所携带青蒿素的摄取,从而提高了青蒿素的抗菌效果。结果显示,与青蒿素原型药物相比,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A-2和A-3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约19.8~27.8倍。体外细胞毒性证明,质量浓度为1 mg·mL~(-1)的化合物A-3对人白血病单核巨噬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体外抗结核菌实验表明,目标化合物A-2和A-3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0和10μg·mL~(-1),相对青蒿素提高了5~10倍。细胞内抑菌实验表明, A-3在较低浓度(100和200μg·mL~(-1))下就可显着抑制THP-1巨噬细胞的胞内细菌生长(P<0.05或P<0.01),其作用强于100μg·mL~(-1)青蒿素(P<0.05)。说明A-3是具有成药潜力的抗结核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婷,田红丽,李平[8](2018)在《异恶唑姜黄素类似物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采用启发式(HM)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方法(RBFNN),研究了异恶唑姜黄素类似物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显示,运用HM方法建立的线性模型预测得到的判定系数R2=0.882 6,运用RBFNN方法建立的非线性模型预测得到的判定系数R2=0.915 2。表明RBFNN建立的构效关系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能够很好地指出姜黄素类似物结构与其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指导新药物的合成。(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万月强,王新宏,郭珍,王丽萍,贾斐[9](2018)在《载异烟肼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结核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载异烟肼(INH)的葡聚糖-辛胺纳米粒(INH-DEX-OA),并对其体外抗结核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合成具有两亲性的共聚物DEX-OA,用透析法制备纳米粒INH-DEX-OA,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温度、蒸馏水用量和投药量对纳米粒的影响,优化获得最佳制备工艺;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进行测定;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采用透析法评价INH-DEX-OA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游离INH和INH-DEX-OA对结核杆菌标准株(H37Rv)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载药纳米粒INH-DEX-OA的平均粒径为89±3nm,Zeta电位为-6.8mV;TEM结果显示,载药纳米粒INH-DEX-OA外表光滑且呈球形;INH载药量为9.6%±0.9%,包封率为86.4%±0.8%;体外释药结果显示,载药纳米粒INH-DEX-OA释药平稳完全且无突释现象发生;相比于游离的INH,INH-DEX-OA具有更好的体外抗结核活性。结论优化处方所制备的载药纳米粒INH-DEX-OA粒径小、载药量高且具有平稳、完全的体外释药特性。此外,INH-DEX-OA具有很好的抗结核活性,明显好于游离的INH,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徐闫,徐志[10](2018)在《靛红衍生物的抗结核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TB)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可侵袭全身各个器官,以肺部为主。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一线抗TB药物对TB的防控仍不可或缺。然而,一线抗TB药物需联合给药且疗程长,使得患者的依从性差。更为严峻的是,随着这类药物长时间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新型耐药MTB不断涌现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一线抗TB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断下降。为克服耐药性,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TB药物。靛红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而且其中的某些化合物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药物研发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某些靛红类化合物对药敏型和耐药型MTB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活性,极具进一步研究价值。本文将重点归纳近年来靛红类化合物在抗TB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构-效关系,以启迪药物化学家更合理地设计合成此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8年04期)

抗结核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综述抗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为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抗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Anti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Compound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8年1月-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cience Direct、ACS、Wiley、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以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88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目前,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化合物有喹啉类化合物、吲哚类化合物、叁唑类化合物、苯并噻吩类化合物(MIC为0.91μg/mL)、嘧啶类化合物和金属配合物。喹啉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喹唑啉酮苯甲酸酯衍生物(MIC均为2.5μg/mL)、唑并喹啉衍生物(MIC均为1.0μg/mL)、唑酯类喹啉衍生物(MIC均<5.0μg/mL)、碳酰腙类喹啉衍生物(MIC均为1.0μg/mL);吲哚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酰胺吲哚类化合物(MIC均≤0.25μg/mL)、氮杂吲哚类化合物(MIC均≤1.03μg/mL);叁唑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苯并咪唑类叁唑衍生物(MIC均≤0.58μg/mL)、羰基叁唑类衍生物(MIC均为2.5μg/mL);嘧啶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氟苯嘧啶类衍生物(MIC为3.58μg/mL)、吡咯叁唑嘧啶衍生物(MIC均为0.78μg/mL);金属配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芳香类金属配合物(MIC均≤1.25μg/mL)、氟喹诺酮类金属配合物(MIC为0.31μg/mL)等。上述化合物可通过抑制ATP合成酶、乙酰羧酸合成酶、十聚异戊烯磷酰基-β-D-核糖氧化酶或烯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等活性发挥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这些化合物的发现可为研发新型抗结核分枝药物奠定基础,但由于并未进行体内活性评价,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评价其体内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结核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祝宏,曾祥聪,丁娇,李丽,马俊.新杂合抗结核药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9

[2].安婷婷,周蕾,蒋昌河,甘梦兰,王仁凤.抗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9

[3].甘梦兰.瑶山南星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4].祝宏,丁娇,彭薇,马峻.几种抗结核杆菌包合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5].潘蝶.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6].胡西南,徐健龙,张诗浩,刘朝霞,刘呈雄.湖北旋覆花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7].张宁,刘洋,李晔,胡平.新型青蒿素衍生物改善溶解度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19

[8].王婷,田红丽,李平.异恶唑姜黄素类似物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J].生物化工.2018

[9].万月强,王新宏,郭珍,王丽萍,贾斐.载异烟肼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结核活性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8

[10].徐闫,徐志.靛红衍生物的抗结核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8

标签:;  ;  ;  ;  

抗结核活性论文-祝宏,曾祥聪,丁娇,李丽,马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