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用地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坟地,产权属性,制度变迁
用地属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娟,陈沐瑶,盘娥英[1](2016)在《殡葬用地产权属性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自夏商而始至今,历经25朝政权之更迭,中国土地制度也随政权更迭几经变革;作为土地一部分的殡葬用地的产权属性也随之几经变迁。殡葬用地产权由原始社会的无主状态到先秦时期的国有制再到封建社会的坟地私有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集体所有制与公有制并存到公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村承包经营权共存。(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13期)
李保健,陈然[2](2016)在《农村殡葬用地法律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殡葬用地占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分布复杂,涉及坟墓权益的纠纷也在不断增多,诸如政府强制平坟引发的冲突,坟主后代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纠纷,相邻坟墓因管理发生的纠纷等。这些纠纷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殡葬用地的产权不明。本文在比较关于殡葬用地法律属性各种观点基础上认为应当建立地上权制度,并分析了殡葬用地地上权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地上权的概念、主体、取得、消灭,力求合理的解决涉坟墓相关问题,为法院处理纠纷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13期)
徐文[3](2015)在《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政治与经济属性平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确定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外延内涵并对其利用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确立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的区分标准,并对叁者作对比分析,辨析公益性用地的基本属性。研究结果:(1)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共同属性在于其经济属性,其经济属性虽在降低农业活动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有巨大发挥空间,却因其名称中所包含的"公益性"而产生了市场化要素不得进入的假象,从而处于未开发的状态;(2)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与其他用地的不同属性在于其政治属性,其政治属性在服务土地征收上已得到彰显,却因征收条件的宽泛和征收补偿的缺位而可能沦为纯粹满足征地需求的资源库。研究结论:对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开发与利用不可偏废其一,前者的开发与利用需进一步约束,后者的开发与利用需大胆放开。(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赵艳佩,熊丽君,王敏,石登荣,邱是涵[4](2015)在《上海市生态用地属性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负离子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的功效,能够表征环境空气的清洁度。为探明上海市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分布特征,便于人们休闲游憩,选择24个上海市生态核查样区,在植被最为茂盛的夏季进行空气离子浓度监测(离子迁移率为0.4 cm2/(V·s)),共获得正、负离子现场监测数据各21 600个,研究生态用地属性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外环以内生态用地负离子浓度总体低于外环以外,内陆地区总体低于临海地区,上海植物园最低,海湾森林公园最高;除东平森林公园外,其他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大于正离子浓度;市区的共青森林公园、世纪公园,郊区的佘山森林公园、金山岛自然保护区等8个样区CI均大于1,空气清洁度为A,最清洁;负离子浓度与植被覆盖度、LAI总体没有明显相关性,但在同一样区3个样方植被覆盖度相差大于等于0.10或LAI相差大于等于1的地区,负离子与植被覆盖度、LAI呈正相关性;负离子与温度呈负相关,不具备显着性,与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徐文[5](2015)在《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经济属性开发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虽具有政治与经济二重属性,但在当前的土地利用中却呈现重政治属性轻经济属性之态:政治属性虽在满足土地征收用地需求上已得到彰显,但却因征收条件的宽泛和征收补偿的缺位而存在沦为满足征地需求的资源库之可能;经济属性虽在降低农业活动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有巨大发挥空间,却因顾虑市场要素进入缺乏正当性、公益性与营利性不兼容、城乡用地方式有别而仍处于未开发状态。通过区别农地的公益性与公益性农地等概念,分析城乡用地方式的趋同性、论证开发集体公益性用地经济属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可得出如下结论:借鉴十九世纪自贡盐业土地"客来起高楼、客走主人收"模式有助于实现经济属性最大化之目的,有助于达到节约集约利用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5年08期)
宋春节[6](2014)在《道路工程的用地困难问题与其“虚属性”的迫切性要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工程建设大多面临着直接、机械式的制约后续工程建设用地、后续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困难的问题。文中从虚工作既不占用时间、也不占用社会生活环节的资源,但它具有时间指标、时间属性虚资源这个角度,提出采用无机动时差的双代号网络进度计划图所实现的"虚工作"的虚特性,解决占地、后续工程持续发展困难等问题的方法。它从虚工作(具有时间属性)的维系客观背景所带来的新的工程客观条件和合乎社会的时代步伐、节拍基础上,解决了工程占地、资源重复利用方面的困扰。它能够满足地区或国家建设领域的稳定、安全发展需要。(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王华永[7](2014)在《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必然性探究——以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住宅与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建设用地使用权以设立目是否供居住使用而作的分类;建设用地使用权又属于用益物权,那么追溯"权利本源"来探讨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动续期,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就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浅显的讨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宗华,罗长林,童秋英[8](2013)在《基于高维属性智能融合的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技术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建设用地监管,是地方政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以高维属性智能融合方法为主、时空分析及其他信息技术为辅,按"计划、报批、征收、供应、利用"的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对多业务、多环节、多属性的建设用地监管内容和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提出建设用地监管技术实现方法。开发了建设用地动态监管系统,并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系统应用实践,验证了该方法对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是行之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3年05期)
周翔宇[9](2013)在《工业用地属性迷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派米雷事件背后所隐含的语境,更多是对于我国工业用地的困窘迷思。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产业发展、GDP、税收、就业的捆绑压力,法律法规因时间、区域的变化而造成的混沌,这一切都让产业地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工业用地变得无所适从。 派米雷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报》期刊2013-06-17)
曾望军[10](2012)在《论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属性与效用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用地是指城市之中用于公共服务、体现公共意志、谋求公共利益、以国家或集体作为产权代表的土地类别,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市土地主要分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和其它用地等十大类。1991年出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本文来源于《城市管理与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用地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我国农村殡葬用地占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分布复杂,涉及坟墓权益的纠纷也在不断增多,诸如政府强制平坟引发的冲突,坟主后代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纠纷,相邻坟墓因管理发生的纠纷等。这些纠纷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殡葬用地的产权不明。本文在比较关于殡葬用地法律属性各种观点基础上认为应当建立地上权制度,并分析了殡葬用地地上权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地上权的概念、主体、取得、消灭,力求合理的解决涉坟墓相关问题,为法院处理纠纷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用地属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娟娟,陈沐瑶,盘娥英.殡葬用地产权属性变迁[J].法制与社会.2016
[2].李保健,陈然.农村殡葬用地法律属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
[3].徐文.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政治与经济属性平衡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5
[4].赵艳佩,熊丽君,王敏,石登荣,邱是涵.上海市生态用地属性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关联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
[5].徐文.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经济属性开发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
[6].宋春节.道路工程的用地困难问题与其“虚属性”的迫切性要求分析[J].交通科技.2014
[7].王华永.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必然性探究——以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为视角[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8].李宗华,罗长林,童秋英.基于高维属性智能融合的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技术实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
[9].周翔宇.工业用地属性迷思[N].中国房地产报.2013
[10].曾望军.论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属性与效用维度[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