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论文-杨怡文,柴本善

十九世纪末论文-杨怡文,柴本善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九世纪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世纪末

十九世纪末论文文献综述

杨怡文,柴本善[1](2019)在《理查·施特劳斯:十九世纪末的“音诗”乐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十九世纪末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在交响诗、德奥艺术歌曲等体裁上颇有造诣。理查·施特劳斯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幼时表现出强烈的作曲天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就已经写出了大量作品。他历任慕尼黑、魏玛、柏林等地宫廷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并在欧洲各大城市指挥演出,从事创作活动。(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9年09期)

[2](2019)在《清十九世纪末 蓝绸平金绣九龙云蝠纹吉服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东方收藏》期刊2019年11期)

康斯明[3](2019)在《十九世纪末槟城乔治市华人社会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槟城是华侨移民在南洋重要的侨居地。自英殖民者开埠槟城以来,华人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在19世纪末成为人口最多的外来族群。华人大规模的迁移也带来华族文化的传播与扎根,在殖民城市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复合的社会空间形态。本文以社团组织、信仰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叁个部分展开讨论,通过历史地图的定位与史料的结合,分析19世纪末华人社会空间的形成与特征。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华人社团,从平面格局(分布规律、占地范围、选址朝向)、生成演变(不同时期的扩建)以及背后的经济文化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类型华人社团的分布与发展。其次,从槟城各族群宗教场所分布到华人寺庙的选址建造展开讨论,试分析信仰空间在殖民城市中作为公共领域的存在以及寺庙在华人聚落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寺庙在华人族群背后的整合功能。最后,就城市居住分区,华人骑楼街道、住宅类型、学校教育、贸易集市、娱乐空间、公共墓地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在殖民城市环境下华人对于生活空间的配置与调整。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四个主要结论。第一,十九世纪末槟城华人社会空间是英国殖民统治、多元文化环境以及华人帮群营造共同影响下的复合体。第二,槟城华人通过原乡习俗与传统来配置殖民城市中的生活场所与设施。第叁,在既有城市规划与复杂社会环境下,华人积极调整与适应。第四,华人移民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融合共生,与各外来族群和谐共存。(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6)

崔璨[4](2019)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政策的演变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英国在欧洲逐渐失去工业霸主的地位,其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已经不能维持大陆均势,与此相对应的,英国在1900年前后改变了外交政策,开始实行结盟政策。我国对于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比较笼统和细琐,不成体系,国外也很少见这方面系统的专着,笔者将对这一时期的史实进行梳理和挖掘,希望可以系统地呈现出这一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6期)

曾南京,俞长好,刘观华,艾斌,钱法文[5](2018)在《十九世纪末鄱阳湖区的鸟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叁版)为分类系统标准,对19世纪80至90年代鄱阳湖区的鸟类种类进行了整理,统计到鸟类19目64科168属281种(289种和亚种),占我国鸟类1 445种的19.45%,其中古北种156种(占当时鄱阳湖鸟类种数的55.52%),东洋种48种(占17.08%),广布种77种(占27.40%);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6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73种;中国特有种4种;IUCN极危物种3种,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11种;CITES附录I8种,附录Ⅱ32种。在鸟类居留型方面,289种和亚种中,留鸟111种和亚种,占鸟类种数和亚种数的38.41%;夏候鸟42种和亚种,占14.53%;冬候鸟73种,占25.26%;旅鸟54种,占18.68%;迷鸟5种,占1.73%;疑问种1种,占0.35%;有3种未提及居留状况,占1.04%。与近年鄱阳湖的鸟类区系相比,19世纪末鸟类广布种比近年高15.75%,东洋种低18.72%,留鸟高10.28%,冬候鸟低11.67%。(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郑学慧[6](2018)在《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儿童职业教育——以感化院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中叶,大量难民儿童涌入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感化院应运而生。它是国家强制征集城市街头的孤儿和贫困儿童,进行寄宿制职业教育的孤儿院。目的是让这些儿童掌握生存技能,也是为国家经济培养熟练技工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感化院的开办,一方面是改革者们教育领域的新尝试,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奥斯曼帝国对儿童福利方面的关注以及对儿童观念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上旬刊)》期刊2018年09期)

史甄陶[7](2017)在《十九世纪末韩国儒者朴文镐“兴”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的主题是朝鲜儒者朴文镐对《诗经》“兴”体的特殊观点,并藉此説明朝鲜后期《诗经》学的特色。朴文镐探取朱熹“无取义之兴”舆“取义之兴”的架构,然而就“无取义之兴”而言,朴文镐特别关心兴句与应句之间,语词、句法和音节是否对应,以及“有”字、“在”字和“彼”字的使用,并且修正朱熹的意见;就“取义之典”而言,他分析“兼赋之典”与“兼比之兴”的各种情况,强化朱熹的观点。此外,朴文镐也在《诗经》“典”体诗的来源中,探讨人性与物性的异同问题。他不仅继承韩元震“性叁层说”,重新诠释《诗经》的内容,同时也提出“性四层説”,以及“形”对“性”的影响,更加关注经验世界。(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期刊2017年00期)

聂家昕[8](2018)在《十九世纪末基督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围绕罗约翰版朝鲜文《圣经》翻译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在韩国的广泛传播,是东亚社会极为特殊的宗教景观。从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到今日韩国社会运动,都不乏基督教因素的存在,甚至给韩国社会造成极大负面效应的"世越号"事件,也产生了与基督教某福音教派相关的"邪教"说。反思基督教在韩国的传播发展,就需要回到基督教在朝鲜半岛的缘起。本文通过梳理对世界上第一部朝鲜文《圣经》的译介、传播,指出基督教(主要是长老会)传教过程中的平民主义色彩是其得以蓬勃壮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8年03期)

任筱萌[9](2017)在《十八至十九世纪末中意文化双向交流的中心——那坡里圣家中华书院中国人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至十九世纪末中意文化双向交流的中心——那坡里圣家中华书院中国人记略》一文,就那坡里圣家中华书院中国人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力图加深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对相关研究的深化。纵观那坡里中华书院历史之始终,笔者认为那坡里圣家中华书院的中国人,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对推动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贡献。在清朝禁教时期,中国生徒中的大部分经过在意大利的学习后升任司铎,返回中国后从事传教工作。这些中国神父类似于两头蛇,连接了东方与西方,成为西方神父的得力助手,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基本上实现了马国贤创立那坡里圣家中华书院培养中国籍司铎的目的,为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成就了中西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叁是在中意乃至东西方文化、教育、汉学、科技双向交流中,那坡里中华书院的中国人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意大利汉语教育和汉学的发展,并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何芳,邹宁馨[10](2017)在《中西方服饰融合研究——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首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工艺品大量流落欧洲,欧洲设计师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识将中国元素与西方特色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论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首饰特点入手,通过分析西方设计师在新艺术时期和装饰艺术时期设计出的"中国风格"的首饰作品,探讨"中国痕迹"在西方首饰设计中起到的突出作用,并以此对当今中西方首饰特点相互借鉴融合的方式和意义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时尚设计与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十九世纪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九世纪末论文参考文献

[1].杨怡文,柴本善.理查·施特劳斯:十九世纪末的“音诗”乐人[J].音乐爱好者.2019

[2]..清十九世纪末蓝绸平金绣九龙云蝠纹吉服袍[J].东方收藏.2019

[3].康斯明.十九世纪末槟城乔治市华人社会空间研究[D].华侨大学.2019

[4].崔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政策的演变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2019

[5].曾南京,俞长好,刘观华,艾斌,钱法文.十九世纪末鄱阳湖区的鸟类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8

[6].郑学慧.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儿童职业教育——以感化院为中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

[7].史甄陶.十九世纪末韩国儒者朴文镐“兴”论研究[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17

[8].聂家昕.十九世纪末基督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围绕罗约翰版朝鲜文《圣经》翻译的讨论[J].文化纵横.2018

[9].任筱萌.十八至十九世纪末中意文化双向交流的中心——那坡里圣家中华书院中国人记略[J].大连大学学报.2017

[10].何芳,邹宁馨.中西方服饰融合研究——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首饰为例[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7

标签:;  ;  ;  ;  

十九世纪末论文-杨怡文,柴本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