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克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克木,纯诗,新诗,建构
金克木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凤[1](2019)在《论金克木对“纯诗”理论的建构与践行》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克木在20世纪30年代对"纯诗"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释、建构与践行,其话语中的"纯诗"是使诗之为诗的一种质素,是新诗与旧诗、中国诗与外国诗共通的"诗"。具体而言,金克木认为纯诗是必然难懂的、主智的、小众的、有"无定形的形式",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智情合一的智慧诗、"不能一读即了解"的含蓄和外自由而内严密的韵律对其建构的"纯诗论"进行实践,反拨了初期新诗只注重"新"与"白话"而不注重"诗"的误区,切入问题的本体层面,发现了中国新诗建设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对1930年代及后来诗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焦永利[2](2019)在《书能读完吗?——学习金克木先生的读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信息时代,如果读书没有好的方法,势必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金克木先生的文集《书读完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读书的好方法,可资借鉴。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我国着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与印度文化研究专家。2006年,金先生(本文来源于《秘书工作》期刊2019年05期)
钱文忠[3](2019)在《金克木先生的“独奏”》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见面金先生是在1948年由汤用彤先生推荐给季羡林先生,从武汉大学转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自此以后,季、金两位先生的名字就和中国的印度学,特别是梵文、巴利文研究分不开了。我是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梵巴文的,当时季、金两位先生都已年过古稀,不再亲执教鞭(本文来源于《风流一代》期刊2019年11期)
黄德海[4](2019)在《从金克木说到剑宗——“诗文间读”缘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里住着八个人,性情各如其面。就中老七是个书呆子,每天晚上熄了灯,还点上蜡烛看一两个小时的书,以致蜡烛把靠近床头的墙壁熏得乌黑。每到学校检查的时候,老七就把那面墙壁用布擦净,糊上白纸,再把一摞书垒起来遮住熏黑的部分,也每每让他蒙混(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9年01期)
刘福春[5](2018)在《金克木:几个“带伤”的文本——寻诗之旅(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39年4月16日《朔风月刊》第6期上,我读到一首题为《招隐》的诗,作者署名为"金木"。我以为是发现了金克木的又一笔名,于是在致信金克木先生请教有关南星情况的同时也附带了这一"发现",这就有了1983年1月20日金先生复信中如下的文字:《朔风》上登的《招隐》大概就是我在上海《现代诗风》或《新诗》(戴望(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8年04期)
张云[6](2018)在《“红楼梦是镜花缘”——金克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克木先生是博通群学的智慧型学者。他常以《红楼梦》为例,在其论着中研讨读书方法、探讨小说艺术,形成了大量的解读《红楼梦》及红学的评说。金先生虽非红学家,但这些论述颇具《红楼梦》研究的经典性与红学史的价值。金先生在撰写和评点《旧巢痕》时,《红楼梦》又是他艺术的源泉。我们总结、考察他对《红楼梦》的解读与运用,不仅有益于红学研究,亦有益于加深我们对金克木学术方法及成果特色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夏爱华[7](2018)在《金克木的讲课风采》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克木是着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他的学历很低,不过是小学毕业而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才华出众的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英语、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5-18)
钱文忠[8](2018)在《金克木先生的“独奏”》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见面金先生是在1948年由汤用彤先生推荐给季羡林先生,从武汉大学转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自此以后,季、金两位先生的名字就和中国的印度学,特别是梵文、巴利文研究分不开了。我是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梵巴文的,当时季、金两位先生都已年过古稀,不再亲执教鞭了。季先生还担任着北大的行政领导职务,每天都到外文楼那间狭小的房间办公。金先生则似乎已经淡出江湖,很少出门了。因此,我和同学们见金先生的机会就远少于见季先生的机会。(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0期)
关海山[9](2017)在《睿智学者的恬淡人生(外叁篇)——读金克木散文集《咫尺天颜应对难》》一文中研究指出做学问写文章,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文如其人"。确实,一个人可以一段时间在某篇或某几篇文章里把自己进行伪装,但若要长年累月地为文创作,终不免要在字里行间显露出自己来。近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集《咫尺天颜应对难》,便深有其感。金克木先生生于1912年,安徽省寿县人。1941年到印度,学习梵文、古印度哲学和文学;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之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本文来源于《娘子关》期刊2017年06期)
吴投文[10](2017)在《戴望舒、卞之琳、废名、何其芳、金克木诗歌导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诗史上,1930年代的现代诗派实际上是一个并不确定的概念,有其不易厘清的复杂性。一般认为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人是现代诗派的主要成员,其中尤以戴望舒对中国新诗影响巨大。戴望舒的诗《我的记忆》接近一种散文化的原生形态,但其中贯串着极妥贴的韵律,这是此诗成功的一个基础。现代诗派以诗艺的精湛着称,对新诗的艺术提升促动极大,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人都有强烈的艺术本位意识,亦在新诗史上深有影响,各自显示出鲜明的风格特色。(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金克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信息时代,如果读书没有好的方法,势必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金克木先生的文集《书读完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读书的好方法,可资借鉴。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我国着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与印度文化研究专家。2006年,金先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克木论文参考文献
[1].罗小凤.论金克木对“纯诗”理论的建构与践行[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焦永利.书能读完吗?——学习金克木先生的读书法[J].秘书工作.2019
[3].钱文忠.金克木先生的“独奏”[J].风流一代.2019
[4].黄德海.从金克木说到剑宗——“诗文间读”缘起[J].山花.2019
[5].刘福春.金克木:几个“带伤”的文本——寻诗之旅(叁)[J].新文学史料.2018
[6].张云.“红楼梦是镜花缘”——金克木对《红楼梦》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夏爱华.金克木的讲课风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8].钱文忠.金克木先生的“独奏”[J].青年文学家.2018
[9].关海山.睿智学者的恬淡人生(外叁篇)——读金克木散文集《咫尺天颜应对难》[J].娘子关.2017
[10].吴投文.戴望舒、卞之琳、废名、何其芳、金克木诗歌导读[J].阴山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