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信息论文-张涛铄,郭大伟,刘杰

地球化学信息论文-张涛铄,郭大伟,刘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化学信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信息提取

地球化学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铄,郭大伟,刘杰[1](2019)在《金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信息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常提取是地球化学勘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异常的有效发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新疆萨尔布拉克金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显示Au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复杂性,指出当前开采的矿体是原矿体中下部与Au的近矿指示元素组合。对区内有利成矿部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旨在更好的预测定位矿体,指导找矿工作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6期)

左惠洲,张文磊[2](2019)在《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评价与找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表明,该地区存在Cu、Au、Ag、Pb、Mo单元素异常和Cu-Pb-Mo综合异常。推断测区北东位置存在NW-SE走向的断裂,南东位置第四系和曲色组地层中富含隐伏的岩浆岩体,矿体遭受较深剥蚀,是典型的Cu—Au—Mo矿化地球化学模式。(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9年04期)

程付启,金强[3](2019)在《关于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信息化是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趋势,以《油气地球化学》课程为例,论述了实现专业课信息化教学的途径:首先要把握教学信息化的目的和要求,即拓展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空间和手段,锻炼学生融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然后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建成立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高效掌握并学会应用专业知识。(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0期)

孔令俊,张洋洋[4](2019)在《元素复杂程度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探数据处理过程中,单元素异常信息提取方法有很多,但针对于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却相对较少,主要为传统单元素迭加法、因子分析法和马氏距离法。采用元素复杂程度法进行综合异常信息提取具有简单灵活、异常直观等优点。以西北某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为研究对象,对4种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发现:4种方法均可有效圈定异常范围,传统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包含全部异常信息,但图面结构繁重,人为影响因素较突出;马氏距离及元素复杂程度法图面直观,异常范围集中,对构造控制的异常反应灵敏,但引起异常的元素难以确定,部分情况下马氏距离法存在异常信息丢失的现象;马氏距离法具有提高弱异常的特点,更适用于贵金属异常或成矿作用相对简单的大比例尺化探数据处理;元素复杂程度法具有保留全部异常信息的特点,更适用于中小比例尺的化探数据处理;传统综合异常法与马氏距离法及元素复杂程度法的优势相结合,互为补充,能够更有效地提取异常信息,取得更好的找矿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9年06期)

张倩[5](2019)在《海水中信息有机物的鉴别及在典型海域表层水中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有机物系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物种或生物类群生存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并能通过调控生物丰度与群落结构来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微痕量有机物。将这些信息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含量的检测和其分布特征、生态学功能研究有机结合,对理解生态系统结构、阐明生态现象机理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海洋环境中关于信息有机物的研究已获得一些成果,但限于分析方法的不足,其研究零散而不系统。本论文以构建海水中信息有机物的提取检测方法为主,结合海水非定向筛查与文献调研结果,选择邻苯二甲酸酯、正构烷烃和植物激素这3类信息有机物作为研究目标,获得了如下的系列结果和认识:1.构建了两套海水中微痕量信息有机物的提取检测方法,基于固相萃取和Q-TOF质谱的非定向有机物筛查方法可用于非定向筛查和检测未知成分的海水样品中的潜在信息有机物,基于液相萃取和气质联用的非极性有机物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天然海水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等非极性有机物。对现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正构烷烃的提取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海水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和32种正构烷烃(C_8-C_(40))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二氯甲烷液相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标准曲线相关系数高于0.996,加标回收率高于70%,已成功应用于胶州湾和西太平洋海山区表层海水中两种信息有机物的检测。首次建立了海水中13种植物激素的提取检测方法,该方法以C_(18)和HLB固相萃取小柱联用进行提取,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进样检测,标准曲线相关系数高于0.994,在加标浓度为100 ng·mL~(-1)和1000 ng·mL~(-1)时的回收率分别为58.6-117.3%和96.2-100.7%,该方法对于研究藻华等生态现象中植物激素的角色和作用有潜在应用价值。基于高分辨的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MS)所得一级、二级质谱数据,结合质谱数据库检索,可以在未知目标有机物的情况下,较为准确地定性分析海水中的微痕量有机物。探索不同pH条件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发现强酸性pH条件提取出的有机物分子异质性高,对酸、酮等活性小分子和木质素、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分子的提取效果好。强酸性pH条件更有利于提取带有含氧不饱和基团(如:羧基、羰基)和环氧结构的分子,较低pH条件对于极性较大的分子有更好的提取效果,更适合从天然海水中提取活性分子。pH=2时提取物有效峰数目最多,指认出的分子式种类最多,对定性分析海水溶解有机物的分子组成最为有利。定性筛查海月水母在饥饿状态下释放出的潜在活性物质,发现饥饿状态下的海月水母会释放出大量溶解态有机物,释放出的溶解有机氮(DON)占溶解态总氮(DTN)的30%,溶解有机磷(DOP)占溶解态总磷(DTP)的16%,为“水母在环境压力下会释放信息有机物”这一猜想提供了事实支持。Q-TOF质谱分析发现,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特征离子m/z值主要分布在200-800之间,与之对应,解析出以脂类衍生物为主的13种潜在信息有机物,结合文献检索推测水母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可能会释放出氧脂素类潜在信息有机物。用这种方法定性筛查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的活性有机物,发现包括己二酸、十六环内酯、甘油酯、黄酮等在内的17种潜在信息有机物。2.研究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邻苯二甲酸酯、正构烷烃和植物激素这叁类信息有机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相对于其他研究海域,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的信息有机物有相对较高的含量。邻苯二甲酸酯以DiBP和DBP为主,浓度范围为6.00-56.93μg·L~(-1),对海洋生物具有中到高等生态风险;正构烷烃由连续的分布的C_(11)-C_(37)同系物组成,总量为1.76-39.09μg·L~(-1);植物激素仅检出生长素,含量为2.62-17.56 ng·L~(-1)。信息有机物的组成与分布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胶州湾表层海水中共检出12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物,浓度范围为6.00-56.93μg·L~(-1),有明显的东北高于西南、青岛沿岸高于黄岛沿岸的分布特征。DiBP(51.94%)和DBP(21.59%)是含量最高的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来自于人类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过程,通过废物丢弃或排污等方式直接进入环境。DiBP对鱼类的风险熵(RQ)值为12.49,DEHP对藻类为5.09,均已远远超过了产生高等生态风险的水平。DBP和DEHP对其他海洋生物的RQ值也超过了0.01,表示它们对海洋生物有中等生态风险。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的正构烷烃由连续的分布的C_(11)-C_(37)正构烷烃同系物组成,各站位正构烷烃总量为1.76-39.09μg·L~(-1),高值区以湾口为主,其分布与胶州湾东北部和西部河流带来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湾口码头附近的船舶航运带来的正构烷烃输入有关。湾中部和湾外等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海域正构烷烃有明显的C_(24)主碳峰,前峰群有微弱的奇碳优势,后峰群有微弱的偶碳优势,表明这些正构烷烃以藻类和海洋细菌等海洋自生输入为主。人类活动输入的正构烷烃主要是石油类污染物经过高度风化后的产物,由C_(21)-C_(33)正构烷烃同系物组成,呈现出有微弱偶碳优势的后峰群单峰形分布特征。胶州湾表层海水对正构烷烃的去除机制以蒸发、稀释等物理风化过程为主,从湾内向湾外对正构烷烃的风化强度增大。植物激素仅检出生长素,其含量为2.62-17.56 ng·L~(-1),在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的分布情况与邻苯二甲酸酯恰恰相反。随着未来研究程度的深入,植物激素有望成为一类指示浮游植物分布和生存生长情况的生物标志物。3.首次报道了西太平洋海山区表层海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并研究了正构烷烃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西太平洋海山区表层海水中的信息有机物浓度相对较低,邻苯二甲酸酯以DBP、DEHP和DiBP为主,浓度范围为12.13-60.69 ng·L~(-1);正构烷烃由碳数连续分布的C_8-C_(20)同系物组成,总量为0.73-0.74μg·L~(-1)。信息有机物在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正构烷烃来源以海洋自生为主,邻苯二甲酸酯虽然总体浓度很低,但某些种类已达到产生潜在生态风险的水平。西太平洋海山区表层海水中共检出14种邻苯二甲酸酯,总浓度范围为12.13-60.69 ng·L~(-1),含量分布与海水深度有关,海底地形隆起导致的海山-海流相互作用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DBP(20.66%)、DEHP(19.75%)和DiBP(18.72%)是含量最高的叁种邻苯二甲酸酯。DiBP对藻类的RQ值为0.06,指示中等生态风险,DEHP对甲壳类和鱼类的RQ值也很接近0.01,暗示它们对西太平洋海山区的其他海洋生物也有潜在生态风险。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中的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来自于塑料残骸和大气沉降,经过洋流或大气长程传输到达此处。西太平洋海山区表层海水中的正构烷烃由碳数连续分布的C_8-C_(20)正构烷烃同系物组成,总量为0.73-0.74μg·L~(-1),不同站位之间总正构烷烃的含量差异很小。西太平洋海山区表层海水中的正构烷烃碳链长度全部小于C_(20),均位于前峰群中,指示该海域的正构烷烃完全由海洋自生输入。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中的正构烷烃以C_9为主碳峰,碳优势指数CPI和奇偶优势指数OEP均接近于1,仅有非常微弱的偶碳优势,说明此处的正构烷烃并非新鲜产生的,可能是更深层或其他海域由生物代谢产生的正构烷烃经过微生物或其他的风化途径降解,并随海水运动而混合扩散,最终形成这种相对稳定又混合均匀的组成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宁建胜[6](2019)在《西藏加查地区勘查地球化学信息在找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加查地区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背景,讨论了元素异常与地质矿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矿致异常主要分布于北中部罗布莎蛇绿岩群、中部的朗县构造混杂岩以及南部的章村岩组出露地段。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建造、不同的岩浆序列及其活动方式都对成矿、成晕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有明显影响,从而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找矿信息,这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盛丹,梁军,查道函[7](2019)在《遥感数据与地球化学信息的关联分析——以金川铜镍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甘肃省金川铜镍矿探测区的Cu、Pb、Zn、Co、Ni、Cr等六种微量地球化学元素在高光谱上的表现为主要目标,一方面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微量元素的异常,另一方面将高光谱遥感信息和地球化学信息融合,以挖掘综合找矿信息,并进一步寻找微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对地物波谱和高光谱遥感波谱的相关影响。(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石浩,覃小锋,王宗起,张晓华,赵国英[8](2019)在《黔东松桃地区李家湾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家湾锰矿床是黔东松桃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床之一,也是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隐伏锰矿床,是杨立掌锰矿体在外围的深部延伸。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矿床的锰矿石及其围岩开展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锰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因和成矿环境。该矿床主要的矿石形态有块状、条带状、花斑状3种,主要锰矿物为菱锰矿和钙菱锰矿。锰矿层中MnO、CaO、MgO含量较高,TiO_2、Al_2O_3、K_2O、Na_2O含量较低,含锰岩系富集Rb、Ba、Th、Cs、Zr、Ga等元素;SiO_2/Al_2O_3值显示其物质来源并非正常的陆源,通过Al/(Al+Fe+Mn)、(Fe+Mn)/Ti、Fe/Ti、Y/Ho、Nb/Ta、U/Th值,Fe-Mn-(Cu+Co+Ni)×10图解表明,锰矿具有热水沉积特征;Mn/Fe、Sr/Ba、V/(V+Ni)值揭示锰矿沉积环境为浅海、还原环境。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含锰岩系Eu、Ce的异常、La/Ce值、ΣREE和ΣHREE总量反映锰矿沉积过程受热水活动影响,大地构造环境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由此表明,李家湾锰矿形成于较强的还原环境,锰矿形成是由热水沉积和正常沉积的混合作用形成,属于热水沉积成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孟芳婷[9](2019)在《土地生态地球化学信息与养分管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各种化学元素应用到土地中辅助农作物的生长,使得现阶段的土地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安全成为了广大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对地球化学以及农业建设和生态学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全面分析土地生态地球化学信息以及养分的管护相关内容成了相对热门的课题。本文以四川某地区的土地生态现状为基础,结合对该地区的土地环境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充分的借助信息技术,从而构建的土地生态地球化学信息与养分管护系统,从而为保护地球和发展生态农业而作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04期)

余晓彤,肖凡,周永章,王语,王恺其[10](2019)在《粤西庞西垌地区银金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挖掘与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庞西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是华南乃至我国重要的银金多金属矿集区之一。为了挖掘与提取深层次找矿信息,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庞西垌地区1∶50 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第叁主因子(F3)中Au、Ag、Zn元素具有较高的载荷,据此推测研究区Au、Ag、Zn元素的局部富集可能主要受控于F3所代表的本区域银金多金属成矿地质作用过程,进而利用F3得分值圈定了可能指示银金多金属矿化的综合化探异常区(即F3得分值异常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综合化探异常区与已知矿床(点)的空间对应关系以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已知的叁个典型银金矿床(庞西垌、金山、中苏)所处的位置,与Ag、Au两种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带)异常和F3得分异常区在空间位置上迭加吻合较好。最后,通过类比推断在其他至今未发现银金矿床,但具有相似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区域,可能具有寻找与已知矿床同类型的银金矿的潜力,并据此将这些区域圈定为找矿靶区。该研究表明:利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粤西庞西垌地区银金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进行挖掘与提取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据此圈定的化探异常区及找矿靶区对该区域后续找矿工作的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1期)

地球化学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表明,该地区存在Cu、Au、Ag、Pb、Mo单元素异常和Cu-Pb-Mo综合异常。推断测区北东位置存在NW-SE走向的断裂,南东位置第四系和曲色组地层中富含隐伏的岩浆岩体,矿体遭受较深剥蚀,是典型的Cu—Au—Mo矿化地球化学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化学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涛铄,郭大伟,刘杰.金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信息提取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左惠洲,张文磊.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评价与找矿预测[J].矿山测量.2019

[3].程付启,金强.关于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

[4].孔令俊,张洋洋.元素复杂程度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方法[J].现代矿业.2019

[5].张倩.海水中信息有机物的鉴别及在典型海域表层水中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6].宁建胜.西藏加查地区勘查地球化学信息在找矿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9

[7].盛丹,梁军,查道函.遥感数据与地球化学信息的关联分析——以金川铜镍矿区为例[J].国土资源导刊.2019

[8].石浩,覃小锋,王宗起,张晓华,赵国英.黔东松桃地区李家湾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信息[J].西北地质.2019

[9].孟芳婷.土地生态地球化学信息与养分管护[J].智库时代.2019

[10].余晓彤,肖凡,周永章,王语,王恺其.粤西庞西垌地区银金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挖掘与提取[J].地质与勘探.2019

标签:;  ;  ;  ;  

地球化学信息论文-张涛铄,郭大伟,刘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