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何勇,符庆功,朱祝军

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何勇,符庆功,朱祝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温弱光,辣椒,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文献综述

何勇,符庆功,朱祝军[1](2013)在《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猝灭及光能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目前我国的设施栽培以非加温的目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透明覆盖材料使用年限较长,透光率相对较低,在冬春季节时常遭遇低温弱光等不良条件。低温弱光严重影响了喜温蔬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了产量与品质。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冬春季节栽培时易受低温弱光的影响。本文以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辣椒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其光合作用、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在不同处理时期和恢复期的变化,以期从光合作用限制、PSⅡ量子分配等角度探讨不同抗性品种对低温弱光的响应差异,为明确辣椒耐低温弱光机理及耐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27)

何勇,符庆功,朱祝军[2](2013)在《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猝灭及光能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耐性的辣椒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弱光(15℃/6℃,100μmol.m-2.s-1)对辣椒冷害指数、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能分配的影响。低温弱光处理后,辣椒冷害指数明显上升,杭椒1号冷害指数较低,表明其耐低温弱光性高于杭椒6号。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天线色素捕光效率(Fv’/Fm’),半饱和光强(Ik)均逐渐降低,其中杭椒1号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杭椒6号。低温弱光处理6 d时,杭椒6号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出现可逆性降低,杭椒1号未见明显变化。低温弱光处理后,杭椒1号用于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ΦPSII)降低幅度低于杭椒6号,与此同时,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与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均明显提高,杭椒6号上升幅度较大。低温弱光处理后杭椒1号光合色素含量较高,分配于光化学反应量子产量较高,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较低,光合速率较高,因而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弱光性。(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胡志峰,郁继华,马彦霞,张昌达,汪志伟[3](2009)在《UV-B辐射增强对两种不同类型番茄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通番茄和黄化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对蕃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以揭示UV-B辐射增强对番茄光合作用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番茄叶片的光合机构造成了一定伤害,使番茄幼苗生长量、叶片PSⅡ最大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天线转化效率(Fv′/Fm′)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明显升高;两种类型的番茄幼苗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存在差异,黄化番茄幼苗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晓锋,侯瑞贤,朱玉英,侯喜林,朱红芳[4](2009)在《高温处理对大白菜PSⅡ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光能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 Olsson)起源于中国,喜好冷凉气候,为了实现其周年生产与供应,在中国南方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但在中国南方夏季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持续的高温,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高温对大白菜光合系统的影响,对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主要通过光合电子传递、叶绿素荧光发射和热耗散3种途径(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0)

张永平,郑奕,朱为民[5](2009)在《TYLCV侵染对番茄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上海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番茄后在不同时期对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侵染后,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后期虽有所提高,但一直低于健康对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m′、ETR、ФPSII、qP均低于对照,只有qN大于对照。与健康对照比,病毒侵染后导致了光化学反应速率的降低以及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过剩能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徐晓昀,郁继华,颉建明[6](2007)在《高温胁迫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瓜叶片为试材,研究其在不同强度的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差异,以揭示高温对黄瓜光合作用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42℃/29℃(昼/夜均为12 h)高温处理对黄瓜叶片的光合机构造成了不可逆性伤害,而35℃/22℃的高温昼夜处理则对光合机构不会造成伤害.在42℃/29℃处理后黄瓜叶片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黄瓜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黄瓜叶片天线转化效率(Fv′/Fm′)明显下降,而35℃/22℃处理则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刘克贞,李志博,林海荣,杨敏,李发泰[7](2007)在《北疆棉花叶绿素荧光猝灭特性对渗透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水分抑制条件下棉花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响应机理,为抗旱棉花品种的筛选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3个北疆主栽棉花品种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了渗透胁迫下棉花品种的叶绿素荧光猝灭特性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长时间(16h)和高浓度(30%)渗透胁迫会降低棉花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使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qP)缩小,用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份额(qP)减少,从而使光合器官受到损伤,非辐射能量耗散增加,抑制了棉花叶片的光合功能。响应的结果同时与品种自身的恢复能力差异性有密切的关系。各个品种对长时间、高浓度胁迫后恢复的Fv/Fm、qP和qN及其与对照之间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建议用长时间、高浓度渗透胁迫的荧光猝灭特性的恢复能力差异来作为辅助鉴定和筛选棉花品种抗旱性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何炎红,郭连生,田有亮[8](2006)在《7种针阔叶树种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素荧光猝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半干旱地带的呼和浩特地区使用LI-COR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8~11年生油松、新疆杨、侧柏、白榆、沙棘、美国红梣、白杄7种针阔叶树种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素荧光猝灭特征,结果表明: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随光强度的变化规律可拟合为y=a+b[1-EXP(-cx)](式中:x为光强,y为qP或NPQ);qP与NPQ呈直线性负相关。NPQ光响应曲线转折点可作为光抑制初始点,该点对应的光强度可作为评价不同树木抵御光胁迫伤害能力和对强光适应能力的指标;NPQ转折点光强度愈大抵御光胁迫伤害能力愈大,对强光的适应能力愈强。测试树种对强光的适应能力由小到大的排序为:白杄、沙棘、美国红梣、侧柏、油松、新疆杨、白榆。(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周艳虹,黄黎锋,喻景权[9](2004)在《持续低温弱光对黄瓜叶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常温弱光(25℃/18℃,100μmol m-2s-1)、低温弱光(12℃/12℃,100μmol m-2 s-1和7℃/7℃,100μmolm-2s-1)均导致黄瓜生长减慢或停滞、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下降以及胞间CO2浓度上升。常温弱光和12℃弱光处理对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Rm无显着影响,而7℃弱光处理导致Fv/Fm的可逆性下降。常温弱光和7℃、12℃弱光处理均导致了光化学反应速率的降低以及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过剩能量的增加。在胁迫后,12℃弱光0比7℃弱光更有利于植株光合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彭长连,林桂珠[10](2003)在《拟南芥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绿素荧光猝灭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 3个叶黄素组分缺失的拟南芥核基因突变体 ,npq1(缺乏玉米黄质Z和单环氧玉米黄质A)、lut2(缺乏lutein)和lut2 npq1(双突变体 ,同时缺Z和lutein) ,及其对照野生型 (WT)在强光诱导下叶绿素荧光猝灭的特性 .与WT相比 ,3个突变体的叶绿素a/b没有明显的差异 ,Fv/Fm 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缺乏lutein的突变体lut2 和lut2 npq1的叶黄素循环库 (V +A +Z)显着增大 .缺乏Z的突变体npq1和lut2 npq1在强光下 ,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 (NPQ)的诱导受到明显抑制 ,lut2 的NPQ形成也受到部分抑制 .强光处理 9min后 ,3个突变体和WT的NPQ大小顺序为WT >lut2 >npq1>npq1 lut2 .强光诱导过程中突变体的光化学猝灭 (qP)都小于WT .强光下突变体显示较弱的抗光抑制能力 ,其抗光抑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 :WT >lut2 >npq1>lut2 npq1.结果表明叶黄素循环不但与NPQ的形成直接相关也与 qP有关(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3年02期)

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不同耐性的辣椒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弱光(15℃/6℃,100μmol.m-2.s-1)对辣椒冷害指数、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能分配的影响。低温弱光处理后,辣椒冷害指数明显上升,杭椒1号冷害指数较低,表明其耐低温弱光性高于杭椒6号。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天线色素捕光效率(Fv’/Fm’),半饱和光强(Ik)均逐渐降低,其中杭椒1号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杭椒6号。低温弱光处理6 d时,杭椒6号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出现可逆性降低,杭椒1号未见明显变化。低温弱光处理后,杭椒1号用于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ΦPSII)降低幅度低于杭椒6号,与此同时,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与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均明显提高,杭椒6号上升幅度较大。低温弱光处理后杭椒1号光合色素含量较高,分配于光化学反应量子产量较高,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较低,光合速率较高,因而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弱光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参考文献

[1].何勇,符庆功,朱祝军.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猝灭及光能分配的影响[C].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2013

[2].何勇,符庆功,朱祝军.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猝灭及光能分配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3

[3].胡志峰,郁继华,马彦霞,张昌达,汪志伟.UV-B辐射增强对两种不同类型番茄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

[4].李晓锋,侯瑞贤,朱玉英,侯喜林,朱红芳.高温处理对大白菜PSⅡ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光能分配的影响[C].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5].张永平,郑奕,朱为民.TYLCV侵染对番茄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9

[6].徐晓昀,郁继华,颉建明.高温胁迫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的效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

[7].刘克贞,李志博,林海荣,杨敏,李发泰.北疆棉花叶绿素荧光猝灭特性对渗透胁迫的响应[J].新疆农业科学.2007

[8].何炎红,郭连生,田有亮.7种针阔叶树种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素荧光猝灭特征[J].林业科学.2006

[9].周艳虹,黄黎锋,喻景权.持续低温弱光对黄瓜叶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

[10].彭长连,林桂珠.拟南芥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绿素荧光猝灭的特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

标签:;  ;  ;  ;  

叶绿素荧光猝灭论文-何勇,符庆功,朱祝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