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性策略论文-李一晖

认知性策略论文-李一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性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认知性,翻译策略

认知性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一晖[1](2018)在《隐喻翻译策略的认知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现象了,而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具有认知性。本文在分析隐喻的认知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翻译策略的认知性,认为隐喻翻译策略可大致分为叁个类型:对等映射、部分对等映射和非对等映射。(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40期)

叶婉青,李晓彤,王大华[2](2018)在《老年人对夫妻间负性事件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对60岁以上的老年夫妻进行间隔两年的重复测量,探讨在夫妻关系内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共收集两次数据,第一期有效被试为615名,平均年龄67.48岁(SD=5.08);第二期数据在两年之后收集,共追踪到有效被试352名,平均年龄66.88岁(SD=4.95)。采用第一期数据分析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回归分析显示接受、灾难化、沉思和理性分析策略的使用能显着正向预测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两期的追踪数据做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前期的婚姻满意度可以预测随后两年间他责、沉思策略的使用,婚姻满意度越高的个体在随后两年中会更少使用他责和沉思策略,而前期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两年后的婚姻满意度无显着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胡方芳[3](2016)在《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纷繁复杂的转喻现象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发挥作用。常规思维方式作用下的转喻由于没有改变事物的认知关系,只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使用的不同认知策略,因而可以称之为策略性转喻;而另一种类型的转喻,则是超常思维在发挥作用,它将具有接近关系的两个不同事物认知为同一种事物,这种转喻即认知性转喻。认知性转喻更具有语言学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周文娇,谢东杰,赵锋,高文斌[4](2012)在《中学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性情绪调节,作为广义的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经历了具有威胁性或者应激性的事件之后,在认知层面上有意识地监察、评价以及调节情绪性的唤起信息。良好的认知情绪调节可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等,促进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作为应对和处理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一种方式,对其的使用会随着文化、性别以及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并由此产生不同结果以往研究被试多以大学生为主,较少关注初、高中学生,且这些研究多考察个体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的习惯性想法或认知方式,较少与特定负性生活事件结合。因此,本次调查旨在探明我国中学生最常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年级、性别和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上的群体差异。以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476名初高中学生,采用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集体施测。中学生最常使用的叁种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为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和积极重新评价,均具有适应性意义;整体上中学男生和女生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具有显着差异,女生在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以及自我责难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t=-3.803,P<0.001;t=-3.898,P=0.003;t=-2.758,P=0.006;t=-2.059,P=0.040),在灾难化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t=2.169,P=0.030);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高中生在认知策略多个维度上得分均显着高于初中生;不同负性生活事件与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不同程度的相关,面临学习压力多采用与自我相关的情绪策略如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沉思等,且积极策略使用较多,与人际关系相关的事件其更多使用消极情绪策略如沉思、灾难化、自我责难,同时也包括了责怪他人。中学生常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整体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的生活事件所使用的调节策略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1-30)

王丹[5](2011)在《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受到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其中家庭功能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特点、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叁者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整篇论文共包含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到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到第八章,是对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叁部分包括第九和第十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部分。整个研究共分为五个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对山东地区25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和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本中,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的总体检出率为11.51%;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布差异显着。年龄维度上,分布率在青少年中期高于青少年初期;父母关系维度上,在父母关系不良家庭中高于父母关系良好家庭;学校类型维度上,在公立学校中高于私立学校;就读方式维度上,在住校生群体中高于走读生群体。2、采用问卷法对青少年家庭功能特点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状况明显差于普通青少年;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情感反应、沟通、角色分工、问题解决因子对青少年各个情绪-行为问题因子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状况存在性别、年龄组、父母关系状况、居住地和就读方式类型上的差异。3、对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点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状况不良,主要表现在爱的情感不表达、负性情绪不分享、沟通不顺畅、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支持不充足;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少年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是家庭中沟通不顺畅的核心主题之一;家庭对不同时期变化的不适应是导致家庭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4、对青少年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特点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更倾向于采用消极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中的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估、沉思、责怪他人和理性分析因子对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有预测作用。5、对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反应和情感卷入因子对男性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有直接作用;沟通和行为控制因子通过积极调节策略对男性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发生间接作用;沟通、情感反应和情感卷入因子通过消极调节策略对男性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发生间接作用;家庭功能中的角色分工因子对女性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有直接影响作用;角色分工、行为控制和沟通因子通过消极调节策略对女性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发生间接作用。总之,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肖晶,黄任之,凌宇,刘忠泉,朱熊兆[6](2009)在《高中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中生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预测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湖南2所普通中学高中部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各随机抽取5个班级,获得有效样本505人,其中女生262人,男生243人,完成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结果:女生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分量表分均高于男生[(12.1±2.2)vs.(11.4±3.1),(12.2±3.3)vs.(11.3±3.6),(8.4±3.0)vs.(7.7±3.0);P=0.002,0.004,0.012],而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分量表分均低于男生[(11.2±3.0)vs.(12.0±3.4),(13.7±2.5)vs.(14.4±2.7);P=0.005,0.003]。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女性样本中,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总的解释方差值为39%(R2=0.39),高水平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可以显着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而在男性样本中,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总的解释方差值为27%(R2=0.27),高水平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以及低水平的积极重新关注和理性分析可以显着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积极重新关注(β=-0.15)和理性分析(β=-0.18)均可以显着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结论:高中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的预测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09年09期)

认知性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问卷法对60岁以上的老年夫妻进行间隔两年的重复测量,探讨在夫妻关系内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共收集两次数据,第一期有效被试为615名,平均年龄67.48岁(SD=5.08);第二期数据在两年之后收集,共追踪到有效被试352名,平均年龄66.88岁(SD=4.95)。采用第一期数据分析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回归分析显示接受、灾难化、沉思和理性分析策略的使用能显着正向预测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两期的追踪数据做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前期的婚姻满意度可以预测随后两年间他责、沉思策略的使用,婚姻满意度越高的个体在随后两年中会更少使用他责和沉思策略,而前期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两年后的婚姻满意度无显着预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性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一晖.隐喻翻译策略的认知性研究[J].校园英语.2018

[2].叶婉青,李晓彤,王大华.老年人对夫妻间负性事件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学报.2018

[3].胡方芳.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4].周文娇,谢东杰,赵锋,高文斌.中学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特点[C].第二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5].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肖晶,黄任之,凌宇,刘忠泉,朱熊兆.高中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标签:;  ;  ;  

认知性策略论文-李一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