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贸易的转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外反倾销,化工产品,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的转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9)在《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限制及贸易转移效应分析——以化工产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遭受倾销的程度日益严重,越来越需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国内受损企业的合法利益。虽然比起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时间较晚,但增长速度却很快,截至2017年,中国对外反倾销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七。文章以化工产品为例,探究了反倾销带来的贸易限制和贸易转移效应,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财会》期刊2019年07期)
赵金龙,张蕊,陈健[2](2019)在《中国自贸区战略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研究——以中国-新西兰FTA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1996~2015年间十四个国家的宏观与微观出口贸易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CNFTA)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CNFTA的建立使得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年平均贸易额增加了15.7%;第二,无论是从出口还是进口角度,中新FTA均存在正向的贸易创造效应,且进口创造效应高于出口创造效应;第叁,中新FTA不仅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而且促进了两国对区域外非成员国的出口和进口;第四,CNFTA对两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杨艳红,胡加琪[3](2018)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经济溢出效应的量化分析——基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施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上海自贸区是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将是自贸区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政策评估方法研究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上海自贸区对相邻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此评估自贸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上海自贸区成立对相邻周边地区特别是相邻的上海腹地和浙江省(除上海腹地的进口贸易外)的进出口贸易带来正溢出效应;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并没有带来较大的贸易转移效应(除浙江省短时期的进口贸易外),反而发挥了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自贸区成立对浦东新区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平衡。据此提出自贸区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涛[4](2017)在《CAFTA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年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迎来了建立后的第一个10年,在协定落实的第一阶段中双边进出口贸易额飞速增长。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对CAFTA内部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创造与转移效应进行系统地分析,探讨CAFTA的建立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模型检测了1996—2013年中国与50个伙伴国的农产品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创造效应,转移效应不显着。而且CAFTA启动前后增加的贸易额主要来自贸易创造效应,不存在以贸易转移为代价的区内贸易增长。另外,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在下一阶段应优先选取GDP大、距离近、具有贸易结构互补的成员开展贸易关系,以期开拓更广泛的农产品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7年12期)
彭水军,余丽丽[5](2016)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贸易的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4-2011年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间贸易中的转移排放,并重点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转移排放的变化趋势、国别(区域)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附件I国家对非附件I国家存在大量转移碳排放,而中国成为附件I国家转出排放的主要目的国,占比高达49.4%-54.7%。(2)2004-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碳排放"净转入",而其中约62%-75%来自于美、欧、日叁大发达经济体。(3)进一步对中国净转入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后发现,中国对美国、能源净出口国的贸易顺差效应是其净转入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其他贸易伙伴,中国净转入排放主要是中国较高的污染贸易条件所致。(本文来源于《经济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衣爽爽[6](2016)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补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自贸区战略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开始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对外FTA。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目前中国已经同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 14个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中国对外签订最早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相邻、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更加密切的经济合作无疑会为中国以及东盟十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大体可以分为叁个阶段: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至2010年中国对来自东盟的93%贸易产品实现零关税是自贸区启动和大幅降低关税阶段;2011年至2015年是自贸区的全面建成阶段,在此阶段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国与中国的绝大多数贸易产品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实现深入开放;2016年之后是自贸区的巩固和完善阶段,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动自贸区稳定、繁荣、健康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 14个年头,因此对自贸区筹建特别是货物贸易协定实施以来的贸易效应进行系统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学者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研究多以引力模型为工具,但是在回归方法的选择、FTA虚拟变量的设置以及数据的选取和梳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取适当的回归方式和数据处理方式,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选题相关背景以及前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分析关税同盟的静态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及带来的福利情况以及自由贸易区"间接贸易偏转"效应及所带来的福利情况。随后对自贸区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通过表格和图形具体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发展状况,包括分析中国对东盟总体贸易额现状及发展趋势、贸易商品结构以及中国对主要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额和贸易商品结构,以期全面了解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动态和结构变化,随后指出自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选取1995年至2014年包括中国和东盟十国在内的30个主要国家之间两两对应的整体出口贸易数据以及30个国家两两对应的农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数据,构建整体引力模型和农产品、机电产品引力模型并适当引入代表贸易创造、出口贸易转移、进口贸易转移的虚拟变量,通过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随机效应回归得出实证结果,通过相关检验确定最适合的回归方式并比较了不恰当的回归方式带来的回归结果误差,探求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并对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进行测度;最后,针对自贸区现行条件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证回归结果,分别对改善自贸区运行状况和促进自贸区贸易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通过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不仅表现为促进双方整体贸易的发展,同时对农产品和机电产品这两类双方重要贸易产品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潜力还有相当程度没有发挥出来;不仅如此,中国—东盟自贸区在产生显着贸易创造效应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贸易转移,也就是说贸易创造并没有以贸易转移为代价;事实上,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对成员国之间贸易产生创造效应的同时,更加促进了自贸区内部成员国和区外非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发展,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在整体、农产品和机电产品贸易的进出口都有所增加。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为成员国带来积极的经济意义,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向影响和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6-10-01)
谭博[7](2016)在《南方共同市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共同市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其形成一体化组织后所得到的效果对其他一体化组织有着借鉴作用。本文在关税同盟理论的基础上,对南方共同市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以利用统计数据制作图表的方式进行较为直观的分析和说明。得出了南方共同市场成立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显着,但其区域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25期)
孙维[8](2016)在《CAFTA对日本贸易转移效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各国发展战略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加速态势。世界各国都不断提高本国的开放程度,竞相投入到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去,以期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强,这也给日本的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日本和东盟的进出口增长率从2010年的26.8%下降到2015年的0,日本和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从2010年的22.2%下降到2015年的0.3%。面对这样的形式下,日本如何摆脱不利的影响来发展本国的贸易,同时,这也给我国怎样应对区域内和区域外之间的贸易带来了宝贵的借鉴。本文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得出自贸区建立后,成员国会对非成员国带来贸易转移效应。通过分析中国和东盟、日本和东盟、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发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开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增加,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日本对东盟之间的贸易呈现下降的趋势。然后通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巴拉萨模型就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产生贸易转移效应的因果关系以及产生贸易转移效果有多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对日本贸易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而且影响比较大。最后总结日本的应对措施和对中国的启示,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中国面对相类似的情况(如TPP)应该怎么去应对。(本文来源于《兰州财经大学》期刊2016-06-10)
梁若冰,叶一帆[9](2016)在《营改增对企业间贸易的影响:兼论试点的贸易转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营改增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企业间贸易来深化产业分工,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本文利用福建省20521家制造业企业与7389家服务业企业的增值税开票数据,分别研究了该政策对企业间贸易的影响。利用倍差法估计的结果表明,营改增试点地区的试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额在营改增之后均出现显着高于非试点地区的增长,而且这一增长主要通过贸促效应而非涨价效应或增开效应实现。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在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综合效应、净效应和贸易转移现象,发现福建省内企业间贸易的叁类效应均为显着正值,但企业间贸易在存在转出效应的同时仍呈现显着增长;相反地,其他地区要么无显着效应,要么因贸易转入而呈现虚假的贸促效应。最后,本文利用福建省内贸易数据分析了产业差异,发现上述贸易转移效应的地区差异可能源自地区间产业差异。(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刘海云,聂飞[10](2015)在《中国OFDI动机及其对外产业转移效应——基于贸易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中国OFDI区分为顺梯度和逆梯度两种类型,并运用Heckman选择效应模型,结合2003-2012年间中国对113个国家的投资和贸易面板数据,分别估计了中国两类OFDI的动机和贸易结构效应,并据此判断对外产业转移效应的存在性。结果发现:中国顺梯度OFDI主要为资源寻求型,其目的在于获得发展中国家丰富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中国逆梯度OFDI主要为技术寻求型,其目的在于获得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出水平;中国顺梯度OFDI会引发初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中国逆梯度OFDI则会有效提升国内制造业生产水平,增加出口规模,促进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内贸易;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通过OFDI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而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内贸易显着加强。最后,本文就实行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和提高我国对外产业转移效率进行了相应的政策思考。(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5年10期)
贸易的转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1996~2015年间十四个国家的宏观与微观出口贸易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CNFTA)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CNFTA的建立使得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年平均贸易额增加了15.7%;第二,无论是从出口还是进口角度,中新FTA均存在正向的贸易创造效应,且进口创造效应高于出口创造效应;第叁,中新FTA不仅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而且促进了两国对区域外非成员国的出口和进口;第四,CNFTA对两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贸易的转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欣.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限制及贸易转移效应分析——以化工产品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9
[2].赵金龙,张蕊,陈健.中国自贸区战略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研究——以中国-新西兰FTA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19
[3].杨艳红,胡加琪.上海自贸试验区经济溢出效应的量化分析——基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
[4].王涛.CAFTA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J].世界农业.2017
[5].彭水军,余丽丽.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贸易的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16
[6].衣爽爽.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谭博.南方共同市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J].价值工程.2016
[8].孙维.CAFTA对日本贸易转移效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兰州财经大学.2016
[9].梁若冰,叶一帆.营改增对企业间贸易的影响:兼论试点的贸易转移效应[J].财政研究.2016
[10].刘海云,聂飞.中国OFDI动机及其对外产业转移效应——基于贸易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